正文

張詠年譜

乖崖集 作者:張詠


張其凡 編撰

凡例

一、張詠年譜,原附于宋人刊刻乖崖集之末,為一卷,見郭森卿序。但后佚去,今已不可見。現(xiàn)以宋代史籍為主,盡力搜羅張詠事跡,按年排列,編為此譜。

二、本譜所引各書,只于首次出現(xiàn)時注明時代與撰人,以后則僅引書名。

三、本譜以年號紀年,于括號內(nèi)標出公元年份。

四、本譜地名,除個別與張詠關(guān)系密切者外,一般不注出今地名。

五、與張詠有關(guān)之人,擇其要事及與詠有關(guān)者列入,與詠有關(guān)之事則詳敘之。引文或有刪節(jié),但無更改。

年譜

張詠,字復(fù)之,自號乖崖,謚忠定。

宋韓琦《安陽集》卷五十、本集附集卷一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仆射張公神道碑銘(下稱韓碑):嘗寫其真,自號乖崖子,復(fù)為贊曰:「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十:自撰乖崖翁真贊云:「乖則逢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徒勞丹青,繪寫凡質(zhì),欲明此心,服之無斁?!?/p>

濮州鄄城(濮州治所,今山東省鄄城縣北)人。

韓碑:世本鄴人,后徙居澶之臨黃。及公葬其先于鄄城,故為濮之鄄城人。

本集附集卷一宋錢易《宋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仆射張公墓志銘》(下稱錢銘):族本居鄴,占籍于澶之臨黃。家世遷徙,今為濮之鄄城人也。

宋王稱《東都事略》卷四五與元脫脫《宋史》卷二九三本傳:張詠,字復(fù)之,濮州鄄城人也。宋莊綽《雞肋編》卷中:張尚書詠,清豐人。

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二:端拱元年(九八八),省臨黃縣入觀城。

曾祖張立,曾祖母李氏。祖張鐸,祖母馬氏。父張景,淳化四年(九九三)秋卒;母謝氏,至道二年(九九六)卒,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合葬于鄄城。

錢銘:曾祖立,祖母李氏,祖鐸,祖母馬氏;皆潛德不耀,肥遜丘園。考諱景,先以公為秘書丞時,授大理評事致仕;淳化四年秋卒,以公貴,累贈太常卿。妣謝氏,追封新昌郡太夫人。咸平中,合葬于鄄城。

韓碑:曾祖諱立,祖諱鐸,遭唐末與五代之亂,皆潛養(yǎng)德業(yè),退處無聞。父諱景,以儒行自富鄉(xiāng)里稱之;公登朝,授大理評事,累贈太常卿。

宋宋祁《景文集》卷六二張尚書行狀(下稱宋狀):至道二年,改兵部,猶為郎中;會丁新昌郡太夫人之喪,恩詔奪服。

夫人唐氏,先詠而卒。繼室王氏,天禧二年(一○一八)卒于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

宋狀:公始娶夫人唐氏,卒,繼室以太原郡夫人王氏,即河陽節(jié)度使顯之女,允執(zhí)婦道,以佐君子,后公三年而歿。

錢銘:前夫人唐氏,先公而卒;繼室太原郡夫人王氏,即故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顯之女也,以天禧二年終于陳州之私第。咸擅女德,崇婦道,而配于公。

韓碑:夫人唐氏,先公而亡;繼王氏,故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顯之女,封太原郡夫人,天禧三年終于陳之私第。

按,韓碑作天禧三年卒,與宋狀、錢銘不同,當系筆誤或刊誤。王顯(九二二--一○○七),《宋史》卷二六八有傳。嘗給事太宗藩邸,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授樞密使;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復(fù)拜樞密使,卒贈中書令,謚忠肅。

子從質(zhì),衛(wèi)尉丞,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八月二十九日殂,后于詠二十八日。

宋狀:子從質(zhì),以父任累遷至衛(wèi)尉丞,居公之喪一月,以毀而夭。

錢銘:子從質(zhì),衛(wèi)尉丞,公之棄世后二十八日,以哀毀遘疾而殂。

韓碑:子從質(zhì),衛(wèi)尉寺丞,公亡未踰月,哀毀而卒。

孫:約、綜、綽、紳。曾孫知者三人:堯夫、堯民、祖。

宋狀:孫四人,曰約,曰綜,曰綽,曰紳,咸以忠厚世其家。

錢銘:孫曰約,曰綜,曰綽,皆奏授將作主簿;曰紳,尚幼。

韓碑:孫四人,約,奉禮郎;綜,駕部郎中;綽,衛(wèi)尉寺丞;紳,建州石鼓縣令。曾孫二人,堯夫,大理寺丞;堯民,邢州童罔縣令。

宋蘇軾《蘇軾文集》卷六九題張乖崖書后:元佑六年閏八月十三日,過陳,見公之曾孫祖。

按,宋代邢州無童罔縣,只有龍岡縣,疑韓碑刊誤,然無可刊正,姑仍其舊。

女一人,適王禹偁之子、奉禮郎嘉佑,大中祥符九年(一○二六)十月卒。外孫壽,任郾城簿。

宋狀:女一人,適故內(nèi)相王公禹偁子嘉佑。

錢銘:女一人,適故翰林學士王公禹偁之子、奉禮郎嘉佑,祥符九年十月卒。外孫曰壽,今任郾城簿。

弟詵,生卒年不詳,有文集十卷,奏議三十卷。集詠生平論著為十卷以行。

宋狀:母弟詵,以公廷賞,今為虞部員外郎。(張詠)生平論著,仲氏說集之成十卷以行。錢銘:今春,得公弟殿中丞詵書一通,敘公之美,見托為志。

《宋史》本傳:弟詵,為虞部員外郎。

《宋史》卷二○八藝文七:張詵文集十卷,又奏議三十卷。

自少學劔,無敵于兩河間。倜儻有大志,尚氣節(jié),重然諾,樂為奇節(jié),任俠自喜。

錢銘:幼負奇骨,不為兒戲。自少學劔,頗得妙術(shù),無敵于兩河間。韓碑:少倜儻,有大志,尚氣節(jié),重然諾。早學擊劍,遂精其術(shù),兩河間人無敵者。

《宋史》本傳:少任氣,不拘小節(jié),雖貧賤客游,未嘗下人。少學擊劔,慷慨好大言,樂為奇節(jié)。《東都事略》本傳:少學擊劔,好為大言,喜事奇節(jié)。

宋狀:任節(jié)俠,已然諾。

宋劉敞《公是集》卷四一張忠定謚議:尚書布衣之時,任俠自喜,破產(chǎn)以奉賓客,而借軀報讎,往往過直。

韓碑:生平勇于為義,遇人艱急,茍情有可哀,必極力以濟,無所顧惜。

宋阮閱《詩話總龜》后集卷十九引《蔡寬夫詩話》:乖崖少喜任俠,學擊劔,尤樂聞神仙事。

本集卷五新秦送人東歸:若值山東豪杰問,嵇生慵更作書題。

好弈棋,精射法,喜飲酒,晚年因此成疾。

錢銘:好弈棋,精射法,飲酒至數(shù)斗不亂。

本集卷九升州到任謝表:臣少因酒過,晚覺多病。

本集卷十一升州謝恩撫問狀:臣素昧攝生,早疏戒酒,因成癖飲。

雅好著文,不事雕飾,深切警邁,雄健有氣骨,尤善詩筆,句詞清古。

宋狀:公雅好著文,深切警邁,以不偶俗尚,自號乖崖。公尤善詩筆,必核情理,故重次薛能詩,序之曰:「放言既奇,意在言外?!棺h者以公自道也。

錢銘:著文不雕飾,咸摭實事。

韓碑:文章雄健有氣骨,稱其為人。嘗為聲賦,梁公周翰覽而嘆曰:「二百年來不見此作矣?!?/p>

本集附集卷四宋王禹偁《小畜集》卷十九送公宰崇陽序:少有奇節(jié),釣魚侍膳外,讀書無虛日,秉筆為文,落落有三代風。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十九引無盡居士語:其詩句詞清古,與郊島相先后。

按,梁周翰(九二九--一○○九),后周廣順二年(九五二)進士,宋真宗時官至翰林學士,以辭學為流輩所許,與高錫、柳開、范杲習尚淳古,齊名友善,當時有「高、梁、柳、范」之稱。入《宋史》卷四三九文苑傳。

生平剛正,始終挺然,惡人諂事,自奉甚儉,唯聚圖書。善斷獄,臨事明決。善臧否人物。

錢銘:生平以剛正自立,智識深遠,海內(nèi)之士,無一異議。不事產(chǎn)業(yè),聚典籍百家,近萬卷,博覽無倦,副本往往手寫。至于卜筮醫(yī)藥種樹之書,亦躬自詳校。惡人諂事,不喜俗禮,士有坦無他腸者,親之若昆弟,有包藏誠素者,疾之若仇讎。公之臨民也,吏不敢欺,始若擿發(fā),而頤指之間,終存仁恕之道。公之決獄也,人莫能測,初若疑誤,而片言之下,盡窮幽隱之跡。公之典貢部也,盡得寒士,杜絕私托,禮闈舊風,翕然復(fù)振。任臺丞也,拜白簡,彈執(zhí)政之失言者,人甚危之,而公正色不顧,有風憲紀綱。

韓碑:天賦正直,濟以剛果,始終挺然,無所屈撓。自力學筮仕,則有澤及天下之心,而以富貴為薄。當官凡所施設(shè),動有遠識,始時人或不能測,其后卒有大利,民感無窮。至自奉養(yǎng),逮于服玩之具,則寡薄儉陋,雖寒士不若也。公退辟靜室,焚香燕坐,聚書萬卷,往往手自校正,旁無聲色之好。臨事明決,出人意外,凡斷罪以辭者,人皆集錄,于今傳之。公有清鑒,善臧否人物,凡所薦辟,皆方廉恬退之士。

《東都事略》本傳:詠剛方尚氣。詠卞急,不喜人拜,有拜之者則連拜不已,或倨坐忿罵。

《宋史》本傳:詠剛方自任,為治尚嚴猛。性躁果卞急,病創(chuàng)甚,飲食則痛楚增劇,御下益峻。尤不喜人拜跪,命典客預(yù)戒止,有違者,詠即連拜不止,或倨坐罵之。

《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十九引《蔡寬夫詩話》:性極清介,居無媵妾,不事服玩,朝衣之外,燕處惟紗帽皂絳一黃土裘而已。人傳其畫像,皆作此飾。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四:張乖崖性剛多躁,蜀中盛暑,食餛飩,項巾之帶,屢垂于盌,手約之頗繁,急取巾投器中,曰:「但請吃?!挂蛏嶝岸?。

宋田況《儒林公議》卷上:張詠性剛急,嘗作鯸鮧魚賦,其序略云:「江有若覆甌者漾于中流,移晷不沒。舟人曰:『此嗔魚也,觸物則怒,多為鷂鳶所食?!顾焖鲿灻?,古謂之鯸鮧。因而賦之,亦欲刺世人之褊薄者?!褂譃轳垠鹪唬骸赴傩型H,一褊則缺?!蛊湟庖嘤跃?。然終以剛直,不躋柄用。后進不知,論者以為詠躁愎,不任輔弼。何輕誣之甚矣!

本集附集卷三李燾湖北漕司乖崖堂記:舊史恨復(fù)之卞急躁競,此蓋當時奴婢小人私謗竊議,果不足信,要當以宋子京(祁)、趙閱道(拚)、韓穉圭(琦)、司馬君實(光)所錄為實。

按,趙拚所錄云云,趙清獻公集中無,不知云何?或指成都古今記而言?該書已不存,無可考也。

宋晁說之《晁氏客語》:張乖崖戲語云:「功業(yè)向上攀,官職直下覷。」似為專意于卜數(shù)者言也。

湖北漕司乖崖堂記:其至大至剛以直之氣,一生未始少屈,至今凜然也。畫像服飾,悉如隱者,是殆將乘星載云,揮斥八極,超無友而獨存,夫孰敢嚇以臭腐,拘系之使從乎?平生以治郡著名,尤以治蜀為最。其本人亦以此自負。

湖北漕司乖崖堂記:復(fù)之姱節(jié)景行,海內(nèi)傾屬,其在朝廷之日少,處方面之日多。

韓碑:張公以魁奇豪杰之材,逢時自奮,智略神出,勛業(yè)赫赫,震暴當世,誠一代之偉人也。

《儒林公議》卷上:張詠所臨之郡,無不完浹,前后民愛之如父母。再治蜀,恩威條教,動皆可紀,益人至今謠慕,比戶畫像祠之,以謂諸葛武侯之后無逮之者。

《公是集》卷四一張忠定謚議:自宋興以來且百年,言治者甚眾,其直己以事上,盡心以撫下,生有榮名,死有遺愛,尚書殆無與并焉。

本集附集卷五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九引名臣遺事:嘗謂人曰:「吾牓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沆),深沉有德,鎮(zhèn)服天下,無如王公(旦);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準);當方面寄,則詠不敢辭。」

后晉少帝開運三年,丙午,公元九四六年,一歲。

張詠生。

宋狀:以大中祥符八年八月一日齊終于理下,享年七十。

錢銘:大中祥符八年八月一日,棄館舍于理所,享年七十。

韓碑:終于八年八月一日,年七十。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下稱長編)卷八五、《宋會要輯稿》(下稱宋會要)儀制一一之四:大中祥符八年八月癸未(六日),陳州言,知州、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張詠卒。十二月,契丹滅后晉,虜后晉少帝。

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公元九六○年,十五歲。

正月,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干德二年,甲子,公元九六四年,十九歲。

開始力學著文,家貧無書,往往手鈔。

宋狀:稟尊嚴之氣,凝隱正之量,粵在羇丱,不偕兒曹,嶷然志向,高自標置。始就外傅,即覽羣經(jīng),書必味于義根,學乃知于言選。家貧無以本業(yè),往往手疏墳史。每有屬綴,輒據(jù)庭樹槁枝而瞑,茍不終篇,未嘗就舍。

錢銘:幼負奇骨,不為兒戲。既長,出閭里,奮然就學。

韓碑:少倜儻,有大志,尚氣節(jié),重然諾。為學必本仁義,不喜浮靡。

本集卷七上宰相書:某少也賤,生九河間,左右無賢戚之助,力學著文殆十七年。家貧無書,必俯伏人門以觀覽。每一思親,即千里自至,余無廢時。其間賢于己者,破囊從之。

按,本集卷十一著作佐郎求充幕職狀云:「辭親就學十七年,適中一第?!乖佒械谠谔脚d國五年(九八○),上推十七年,為干德二年(九六四)。是故系詠就學事于干德二年。

宋太祖開寶三年,庚午,公元九七○年,二十五歲。

自洛陽入陜西。

本集卷一放盆池魚賦:皇宋宥天下十一年,予自洛徂陜。

今年前后,與傅霖會于韓城,終夕談話。

本集卷三每憶家園樂蜀中寄傅逸人之二「劇談祛夜瘧」句注曰:「開寶中,與傅會于韓城,終夕談話,諸鄰病瘧,皆云不發(fā)?!乖伣衲曜月遽揸?,故系之。

開寶七年,甲戌,公元九七四年,二十九歲。

在陜州為回鑾寺作記。

本集卷八陜府迥鑾寺記,末署:「時皇宋開寶七年月日記?!?/p>

是年,楊億(九七四--一○二○)生(長編卷二五,太宗實錄卷三一)。億乃詠晚年之忘年交也。以下事,當在此年前后。

宋王鞏《聞見近錄》:張乖崖布衣時,客長安旅次,聞鄰家夜聚哭甚悲,訊之,無它故。乖崖諧其主人,力叩之,主人遂以實告,曰:「某在官,失不自慎,嘗私用官錢,為家仆所持,欲娶長女,拒之則畏禍,從之則女子失身。約在朝夕,所以舉家悲泣也。」乖崖明日出門首,候其仆出,即曰:「我白汝主人,假汝至一親家?!蛊瓦t遲,強之而去。出城,使導(dǎo)馬前,至崖間,即疏其罪,仆倉皇間,以刃揮墜崖中。歸告其鄰曰:「盛仆已不復(fù)來矣。速歸汝鄉(xiāng),后當謹于事也。」

按,此事宋人記者非一,《宋史》與東都事略本傳亦載之,而以聞見近錄所載為詳,故錄之。

《宋朝事實類苑》卷九引《倦游錄》、宋劉斧《青瑣高議》后集卷二:張乖崖未第時,嘗游湯陰,縣令賜束帛萬錢,張實時負之于驢,與小僮驅(qū)而歸。或謂曰:「此去遇夜道店,陂澤深奧,人煙疏闊,可俟徒伴偕行?!箯堅唬骸盖镆挂?,親老未授衣,安敢少留邪?」但淬一短劔而去。行三十余里,日已晏,止一孤店,惟一翁洎二手,見張來甚喜,密相謂曰:「今夜好個經(jīng)紀?!箯堃嘈膭?,竊聞之,因斷柳枝若合拱者為一棓,置室中。店翁問曰:「持此何用?」張曰:「明日早行,聊為之備耳?!挂故挤?,翁命其子呼曰:「雞已鳴,秀才可去矣?!箯埐淮穑磥硗茟?。張先以坐床拒左扉,以手拒右扉。店夫既呼不應(yīng),即再三排闥,張忽退立,其人閃身踉鏘而入,張擿其首,斃之,曳入閫。少時,其次子又至,如前復(fù)殺之。及持劍視翁,方燎火爬癢,即斷其首。老幼數(shù)人,并命于室。呼僮牽驢出門,乃縱火。行二十余里,始曉。后來者曰:「前店人失火,舉家被焚?!?/p>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丁丑,公元九七七年,三十二歲。

是年,與王禹偁定交。

宋何薳《春渚紀聞》卷三乖崖劍術(shù):祝舜俞察院言:其伯祖隱居君與張乖崖公居處相近,交游最密,公集首編寄祝隱居二詩是也。隱居東垣有棗合拱矣,挺直可愛。張忽指棗謂隱居曰:「子丐我勿惜也?!闺[居許之。徐探手袖間,飛一短劔,約平人肩,斷棗為二。隱居驚愕問之,曰:「我往受此術(shù)于陳希夷,而未嘗為人言也。」又一日,自濮水還家,平野間,遙見一舉子乘驢徑前,意甚輕揚。心忽生怒,未至百步而舉子驢避道。張因就揖,詢其姓氏,蓋王元之也。問其引避之由,曰:「我視君昂然飛步,神韻輕舉,知必非常人,故愿加禮焉?!箯堃嗾Z之曰:「我初視子輕揚之意,忿起于衷,實將不利于君。今當回宿村舍,取酒盡懷?!顾煳帐志阈校苍捦ㄏ?,結(jié)交而去。

按,贈祝隱士二詩,見本集卷三。據(jù)小畜集外集卷七次韻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與小畜集卷十一將巡堤堰先寄高郵蔣知軍,王禹偁自開寶六年(九七三)開始,客游他鄉(xiāng)十年,太平興國二年,在濮陽被邀參加部分新進士宴會,時詠居臨黃。故張詠與王禹偁相會定交,當在今年。是年,王禹偁(字符之,九五四--一○○一)二十四歲(小畜集卷一罔極賦,長編卷四九)。王摶稱贊張詠,當在今年前后。

宋狀:??若多節(jié),默表大廈之材,居然晚器,弗示良工之璞。太原王摶,名知人,見公??然異之,獨謂公曰:「唐魏文公奉生此鄉(xiāng),故老有言,后五百年復(fù)出一佳士,元精回復(fù),祭酒當之矣。」公謝不敢當。

按,既曰「居然晚器」,則當年已不輕而尚未第之時,故應(yīng)在今年前后。太平興國三年,

戊寅,公元九七八年,三十三歲。

作聲賦,豪邁有理致。

《儒林公議》卷上:嘗作聲賦,雖未能高致絕俗,然豪邁有理致。朋游有勸詠以聲賦贊先達者,詠曰:「取一第乃欲用吾聲賦耶!」其自負如此。

按,此事不知年月。今年詠初赴試,故當在今年前后也。姑系之今年。八月,赴秋試,诐黜,憤欲學道,為陳摶勸回。

宋釋文瑩《湘山野録》卷上:太平興國三年,科場試「不陣成功賦」,蓋太宗明年將有河東之幸。公賦有「包戈臥鼓,豈煩師旅之威;雷動風行,舉順乾坤之德」。自謂擅場,欲奪大魁。夫何有司以對偶顯失,因黜之,選胡旦為狀元。公憤然毀裂儒服,欲學道于陳希夷摶,趨豹林谷,以弟子事之,決無仕志。希夷有風鑒,一見之,謂曰:「子當為貴公卿,一生辛苦。譬猶人家張筵,方笙歌鼎沸,忽中庖火起,座客無奈,惟賴子滅之。然祿在后年,此地非棲憩之所?!构匝聢云蛉氲馈j愒唬骸缸有远让髟?,安可學道?」果后二年,及第于蘇易簡榜中。

按,長編卷十九載,太平興國三年八月,詔諸州,去年已得解者,除三禮、三傳、學究外,余并以秋集禮部。九月甲申朔,太宗御講武殿,覆試合格人,進士加論一首,自是常以三題為準。得渤海胡旦以下七十四人。詔:自今廣文館及諸州府、禮部試進士律賦,并以平側(cè)依次用韻。又宋田錫咸平集卷九有御試《不陣而成功賦》。故《湘山野録》所載,當有據(jù)矣。是以系之八月。

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五:國初,進士詞賦押韻,不拘平仄次序。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進士律賦平仄次第用韻。而考官所出官韻,必用四平四仄。詞賦自此整齊,讀之鏗鏘可聽矣。

按,王栐之記載,亦可為湘山野綠記載之左證。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張詠條引語錄:少時謁華山陳摶,遂欲隱居。摶曰:「公方有官職,未可議此。其勢如失火家,待君救火,豈可不赴也?」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録》卷二:張忠定公詠布衣時,希夷先生一見奇之。公曰:「愿分華山一半居,可乎?」先生曰:「非公可及。」別贈以毫楮。公曰:「是將嬰我以世務(wù)也?!购蠊F顯,以名德重天下。將赴劔南,以詩寄先生曰:「性愚不肯林泉住,強要清流擬致君。今日星馳劔南去,回頭慚愧華山云。」

按,《青箱雜記》卷十,宋趙令疇《侯鯖錄》卷八,《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引《蔡寬夫詩話》,《詩話總龜后集》卷十九引《蔡寬夫詩話》、卷二六引《唐宋遺史》、卷三一引《古今詩話》,諸書記載略同于《澠水燕談録》。詩見本集卷五,題為懷白云陳先生,蓋陳摶已卒于端拱二年(九八九)。諸書記載稍誤。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二九本朝自國初至熙寧人物:張乖崖云:陽是人有罪而未書案,尚變得,陰是已書案,更變不得。此人曾見希夷來,言亦似太極圖。

太平輿國四年,已卯,公元九七九年,三十四歲。

二月,太宗督軍伐北漢。

五月,北漢主劉繼元出降,北漢亡。

六月,太宗督軍北征,企圖收復(fù)幽州。

七月,宋軍敗于高梁河,太宗逃回,股中兩箭。

按,右述見長編卷二十,宋王铚默記卷中。

秋,與寇準同赴大名府舉進士,議將首薦詠。以同郡張覃素有文行,十月十四日,與寇準同上書,請以覃為解首。一府欽嘆,遂如其言。

宋狀:興國四年,始游鄴下,與故上谷寇公準推轂引重。時屬鄉(xiāng)里命秀,方國試言,府將雅欽公名,議為舉首。夙儒張覃者,悃愊有行,疏略少文,公即以檄謁府,盛稱其長,覃終得薦,公為之下匯。茅有吉爵,砥相先讓,夷之風一變河朔。

錢銘:太平興國四年秋,詣大名府舉進士。今相國上谷公,即其友也,共以書白尹,薦張覃為解首。故河朔間有廉遜之風焉。

韓碑:太平興國四年秋,與忠愍寇公同赴大名舉,議將首薦公,公以同郡張覃素有文行,即率寇公上書,請以覃為冠。一府欽嘆,遂如公言。士論多之。

按,大名府請首薦張覃書,見本集卷七,上書時間,即據(jù)該書。參見宋李元綱《厚德錄》卷三。是年,寇準(九六二--一○二三)十八歲(寇準忠愍公詩集卷上述懷,《小畜集》卷十九送寇密直西京遷葬序)。

太平興國五年,庚辰,公元九八○年,三十五歲。

正月,以文明殿學士程羽權(quán)知貢舉,御史中丞侯陟、中書舍人郭贄、宋白等權(quán)同知貢舉(宋會要選舉一之二)。

閏三月,太宗御講武殿,覆試權(quán)知貢舉程羽等所奏合格進士,得進士一百十九人,又得諸科五百三十三人,并分第甲乙,賜宴。甲科進士二十三人,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藩郡;乙科授大理評事,知令、錄事;諸科授初等職事、及判、司、簿、尉(長編卷二一,宋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十三)。赴試,中進士乙科,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

宋狀:進士及第,釋褐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

錢銘:春試于便坐,擢上第,除廷尉評,知鄂州之崇陽。

韓碑:明年春,擢進士第,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事。

按,宋狀、錢銘、韓碑均云「明年」,系接太平興國四年記事而言。

《宋史》本傳:太平興國五年,詠登進士乙科,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是年榜首為蘇易簡,通判升州。

同榜進士有:李沆、向敏中、寇準、宋湜、王旦、晁迥等人(長編卷二一,小畜集卷十九送寇密直西京遷葬序,湖北漕司乖崖堂記,《宋朝事實類苑》卷九引名臣遺事,《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二,明陳循等《寰宇通志》卷九三西安府下科甲,《宋史》卷二八二李沆傳、王旦傳、向敏中傳,卷二八七宋湜傳)。李沆、向敏中、宋湜中甲科,俱授將作監(jiān)丞,分任通判潭州、吉州、梓州;王旦、寇準、晁迥中乙科,俱授大理評事,分任知岳州平江縣、知歸州巴東縣、岳州錄事參軍(《東都事略》卷三五、四○、四一、三七、四六與《宋史》卷二八二、二八七、三○五、二八一各人之本傳)。

王禹偁省試登甲科,殿試落第,作送張詠宰崇陽序(《小畜外集》卷十三送進士郝太忠序,《小畜集》卷十九)。蘇易簡(九五八--九九六)二十三歲(長編卷四○,東都事略卷三五本傳)。王旦(九五七--一○一七)二十四歲(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全集居士集卷二二王旦神道碑)。晁迥(九五一--一○三四》三十歲(長編卷二五,《東都事略》卷四六本傳,《宋史》卷三○五本傳)。宋湜(九五○--一○○○)三十一歲(長編卷四六,《東都事略》卷三七本傳,《宋史》卷二八七本傳)。向敏中(九四九--一○二○)三十二歲(《宋史》卷二八二本傳,《東都事略》卷四一本傳,《宋史》卷二一○宰輔一)。李沆(九四七--一○○四)三十四歲(《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二,《宋史》卷二八二本傳)。

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九八一年,三十六歲。

十一月,郊祀,轉(zhuǎn)將作監(jiān)丞。

錢銘:六年,郊祀,轉(zhuǎn)將作丞。

韓碑:六年,遇郊恩,改將作監(jiān)丞。

按,長編卷二二載,太平興國六年十一月辛亥,合祭天地于圜丘,大赦,御干元殿受冊尊號。

此即郊祀也。故系之十一月。

宋太宗雍熙元年,甲申,公元九八四年,三十九歲。

十一月,郊祀,大赦,改元。遷著作佐郎。

錢銘:雍熙元年大禮,遷佐著作。

韓碑:雍熙初,遷著作佐郎。

按,長編卷二五載,雍熙元年十一月丁卯,祀天地于南郊,大赦,改元。故系之十一月。以建州浦城童子楊億為秘書省正字,時年十一(長編卷二五,太宗實錄卷三一。)今年,知崇陽歲滿,浮江而北,歸闕。

本集卷一鯸鮧魚賦:太平甲申歲,余知邑罷歸,浮江而北。

按,「太平甲申歲」,即雍熙元年,因該年十一月改元,此前仍稱「太平興國九年」。于此亦可推知,詠離任必在十一月前。

下列諸事,俱在崇陽所為,而不知確切之年月,故系之于歲滿離任時。

宋狀:知鄂州崇陽,尤厲風節(jié)。大江之南,民裕文敝,囚以手而上下,獄為人而重輕,公廉知其狀,痛繩以法,精力于職,擿伏如神,洗其鍥薄,鎮(zhèn)之忠厚,吏樂其職,多一笑而歸休,民協(xié)攸居,或減年而從役。

宋沈括《補筆談》:忠定張尚書曾令鄂州崇陽縣。崇陽多曠土,民不務(wù)耕,唯以植茶為業(yè)。忠定令民刬去茶園,誘之使種桑麻,自此茶園漸少,而桑麻特盛于鄂岳之間。至嘉佑(一○五六--一○六三)中,改茶法,湖湘之民苦于茶租,獨崇陽無茶租。民監(jiān)他邑,思公之惠,立廟以報之。民有入市買菜者,公召諭之曰:「邑居之民,無地種植,且有他業(yè),買菜可也。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種,而費錢買菜?」笞而遣之。自后人皆置圃,至今謂蘆菔為張知縣菜。

按,本集附集卷五引通城縣祠城記,宋王得臣麈史卷上,宋陳師道后山談叢卷四、卷三,《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等處,記載略同。言行錄引談叢曰:為絹而比者,歲百萬匹。

本集附集卷五引圖經(jīng):北峯亭上田疇膏腴而無水利,稍闕雨澤,禾多旱損。公相視山川原隰高下,可決渠圳,通流灌溉,遂于白泉上源為陂堰,水入圳,溉田數(shù)百頃。后無旱傷之憂。公決遣多坐此亭,視百姓農(nóng)作,勸勤責怠,故能地無遺利焉。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乙編卷四:張乖崖為崇陽令,一吏自庫中出,視其鬢傍巾下有一錢,詰之,乃庫之錢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錢何足道,乃杖我耶?爾能杖我,不能斬我也!」乖崖援筆判曰:「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棺哉虅码A斬其首,申臺府自劾。崇陽人至今傳之。蓋自五代以來,軍卒凌將帥,胥吏凌長官,余風至此時猶未盡除。乖崖此舉,非為一錢而設(shè),其意深矣,共事偉矣。

雍熙二年,乙酉,公元九八五年,四十歲。

知崇陽歲滿到闕,上宰相宋琪、李昉狀,求充幕職,使得挈負親老以就官食。

本集卷十一著作佐郎求充幕職:今者雙親暮年,某亦得替到闕。欲望憫其賤類,特與奏陳,或許就除幕職一官,使得挈負親老以就官食。

按,據(jù)《宋史》卷二一○宰輔一,此時宰相乃宋琪、李昉。

《宋史》卷二九七段少連傳:知崇陽縣。崇陽劇邑,自張詠為令有治狀,其后惟少連能繼其風跡。六月,以知制誥蘇易簡薦,擢太子中允,通判麟州事。

《宋史》本傳:以蘇易簡薦,人為太子中允,遷秘書丞,通判麟、相二州。

《宋史》卷二六六蘇易簡傳:(太平興國)八年,以右拾遺知制誥。(雍熙)二年,罷知制誥。

韓碑:歲滿,擢太子中允,通判麟州事。

錢銘:解任,除太子中允,通判麟州。

宋狀:解秩,授太子中允,關(guān)掌麟州軍事。

本集卷八麟州通判廳記:雍熙二年夏六月,始某拜命,倅蒞是邦。

時夏州李繼遷方起事,邊鄙不寧,以兵法從事,繕起亭障,精明烽火,伐謀取勝,四鄙以安。太守以喜怒為政,責之。去后人思而祠之。

宋狀:夏臺弗靖,西戎方強,公繕起亭障,精明烽火,坐贊叔敖秉羽之策,多參嫖姚穿域之樂,伐謀取勝,四鄙以安。

錢銘:時夏臺未安,邊鄙方聳,公多以兵法從事。洎西戎即敘,亦公之有畫焉。

長編卷二五雍熙元年九月:(繼遷)與其黨數(shù)十人奔入蕃族地斤澤,族帳稍稍歸附,嘗遺所部奉表詣麟州貢馬及橐駝等。敕書招諭之,繼遷不出。

近人趙萬里校輯《元一統(tǒng)志》卷四宦跡張詠條:通判麟州,關(guān)決有善政。太守以喜怒為政,詠剛直,屢責之,守愧謝詠。詠有德于民,北去也人思而祠之。

宋太宗端拱元年,戊子,公元九八八年,四十三歲。

正月,太宗于東郊親饗神農(nóng),遂耕籍田(長編卷二九)。恩轉(zhuǎn)秘書丞。

宋狀:端拱紀元,天田躬耤,轉(zhuǎn)秘書丞。

錢銘:端拱元年,籍田,轉(zhuǎn)秘書丞。

韓碑:端拱籍田,恩轉(zhuǎn)秘書丞。

端拱二年,已丑,公元九八九年,四十四歲。

春,自麟州代歸。充禮部考試官。已事,命通判相州。上言:具慶之下,不便迎養(yǎng),因父母在濮州,乞督濮之市征。遂命監(jiān)濮州稅。

宋狀:明年,充禮部考試官。已事,復(fù)倅相州。一懼之年,宜為親解,百斤之牘,終以懇辭,乞董濮上市征,以便迎養(yǎng)。詔可其奏。

錢銘:二年春,充禮部考試官,畢,通判相州,上言,具慶之下,不便迎養(yǎng),乞督濮之市征。詔從之。

韓碑:代歸,通判相州事。公以親老辭,得監(jiān)濮州稅。

本集卷九通判相州求養(yǎng)親表:重念臣十年聚學,悉是離鄉(xiāng),兩任遠官,皆非迎養(yǎng)。近因受命,曾到舊廬,雙親扶羸,顧臣以泣,臣非死木,得不傷心?臣亦引諭國恩,用相慰勉,終且戀其本土,不肯隨臣之官。朝夕系思,方寸已亂。臣之家屬,近隸濮州,竊聞州城例有酒稅,望迥天眷,察臣愚衷,則臣乞納升朝兩官,換監(jiān)濮州一稅。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二:乖崖張公,嘗有監(jiān)務(wù)之官,而辭于公,因以請教。公曰:「監(jiān)酒稅之法,初無多言。但好醞酒,剩饒人,則沽者眾矣。即是要術(shù)?!?/p>

月余,召賜五品服,選知開封府浚儀縣。

宋狀:月余,召賜五品服,知浚儀縣。

錢銘:明年,抽赴闕,賜五品服,知浚儀縣。

韓碑:俄選知開封府浚儀縣事,賜五品服。

《宋史》本傳:俄召還,賜緋魚,知浚儀縣。

振北部之風,凜然可畏。

按,四書所載,唯錢銘不同,故暫從宋狀。然據(jù)詠為湖北轉(zhuǎn)運使之時間,則似以錢銘所載為確。

七月,寇準拜虞部郎中、樞密直學士(長編卷三○)。

宋太宗淳化元年,庚寅,公元九九○年,四十五歲。

樞密直學士寇準、知制誥李沆、宋湜連薦其才,擢湖北轉(zhuǎn)運使。

宋狀:俄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

錢銘:未幾,出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即故樞密宋公、文靖李公與今上谷相國之所薦也。韓碑:時寇公與文靖李公、故樞密副使宋公湜連薦其才,擢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

《宋史》本傳:會李沆、宋湜、寇準連薦其才,以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

本集附集卷三湖北漕司乖崖堂記:淳化初,繇浚儀擢使荊湖北路。

本集卷十一申堂自陳狀:前年以侍疾高堂,許賜便家之祿;去歲以論官兩省,充膺按部之司。

按,寇準、李沆、宋湜之職任,據(jù)長編卷三○、卷二七。本集卷七與大諫陳情書曰:「才臨赤縣,便總轉(zhuǎn)輸。」據(jù)此與宋狀、錢銘所載,則自知浚儀縣到為湖北轉(zhuǎn)運使,其間必不久矣。故知浚儀縣時間,似當從錢銘,定在今年為是。

淳化二年,辛卯,公元九九一年,四十六歲。

荊南造船場虛占匠人,納木之時,更苦編戶??雌鋷ぜ?,甚不整齊,遂具奏章,乞行磨勘。尋奉敕命,委詠差官,遂差令狐穆代之。監(jiān)船場鄭元佑隱藏文歷,抵拒使臣,令子進狀,構(gòu)謗詠罪。上奏鄭元佑事自陳狀,又上宰相中堂自陳狀,亟辨其事。又與寇準書,請其相助。

本集卷十一奏鄭元佑事自陳狀:昨見荊、朗造船,工課不等,歸、峽納木,人戶怨咨,遂具奏章,乞行磨勘。尋奉敕命,委臣差官。其監(jiān)場鄭元佑,拒抗使臣,不回文牒,令男詣闕,毀臣職司。

本集卷十一申堂自陳狀:昨見荊南造船場較功之處,虛占匠人,納木之時,更苦編戶。曾看帳籍,甚不整齊。遂具奏章,乞行磨勘。尋奉敕命,委某差官。其監(jiān)船場鄭元佑,不自省循,轉(zhuǎn)增乖越,隱藏文歷,抵拒使臣。既堅無上之心,更欲構(gòu)人之罪,令男進狀,謗某職司。

本集卷七與大諫陳情書:身受大謗者,貪夫亂之,無所尤也。近聞鼠輩多相構(gòu)誹,兼被奸人屢有奏毀,仰惟天鑒,察其無私。

按,差令狐穆,據(jù)卷十一兩狀。與大諫陳情書未明言何事,但云:「才臨赤縣,便總轉(zhuǎn)輸」,「到職已來」,則在湖北轉(zhuǎn)運使任上所寫無疑,「構(gòu)誹」云云,當指鄭元佑事。陳情書所致之「大諫」,書中稱其「曲賜薦論,力相引用」,則當為李沆、宋湜、寇準三人之一。考宋會要職官六四之八,宋湜于淳化二年九月自知制誥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宋史》卷二一○宰輔一載,李沆于淳化二年九月自翰林學士為參知政事。是則「大諫」當為寇準。據(jù)《宋史》卷二一○宰輔一,寇準于淳化二年四月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正當「大諫」之稱。故系鄭元佑事于淳化二年。長編卷三四載,淳化四年六月,左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寇準罷守本官。則鄭元佑事當不早于淳化二年四月,不遲于四年六月。

太宗下敕書嘉獎,上表謝之。

本集卷九荊湖轉(zhuǎn)運蒙恩獎諭謝表:今月二十七日,密院遞到勑書一道,蒙恩特賜獎諭。方虞積毀以銷金,豈意飛聲而悟主,爰迥圣獎,俯降天書。

按,此表不知年月。觀表內(nèi)「積毀」云云,當在奏鄭元佑事自陳狀上后。

制置使紀詠職事上奏,太宗又下敕書,特賜獎諭。

本集卷九奏鄭元佑事蒙恩獎諭謝表:今月十七日,密院遞到勑書一道,蒙恩特賜獎諭。近者制置使紀臣職事,上達宸聰,感天眷以軫憐,加璽書之慰勞,臣雖不稱,伏用增慚。且制置使與臣生平未嘗識面,略聞履蒞,便與薦論。

按,在本集中,兩謝表相連,前云「今月二十七日」,后云「今月十七日」,或在接連兩月之內(nèi)歟?

淳化三年,壬辰,公元九九二年,四十七歲。

三月,丁謂(九六六——一○三七)中進士第四名(《東都事略》卷四九本傳,長編卷二一○),年二十七歲。

是月,賜太常寺奉禮郎楊億進士及第,十九歲(宋會要選舉九之一)。

四月,請罷峽州至歸州界水遞人才,從之。

《宋史》本傳:奏罷歸、峽二州水遞夫。

宋會要方域一○之一八:淳化三年四月二十一日,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司張詠請罷峽州至歸州界水遞人夫,從之。

淳化四年,癸巳,公元九九三年,四十八歲。

正月,饗太廟,合祭天地于圜丘。轉(zhuǎn)太常博士。

按,韓碑系此事于淳化初,宋狀云三年,此據(jù)錢銘。錢銘云「郊禋」,即饗太廟、祭天地之事。

考長編卷三四,淳化四年正月,正有此事:而元年與三年,均未載郊禋事。下列二事,系在湖北所為,不知年月,故列于離任前。

宋狀:事不諉上,世咨其清,劾罷太守奸贓疲愞者十數(shù),悉條所部廢格抏敝者百余譬,棱威所振,吏皆股栗。察廉使上其理狀,璽書褒美。

本集附集卷五引通城縣祠堂記:生齒滋眾而聲價騰,溪山峻險而漕運阻,歲常以支移苗斛為艱。及公領(lǐng)漕,又為請于朝,俾以絹代。詔下,遂為永制,訖今稱便。

按,此言崇陽事。

夏,太宗聞詠強干,詔赴闕,超拜虞部郎中,賜金紫。

宋狀:乘驛赴覲,加錫金紫。翌日,遷虞部,為郎中。

錢銘:其年夏,詔赴闕,賜對長春殿,錫金紫。翌日,除虞部郎中。

韓碑:太宗素知公可用,召還,超拜虞部郎中,賜三品服。

《宋史》本傳:太宗聞其強干,召還,超拜虞部郎中,賜金紫。

《宋朝事實類苑》卷七引忠定公語錄:自太常博士罷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入覲時,太宗皇帝御長春殿,召對數(shù)刻。上曰:「卿奏事精審可信?!固刭n金紫,除虞部郎中。七月,與向敏中并命為樞密直學士,賜錢五十萬。

長編卷三四淳化四年:先是,上急召廣南轉(zhuǎn)運使向敏中歸闕,擢工部郎中。一日,御筆飛白書敏中及虞部郎中鄄城張詠姓名付宰相,曰:「此二人,名臣也,朕將用之?!棺笥乙蚍Q其材。

秋七月己酉,并命為樞密直學士。

錢銘:浹旬,授樞密直學士,賜錢五十萬。

宋狀:再旬,授樞密直學士,賜錢五十萬。

八月,命與向敏中同知通進、銀臺司公事。

長編卷三四淳化四年八月:通進、銀臺司舊隸樞密院,凡內(nèi)外奏覆文字,必關(guān)二司,然后進御。外則內(nèi)官及樞密院吏掌之,內(nèi)則尚書內(nèi)省籍其數(shù)以下有司,或行或否,得緣而為奸,禁中莫知,外司無糾舉之職。樞密直學士向敏中初自嶺南召還,即上言:「通進、銀臺司受遠方疏多不報,恐失事幾。請別置局署,命官專蒞,較其簿籍,以防壅遏?!股霞渭{之。癸酉,詔以宣徽北院廳事為通進、銀臺司,命敏中及張詠同知二司公事,凡內(nèi)外章奏案牘,謹視其出入而勾稽焉,月一奏課,事無大小,不敢有所留滯矣。發(fā)敕司舊隸中書,尋令銀臺司兼領(lǐng)之。

九月,以封駁司隸銀臺,仍令與向敏中總?cè)嘣骸?/p>

宋會要職官二之四二:詔停廢給事中封駁公事,令樞密直學士向敏中、張詠點檢看讀發(fā)放敕命,不得住滯差錯。所有行下敕文,依舊編錄。仍令發(fā)敕院,應(yīng)承受到中書敕令,并須畫時赴向敏中等處點檢,候看讀發(fā)放。逐處內(nèi)有實封敕文,并仰諸房候印押下,實封送赴向敏中等看讀點檢了,卻實封,依例發(fā)放。自是始以封駁司隸銀臺。令向敏中、張詠仍總?cè)嘣骸?/p>

按,宋會要原作「九年」,誤,淳化無九年也。證之長編卷三四,知「年」乃「月」之誤。并代部署張永德杖死犯法小校,有詔按罪,封還詔書,且與太宗爭之。

長編卷三四淳化四年九月乙巳:以給事中封駁隸通進、銀臺司,應(yīng)詔敕并令樞密直學士向敏中、張詠詳酌可否,然后行下。時,泰寧節(jié)度使張永德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永德笞之至死,詔按其罪,詠封還詔書,且言:「永德方任邊寄,若以一小校故,摧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不從。末幾,果有營兵脅訟軍侯者,詠復(fù)引前事為言,上改容勞之。

宋狀:河東大將張永德小校犯法,因笞而死,詔按其罪,公即封還制書,白上曰:「永德為國牙爪,居天下勁兵處,若以一部曲,摧辱主帥,臣恐下有輕上之心?!股喜患{,因不關(guān)銀臺而下書譙讓。未幾,果有營兵脅訟軍侯者,公復(fù)爭前事,上輒優(yōu)容謝之。

韓碑: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勾當三班院。時張永德為并代帥,小校犯法,杖之而死。有詔按罪,公封還詔書,曰:「永德方被邊寄,若責一小校,遂摧辱之,臣恐帥體輕而小人慢上矣?!共患{。既而果有營卒脅訴其大校者,上始寤公言,面加慰勞。

秋,父景卒,起復(fù),上表讓之。給假回鄉(xiāng)祭奠,上表謝之。

按,兩表均見本集卷九。此事不知其月,故附于季秋之九月。

十一月,曹彬來朝,太宗宴羣臣于長春殿,赴宴。

長編卷三四:宴羣臣于長春殿,以武寧節(jié)度使曹彬來朝,勞之也。詔翰林學士錢若水、樞密直學士張詠并赴宴。

淳化五年,甲午,公元九九四年,四十九歲。

正月,李順攻占成都,號大蜀王,改元應(yīng)運。北抵劔閣,南距巫峽,皆為其遣兵攻占。太宗命昭宣使、河州團練使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率兵討之(長編卷三五)。

參知政事蘇易簡薦詠可屬西川事,詔知成都府。中謝日,面賜白金一百四十斤。以大軍未集,留半歲不遣,泳潛使人納銀于內(nèi)帑。至秋,有詔督行,遂馳驛而往,終不復(fù)言。

宋狀:會賊順緣間,坤維搖亂,偏師數(shù)萬,鼓行而西,太宗以為潢池弄赤子之兵,荊棘生大軍之后,疇咨上輔,崇簡守臣,參預(yù)武功。蘇易簡白上曰:「某甫可屬大事,當一面,若奉將威,命降諭劇賊,陛下高枕,永無西顧之憂矣?!鼓嗣嬷?。揆日占謝,賜白金一百四十斤,鴻卿出郊,不復(fù)內(nèi)御,子顏引道,初無辨嚴。朝家方以大師未集,留之半歲,公潛簿所賜,上還長府。其秋,遂詔赴部,公終不復(fù)言。

錢銘:五年八月,出知益州。中謝日,面賜白金一百四十斤。國家以大軍未集,留半歲不遣,公潛使人納于內(nèi)帑。至秋,有詔督行,遂馳駟而往,終不復(fù)言。

韓碑:四年冬,東西兩川旱,民饑,吏失救恤,寇大起。五年正月,賊首李順陷成都府。詔遣昭宣使王繼恩充招安使,率兵討之。復(fù)命公知成都府事。五月,繼恩破賊,收成都。上留公,至秋始遣行。

長編卷三六淳化五年九月:先是,參知政事蘇易簡薦樞密直學士、虞部郎中張詠可屬西川事,詔詠知益州。既而留半載不行。

五月,詔降成都府為益州。張余率起義軍復(fù)起,攻克嘉、戎、瀘、渝、涪、忠、萬、開八州(長編卷三六)。八月,命赴任,太宗面諭之曰:「西川亂后,民不聊生,卿往,當以便宜從事。」九月到任。

《宋史》卷五太宗二:淳化五年八月辛丑,詔遣知益州張詠赴部,得便宜從事。長編卷三六淳化五年九月:至是,始命赴部。上面諭之曰:「西川亂后,民不聊生,卿往,當以便宜從事?!?/p>

《宋朝事實類苑》卷七引忠定公語錄:旋授樞密直學士,知益州。面奉圣旨:「西川經(jīng)賊后,民頗傷殘,不聊生,卿去到后,可便宜行事。欽哉!」君不疑臣,委任至重,乃感恩泣下。到川后,奉詔條之外,事有大可革者,奏后始行;共有從權(quán)而合義者,先行后奏,上悉允之。故得展微効,立功名,誠由上信不疑,下讒不入。

按,長編卷三六淳化五年九月注曰:「詠知益州在九月,不得其日也。據(jù)耆舊后傳,詠先到,衛(wèi)紹欽繼至,故因仲甫致仕,遂著其事。張詠集有悼蜀詩,乃云至道元年春正月受命,夏四月二十八日供職。《茅亭客話》亦載詠詩,年月與諸書不同,蓋誤。詠自作詩記年月不應(yīng)亦誤,恐傳寫錯謬爾。至道元年正月,則詠已在成都矣。」是故不從本集卷二悼蜀詩所云。

九月,太宗遣內(nèi)侍押班衛(wèi)紹欽赍手詔往益州指揮軍事。寇準自青州召還,為參知政事(長編卷三六,宋會要儀制三之四)。

太宗下詔罪己,詔辭略曰:「朕委任非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主官,不以惠和為政,筦榷之吏,唯用刻削為功,撓我蒸民,起為狂寇。」又曰:「念茲失德,是務(wù)責躬。改為更張,永鑒前弊,而今而后,庶或警余?!梗ㄩL編卷三六)

本集卷二悼蜀四十韻:天道本害盈,侈極禍必作。當時布政者,罔思救民瘼。不能宣淳化,移風復(fù)儉約。情性非方直,多為聲色著。從欲竊虛譽,隨性縱貪攫。蠶食生靈肌,作威恣暴虐。佞罔天子聽,所利唯剝削。一方忿恨興,千里攘臂躍?!埂负ξ稂t貨輩,皆為白刃爍。瓦礫積臺榭,荊棘迷城郭。里第鎖苔蕪,庭軒喧燕雀。」

成都雖為王繼恩控制,但義軍聲勢尚盛,城門晝閉,城中屯兵三萬人而無半月之食,繼恩恃功驕恣,不復(fù)出兵。乃下鹽價,聽民得以米易鹽,得米數(shù)十萬斛,可支二歲軍食,奏罷陜西運糧。逼令繼恩分兵四出,又揭榜示諭,許入義軍者自新,皆釋其罪,使歸田里。

韓碑:時關(guān)中率民負糧,以餉川師,道路不絕。公至府,問城中所屯兵,尚三萬人,而無半月之食。公訪知鹽價素高而廩有余積,乃下其估,聽民得以米易鹽。于是民爭趨之,未踰月,得米數(shù)十萬斛。軍中喜而呼曰:「前所給米,皆雜糠土,不可食,今一一精好,此翁真善干國事者?!构劧苍唬骸肝崃羁尚幸印!箷r益雖收復(fù),諸郡余寇尚充斥,繼恩恃功驕恣,不復(fù)出兵,日以娛燕為事,軍不戢,往往剽奪民財。公于是悉擒招安司素用事吏至廷,面數(shù)其過,將盡斬之。吏皆股栗求活,公曰:「汝帥聚兵玩寇,不肯出,皆汝輩為之。今能亟白乃帥,分其兵,尚可免死?!估艉粼唬骸肝ü1环?,愿就戮?!构屩@^恩即日分兵鄰州,當還京師者悉遣之。不數(shù)日,減城中兵半。既而諸軍請食馬芻粟,公命以錢給之。繼恩詬曰:「馬不食錢,給錢何也?」公聞,召繼恩,謂曰:「今賊余黨所在尚多,民不敢出。招安使頓兵城中,不即討。芻粟民所輸,今城外皆寇也,何由得之?」繼恩懼,實時出城討賊。公計軍食,有二歲備,乃奏罷陜西運糧。上喜曰:「向益州日以乏糧為請,詠至方踰月,已有二歲備,此人何事不能了?朕無慮矣。」公以順黨始皆良民,一旦為賊脅從,復(fù)其間有疲弱偶掛盜籍者,當示以恩信,許其自新。即揭榜諭之。已而首者相踵,公皆釋其罪,使歸田里。一日,繼恩械賊數(shù)十人,請公行法。公詢之,悉皆前所自首者,復(fù)縱之。繼恩恚而問公,公曰:「前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仆化賊為民,不亦可乎?」

長編卷三六淳化五年九月:是月,張詠始至益州。先是,陜西課民運糧以給蜀師者,相屬于路,詠亟問城中所屯兵數(shù),凡三萬人,而無半月之食。詠訪知民間舊苦鹽貴,而私廩尚有余積,乃下鹽價,聽民得以米易鹽,民爭趨之,未踰月,得米敷十萬斛,軍士驩言:「前所給米,皆雜糠土不可食。今一一精好,此翁真善干國事者?!乖伮劧苍唬骸肝崃羁尚幸?。」時四郊尚多賊壘,城門晝閉,王繼恩日務(wù)宴飲,不復(fù)窮討。官支芻粟飼馬,詠但給以錢,繼恩怒曰:「國家征馬,豈食錢耶?」詠曰:「城中草場,賊既焚蕩,芻粟當取之民間,公今閉門高會,芻粟何從而出?若開門擊賊,何慮馬不食粟乎!詠已具奏矣?!估^恩乃不敢言。會衛(wèi)紹欽亦以詔書來督捕余寇,繼恩始令分兵四出。繼恩嘗送賊三十余輩,請詠治之。詠悉令歸業(yè)。繼恩怒,詠曰:「前日李順脅民為賊,今日詠與公化賊為民,何有不可哉!」繼恩有帳下卒,頗恃勢掠民財,或訴于詠,卒縋城夜遁,詠遣吏追之,且不欲與繼恩失歡,密戒吏曰:「得即縛置井中,勿以來也?!估羧缙浣?,繼恩不恨,而其黨亦自斂戢云。

以下諸事,當在詠至蜀初期。

《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引巵史、本集附集卷五引巵史,李順、王均亂蜀,張公鎮(zhèn)成都。一日,見一卒抱小兒在廊下戲,小兒忽怒,批其父。張公見之,集聚語曰:「此方悖逆,乃自成俗。幼已如此,況其長成,豈不為亂?」遂令殺之。數(shù)日間,又一卒相毆,公問知其一乃上名,遂斬次名。自是一軍肅然。

本集卷十二語錄、《青箱雜記》卷十、《宋朝事實類苑》卷二二引《青箱雜記》、《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引語錄:因責決一吏,彼枝詞不伏。公曰:「這的莫要劔吃?」彼云:「決不得,吃劔則得!」公牽出,斬之以徇。軍吏愕眙相顧。自是俱服公之威信,令出必行。

宋王得臣《麈史》卷中:張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懷反側(cè)。一日,合軍旅大閱,始出,眾遂嵩呼者三,乖崖亦下馬,東北望而三呼,復(fù)攬轡行,眾亦不敢讙。趙濟畏之龍圖,乖崖孫婿也,嘗以此事告于韓魏公,公曰:「當是時,某亦不敢措置。」

按,《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裁此事,注出麈史,唯不出告韓魏公者姓名。而《宋朝事實類苑》卷十四載此事,注出忠定公語錄√田誤。本集附集卷五忠定遣事載此事,亦注出麈史?!耳Q林玉露》乙編卷六曰:「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yīng)變,足以弭患濟事者是也?!故着e此事為例。

《續(xù)筆談》:成都府知錄雖京官,例皆庭參。蘇明允嘗言:張忠定知成都府日,有一生,忘其姓名,為京寺丞、知錄事參軍,有司責其庭趨,生堅不可。忠定怒曰:「唯致仕,乃可免!」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立庭中,仍獻一詩辭忠定,其間兩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歸意濃?!怪叶ù蠓Q賞,自降階,執(zhí)生手曰:「部內(nèi)有詩人如此而不知,詠罪人也?!顾炫c之升階,置酒,歡語終日,還其牒,禮為上客。

按,《詩話總龜》卷四一引百斛明珠,亦載此事,略異,而首云「張乖崖在蜀州」,則誤,詠未曾知蜀州也。

本集卷十二語錄、《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引語錄、宋江休復(fù)《江鄰幾雜志》:初知益州,斬一猾吏,前后郡守所倚任者。吏稱無罪,公封判,令至市曹讀示之。既聞斷辭,告市人曰:「爾輩得好知府矣。」蓋李順嘗有死罪系獄,此吏故縱之也。

本集卷十二語錄:李順黨中,有殺耕牛避罪逃亡者,公許其首身。拘母十日,不出,釋之;復(fù)拘其妻,一宿而來。公斷云:「禁母十夜,留妻一宵,倚門之望何疏,結(jié)發(fā)之情何厚!舊為惡黨,今又逃亡,許令首身,猶尚顧望。就市斬之!」于是首身者繼至,并遣歸業(yè),民悉安居。

本集卷十二語錄:時民間訛言,云有白頭老翁,午后食人男女??たh繞讒,至暮,路無行人。公召犀浦知縣,謂曰:「近訛言惑眾,汝歸縣去,訪市肆中歸明人尚為鄉(xiāng)里患者,必大言其事,但立證解來。」明日果得之,送上州,公遂戮于市。即日怗然,夜市如故。公曰:「妖訛之興,沴氣乘之,妖則有形,訛則有聲,止訛之術(shù),在乎識斷,不在乎厭勝?!?/p>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張詠知益州,單騎赴任。是時,一府官屬,憚張之嚴峻,莫敢蓄婢使者。張不欲絕人情,遂自買一婢,以侍巾幘。自此官屬稍稍置姬屬矣。張在蜀四年,被召還闕,呼婢父母,出貲以嫁之,仍處女也。一日,有術(shù)士上謁,自言能煅汞為白金。張曰:「若能一火煅百兩乎?」術(shù)士曰能之。張即市汞百兩俾煅。一火而成,不耗銖兩。張嘆曰:「若之術(shù)至矣,然此物不可用于私家?!沽⒚れ褳橐淮笙銧t,鑿其腹曰:「充大慈寺殿上公用?!箤に退轮小R跃茦}遺術(shù)者而謝絕之。人伏其不欺也。

按,宋李元綱《厚德錄》卷一,《青瑣高議》后集卷二,《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與《宋朝事實類苑》卷九均引筆錄,記載略同。

十二月,度繼恩日橫,不能改,亟以狀聞,愿選忠實可倚者與繼恩共事,不敢獨任。太宗遂命樞密直學士張鑒、西京作坊副使馮守規(guī)偕往。

《宋史》卷五太宗二:淳化五年十二月辛巳,命樞密直學士張鑒、西京作坊副使馮守規(guī)安撫西川。

《宋史》卷二七七張鑒傳:淳化中,盜起西蜀,王繼恩討平之,而御軍無政,其下恃功暴橫。益州張詠密奏,請命近臣分屯師旅,即遣鑒與西京作坊使馮守規(guī)偕往。召對后苑門,面授方略。鑒曰:「益部新復(fù),軍旅不和,若聞使命驟至,易其戎伍,慮或猜懼,變生不測。請假臣安撫之名?!固诜Q善。鑒至蜀,繼恩猶偃蹇,不意朝廷聞其縱肆。鑒之行,付以空名宣頭及廷臣數(shù)人,鑒與詠即遣部戍卒出境,繼恩麾下使臣亦多遣東還,督繼恩輩分路討捕殘寇,而鑒等招輯反側(cè)。

長編卷三六淳化五年十二月:王繼恩御軍無政,其下恃功暴橫,張詠恐軍還日或有意外之變,乃密奏,請遣心腹近臣可以彈壓主帥者,亟來分屯師旅。辛巳,命樞密直學士張鑒、西京作坊副使馮守規(guī)偕往,召對后苑門,面授方略。鑒曰,「益部新復(fù),卒乘不和,若聞使者驟至,易其戎伍,慮彼猜懼,變生不測。請假臣安撫之名?!股戏Q善。鑒至成都,繼恩猶偃蹇,不意朝廷聞其縱肆。鑒之行,上付以空名宣頭及廷臣數(shù)人,鑒與詠即遣部戍兵出境,繼恩麾下使臣亦多遣東還,督繼恩等討捕殘寇,而鑒等招輯反側(cè),蜀民始奠枕矣。

按,韓碑云:「公度繼恩日橫,不能改,亟以狀聞,愿選忠實可倚者與繼恩共事,庶不敢獨任。上乃命入內(nèi)內(nèi)侍省押班衛(wèi)紹欽充同招安使,自是繼恩兇勢為屈?!棺C之右引《宋史》、長編所載,韓碑所云命衛(wèi)紹欽當誤,上密奏事則有之,所命者乃張鑒、馮守規(guī)也。

宋太宗至道元年,乙未,公元九九五年,五十歲。

正月,王禹偁、宋湜為翰林學士(《小畜集》卷二一滁州謝上表,宋洪遵《翰苑羣書學士年表》)。

二月,張余被俘遇害,其余部退入黔水山區(qū)(《宋史》卷五太宗二,長編卷三八)。

五月,王禹偁罷為工部郎中、知滁州軍州事(長編卷三七)。

八月,制以開封尹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恒,兼判開封府。大赦天下。此乃唐天佑(九○四--九○七)以來,首次舉行立儲之禮(長編卷三八)。

是年,在成都。

至道二年,丙申,公元九九六年,五十一歲。

正月,合祭天地于圜丘,大赦天下(長編卷三九)。

轉(zhuǎn)兵部郎中。母謝氏卒,隨兇訃除起復(fù)之命,重方面之寄也。

宋狀:至道二年,改兵部,猶為郎中。會丁新昌郡太夫人之喪,恩詔奪服。陽秋之義,不以家事為辭,禮經(jīng)所執(zhí),亦推順變之大。

錢銘:至道二年,就轉(zhuǎn)兵部郎中。丁太夫人憂,隨兇訃除起復(fù)之命,重方面之寄也。

韓碑:至道二年,改兵部郎中。繼丁父與母新昌郡太夫人謝氏憂,皆起復(fù)。

按,《宋史》本傳云:「丁外艱,起復(fù),改兵部郎中。」宋狀、錢銘均系「改兵部郎中」于「起復(fù)」之前,《宋史》當誤。又韓碑云既丁父與母憂,據(jù)錢銘,詠父卒于淳化四年,韓碑當系連書也。又詠改兵部郎中,當系祀天地后加恩故也,故系于正月。

十二月,禮部侍郎蘇易簡卒,年三十九(長編卷四○)。

至道三年,丁酉,公元九九七年,五十二歲。

三月,太宗死,宰相呂端鏁宣政使王繼恩,立真宗(長編卷四一)。

春,女與王禹偁長子嘉佑結(jié)婚。禹偁時知揚州。

按,此據(jù)今人徐規(guī)《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頁二二四、二三六。

四月,大赦天下,加恩羣臣(長編卷四一)。

拜左諫議大夫。

宋狀:真考嗣歷,即拜諫議大夫。

錢銘:今上嗣位,就拜左諫議大夫,學士如故。

韓碑:真宗即位,遷左諫議大夫。

五月,責授王繼恩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均州安置(長編卷四一)。

八月,西川廣武卒劉旰率眾起義,聲勢頗大,三日而四郡不守,五日而兩川震驚。激上官正出兵擊滅之。

本集卷八大宋贈監(jiān)門衛(wèi)將軍上官公神道碑銘:次年秋,巡檢不仁,官軍生釁,嘯聚亡命,圖為亂階。三日而四郡不守,五日而兩川震驚,決于次晨,長驅(qū)入益。自戒師旅,逆戰(zhàn)方井,戰(zhàn)酣兵卻,眾皆失色,于是下馬揮劔,有死無二,鼓怒增氣,戰(zhàn)功遂成。

韓碑:三年秋,西川都巡檢使韓景佑為所部廣武卒劉旰所逐,率眾掠懷安軍,破漢州。公方與僚屬會大慈寺,報至,飲燕如故,舉城憂之。賊又掠邛、蜀,將趨益。公適會客,報者愈急,公復(fù)不問。其夕,始召上官正,謂曰:「賊始發(fā),不三四日,破數(shù)郡,勢方銳,不可擊。今人得所掠,氣驕,敢逼吾城,乃送死耳。請出兵,比至方井,當遇賊,破之必矣。」正即受教。及行,公為出送于郊,激其盡力。正至方井,果遇賊,一戰(zhàn)斬旰首,余黨盡平。眾益服公料敵制勝,人所不及。

長編卷四一至道三年八月:是月,西川都巡檢使韓景佑行部至懷安,帳下廣武卒劉旰謀作亂,夜率眾襲景佑,景佑逾垣獲免。旰遂掠懷安,破漢州及永康軍、蜀州,所至城邑,望風奔潰。時益州鈐轄馬知節(jié)亦兼諸州都巡檢,領(lǐng)兵三百,追旰至蜀州,與之角斗,自未至亥,賊懼,走邛州。招安使上官正飛書召知節(jié)還成都計議,知節(jié)曰:「賊黨已踰三千,若破邛州,必越新津大江,去我九十里,官軍雖倍,制之亦勞。不如出兵迎擊,破之必矣?!辜绰仕恳苟山?,屯方井鎮(zhèn),與賊遇,而正亦尋領(lǐng)軍至,共擊斬旰,其黨悉平。旰自起至滅凡十日。正始無出兵意,知益州張詠以言激正,勉其親行,仍盛為供帳餞之。酒酣,舉爵謂諸軍校曰:「爾曹俱有親弱在東,蒙國厚恩,無以報,此行當亟殄賊,無使逃逸。若師老曠日,即此地還為爾死所矣?!拐墒潜兜懒?zhàn)。及凱旋,詠迎勞,大出金帛行賞,士傷重者先賞之,獲級者次焉,眾皆悅服。

按,長編記載中,「劉旰」均誤為「劉旴」,今悉改正之。

宋黃休復(fù)《茅亭客話》卷六:至道丁酉歲秋八月,諸州巡檢、作坊使韓景佑至懷安軍,為其下廣武卒劉旰等謀殺之,韓逾垣而免。是夜,軍賊掠懷安軍。及明,取金堂、古城,入漢州,凡六日,行五百余里,劫掠五軍州十鎮(zhèn)縣,所至處皆不及支捂,驅(qū)掠軍民,勢莫可遏,州縣震懾,戶口奔逃。時知府張密學謂招安使上官正曰:「賊今日邛州,來日必奔嘉、眉州,賊若有盤泊處,加魚得淵,卒難除討,君必悔之。今日請即往,移兵渡江,逆而擊之,奪其膽氣,當盡擒之,此上策也。時不可失?!股瞎偎禳c集兵甲前去,過新津江,遇賊食于方井,馳告張密學。張曰:「劉既入井,更欲何逃!」日中以捷來告,盡殺其黨凱旋。且張公料敵先見,皆此類也。上官能將其兵,是行也易于摧枯。川界由是肅然。

按,黃休復(fù),與張詠獎拔之李畋、張及、張逵諸人熟識,《茅亭客話》所記,乃五代及宋初三朝蜀中事。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七、宋趙善瓊《自警篇》:樞密直學士張詠知益州,有巡檢所領(lǐng)龍猛軍人潰為盜。龍猛軍者,本皆募羣盜不可制者充之,慓悍善斗,連入數(shù)州,俘掠而去。蜀人大恐。詠一日召鈐轄,以州事委之,鍔然請其故,詠曰:「今盜勢如此,而鈐轄晏然安坐,無討賊心,是欲令詠自行也。鈐轄宜攝州事,詠將出討之?!光j轄驚曰:「某行矣。」詠曰:「何時?」曰:「即今?!乖侇I(lǐng)左右張酒具于城西門上,曰:「鈐轄將出,吾今餞之?!光j轄不得已,勒兵出城,與飲于樓上。酒數(shù)行,鈐轄曰:「某愿有謁于公?!乖佋唬骸负我??」曰:「某所求兵糧,愿皆應(yīng)付。」詠曰:「諾。老夫亦有謁于鈐轄。」曰:「何也?」詠曰:「鈐轄今往,必滅賊,若無功而退,必斷頭于此樓之下矣?!光j轄霍栗而去。既而與賊戰(zhàn),果敗,士眾皆還走幾十里。鈐轄召其將校,告之曰:「觀此翁所為,真斬我不為異也。」遂復(fù)進力戰(zhàn),大破之,賊遂平。

《青箱雜記》卷十、自警篇:公平順賊之明年,復(fù)有劉旰相繼叛命,公命討平之。既而凱旋,忽有持首級來者,公曰:「當奔突接戰(zhàn)之際,豈暇獲其首?此必戰(zhàn)后斫來,知復(fù)是誰?」殿直段倫曰:「如學士之言,真神明。當時隨倫為先鋒入賊用命者,皆中傷被體,何嘗獲首級?」公乃先錄中傷之人,而持首級來者次之。于是軍伍歡躍。

按,《宋朝事實類苑》卷十四、五朝名臣言行綠卷三所載略同,注出語錄。十月,請準除放萬州官收津渡錢。奏請益州屯駐兵士所請錢,依舊銅錢一文折支鐵錢五文。

宋會要食貨一七之一四:至道三年十月,知益州張詠言:「萬州管內(nèi),有官收津渡錢數(shù)百貫,兼有稅場,甚擾民?!乖t并除放。

宋會要職官五七之二三,至道三年十月,知益州張詠言:「屯駐兵士所請錢,乞依元降宣旨,銅錢一文,輿折支鐵錢五文?!故菚r,峽路轉(zhuǎn)運使韓國到闕,言川峽州縣幕職官等所請月俸,銅錢一文止折鐵錢二文,望增加鐵錢分數(shù)。帝令支銅錢一文,易給鐵錢五文。

按,參見長編卷四二。

是歲,始定天下為十五路(長編卷四二)。

以下諸事,俱系詠在蜀時所為,年月無考,故系于今年。明年,詠離益州矣。

宋范鎮(zhèn)《東齋記事》卷四:張尚書詠在蜀時,米斗三十六文,絹疋三百文。公計兵食外,盡令輸絹;米之余者,許城中貧民買主,歲凡若干。貧民頗不樂,公曰:「他日當知矣。」今米斗三百,絹疋三貫,富人納貴絹而貧人食賤米,皆以當時價,于官無所損益,而貧富均矣。此張公之惠于蜀人,懷思之不能已也。

《宋史》卷三一五韓絳傳:張詠鎮(zhèn)蜀日,春糶米,秋糶鹽,官給券,以惠貧弱。

按,后山談叢卷四所載略同。

《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與本集附集卷五引巵史;公凡有興作,先帖諸縣,于民籍中系工匠者,具帳申來。分為四番,役十日,滿則罷去。夏則卯入,午歇一時,冬抵莫放,各給木札一幞,以御寒。工皆悅。有一瓦匠,因雨乞假,公判云:「天晴蓋瓦,雨下和泥?!故码m至微,公俱知悉。

韓碑:公嘗以蜀地素狹,游手者眾,事寧之后,生齒日繁,稍遇水旱,則民必艱食。時米斗三十六,乃按諸邑田稅,使如其價,歲折米六萬斛。至春,籍城中細民,計口給券,俾輸元估糴之,奏為永制。逮今七十余年,雖時有災(zāi)饉,米甚貴,而益民無餒色者,公之賜也。蜀風尚侈,好遨樂,公從其俗,凡一歲之內(nèi),游觀之所,與夫飲饌之品,皆著為常法。后人謹而從之則治,違之則人情不安,輒以累罷去。

按,張詠所定遨樂之法,見于記載者有:

元費著《歲華紀麗譜》:宋開寶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甲夜觀山棚變燈。其斂散之遲速,惟太守意也。又為錢燈會,會始于張公詠。蓋燈夕二都監(jiān)戎服分巡,以察奸盜,既罷,故作宴以勞焉,通判主之,就宣詔亭或涵虛亭,以十七日。正月二十三日,圣壽寺前蠶市,張公詠始。即寺為會,使民鬻農(nóng)器。太守先諧寺之都安王祠奠獻,然后就宴。出萬里橋,登樂俗園亭。二月二日,踏青節(jié)。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張公詠以為不若聚之為樂,乃以是日出萬里橋,為彩舫數(shù)十艘,與賓僚分乘之,歌吹前導(dǎo),號小游江。蓋指浣花為大游江也。士女駢集,觀者如堵,晚宴于寶歷寺。后以為故事。

宋趙拚《趙清獻公集》卷八律詩,內(nèi)一首題曰:「張公二月二日始游江,以集觀者。韓公絳因創(chuàng)樂俗亭為駐車登舟之所。」第三聯(lián)云:「子美浮槎傳大雅,乖崖游棹看芳春?!箯堅佒问瘢u者如織,然亦有詆之者。

《默記》卷中:范景仁父名文度,為蜀孔目官,事張乖崖。時見發(fā)郡人陰事而誅之,而不知其何以知之。但默觀一小冊,每鉤距得人陰事,必記之冊上,書訖入箱,封題甚密。文度日侍其旁而莫測也。然每觀小冊,則行事多殺人或行法。一日,乖崖方觀小冊,忽內(nèi)迫,遽起,不及封箱。文度遽取小冊觀之,盡記人細故,有已行者,即朱勾之,未行者尚眾也。文度閱畢,始悟平日所行乃多布爾目所得,遂毀而焚之。乖崖還,見幾上箱開,已色變,及啟觀,小冊已失之,大怒之次,文度遽前請命曰:「乃某毀而焚之。今愿以一命代眾人死,乞賜誅戮!」乖崖問其故,答曰:「公為政過猛,而又陰采人短長,不皆究實而誅;若不毀焚,恐自是殺人無窮也。」乖崖徐曰:「貸汝一死,然汝子孫必興?!棺允且嬗弥?。景仁其子也。既起家,又以其三家三翰林,百祿為執(zhí)政。何乖崖之知人而貰文度?其后果興。

按,宋蘇軾《東坡集》卷三九范景仁墓志銘云:「考諱度,以文藝節(jié)行為蜀守張詠所知?!苟醇澳浰d事。

宋真宗咸平元年,戊戌,公元九九八年,五十三歲。

正月,建成益州官署,為之撰記,梁周翰作后系。

本集卷八益州重修官署記:淳化甲午歲,土賊李順據(jù)有州城,偏師一興,尋亦殄滅。是年降府為州。危樓壞屋,比比相望,臺殿余基,屹然并峙,官曹不次,非所便宜。至道丁酉歲,某始議改作,計工上請,帝命是俞,仍委使乎以董于役。自夏徂冬,十月工畢。

同記所附后系:轍書后系,聊贊元功。時學士侍郎授代歸朝之年,撰行之日。周翰謹述于碑之陰云。

《湘山野録》卷上:淳化甲午,李順亂蜀,張乖崖鎮(zhèn)之。偽蜀僭侈,其宮室規(guī)模,皆王建、孟知祥乘其弊而為之。公至則盡損之,如列郡之式。郡有西樓,樓前有堂,堂有屏,乃黃筌畫雙鶴花竹怪石,眾名曰雙鶴廳。南壁有黃氏畫湖灘山水雙鷺。二畫妙格,冠于兩川。賊鋒既平,公自壞壁,盡置其畫為一堂,因名曰晝廳。

按本集卷八益州重修官署記,《湘山野録》所記即修益州官署時事。宋黃休復(fù)《益州名畫錄》,分畫師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四等,「妙格」輿「能格」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黃筌名列「妙格」中品。

三月,劉筠中進士第(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中,袁本)。劉筠與楊億,為北宋西昆體詩派巨擘。詠亦列名其中。

冬,女生子。王禹偁抱孫,喜而賦詩。

按,此據(jù)《小畜集》卷十一壽孫三日,卷二二黜賦。此女為禹偁子嘉佑妻。十二月,知制誥王禹偁落職,出知黃州(長編卷四三)。

下列事,均在今年,其月無考,故連書之。

四考歸闕,上狀,乞持服,得告拜墳域于濮上,合葬父母。

征為給事中、戶部使。七旬,拜御史中丞。

宋狀:歸朝,還給事中、戶部使,七旬,拜御史中丞。

錢銘:歷四考歸闕,得告拜墳域于濮上。尋征為給事中、戶部使。七旬,授御史中丞。

本集卷十一西川回乞持服狀:今叨差替,已至闕庭。臣乞曲全典禮,追復(fù)心喪。儻寬卒歲之期,少緩終天之戚。

十二月二日,真宗生日承天節(jié),大臣主齋會,被酒不如禮,彈奏之,無所憚。

韓碑:咸平初,召拜給事中,充戶部使。改御史中丞。承天節(jié),大臣主齋會,被酒不如禮,公彈奏之,無所憚。

《澠水燕談録》卷二:忠定公為御史中丞,一日于行香所,宰相張齊賢呼參知政事溫仲舒為鄉(xiāng)弟,及它語尤鄙?!惧X希白所撰公志曰「彈執(zhí)政之事失辭」者,此也。】公以非所宜言,失大臣體,遂彈奏之。齊賢深以為恨,后于上前短公曰:「張詠本無文,凡有章奏,皆婚家王禹偁代為之?!构劊赞q曰:「臣苦心文學,縉紳莫不知,今齊賢以臣假手于人,是掩上之明,誣臣之非罪也?!股显唬骸盖淦缴鰩锥??可進來?!构煲运M。上閱于龍圖閣,未竟,賜坐,曰:「今日暑甚。」顧黃門于御幾取常所執(zhí)紅綃扇賜公,且稱文善。公起,再拜,乃納扇于幾,上曰:「便以賜卿,美今日獻文事也。」

按,《宋朝事實類苑》卷七亦載此事,注出《澠水燕談録》。然獻文之事,實不可信。據(jù)本集卷十進文字表,大中祥符三年(一○一○)前,真宗未曾見過詠之文字。

自益州還時,王禹偁贈詩慶賀。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七:國初,西蜀初定,成都帥例不許將家行。蜀土輕剽,易為亂,中朝士大夫尤以險遠不測為憚。張乖崖出守還,王元之以詩贈云:「先皇憂蜀輟樞臣,獨冒干戈出劔門。萬里辭家堪下淚,四年歸闕似還魂。弟兄齒序元投分,兒女親情又結(jié)婚。且喜相逢開口笑,甘陳功業(yè)不須論?!?/p>

按,王禹偁詩見《小畜集》卷十一,題為贈密直張諫議,除「干戈」作「兵戈」外,余俱同。是年,宋祁(九九八--一○六一)生(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上編卷七范鎮(zhèn)撰宋祁神道碑)。

按,宋祁為撰張詠行狀者。

咸平二年,己亥,公元九九九年,五十四歲。

正月,同知貢舉。

宋狀:咸平二年,知貢舉,杜絕書謁,時稱得人。

錢銘:咸平二年春,與故禮部尚書溫公同知貢舉。

長編卷四四咸平二年正月己丑:命禮部尚書溫仲舒知貢舉,御史中丞張詠、刑部郎中知制誥師頏同知貢舉,刑部員外郎董龜玉、太常寺博士王涉同考試及封印卷首,仍當日入院。禮部貢院封印卷首自此始。

三月,取合格進士孫暨已下七十一人(宋會要選舉一之七,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二選舉五)。錢易以進士第二名及第,補濠州團練推官,二十四歲(《宋史》卷三一七本傳,長編卷三三)。易,撰張詠墓志銘者。

四月,上書言事,從之。

長編卷四四咸平二年夏四月辛酉:御史中丞張詠上言:「請自今御史、京朝官使臣受詔推劾,不得求升殿取旨及詣中書咨稟?!箯闹?。

是月,出知杭州,寬鹽禁,明斷子、婿爭財事。

宋狀:夏,改工部侍郎,知杭州。牧余杭也,遘民洊饑,方蠟不啟,稻蟹無種,原田若藝,民挾鹽利以冒公禁者日數(shù)百輩,公一切笞遣,不徇彝法。邏卒入啟曰:「法亂如是,人將安禁?」公勞之曰:「余杭十萬戶,饑者七八,弗挾鹽利,無復(fù)生意。若暴禁之,彼將圜視衡擊,以擾居者,則為禍大矣。爾曹第忍之,俟其歲定,則太守復(fù)以三尺律從事矣?!故悄觌m歉,人無泛命者。富家子與婿分財不協(xié),詣府廷辨。婿曰:「彼先子有治命:婿七子三?!挂虺鲞z札。子不能舉其契。公索酒酹地曰:「彼父智人也。當死之日,子方?jīng)_孺,托養(yǎng)于婿,茍子有七分之約,則亦死于婿手矣。今當七分歸子,三分歸婿?!褂谑嵌颂枒Q,以為神明。

按,錢銘、韓碑、《宋史》與《東都事略》本傳、長編卷四四、儒林公議卷上、《干道臨安志》卷三等處所載略同。長編系之四月丙子。又宋君玉《國老談苑》卷二載此事,略異。

在杭時,又智斷兄弟分家事。

《青瑣高議》卷一:尚書張公詠如杭州,有沈章訟兄彥約割家財不平,求公治之。公曰:「汝異居三年矣,前政何故不言也?」章曰:「嘗以告前太守,反受罪?!构唬骸溉羧?,汝之過明矣?!箯?fù)撻而遣之。后半載,公因行香,四顧左右曰:「向訟兄沈章,居于何處?」左右對曰:「只在此巷中。與其兄對門居。」公下馬,召章家人并彥家人對立。謂彥曰:「汝弟訟汝,言汝治家掌財久矣,伊幼小,不知貲之多少,汝又分之不等。果均平乎,不平乎?」彥曰:「均平。」詢章,曰:「不均。」公謂彥曰:「終不能滅章之口。兄之族,入于弟室;弟之族,入于兄室。更不得入室,實時對換?!谷四环鲾嘁?。

按,北宋大臣以此法處置分家財事者,非詠一人也?!稏|都事略》卷三二張齊賢傳載,齊賢亦曾如此處置,事在咸平元年齊賢為相時,尚在詠前。

八月,為上官正之父作神道碑銘。

本集卷八大宋贈監(jiān)門衛(wèi)將軍上官公神道碑銘:咸平二年八月四日,葬于開封府封丘縣舊鄉(xiāng)某原里也。

十月,免杭州中等戶今歲丁身錢,旱故也(長編卷四五)。

十一月,合祭天地于圜丘。內(nèi)外文武官加階勛爵邑(長編卷四五)。

十二月,真宗離京師北巡(長編卷四五)。

咸平三年,庚子,公元一○○○年,五十五歲。

正月,益州戍卒起事,擊殺益州鈐轄符昭壽,逐知州牛冕等,據(jù)甲仗庫,取兵器,推都虞候王均為首,建國號曰大蜀,改元化順,署置官稱,攻下漢州,攻綿州不克,直趨劔門,欲絕宋師南下之路,戰(zhàn)敗,還成都(長編卷四六,《宋史》卷六真宗一,宋會要兵十之十、十一。)

真宗駐大名府。隨軍的樞密副使、給事中宋湜病卒,年五十二(長編卷四六,《東都事略》卷三七與《宋史》卷二八七本傳)。

真宗離大名府返京師,至德清軍,始聞王均反,即以戶部使、工部侍郎雷有終知益州,兼提舉川、峽兩路軍馬招安巡檢捉賊轉(zhuǎn)運公事,帥步騎八千往討之(長編卷四六,《宋史》卷六真宗一)。二月,樞密使王顯罷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長編卷四六)。顯,詠岳父也。王均開成都城門,偽為遁狀,雷有終等率兵入城,官軍多分剽民財,部伍不肅,為王均擊敗,退駐漢州(長編卷四六,《宋史》卷二七八雷有終傳、卷六真宗一)。

四月,右諫議大夫、知益州牛冕削籍,流儋州。詠曾曰其不能綏輯。

韓碑:初,公自蜀還也,詔以諫議大夫牛冕代公。公聞之,曰:「冕非撫御才,其能綏輯乎?」始踰年,果致神衛(wèi)大校王均之亂。

按,長編卷四七亦載此事,系于四月牛冕貶逐時。

九月,王均領(lǐng)余眾二萬多人,自成都突圍南下。十月,抵富順監(jiān),為宋軍圍攻,王均自縊死(長編卷四七,《宋史》卷二七八雷有終傳、卷六真宗一)。

十月,上賀西川賊平表。

本集卷九賀西川賊平表:十月三日,富順監(jiān)與賊相見,一合殺下軍賊,斫到王均首級,掩殺招降到賊人草補人員共六千余人,其賊并已翦除靜盡。

咸平四年,辛丑,公元一○○一年,五十六歲。

三月,詔分川、峽轉(zhuǎn)運使為益、梓、利、夔四路(長編卷四八,《宋史》卷六真宗一)。五月,詠之兒女親家王禹偁卒于蘄州,年四十八。六月,贈禮部尚書(《涑水記聞》卷三宋宋敏求王禹偁神道碑,宋蘇頌《小畜外集》序)。

九月,知杭將歲滿,杭州民滕超等詣闕,獻土星圖一、銀百兩,乞留知州。下詔褒獎。上表謝之。

韓碑:歲將滿,杭人詣闕請留,有詔褒其善政。

本集卷九杭州蒙恩獎諭謝表:今月十五日,進奏院遞到詔書一道,為本州島百姓滕超等舉留臣,蒙恩特賜獎諭者。

《干道臨安志》卷三牧守張詠:咸平四年九月辛卯,杭州民詣闕,獻土星圖一、銀百兩,乞留知州。

詔獎詠,仍還其銀。

咸平五年,壬寅,公元一○○二年,五十七歲。

八月,言指使殿直龔元有勞績,請遷擢。詔令元勿復(fù)隨詠。

長編卷五二咸平五年八月辛未:前知杭州、工部侍郎張詠言,指使殿直龔元稍有勞績,請賜遷擢。元本兗州豪族,詠奏以自隨,頗干預(yù)郡政。上素聞之,詔令勿復(fù)隨詠。冬,知永興軍府事。

按,此據(jù)錢銘輿韓碑。然長編八月記事已曰「前知杭州張詠」,則自杭州離任當在八月前矣。在永興,明斷割牛舌事。

《國老談苑》卷二:張詠鎮(zhèn)永興,有父老訴牛舌為人所割。詠詢之:「爾于鄰忤誰氏最隙?」訴者曰:「有甲氏嘗貸粟于某家不遂,構(gòu)怨之深?!乖佸崆踩?,戒云:「至家徑解其牛貨之?!垢咐先缃?。翌日,有百姓訴殺牛者。詠謂之曰:「爾割某氏牛舌以償貸粟之怨,而反致訟耶?」其人遂伏罪而謂神明。

按,此事不明年月,姑系之知永興之時。

咸平六年,癸卯,公元一○○三年,五十八歲。

三月,與林特詳議陜西鹽法。五月,從所議。

長編卷五四咸平六年三月辛亥:命判戶部勾院、太常博士林特與知永興軍、工部侍郎張詠詳議其事以聞。五月甲寅,度支使、陜西制置使、右諫議大夫梁鼎,坐改作非便,詔書切責,罷守本官。從張詠等議,解鹽復(fù)許商販如舊。

宋會要食貨二三之二九:咸平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度支使、陜西制置使、右諫議大夫梁鼎罷使守本官。先是,鼎議鹽法,公私大擾,儲峙益空。乃命太常博士林特乘傳與知永興軍張詠會議,咸請依舊通商。既從之,而鼎以前議非當,五月罷使職。

按,此事可參見《宋史》卷一八一食貨下三鹽。

四月,加刑部侍郎,充樞密直學士,知益州。

長編卷五四咸平六年四月:成都闕守,朝議難其人,上以工部侍郎、知永興軍張詠前在蜀為政明肅,勤于安集,遠民便之。甲申,加詠刑部侍郎,充樞密直學士,知益州。民聞詠再至,皆鼓舞自慶。

韓碑:會益守馬公知節(jié)徙延安,上以公前治蜀,長于安集,威惠在人,復(fù)以公為樞密直學士,遷刑部侍郎,知益州事。蜀民聞之,皆鼓舞相慶,如赤子久失父母而知復(fù)來鞠我也。公知民信己,易嚴以易,凡一令之下,人情無不慰愜,蜀部復(fù)大治。

《東齋記事》卷四:張尚書再任蜀,承甲午、庚子年后,戶口凋喪久之,乃諭僧司,令作大會,集四路僧,以觀民心與其登耗。是時薦更亂離,人家稍復(fù)生業(yè),公大喜。

宋張镃《仕學規(guī)范》卷二三引張乖崖語錄:時議欲差夫往支郡般草,乖崖公曰:「百姓經(jīng)賊,瘡口未合,如何役他?只如彭、漢,去城往還四程,一夫擔幾束草,喂幾匹馬?」公遂于城西、北門外各剏一草場,買百姓生草秣馬,馬甚優(yōu)足。復(fù)又百姓當饑之際,得錢買食,全活者頗眾。至十月后方住。

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公元一○○四年,五十九歲。

二月,賜川峽至京驛遞卒錢。詔川陜諸州戍兵,先以二年為限,其權(quán)管將校亦如之。先是,真宗曰:「劔外戍兵更代,已有定制,而將校或至五七年,此殊未安也?!构式荡嗽t(長編卷五六)。

六月,尚書左丞陳恕卒,年五十九。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性公直,頗涉史傳,多識典故,精于吏理,深刻少恩,人不敢干以私。前后掌利柄十余年,強力干事,胥吏畏服,有稱職之譽。卒贈吏部尚書(長編卷五六,《宋史》卷二六七本傳)。

聞恕卒,稱其人難得,為詩哭之。

本集卷十二語錄、《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引語錄:公閱邸報,忽再言可惜許。門人李畋請問之,曰:「參政陳左丞恕無也。斯人難得,唯公唯正,為國家斂怨于身,斯人難得。」退為詩哭之。

本集卷二蜀中傷陳恕左丞:英賢去世世同悲,管葛才能更比誰。心盡西山離隱后,名喧深殿受恩時。謀猷不枉稱人杰,精審真堪作吏師。謾就高原向東哭,路長天遠豈能知。八月,以畢士安、寇準為相(長編卷五六,《宋史》卷七真宗二)。

聞準拜相,稱其為真宰相,但不及學。

《后山談叢》卷三,張公忠定守蜀,聞萊公大拜,曰:「寇準真宰相也?!褂衷唬骸干n生無福?!鼓幌鹿侄鴨栔?,曰:「人千言而盡,準一言而盡,然仕太早,用太速,不及學爾。」

按,《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引談叢,略有不同,記問者為「門人李畋」,詠語首句為「人千言而不盡者,準一言而盡」。

宋龔鼎臣《東原錄》:張乖崖在蜀,聞寇萊公拜相,乃謂僚佐曰:「寇有宰相之器,然富貴早,讀書少。」閏九月,契丹主與其母率軍大舉南下,宋朝中外震駭??軠识ㄗh真宗親征(長編卷五七)。

磔死盜賊之尤無狀者,嘉靖西川。

宋狀:及再任也,屬六羸南牧,靈旗薄伐,公慮遠夷為變,欲出奇以勝之,因取盜賊之尤無狀者,磔死于市。凜然人望,遂臻靖嘉。

長編卷六一景德二年八月丙戌:始,車駕北征,四方搖心,詠慮遠夷乘隙為變,欲出奇以勝之,因取盜賊之尤無狀者,磔死于市,眾皆懾服,遂底嘉靖。

十二月,宋與契丹訂立澶淵之盟(長編卷五八)。

《涑水記聞》卷五引富公云:張乖崖常言:「使寇公治蜀,未必如詠;至如澶淵一擲,詠不敢為也?!股顕@服之。

初,蜀士知向?qū)W,而不樂仕宦。是年,敦勉蜀人張及、李畋、張逵就舉,三人悉登科,士由是知勸。

《宋史》本傳:初,蜀士知向?qū)W,而不樂仕宦。詠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xiāng)里所稱,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勸。

按,本傳系此事于詠初治蜀時,誤。據(jù)《宋朝事實類苑》卷五七引語錄,實在景德元年,故附于年末。

《東齋記事》卷四:初,蜀人雖知向?qū)W而不樂仕宦,張公詠察其有聞于鄉(xiāng)里者,得張及、李畋、張逵,屢召,與語民間事,往往廷入臥內(nèi),從容欵曲,故公于民情無不察者,三人佐之也。其后,三人皆薦于朝,俱為員外郎。而蜀人自此寖多仕宦也。

本集卷十二語錄:公問李畋曰:「子同人中有善講習者否?」畋以同門生劉式對。公遂辟充州學,主諸生,受業(yè)者五十余人。每休務(wù)日,就學置酒以勸勞之。自是蜀人不以千里為遠,來學者甚眾。

《宋朝事實類苑》卷五七引忠定公語錄:蜀中士子,舊好古文,不事舉業(yè),迨十五年,無一預(yù)解名者。景德元年,李畋與同門生張及、張逵詣州請解,先于承引司通百姓名,下桑梓狀,公判云:「入試一日前,陳桑梓二拜?!古孕∽⒃疲骸覆坏煤?。」畋與同人卻就客次,具襕鞹,各贄事業(yè)十卷,啟狀一通。公坐廳,衣朝服輕履,客將著衫鞾,遣接事業(yè)。公遍閱啟狀,回報云:「承見示至業(yè),未公試謝來。」尋差節(jié)度推官韋宿充試官,試官申乞差監(jiān)試官,公判云:「知州親監(jiān)。」一日前,承引司復(fù)申桑梓狀,公判云:「免桑梓,客將引上廳客禮?!辜霸嚾眨团朴「锻ㄅ袕d,曰:「今為國家試舉人,如有生事,則報來。」臨試時,始問韋宿曰:「今日試何題目?」對曰:「試上善若水賦,秋風生桂枝詩。」公曰:「詩題陳熟,改試朝日蓮詩?!勾稳沼謫栐唬骸附袢赵嚭握??」對曰:「試禹稷之功王者事業(yè)?!埂钢菘へM合問他?吾曾見州郡中策舉人,問國家時務(wù)事,此亦非宜。乃改試文行孰先論?!构唬骸钢淮艘嗫梢砸姸佑谖男兄兴嬷囊病!谷司惬@解送,鹿鳴筵前三日,公率郡僚各賦送三秀才應(yīng)舉詩。公首唱五言古調(diào)詩,并序曰:「益部去帝鄉(xiāng)四千里,平昔英俊,怠于進趁,況更賊亂之余,例乏資生之計,鄉(xiāng)老之薦,聲響久絕。今年,華陽邑大夫以三進士為請,試官誦其文,閭里稱其行,又嘉其跡忘遐闊,心戀明圣,有以彰遠人。既乂吾君,德澤流被于無窮也。近世取鹿嗚之什,以饗貢士,斯筵之啟,殆若是乎?舉送官老不勝酒,亦醉且喜,因歌詩以將之。眾君子辭學先鳴,請為賡歌之詩云?!构娨姳炯J菤q,仍奏給三人驛券赴京。兩川士子,目為盛事,方奮起家榮鄉(xiāng)之志。

按,序見本集卷八,與此略同,詩見本集卷二,題為送張及三人赴舉,詩曰:「才雄揚子云,古稱蜀川秀。千載遺英聲,三賢繼其后。文章積學成,孝友亦天授。遠郡得充庭,期將免固陋?!箵?jù)《寰宇通志》卷六一成都府科甲,景德元年前的宋朝進士,僅有五人:宇文愚,太平興國八年王世則榜進士;張賀、陳充,雍熙二年梁顥榜進士;尹臧、徐仕,咸平元年孫僅榜進士。雍熙二年至咸平元年,十二年間無中第者。

《澠水燕談録》卷六:李畋渭卿,自號「谷子」,少師任奉古,博通經(jīng)史,以著述為志,性靜退,不樂仕進,士大夫多稱之,為張乖崖所器。少日,一出庭試。后隱居永康軍白沙山,后生從之學者甚眾。任中正薦,乞賜處士之號,詔以為試校書郎。凌策又薦之,召授試懷寧主簿、國子監(jiān)說書,改大理丞、知泉州惠安縣。久之,以先所著未成,再乞國子監(jiān)說書,以終其業(yè)。著孔子弟子傳贊六十卷,上之,得知榮州。秩滿,以國子博士致仕。畋撰道德經(jīng)疏二十卷,張乖崖語錄二卷,谷子三十卷,歌詩、雜文七十卷。年九十。

真宗遣入內(nèi)內(nèi)侍高班羅自賓到川傳宣撫問兼獎諭張詠,上狀謝之。遂建仙游閣,上下十四間,許士庶登覽。

按,狀見本集卷十一,參見《宋朝事實類苑》卷四四引忠定公語錄、《青箱雜記》卷十。此事不得年月??紶钤弧冈偃我嬷葜x傳宣撫問狀」,又云「適值民安,仍加歲稔」,是當在秋后矣。姑系之今年末。

景德二年,乙巳,公元一○○五年,六十歲。

正月,上言請賜董忠義等時服。

長編卷五九景德二年正月乙卯:知益州張詠言:「羈縻保、霸二州刺史董忠義等,皆世襲,望賜時服?!股显唬骸感U陬首領(lǐng),假以名秩,若援內(nèi)地牧守之制,當賜錦袍,又恐夷人無厭,請求不已?!鼓嗽t依維、茂知州例,歲賜紫衣錦袍。

入內(nèi)高班王某至益州,知真宗還京,上表賀之。

按,賀表見本集卷九。賀表首言:「今月七日,入內(nèi)高班王某至,伏審鑾輅已于十九日卻還京闕者?!箵?jù)長編卷五八,真宗還京在景德元年十二月,故知「今月」乃二年正月也。二月,與轉(zhuǎn)運使黃觀同議造大鐵錢事。

長編卷五九景德二年二月庚辰:先是,益、邛、嘉、眉等州歲鑄錢五十余萬貫,自李順作亂,遂罷鑄,民間錢益少,私以交子為市,奸弊百出,獄訟滋多。乃詔知益州張詠與轉(zhuǎn)運使黃觀同議,于嘉、邛二州鑄景德大鐵錢,如福州之制,每貫用鐵三十斤,取二十五斤八兩成,每錢直銅錢一,小鐵錢十,相兼行用,民甚便之。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十一謝濤神道陴:又別詔委公與益牧張公詠議造大鐵錢。乃窮其利害,使盜鑄息而物估平,蜀人于今便之。

六月,巡撫、屯田員外郎謝濤等至益州,奉傳圣旨,獎諭詠,上表謝之。

韓碑:命謝濤巡撫于蜀,上遣濤謝公曰:「得卿在蜀,朕不復(fù)有西顧之憂?!挂蛟t公與濤議鑄景德大鐵錢于嘉、邛州,一當小鐵錢十,銅錢一,于今便之。

本集卷九益州謝傳旨獎諭表:六月二十五日,巡撫、屯田員外郎謝濤等,奉傳圣旨,獎諭臣:知卿為治極好,得卿在彼,朕無西顧之憂,庶事更切用心者。

按,謝表未言其年,然議鑄大鐵錢乃景德二年事,故知當為景德二年六月也。八月,益州將吏民庶舉留之,詔褒之,上表謝之。

蜀中刻印《誡民集》。

長編卷六一景德二年八月丙戌:西川轉(zhuǎn)運使黃觀言,益州將吏民庶舉留知州張詠,詔褒之。每訊牒便文,久不得判,詠率爾署決,莫不允當。蜀中喜事者論次其詞,總為《誡民集》,鏤板傳布。

宋狀:每吏牘便文,久不得判,公率爾署決,人皆厭伏,罰既值罪,按無廋情。蜀中喜事者論次其詞,總為《誡民集》,鏤墨傳布。

《宋史》本傳:民有諜訴者,詠灼見情偽,立為判決,人皆厭服。好事者編集其辭,鏤板傳布。

按,本傳系于初知蜀時,誤。

《自警篇》:公每斷事,有情輕法重、情重法輕者,必為判語,讀以示之。蜀人鏤版,謂之《戒民集》,大抵以敦風俗、篤孝義為本也。

按,此段記載,又見于《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注出《湘山野録》。而今本《湘山野録》無此條。本集卷九益州謝降詔書獎諭表:今得進奏院遞到詔書一道,轉(zhuǎn)運使黃觀奏,據(jù)本州島將吏、僧道、百姓等舉留臣事,蒙恩特賜獎諭者。

命通理太常博士王好古、太子中允乞伏矩、節(jié)度推官韋宿從長參校,依舊本例,編為《許昌詩集》十卷,授鬻書者雕印行用。本月為之作序。

按,此據(jù)本集卷八《許昌詩集》序,該序末署「是年乙巳,秋八月」。北京圖書館藏明汲古閣本《許昌詩集》十卷,題唐薛能撰,存張詠序。袁本郡齋讀書志卷四中別集類中,有「薛能集十卷」;解題云:唐薛能,字大拙,汾州人。會昌六年(八四六)登進士第;官至工部尚書,節(jié)度徐州,徙忠武,廣明元年(八八○)大將周岌逐能,據(jù)城自稱留后,因屠其家。

以下五事,均當在詠第二次治蜀時,年月不清,附于此。

宋彭乘《續(xù)墨客揮犀》卷三:張逸密學知成都,善待僧文鑒大師,蜀中民素所禮重。一日,文鑒謁張公,未及見,時華陽主簿張?zhí)戚o同俟于客次。唐輔欲搔發(fā),方脫烏巾,睥睨文鑒,罩于其首。文鑒大怒喧呶。張公遽召,才就坐,即白曰:「某與此官人素不相熟,適來輒將幞頭罩某頭上?!箯埞珕柶涔?,唐輔對曰:「某方頭癢,取下幞頭,無處頓放,見大師頭閑,遂且權(quán)少時。不意其怒也?!箯埞笮Χ?。

《湘山野錄》卷下:張尚書鎮(zhèn)蜀時,承旨彭公乘始冠,欲持所業(yè)為贄,求文鑒大師者為之容。鑒曰:「請君遇旌麾游寺日,具襕鞹與文候之。老僧先為持文奉呈,果稱愛,始可出拜。蓋八座之性靡測?!挂蝗展麃?,鑒以彭文呈之。公默覽殆遍,無一語褒貶,都擲于地。彭公大沮。后將赴闕,臨岐托鑒召彭至,語之曰:「向示盛編,心極愛嘆,不欲形言者,子方少年,若老夫以一語獎借,必凌忽自惰,故擲地以奉激。他日子之官亦不減老夫,而益清近。留鐵緡抄二百道為縑緗之助,勉之!」后果盡然。

按,據(jù)長編卷七七與《寰宇通志》卷六一成都府科甲,彭乘,華陽人,大中祥符五年徐奭榜進士?!端问贰肪矶虐伺沓藗鬏d,乘官至知制誥,翰林學士。詠褒獎乘,應(yīng)距其中進士不遠,故當在詠再治蜀時。

《宋史》卷一八一食貨下三:張詠鎮(zhèn)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mào)易,設(shè)質(zhì)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謂之交子,富民十六戶主之。后富民貲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不息。

宋孔平仲《談苑》卷一:張詠自益州寄書與楊大年(即楊億,時為知制誥),進奏官監(jiān)官竊計之云:「益州近經(jīng)寇亂,大臣密書相遺,恐累我。」發(fā)視之,無它語,紙尾批云:「近日白超用事否?」及繳奏之。真宗初亦訝之,以示寇準(時為宰相),準微笑曰:「臣知開封府有伍伯姓白,能用杖,都下但翹楚者以白超目之,每飲席浮大觥,遂以為況?!拐孀诜轿蚨Α?/p>

《能改齋漫錄》卷十二:張乖崖再任成都日,夜分時,城北門申有中貴人到,要請鑰匙開門。公令開。既入見,公謂曰:「朝廷還知張詠在西川否?況川中兩經(jīng)兵寇,差詠治亂。令中貴人入川,比欲申地主之禮。如何須得中夜入城,使民驚擾?不知有何急公干當?」中貴曰:「銜命往峨眉山燒香?!构唬骸复葦睾笞?,或先奏后斬耶?」中貴悚懼曰:「念某乍離班行,不知州府事體?!构唬骸溉羧绱说兰词??!箙s令出北門宿。來早入衙,下牓子云:「奉敕往峨眉山燒香,入內(nèi)內(nèi)侍省王某參?!构袪プ樱骸讣茹曂趺?,不敢奉留。請于小南門出去?!蛊鋰勒绱?。?

兩治蜀,均用古成之。

清潘楳元《廣州鄉(xiāng)賢傳》卷一古成之傳:咸淳三年,除為校書郎,張詠與語,深器之。及李順亂蜀,詠出知益州,遂辟成之知綿之魏城。先是,內(nèi)豎王繼恩討賊至綿,居民避兵者多溺死,積骴如迭,孑遣者皆瘡痍流徙。成之既至,勞來而煦育之,運米以濟饑,發(fā)藥以療疾疫,經(jīng)畫有法,活者其眾。稍暇,即立學校,課農(nóng)桑,俗為之一變。咸平五年,蜀又有警,復(fù)以詠知益州,泳以成之長于撫恤,再辟知漢之綿竹,一以理魏城者理之,綿竹大治。

按,「咸淳」當系「淳化」之誤。

以下二事,不知在詠初治蜀時抑或再治蜀時,姑附于此。

《宋朝事實類苑》卷四四引忠定公語錄:乖崖公在蜀,設(shè)廚刲羊及百,口具毛角,召行人估賣,納錢送一僧院,令與羊子轉(zhuǎn)經(jīng)。有一學禪僧得錢來謝,公與之坐,且曰:「微僧自來不轉(zhuǎn)經(jīng),昨日亦為羊子轉(zhuǎn)經(jīng)兩卷?!构珔柭曉唬骸负蜕修D(zhuǎn)則便轉(zhuǎn),和尚如了得,便莫轉(zhuǎn),為甚恰為羊子轉(zhuǎn)?」呵起之。公動不容佞,皆若此類。

《說郛》卷三宋李畋《該聞錄》:張乖崖治蜀,有盜擒獲,公詰之,盜曰:「常以半年為盜。三月至八月,夜短多蚊蚋,人必少睡,故不敢為盜。九月至二月,夜長天寒,多畏寒懶起,乃可為盜。」公曰:「春夏作何業(yè)?」盜曰:「小小營販,往州縣熟訪人家事力之口、出入門戶之處,故十數(shù)年不敗露?!构唬骸副I亦有道,誠然哉。」

十一月,饗太廟,合祭天地于圜丘。轉(zhuǎn)吏部侍郎,上表謝之。

本集卷九謝除吏部侍郎表:今月日,密院遞到官告一通、勑牒一道,蒙恩特授臣中大夫、吏部侍郎,加食邑五百戶,食實封二百戶,上柱國,仍放朝謝。

錢銘:景德二年,就轉(zhuǎn)吏部。

按,據(jù)長編卷六一與《宋史》卷七真宗二,景德二年合祭天地后,大赦天下,加恩羣臣,轉(zhuǎn)吏部侍郎,當在此時。

《仕學規(guī)范》卷二三引張乖崖語錄:公轉(zhuǎn)吏部侍郎,謂李畋曰:「今忝圣恩,為天官少宰,可畏可畏,又勝作正郎時。正郎又勝作員外郎,員外郎勝作三丞,三丞勝作京秩。若轉(zhuǎn)下而思之,則身不危,若轉(zhuǎn)上而思之,則名必敗?!?/p>

景德三年,丙午,公元一○○六年,六十一歲。

二月,寇準罷相知陜州,王旦任宰相(長編卷六二,《宋史》卷七真宗二)。

七月,知益州歲滿。朝議欲以兵部員外郎、直史館任中正代之。中正前知梓州,又新自契丹使還,真宗恐其憚于遠適,令中書召問。中正曰:「益部重地,國家委使,敢不竭誠以報?!拐孀诩纹渥孕?,擢拜樞密直學士、工部郎中,知益州。在郡凡五歲,遵詠條教,人用便之。宰相王旦初擬中正代詠,議者多云不可,真宗亦以詰旦,旦曰:「非中正不能守詠規(guī)矩,他人往往妄有變更矣?!拐孀谑瞧溲浴>弥?,眾乃服旦能用人也。

按,此據(jù)長編卷六三,注出范鎮(zhèn)《東齋記》?!段宄佳孕绣h》卷二王旦條引《湘山野録》,亦載此事,而今本《湘山野録》無此條。參見《宋史》卷二八八任中正傳。

離成都,返京師。

《青箱雜記》卷十:公離蜀日,以一幅書授蜀僧希白,其上題:「須十年后開?!蛊浜蠊坝陉?,兇訃至蜀,果十年。啟封,乃乖崖翁真子一幅,戴隱士帽,褐袍絹帶,其傍題云:「依此樣寫于仙游閣?!辜孀宰匝挛陶尜澰疲骸腹詣t違眾,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徒勞丹青,繪寫凡質(zhì),欲明此心,服之無數(shù)。」至今川民皆依樣家家傳寫。

按,此事宋人記者頗多,《夢溪筆談》卷二○、《湘山野録》卷上、《東齋記事》補遺、《全蜀藝文志》卷三七、王剛中《張忠定公祠堂記》、《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等處均裁之。留交人,則言人人殊,筆談云僧,野錄云僧文鑒大師,記事云僧正,祠堂記云僧希白,言行錄云僧正希白。筆談、野錄與言行錄且云啟封者乃知府凌策??荚侂x蜀至卒,恰十年。據(jù)長編卷八一、卷八五、卷八八,凌策在大中祥符六年九月時已知益州,大中祥符八年十月,以王曙知益州;而大中祥符九年九月,有「右諫議大夫凌策自成都代還」之語,是知大中祥符八年十月前,凌策為知益州。而張詠卒于大中祥符八年八月。因此,張詠卒時,知益州果為凌策矣。正與筆談、野錄及言行錄所載同。諸書所載,以《青箱雜記》較詳,故錄之。明人編《張乖崖事文錄》,有趙孟俯書詠自贊,與雜記同。

《全蜀藝文志》卷四九阮昌齡錄民詞:公在雍都,帝憂密諭,捧詔秣馬,足不入戶,炎風劔山,五日而度。公之來尸,一從舊矩,公之至日,衙從云委,旦驅(qū)莫警,執(zhí)刃挾矢。公曰自疑,民疑何弭?擯而去之,權(quán)震千里。公至之始,獄不容質(zhì),躬詢親決,百不留一。禁幸塞奸,削技從實,以今方舊,年不及日。僭闕遣則,五門三閾,朝西、承天,規(guī)號弗革,公為偏署,州郡之式,盡革舊制,以斷民惑。玉壘之西,禽戎獸夷,公爵其帥,誠而禮之,刻己削俸,以懷以綏,萬里兇丑,縻之軒墀。翹翹錯薪,歲貢霧臻,文翁遠矣,蜀秀無聞。公薦其三【張及、李畋、張逵】,翩然凌云,企慕承化,儒風大振。大會舊規(guī),革偃被馳,公曰頓拒,民其怨咨。萬眾所集,必布奸欺,首罪一夫,路無拾遺。西域之利,星精月駟,舊貫峻嚴,千不一至,公寬其法,鵝聯(lián)鱗萃。蜀蠶奮種,葉價日聳,公教種桑,廢疇庇壟,歲不外求,歡聲四踴。豪居大宅,覆溝侵陌,輪蹏梗蔽,奸宄遁匿,公直舊繩,廓然四辟。周伯麗天,帝億宋年,訛言勃興,咫步萬傳,公誅狂魁,風清兩川。公燕賓友,弗鼓弗鐘,奕碁排星,鳴弰迭鋒,爾威爾暇,權(quán)在其中。公歸內(nèi)署,弗跣弗寐,夜息晝行,集寅衙未,必躬必親,孰敢懈易。蜀腰川頭,春酣玉柄,妙音俊毫,慧黠修整,公堂蕭然,煉真吊影。雷足蹏金,益機眉針,奇名怪狀,水陸之琛,公室罄然,左書右琴。無私于身,不欺于人,卑高無間,毫纖必均,游之如海,視之如春,吾不知其仁。我用既給,我倉既溢,子孫孝悌,牛羊蕃息,刑不橫及,吏不相賊,吾不知其德。言發(fā)座右,事在遠夷,法成筆下,名行九圍,從權(quán)約制,不問洪微,吾不知其機。賢愚必察,親隘一平,見始窮末,罄理盡情,若在鑒水,若經(jīng)權(quán)衡,吾不知其明。

《五朝名臣言行録》卷四引后山談叢:公(寇準)在岐,忠定在蜀還,不留,既別,顧公曰:「曾讀霍光傳否?」曰:「未也?!垢鼰o它語。公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shù)」,笑曰:「此張公謂我矣?!?/p>

按,后山談叢卷三有此段記載,略異,少「公歸」以下語。又見《宋史》卷二八一寇準傳。

還朝,復(fù)掌三班院。

宋狀:景德三年罷歸,領(lǐng)三班、登聞檢院,奉朝請。

錢銘:解政還輦下,復(fù)管三班院,兼判登聞檢院。

韓碑:景德三年召還,復(fù)掌三班院,兼判登聞檢院。

按,判登聞檢院實在景德四年,詳后。

以下事,在詠掌三班院時,具體年月失考,姑附于三年。

《宋朝事實類苑》卷十四引忠定公語綠:景德中,虜寇犯邊,河朔州郡多罹其毒,董兵之將,深溝高壘以自固,未有議其出者。時有一班行李居貞者,榷征賦于一鎮(zhèn),疾其兇獷若是,哀其老幼無辜,鳩集市人,召募丁壯,出其不意,邀以擊之,奪其老幼婦人,援送其家。有位者雖壯其勇,無與議其功者。公時判三班院,聞其名而不識其面,乃嗟稱曰:「下位中有如此者,而不預(yù)旌賞,何以勸士大夫邪?」于是錄其狀跡,條奏以聞,特與遷官,仍充合門祗候,既,而不使知之。李承恩之后,夙夜念之,莫知其由,有人謂之曰:「所舉者乃張尚書也?!挂蛟勚x之,不得見,閽者通牓子,得字數(shù)行云:「公臨陣勇,臨財廉,臨事勤,臨民仁,加之畏慎,此報國之大効也。所謝近私,不及相見。感佩,感佩,」李既得之,愈勝一見,捧玩佩服,弗離于懷。李一旦榷利有剩,總計李侍郎士衡詢其履歷,李以前事對,侍郎嗟嘆久之,曰:「古人弗及也?!挂蛎⑹谌緩T下,以備史之闕文。

按,此首云「景德中」,誤,當作「景德初」。稱「張尚書」亦誤,詠為尚書,在大中祥符三年,詳后。

景德四年,丁未,公元一○○七年,六十二歲。

正月,河陽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王顯卒,贈中書令,遣內(nèi)臣護葬(長編卷六五,《宋史》卷七真宗二)。

五月,判登聞檢院。

長編卷六五景德四年五月戊申:詔以鼓司為登聞鼓院,登聞院為登聞檢院。命右正言知制誥周起、太常丞直史館路振同判鼓院,樞密直學士、吏部侍郎張詠判檢院,檢院亦置鼓。先有內(nèi)臣勾當鼓司,自此悉罷。諸人訴事,先詣鼓院;如不受,詣檢院;又不受,即判狀付之,許邀車駕,如不給判狀,聽詣御史臺自陳。先是,上謂王旦曰:「開廣言路,理國所先,而近日尤多煩紊。車駕每出,詞狀紛紜,洎至披詳,無可行者?!构视写烁醚?。

宋會要職官三之六四、六五:景德四年五月,是月,張詠言:「文武臣僚并諸色人自作過犯,每至進狀,多以利見理訴為名,別求僥幸。欲望自今詣鼓院、檢院進狀者,先取自來有無過犯一本,連于所進狀前同進,所述過犯,如有隱落,并當除名。又文武臣僚、三司、京百司人吏因罪勒停進狀,赦敘用者,望令鼓院告示,文官歸刑部投文,使臣即歸三班院,三司、京百司人吏即歸本屬,檢赦行施。如稱檢赦不盡,方許執(zhí)判狀,經(jīng)鼓院、檢院陳狀?!乖t:所責過犯狀內(nèi)隱落贓私罪者,即科除名之罪,余皆從請。

六月,因病出知升州,走水路赴任,八月二十二日到升州署事,上表謝之。

錢銘:時瘍發(fā)干腦,艱于晨櫛,拜章求外任養(yǎng)病,遂知金陵。后兼充江南東路安撫使。

韓碑:中歲,瘍生于腦,不能巾櫛,求知潁州。上以公名臣,有人望,兩守益部,政無及者,不當屈于小郡,以真定府、青州皆大鎮(zhèn)也,聽公自擇。公皆不就。上曰:「升州可乎?」公即拜命。

按,長編卷六五景德四年六月記載略同韓碑。

本集卷九升州到任謝表:伏奉六月二十七日勑,差臣知升州軍州,兼提舉江南東路兵馬巡檢捉賊公事,已于八月二十二日到州署事訖。作藩更委于兵權(quán),赴任仍兼于水路。

《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引王陶轉(zhuǎn)述之晏詹語:張公自蜀還,對真宗言:「蜀中兵亂,朝廷處置緩急有失幾宜者?!挂蜓匀缤醯┠颂皆紫酄?。真宗默然。它日御便殿,召公對,謂公曰:「王旦真太平宰相也?!寡鲆暤盍?,無它言。公遂退。夫一語不合,大功盡棄,人之為言,固難矣哉。

按,詠出知升州,或亦與此有關(guān)耶?十月,議擇廣州知州,工部郎中、直史館馬亮薦詠,真宗曰:「詠有疾,不可遠適?!共炝猎感?,遂以為右諫議大夫,知廣州。

十一月,王欽若首倡封禪之說,真宗可之,獨憚宰相王旦,曰:「王旦得無不可乎?」欽若曰:「臣請以圣意諭旦,宜無不可?!钩碎e為旦言之,黽勉而從。真宗召王旦,飲于內(nèi)中,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辜葰w,發(fā)視,乃珠子也。旦自是不復(fù)持異。天書、封禪等事始作。

按,右均據(jù)長編卷六七。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公元一○○八年,六十三歲。

正月,天書下降,大赦,改元大中祥符(長編卷六八,《宋史》卷七真宗二)。十月,真宗東封泰山,大赦天下(長編卷七○,《宋史》卷七真宗二)。十一月,真宗至曲阜縣謁孔廟,加孔子謚曰:玄圣文宣王。真宗回至東京,扶持使丁謂奉天書歸大內(nèi)(長編卷七○,《宋史》卷七真宗二)。

上表賀東封禮畢。

本集卷十賀東封禮畢表:今月六日,密院遞到赦書一道,十月二十六日,皇帝封禪禮畢,大赦天下。

十二月,羣臣并以次覃恩。轉(zhuǎn)尚書左丞,加大中大夫,進封開國公,加食邑五百戶,勛實封賜如故。上表謝之。

按,此據(jù)本集卷十謝加階封表,時間據(jù)長編卷七○及《宋史》卷七真宗二。韓碑云:「東封,恩轉(zhuǎn)尚書左丞。」錢銘與《宋史》本傳所載同。而宋狀云:「改尚書右丞?!谷恢x加階封表卻未言轉(zhuǎn)官??奸L編卷七○與《宋史》卷七真宗二,宰相王旦以下均加官,詠不應(yīng)只加階封,故進尚書左丞當有之。至宋狀所云,或系刊誤?《皇朝文鑒》卷一三六所錄宋狀即作「尚書左丞」。

大中祥符二年,已酉,公元一○○九年,六十四歲。

四月,升州火,真宗遣使撫問,認為張詠在升州,可無慮。

長編卷七一大中祥符二年四月:升州火。己丑,遣入內(nèi)高品郝昭信馳驛究劾,被傷者賑恤之,死者官為瘞埋。他日,上語輔臣曰:「升州民居,貧富相接,有倉庾間廁。聞火所及,唯富室蕩盡,公廩、貧舍一無所損,此亦異甚矣。」丙申,入內(nèi)供奉官鄭志誠自茅山使還,言至升州,見黃雀羣飛蔽日,往往從空而墜,又聞空中若水聲。上曰:「是皆異常,而州不以言,何也?」因出占書示王旦等曰:「此皆民勞之兆。若守臣知人疾苦,能防于未然,則可免禍。今張詠在彼,吾無慮矣?!瓜仁?,城中多火,詠廉得不逞之民潛肆燔爇者,折其足而斬之,由是遂絕。丁酉,遣侍御史趙湘至升州設(shè)齋醮,訪民疾苦,被火家悉蠲屋稅,仍令本州島正其地界,無使豪族輒有侵冒。

按,錢銘、韓碑、《東都事略》本傳,均載詠斬放火者事,韓碑尚載真宗無慮語。

本集卷十一謝傳宣撫問失火及安撫人戶事狀:今月十四日,得入內(nèi)內(nèi)侍殿頭郝昭信到州傳宣:「王智家失火,卿何不早與救滅,致傷人口?仰安撫人戶」者。當州經(jīng)偽號之余,庶事失酌中之理,街衢褊隘,諒車馬以才通,屋宇低徊,復(fù)茅竹之相雜。一昨陽春始半,時雨稍愆,烈焰忽飛,狂風并作,人不及走,目不暇旋,一食之間,千室俱燼。

十月,真宗遣內(nèi)侍以御制泰山銘贊賜編錄封禪記丁謂等,謂因援太宗賜蘇易簡故事,請就三司署集近臣同觀,又赴崇文院朝堂示百官。真宗曰:「朕何敢上比先帝?」謂等固請,乃許之,又遍賜近臣(長編卷七二)。

十一月,得賜御制御書封禪銘贊記副本,上表謝之。

本集卷十謝賜御制御書封禪銘贊記副本表:進奏院遞到編錄封禪記丁謂等起請御制御書泰山銘贊記,抄錄副本一卷賜臣。

按,據(jù)長編卷七二,遍賜泰山銘贊在十月乙巳(二十四),則詠上表當在十一月矣。

十二月,上甘露賀表。

本集卷十甘露賀表:當州自十一月八日甘露降鐘山太平興國寺松樹,大小約千株,經(jīng)月尚在。

同月二十二日,作升州重修轉(zhuǎn)運司公署記。

本集卷八升州重修轉(zhuǎn)運司公署記:江南轉(zhuǎn)運司,開寶甲戌歲,取偽司會府為之。大中祥符己酉春,民火因風,立焚千室,老屋承勢,化為煨燼。某既慚且懼,亟思繕全。末春經(jīng)始,首冬畢功。皇宋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記。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公元一○一○年,六十五歲。

正月三日,真宗遣使到升州傳宣撫問,上表謝之。

本集卷十升州謝傳宣撫問表:今月三日,入內(nèi)內(nèi)侍高班陳文懿到州傳宣,賜臣御札札子,撫問臣疾患。

按,此表在甘露賀表后,而甘露賀表明上于十二月八日后,故「今月三日」不當為十二月三日明矣。此表又在謝加工部尚書再任表前,據(jù)長編卷八○,詠再任乃三年二月事,故「今月」當為正二月,秩滿,升州民愿借留,授工部尚書,令再任,賜詔獎之。上表謝之。

韓碑:三年春,秩滿,升民請留,遷工部尚書再任。

按,宋狀、錢銘所載略同。

長編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二月癸巳:升州民以知州張詠秩滿,愿借留,即授工部尚書,令再任,仍賜詔獎焉。

本集卷十謝加工部尚書再任表:今月日,入內(nèi)內(nèi)侍高品楊保政赍到官告一通、勑牒一道,蒙恩特授臣工部尚書,散官、勛封、食實封賜如故,仍放朝謝,兼奉勑,量留一任。三月,真宗遣入內(nèi)內(nèi)侍高品趙履信到升州傳宣撫問,上表謝之。

按,此據(jù)本集卷十升州又謝傳宣撫問表。表首言「三月」,又云「未期報政,忽復(fù)遷官,信使才回,中貴又至」,故當在大中祥符三年二月遷工部尚書后之三月矣。進文字百篇。

本集卷十進文字表:因接內(nèi)侍高品趙履信言話,履信謂臣曰:「多見朝臣言尚書文章高古,理道深遠。圣君好文,何不寫錄一本進呈」者。臣曾著聲賦一篇,妄紀皇王治亂之本,擬富民侯傳贊一篇,譏漢武不盡富民之術(shù);詹何對楚王疏一篇,似近治身之要;過此片善,偶得一鱗,歌詩短章,稍免塵雜,共寫錄成百篇,昧死附進。

按,聲賦見本集卷一,傳贊與疏見本集卷六??急炯?,除卷十二語錄外,共詩文二百二十二篇。此次所進文字達百篇,約占一半矣。

真宗見百篇文字后,下詔書獎諭。上狀謝之。

本集卷十一謝進文字賜詔獎諭狀:今月日,伏奉詔書一通,蒙恩特賜獎諭臣。五月,知升州張詠言:「當州水陸要沖,多有兇惡之輩,放火為盜,準詔刺配潭、賀州充軍訖。檢會舊條,累犯惡跡者,禁身奏裁。請應(yīng)自來兇惡之人,犯杖罪十次,徒罪七次,或犯徒杖、作賊、違戾父母者五次,及廂界與兇惡通情搔擾侵凌人者所犯杖罪三次,及犯侵擾人至徒一次者,并許刺配登、萊、沂、密、福建路州軍充軍?!乖t:須累犯兇惡合申奏者,及放火盜財,杖訖配一千里外牢城。

按,此載宋會要刑法四之五。

八月,給升州公用錢歲千貫。舊制五百貫,時張詠知州,故優(yōu)之。

按,此載長編卷七四。

以江淮不稔,命升、洪、揚、廬州長吏各兼本路安撫使。兼江南東路安撫使,上狀謝之。

韓碑:俄以江東旱,命兼升、宣等十州安撫使。

《宋史》本傳:是秋,以江左旱歉,命充升、宣等十州安撫使。

按;「江淮不稔」云云,據(jù)長編卷七四、《宋史》卷七真宗二、宋會要職官四一之八三。升州謝就差江東安撫使狀,見本集卷十一。

是年,見王益文,奇之,為改字舜良。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七一先大夫述:公諱某,字捐之。年十七,以文干張公詠,張公奇之,改字公舜良。祥符八年得進士第。

同書同卷題張忠定書:先公年十七,以文見公,實見稱賞,遂易字舜良,時在升州也。

按,據(jù)《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其父名益。據(jù)先大夫述,益死于寶元二年(一○三九),年四十六,上推二十九年,則為大中祥符三年(一○一○)。

大中符祥四年,辛亥,公元一○一一年,六十六歲。

正月,真宗奉天書發(fā)京師,西祀汾陰。

二月,祭后土地祗。大赦天下,文武官并遷秩(長編卷七五,《宋史》卷八真宗三)。上賀祀后土禮畢大赦表。

本集卷十賀祀后土禮畢大赦表:今月日,密院遞到祀后土禮畢赦書一道,臣當時集軍州官吏、僧道、百姓宣諭訖。

按,本集中,此表在謝除禮部尚書表后,然大赦在二月,羣臣以此遷秩在四月;觀表中語,在二月祀汾陰后不久,故置于二月。

四月,真宗回至東京。羣臣用二月赦書,咸以次遷秩。進禮部尚書,上表謝之。長編卷七八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乙酉注:詠為禮書,乃四年四月也。

錢銘:祀汾陰,加禮部尚書。

本集卷十謝除禮部尚書表:蒙恩特授臣禮部尚書,加食邑三百戶。

真宗遣侍御史趙湘到升州,撫問詠病,上狀謝之。

本集卷十一升州謝恩撫問狀:四月日,侍御史趙湘到州,奉傳圣旨,撫問臣:「治郡不易,頭上瘡子痊否?」

按,此狀在謝進文字賜詔獎諭狀后。三年二、三月連續(xù)遣使至升州,詠進文字即三月使者之促。此狀中,無「信使才回,中貴又至」之類語;且連續(xù)數(shù)月,月遣一使撫問,亦覺太過。是以此狀必不作于三年也。此狀又在謝賜衣襖狀前,所賜衣襖乃初冬衣襖,而詠于大中祥符五年八月罷任,是年不能得賜初冬衣襖也。謝賜衣襖狀之后為病瘡乞任使狀,故謝賜衣襖狀應(yīng)在升州時上者。是以升州謝恩撫問狀當上于四年也。

八月,得賜初冬衣襖,上狀謝之。

本集卷十一謝賜衣襖狀:今月日,某官至,伏奉詔書,賜臣簇四鵰兒細錦綿旋襕一領(lǐng),大綾夾襪頭袴一腰,并屯駐駐泊本城軍員等初冬衣襖。

按,據(jù)長編卷五五咸平六年六月記事,賜初冬衣襖在八、九月間。姑系之八月。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公元一○二一年,六十七歲。

三月,真宗御崇政殿,親試禮部合格貢舉人,得進士建安徐奭而下及第者百人,同出身者二十六人,諸科及第者三百二十四人,同出身者五十二人(長編卷七七)。

詠獎拔之彭乘,為是年進士。

四月,令升州葺茅山宮觀(長編卷七七)。

六月,詔:諸軍故斷手足以避征役及圖徙便郡者,自今決訖,并隸本軍下名,罪重者從重斷,傷殘甚者決配本鄉(xiāng)五百里外牢城。從知升州張詠之請也。

此載長編卷七八與宋會要刑法四之五。

八月,罷知升州,以薛映代之。

錢銘:厥疾增劇,乞還京,自草奏書,求分司洛下,詔不允。

韓碑:以瘍疾甚,上章求分司西京。上閔之,亟令代還。

《宋史》本傳:上聞詠腦瘍甚,憫之,令薛映馳驛代還。

長編卷七八大中祥符五年八月:知升州張詠頭瘍甚,飲食則楚痛增劇。御下急峻,賓僚少不如意者,動加詬詈。通判成悅為吏勤事,而詠性躁果,刑訟多出獨斷,悅嘗以法規(guī)正,無所阿順,詠不禮焉,人頗少之。詠累求分務(wù)西洛,壬寅,命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薛映代之。映告謝便坐,自言久歷外任,求領(lǐng)近職。翌日,授樞密直學士,仍令馳驛以往。映至升州,言官有牛賦民出租,牛死,租不得蠲。上覽奏矍然曰:「此豈朝廷所知耶!」遂詔諸州條上,悉蠲之。以下事,乃泳在升州時所為,年月無考,附于罷任時。

《東軒筆錄》卷十:有范延貴者為殿直,押兵過金陵,張忠定公詠為守,因問曰:「天使沿路來,還曾見好官員否?」延貴曰:「昨過袁州萍鄉(xiāng)縣,邑宰張希顏著作者,雖不識之,知其好官員也?!怪叶ㄔ唬骸负我匝灾??」延貴曰:「自入萍鄉(xiāng)縣境,驛傳橋道皆完葺,田萊墾辟,野無墮農(nóng);及至邑,則鄽肆無賭博,市易不敢誼爭;夜宿邸中,聞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顏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員也?!辜慈胀]于朝。希顏后為發(fā)運使,延貴亦合門祗候,皆號能吏也。

江鄰幾《雜志》:張詠知江寧府,僧陳牒出,公據(jù)判送司理院勘殺人賊。翌日,羣官聚廳,不曉其故。乖崖召僧至,訊云:「作僧幾年?」對曰:「七年?!箯?fù)訊之云:「何故額上有系頭巾痕?」僧惶怖服罪。至今案牘尚在。

按,《涑水記聞》卷七載此事,不言詠任何職,且較此為詳?!段宄佳孕绣h》卷三載此事,注出記聞。元張光祖《言行龜鑒》卷七記此事,同于記聞,然首句云「張忠定知益州時」,當誤。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四建康府亭臺:折柳亭,張忠定建,為祖餞之所。

《宋史》卷二七二曹克明傳:遷供備庫使,江、淮、兩浙都大提舉捉賊??嗣魇谷瞬顿\,輒出私錢資之,以故人人盡力。視賊中趫勇者,釋縛,使遺捕其黨,前后獲千余人。知江寧府張詠以其事聞,賜錢四十萬,領(lǐng)平州刺史,知辰州。

十月,真宗言天尊下降,札示中外,大赦天下(長編卷七九,《宋史》卷八真宗三)。

十一月,真宗于朝元殿恭謝玉皇,奉天書行事。內(nèi)外文武官并進階、勛、爵、邑有差。授通奉大夫,加食邑五百戶,上表謝之。

按,此據(jù)長編卷七九輿本集卷十謝加階食邑表。謝表無年月,然語有「仙祖來格」云云,故當在此時。

十二月,作景靈宮。立德妃劉氏為皇后(《宋史》卷八真宗三,長編卷七九)。

按,景靈宮乃為供奉十月下降之天尊--圣祖趙玄朗而建。劉后于真宗死后,專權(quán)十年,謚章獻明肅,乃北宋第一位掌權(quán)的皇后。其死后仁宗方親政。

大中祥符六年,癸丑,公元一○二二年,六十八歲。

還京七月,因病不能朝謁。

二月,上狀請知外藩。

《宋史》本傳:以疾未見,恨不得面陳所蘊,乃抗論言:「近年虛國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無用之土木,皆賊臣丁謂、王欽若啟上侈心之為也。不誅死,無以謝天下?!拐氯希鲋愔?。

《澠水燕談録》卷二:忠定公后自金陵入,苦腦疽,未陛見,御史合門屢有奏,上寬其告,俾養(yǎng)疾。公恨不得面陳所懷,乃抗論:「近年以來,虛國家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無用之土木,皆丁謂、王欽若啟上侈心之所為也。不誅死,無以謝天下?!拐氯?,不報,出知陳州。

按,《宋朝事實類苑》卷十六與《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均載此事,均注出《澠水燕談録》。

本集卷十一病瘡乞任使狀:臣賦分本微,長年多疾。昨因增劇,洪恩特賜于替歸。至此未廖,中旨累加于存恤。而況千官事主,古有定規(guī),百門不朝,理合去職。臣自到雙闕,已是半年,未能暫人于金門,未得一親于鳳扆,心緒若失,徊惶可知。乞降明勑,差知外藩。

按,本集卷十陳州謝到任表云「到闕七月,不赴朝參」;而比狀云「半年」。詠得知陳州在三月,故此狀當上于二月也。

三月十六日,差知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

本集卷十辭赴陳州表:三月十六日,中使傳宣安慰臣,及賜臣勑牒一道,差知陳州,仍放朝辭。

進奏院遞到官告三通,贈詠父景太常卿,母謝氏追封新昌郡太夫人,妻王氏進封太原郡夫人。上表謝之。

按,此據(jù)本集卷十謝封贈表。謝表無年月,在謝加階食邑表后,辭赴陳州表前。辭赴陳州表乃四月所上,則此表當上于五年十一月后,六年四月前??急韮?nèi)有「少寬南顧之憂」云云,則知陳州之命當已下矣,是當在三月十六日后。故置于三月。

四月十四日,離開封,坐船赴陳州上任。臨行上表辭之。

本集卷十陳州謝到任表:臣已于四月十六日到州署事訖。臣舉家順水,信宿到官。

本集同卷辭赴陳州表:今則見促,舟人已裝行具。

十六日,到陳州署事。上表謝之。

此據(jù)本集卷十陳州謝到任表。

八月,上言上狀祠部事。

宋會要職官四之二、儀制五之一○、儀制七之二三:八月,禮部尚書、知陳州張詠言:「臣官忝尚書,祠部,本部子司,每有公事,并是申狀,體似未順。今請應(yīng)丞郎、尚書知外州,除都省依舊申狀外,若本曹,欲止判檢,令以次官狀申?!箯闹?。

長編卷七八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乙酉:詔:「尚書、丞郎、兩省給諫知州府,而本部郎中、員外郎及兩省六品以下官充本路轉(zhuǎn)運使副者,承前例須申報。雖職當統(tǒng)攝,方委于事權(quán),而官有等差,宜明于品級。自今知制誥、觀察使已上知州府處所申轉(zhuǎn)運司狀,并止署按檢,令通判已下署銜供申。如轉(zhuǎn)運使官秩在上者,不用此令?!蛊浜?,張詠以禮部尚書知陳州,凡有祠部事,皆申公狀,詠因上言:「臣官忝六曹,祠部乃本行司局,而例申公狀,似未合宜。望自今尚書、丞郎知州者,除申省外,其本行曹局止署按檢。」從之。

按,此下原注;「張詠事,本志在六年,今并書?!褂帧钢愔荨棺鳌钢荨梗駬?jù)宋會要改正之。

大中祥符七年,甲寅,公元一○一四年,六十九歲。

正月,真宗奉天書發(fā)京師,赴亳州太清官。

二月,真宗回至東京,饗太廟,恭謝天地,大赦天下。

三月,羣臣以次加恩。

五月,命宰相王旦為兗州景靈宮朝修使。

六月,王旦辭行,赴兗州(《宋史》卷八真宗三,長編卷八二)。

六月,罷樞密使王欽若、陳堯叟。兵部尚書寇準為樞密使、同平章事,王旦薦之也(長編卷八二,《宋史》卷八真宗三、卷二一○宰輔一)。

長編卷八四大中祥符八年四月壬戌:準之未為樞密使也,旦嘗得疾,久不愈,上命肩輿入禁中,使其子雍與直省吏扶之,見于便殿,勞問數(shù)四,因曰:「卿今疾亟,萬一有不諱,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誰乎?」旦謝曰:「知臣莫如君,惟明主擇之。」再三問,不對。上曰:「張詠何如?」不對。又問:「馬亮何如?」不對。上曰:「試以意言之?!沟娖鹋e笏曰:「以臣之愚,莫若寇準?!股蠎撊挥虚g,曰:「準性剛褊,卿更思其次?!沟┰唬骸杆耍妓恢?。臣病困,不任久侍?!顾燹o退。八月,秘書監(jiān)分司西京楊億以疾愈求入朝。命億知汝州(長編卷八三)。九月,真宗嘗觀書龍圖閣,得王禹偁章奏,嗟美切直,因訪其后。宰相王旦、向敏中言,其子嘉言舉進士及第,為江都尉,頗勤詞學,而家貧母老。召對,特授大理評事。

按,此據(jù)長編卷八三,宰相名據(jù)《宋史》卷二一○宰輔一。

以下事均在陳州所為,附于此。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五引陳輔之詩話:蕭楚才知溧陽縣,時張乖崖作牧。一日召食,見公幾案有一絕云:「獨恨太平無一事,淮陽閑殺老尚書?!故捀摹负蕖棺鳌感摇棺帧9鲆曓?,曰:「誰改吾詩?」左右以實對。蕭曰:「與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側(cè)目之秋;且天下一統(tǒng),公獨恨太平,何也?」公曰:「蕭弟,一字之師也。」

按,詩見本集卷三,題為游趙氏西圜,該句作「方信承平無一事」。《青箱雜記》卷七與詩話總龜卷三一亦載此事,二書略同?!肚嘞潆s記》云:乖崖張公詠,晚年典淮陽縣,游趙氏西園,后一年捐館,亦詩讖也。故系有關(guān)此詩之事于詠死前一年的大中祥符七年。又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卷五記警疏誕第八所載,與叢話略同。

《能改齋漫錄》卷十二:乖崖公張詠,嘗典陳州。漕使檢點米倉,見近納不當支者有新印。疑而詰主吏,吏答以月支官吏俸米。漕移文詰公,公批于后曰:「國家養(yǎng)賢,不與士卒同,付案不行?!箤崟r遣送漕,自出衙門,坐于樓下,俟送漕使。漕使不得已,倉皇而行。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公元一○O一五年,七十歲。

去年冬暮,楊億在汝州有書寄詠,回答汝州楊大監(jiān)書。

按,此據(jù)本集卷七。答書云「張老子今年七十矣」,故當在今年。億寄書在「冬暮」,回書則當在年初矣。儒林公議卷上與《湘山野録》卷中亦載此事,并均引其文,然不出本集卷七所載。儒林公議云「張詠正直少合,與楊億頗相知善」,下即引詠答億書中語,繼曰:「億文詞侈博,落筆即成,生平纂集數(shù)百卷,其劬勞至矣;然皆聲韻偶麗,編組事物,鮮有及理之文。詠之書億,其真益友之言歟!」《湘山野録》則曰:「其語直氣勁,如乖崖之在目。干寶晉書稱王獻之嘗云:『吾于文章書札,識人之形貌情性?!徽嫠^也?!?/p>

四月,以樞密使、同平章事寇準為武勝軍節(jié)度、同平章事。準惡三司使林特奸邪,數(shù)與忿爭。特方有寵,真宗不悅,謂王旦等曰:「準年高,屢更事,朕意其必能改前非,今觀所為,似更勝于疇昔。」旦等曰:「準好人懷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當避,而準乃以為己任,此其所短也。非至仁之主,孰能全之!」王欽若、陳堯叟并為樞密使、同平章事(長編卷八四,《宋史》卷八真宗三)。

五月,命寇準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司事。廢內(nèi)侍省黃門,其高班內(nèi)品,改為前殿祗候高班內(nèi)品(長編卷八四)。

真宗遣使到陳州傳宣撫間詠疾病,上狀謝之。

本集卷十一陳州謝傳宣撫問狀:今月,得內(nèi)侍高品岑素到州傳宣撫問臣:「頭上瘡子可殺疼痛?好自將治」者。今春已來,其候稍變。蓋由癖路漸滑,頭瘡益深,一飯沾唇,則終朝腦痛,勺水入口,則連夜血流。直緣漏脅之痾,莫責神醫(yī)之効,以至形容低劣,步履艱難。按,此狀無年月,從所言病情看,當在卒年也。既曰「內(nèi)侍高品」,又曰「今春已來」,則當在四、五月間。姑系之內(nèi)侍高班改名時。

七月,少時同學傅霖來訪。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五引《西清詩話》:張乖崖少與逸人傅霖同學。公既顯達,求霖,三十年不可得。作憶霖詩云:「寄語巢由莫相笑,此生終不羨輕肥。」晚年守宛丘(即陳州),有被褐騎驢,叩門大呼曰:「語尚書,青州傅霖?!归捓糇甙?,公曰:「傅先生天下士,汝何人,敢呼姓名!」霖笑曰:「別子一世,尚爾童心。是豈知世間有我哉!」公曰:「何昔隱今出?」霖曰:「子將去,來報子耳!」公曰:「詠亦自知之?!沽卦唬骸钢獜?fù)何言!」后一月,公薨。

《東都事略》與《宋史》本傳:初,詠與青州傅霖少同學,霖隱不仕。詠既中第,致位光顯,散遣親密,四方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詠守陳,一日,霖來謁,閽吏走白詠,詠責吏曰:「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而友,汝何人,敢姓名乎?」霖笑曰:「別子一世,尚爾耶?是豈知世間有傅霖者乎?」詠且間:「昔何隱?今何出?」霖曰:「子將去矣,來報子爾?!乖佋唬骸冈佉嘧灾??!沽卦唬骸钢獜?fù)何言!」翌日而去。后一月而詠卒。

按,詩見本集卷五,題為寄傅逸人。云詠求霖三十年不可得,誤。本集中,有寄傅逸人詩八首。本集卷三每憶家園樂蜀中寄傅逸人之二末注云:「淳化末,余直宥密,使人密誘傅,意勉之仕進。傅以為薦已是相污也,虛名何濟。遂止。」足證張詠與傅霖有聯(lián)系。至云詠卒前霖來探望,則或有之矣。

八月一日戊寅,卒于陳州理所,年七十。六日癸未,陳州上報朝廷,贈尚書左仆射。

宋狀:以大中祥符八年八月一日齊終于理下,享年七十。嗚呼,景命弗究,宗工其萎,如仁均哀,殲我何贖?邦人改祠而為諱,道路舉音以過喪。真宗聞訃震嗟,追贈尚書左仆射。錢銘:至大中祥符八年八月一日,棄館舍于理所,享年七十。詔贈尚書左仆射。長編卷八五大中祥符八年八月癸未:陳州言,知州、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張詠卒。贈左仆射。

累階至正奉大夫,累勛至上柱國,累爵至開國公,累食邑至三千七百戶,食實封四百戶。

錢銘:公累階至正奉大夫,累勛至上柱國,累爵至開國公,累食邑三千七百戶,食實封四百戶,五福俱集。少多奇節(jié),歷八座之重,受二圣之知,所恨者不至三事,晚嬰奇疾耳。

宋狀:公階至正奉大夫,勛上柱國,爵開國公,食封戶三千七百,實戶四百。真宗嘗稱詠才任將相,不盡其用,至是大痛惜之。

長編卷八五大中祥符八年八月癸未:上嘗稱詠才任將帥,以疾不盡其用?!端问贰繁緜鳎赫孀趪L稱其材任將帥,以疾不盡其用。

宋狀:惜其未極柄用,遽愆腠理,上欲以為相者數(shù)矣,天之不慭也。悲夫!韓碑:上嘗稱公有將相器,以疾未及用,至是大痛惜之,命優(yōu)贈官。

臨終上疏,請斬丁謂以謝天下。

長編卷八五大中祥符八年八月癸未,詠臨終奏疏言:「不當造宮觀,竭天下之財,傷生民之命。此皆賊臣丁謂誑惑陛下,乞斬謂頭,置國門以謝天下,然后斬詠頭,置丁氏之門以謝謂?!股弦嗖灰詾殁柙啤?/p>

按,此下注云:「斬丁謂事?lián)浡?,所云臨終奏疏則歐靖《圣宋掇遺》及《國老閑談》所載也」見《涑水記聞》卷七與《國老談苑》卷一。

或言在陳州頗營市產(chǎn)業(yè),侵刻細民。

長編卷八五大中祥符八年八月癸未,詠素以介潔著稱,晚年在陳州,頗營市產(chǎn)業(yè),或侵刻細民,時論惜之。

按,《后山談叢》卷三載:「乖崖在陳,一日方食,進奏報至,且食且讀,既而抵案慟哭,久之,哭止,復(fù)彈指罵詈久之。乃丁晉公逐萊公也。乖崖知禍必及己,乃延三大戶于便坐,與之博,袖間出彩骰子,勝其一坐,乃買田宅為歸計以自污。晉公聞之,亦不害也。余謂此智者為之,賢者不為也。賢者有義而已,寧避禍哉?禍豈可避耶?」《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亦載此事,注出談叢。然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八談叢失實條辨此事云:「按張公以祥符六年知陳州,八年卒。后五年當天禧四年,寇公方罷相,旋坐貶,豈有所謂乖崖自污之事?」洪邁并指出談叢誤記之因:「蓋前輩不家藏國史,好事者肆意飾說為美聽,疑若可信,故誤人紀述。」李燾湖北漕司乖崖堂記云:「舊史恨復(fù)之卞急躁競,此蓋當時奴婢小人私謗竊議,果不足信?!骨覙O力推崇張詠。然長編載詠在陳州營市產(chǎn)業(yè)事。要之,詠晚年營市產(chǎn)業(yè),事或有之,云為避禍,則誤,洪邁辨之極是。

《容齋三筆》卷五張詠傳:張忠定詠,為一代偉人,而治蜀之績,尤為超卓。然實錄所載,了不及之,但云出知益州,就加兵部郎中,入為戶部,后馬知節(jié)自益徙延,難其代,朝廷以詠前在蜀,寇攘之后,安集有勞,為政明肅,遠民便之,故特命再任而已。國史本傳略同,而增書促招安使上官正出兵一事。皆詆其知陳州營產(chǎn)業(yè),且與周渭、梁鼎輩五人同傳。殊失之也。史氏發(fā)潛德之幽光,為有負矣。嘗自言幸生明時。

《東都事略》與《宋史》本傳:少學擊劔,好為大言,喜事奇節(jié)。嘗謂其友人曰:「張詠幸生明時,讀典墳以自律,不爾,則為何人邪?」故其言曰:「事君者,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忠不言己効,公不言己能,斯可以事君矣。」

蜀人聞其卒,罷市號慟,建大齋會,置遺像,事之如生。

韓碑:公之亡也,蜀民聞之,皆罷市號慟,得公遺像,置天慶觀之仙游閣,建大齋會,事之如生,至今不懈。

《五朝名臣言行録》卷三引語錄、《《永樂大典》》卷一八二二三封寄畫像引宋張詠語錄:訃至,蜀人罷市號慟。(僧正)希白為公設(shè)大齋會,請知府凌策諫議發(fā)開所留文字,乃公畫像,衣兔褐,系絳草裹,自為贊曰;「乖則違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挂蛱柟匝鹿?。遂畫于天慶觀仙游閣。又九曜堂皆畫公像,府衙之東南隅又有祠堂,皆后人思公而為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