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非石——中國生活藝術展”這些天正在國家大劇院展出。此次展覽以48方造型精美的觀賞石,呈現(xiàn)其中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與文人精神。澎湃新聞特刊發(fā)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科學與藝術顧問、知名賞石學者俞瑩對展出的靈璧古石“黛云”、大理石屏“蒼鷹”等的賞析文章。
一 靈璧石“黛云”
靈璧石“黛云”,曾經(jīng)王衍平收藏,現(xiàn)由曹磊收藏
黛,在傳統(tǒng)色彩之中是指青黑色,是介于青和黑之間的顏色。靈璧石以黑色最為常見,以黝黑如漆為貴。不過,靈璧石的黑色,就像傳統(tǒng)國畫創(chuàng)作的“墨分五色”一樣,深淺不一,變化多端,有的即使是一塊石頭上,也會有很多豐富的層次,難以言傳。這方石頭的色彩,就是介于黑色和青色之間,頗具古典賞石的瘦皺漏透之姿。石體頎長,冗繁削盡,骨骸猶存;石體表面飽滿光潤,左上方有幾處流水紋,增加了變化;輪廓線跌宕起伏,上部有一處洞天,其中景深曲折,洞中有洞,別有天地;石體表面的凹凸坎坷,呈現(xiàn)出一種上下走勢,左弱右強,連貫通氣;石體的寬度與厚度的比例極佳,石背稍顯平坦,留有石根。
靈璧石“黛云”局部
此方賞石,體量較大,氣度不凡。其造型屬于“不似”的抽象類型,類似古典賞石云頭雨腳類型,但上下兩端寬度比較接近,相差并不懸殊,從而更給人以穩(wěn)定感。這類抽象造型的山子,古代通常以“云”來命名。云是一種動態(tài)的捉摸不定的抽象形態(tài),這與古典賞石之抽象形態(tài)十分相似。此外,古人認為:石為云根,云觸石而生。所以,云根后來也成為山石的代名詞。
黛乃石之色,云為石之形。這方靈璧石的題名,讓人聯(lián)想到唐代詩人王維《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詩中描繪的是詩人隱居的陜西藍田輞川一帶的風光:“秋色有佳興,況君池上閑。悠悠西林下,自識門前山。千里橫黛色,數(shù)峰出云間。嵯峨對秦國,合沓藏荊關。殘雨斜日照,夕嵐飛鳥還。故人今尚爾,嘆息此頹顏?!痹娭兴鶢I造出的一種畫境,其實也應該是我們在欣賞奇石精品時能夠引發(fā)的聯(lián)想。巧合的是,此詩“千里橫黛色,數(shù)峰出云間”之句中的“黛云”兩字,恰好是此方賞石的銘題,移用于此石,也是最貼切不過了。
二 大理石屏“蒼鷹”
現(xiàn)代國畫大師都有其擅長的繪畫題材,尤其是動物畫,栩栩如生,人見人愛,其犖犖大者如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潘天壽畫鷹、李可染畫牛等,均為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寵兒,身價不菲。
潘天壽崇尚自然界的野性荒寒、雄強霸悍之美,他有“一味霸悍”、“強其骨”等常用閑章,很好地表示了他的藝術主張,這也是他喜好畫鷹的重要原因。他筆下之花鳥、山石,往往不作細節(jié)如毛發(fā)、皴理的描摹,而是用洗練的筆墨,著力表現(xiàn)那種神韻,體現(xiàn)出一種不同尋常的陽剛之美,表現(xiàn)在構圖險、立意奇、筆墨簡的藝術風格,堪稱前無古人?!苞検瘓D”便是畫家得心應手的題材,多是以奇峻方整的巨石建構起整個畫面,巨石上方蹲立了一只冷峻的鷹鳩,濃黑的羽翅與巨石的大片留白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印象深刻。
潘天壽《鷹石圖》(137×68cm),
嚴格來說,大理石畫的形成年代要遠遠早于人類誕生的時代,似乎不能稱作再現(xiàn),而是初現(xiàn)。但大理石畫的發(fā)掘制屏,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具體到這塊石屏,藏家得之于二十多年前,晚于潘天壽“鷹石圖”的創(chuàng)作年代,所以也可以稱之為再現(xiàn)。如果畫家當初看到這幅天然石畫,真不知道該作何想。
石畫居中是一方巨石,線條簡練,不見皴理,大片留白,上部蹲立著一只鷹,面朝東方俯瞰,像似在尋找獵物,又像是蓄勢待發(fā)。仔細分辨,頭部淡墨,喙、眼若隱若現(xiàn),羽翅濃墨,與山石融為一體,反差強烈,對比分明。
大理石畫屏“雄視”局部 ,倪國強收藏
此方石屏,屬于大理石中的彩花石,色彩介于水墨石和秋花石之間,圖紋以黑、褐、黃色為主,局部還帶有點綠色,在大理石中不為多見。當代著名書法篆刻家童衍方(國家一級美術師。西泠印社副社長兼鑒定與收藏研究室主任)欣然為之題刻:“雄視。鬼斧神工者也”。題刻精到,布局精心,天人合一,相得益彰,堪稱點睛之筆,使之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大理石畫一般只有一面(正面)可觀,即使切割磨礪再薄,另一面(反面)大多不入畫,此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難得的是,這方石屏反面亦入畫,兩方山石,一高一低,左右呼應,充滿野逸荒涼之氣,依稀有八大山人的筆意。
大理石畫屏“雄視”正面
大理石畫屏在國家大劇院展出現(xiàn)場
鷹屬于猛禽類肉食動物,大都生活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性情兇猛,翅翼發(fā)達,善于高飛。自古以來,鷹便被視為自強不息、勇猛精進、高瞻遠矚的代表,深得藝術家們青睞,著名畫家李苦禪也極為喜好畫鷹,頗具特色。鷹諧音英,也被視作英雄的化身。鷹還是人類的朋友,被馴化成狩獵助手,稱之為鷹獵。宋代大文豪蘇軾當年在密州知州任上,曾經(jīng)有鷹獵之舉,其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獵》詞膾炙人口:“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彼^的蒼,指的就是蒼鷹。
三 辟邪雅物玉獅子
獅子主產(chǎn)于非洲、南美和印度,是個外來物種。獅子引入中土始于東漢。相傳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時,西域安息(在今伊朗)國王向漢朝進貢一對獅子,中土從此才有了獅子,當時被視為吉祥、勇敢的象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作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以后,所以還沒有“獅”字,古代漢語中獅與師兩字同音通假,師子即獅子。自東漢直至清朝中期,歷朝歷代多有域外國家向中國朝廷進獻獅子,供皇家觀賞。這種獅子,都是經(jīng)過人工馴化的。
內(nèi)蒙戈壁瑪瑙“玉獅子” ,酈申全收藏
這方內(nèi)蒙戈壁瑪瑙“玉獅子”(寬23公分,高26公分,厚20公分),皮殼特別朗潤,肌理特別縝密,表皮帶有淡褐色,并沒有全部覆蓋,而是恰到好處地露出了部分潔白色內(nèi)質(zhì),略帶糖色,披褐懷玉,瑩潤剔透。造型端莊渾圓,比例協(xié)調(diào),四面可觀。正面看,分明是一只蹲坐的獅子,眼鼻器官依稀可辨,尤其是大嘴特征明顯,大有一張大嘴吃四方的豪氣。從側面來看,眼鼻嘴的特征也是非常明顯,尤其是大嘴。不同于一般給人威猛雄武感覺的石獅子,這方戈壁瑪瑙獅子顯得十分喜氣,尤其是眼鼻嘴部分,讓人有一種親近感,似乎已經(jīng)受過人類馴化了。
內(nèi)蒙戈壁瑪瑙“玉獅子”側面
獅子這個外來物種,之所以在中土得到厚愛,應該與佛教有關。傳說釋迦牟尼出生時便會走路說話,他朝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足下就開出一朵蓮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薄蔼{子吼”后來被作為佛祖說法的代名詞,比喻佛祖說法如獅子威服眾獸一般,能降伏一切眾生。佛家認為,獅子是高貴尊嚴的靈獸,有護法辟邪的作用。如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的坐騎,就是獅子。
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獅子以瑞獸的形象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特別是藝術領域。古漢語中獅、師兩字同音通假,民間多以喻獅為師,如大獅小獅即“太師少師”,寓意官運亨通。這與獅子的性格似乎也很合拍,據(jù)說獅子看似兇猛,卻“最有情,受人德必報?!保ㄇ濉つ蠎讶省独ぽ泩D說》)獅子戲球,也是古代藝術品中最為多見的裝飾,包括明代青花官窯瓷器上也時常見到此類紋飾。
清乾隆·御制銅胎掐絲與內(nèi)填琺瑯獅子擺件,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會以3335萬元成交
從古至今,獅子形象最廣泛的用途,還是被制作石雕,用以鎮(zhèn)宅、鎮(zhèn)墓。石獅子,向來被認為是鎮(zhèn)宅必備的辟邪物。記得多年前,我曾經(jīng)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館,看到過一只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鎮(zhèn)宅’銘獅紋枕”,瓷枕呈八方體,上面描繪的就是一只蹲坐的獅子,昂首凝目,四肢緊繃,用筆流暢,刻畫生動,而且邊上有“鎮(zhèn)宅”字樣,十分少見。這也是當時石獅子已經(jīng)用來鎮(zhèn)宅的物證。
石獅子的造型,通常在歷朝有不同的特征,漢唐時期強悍威猛,宋代比較寫實,元朝身軀瘦長有力,明清時期較為溫順,裝飾性越來越強。大抵是隨著朝代的更替,獅子威猛姿態(tài)每況愈下,變得越來越馴化。
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鎮(zhèn)宅’銘獅紋枕”
有意思的是,古代除了圓雕石獅子外,很少見到有玉獅子。古代有一種玉狻猊,狻猊也常被誤認為是獅子的別稱。其實,狻猊是一種傳說動物,所謂“龍生九子”,其中之一(第五子)就是狻猊,據(jù)說它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所以香爐上常見其造像。如宋代詩人毛滂有《更漏子·熏香曲》詞:“玉狻猊,金葉暖,馥馥香云不斷。長下著,繡簾重。怕隨花信風?!彼^玉狻猊,指的就是香爐。
眼前的這方戈壁瑪瑙獅子,卻是一方天雕的玉獅子,來自于內(nèi)蒙大漠深處,經(jīng)過了上億年的風礪砂洗,玲瓏剔透,生動活潑,喜氣祥和,體量適宜,可謂人見人愛。
四 葡萄瑪瑙“乾隆遺韻”
所謂“乾隆遺韻”,是指此方奇石造型有點類似乾隆宮中流行的玉山子。清代宮廷所置大型玉雕山子,多集中于乾隆時期,皆取材于畫作,命玉雕匠人雕琢而成,工程浩大,費時費工,如故宮鎮(zhèn)館之寶之一的“大禹治水圖玉山”(高224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前后耗時達八年才大功告成。玉雕成山子狀,大概也有江山永固之寓意。
這方玉山子狀奇石,造型上銳下大,肌理獨特而又豐富,上半部分葡萄狀的瑪瑙顆粒飽滿凸出,呈紅褐色,有的帶有魚眼狀瞳仁,大小有一二公分;下半部分瑪瑙顆粒明顯變小,像珍珠狀,呈雪青和淡紫色,晶瑩剔透。底部平整如砥,穩(wěn)坐于仿乾隆工的紅木底座之上,底座為高腳座,工藝繁復,頗為奢華。整方奇石,就像是一座珠璣琳瑯的寶山,四面可觀,彰顯出高貴和富貴之氣。
葡萄瑪瑙“乾隆遺韻”,倪國強收藏
葡萄瑪瑙,堪稱奇石中的富貴品,瑪瑙中的高貴品。葡萄雖然是漢代從西域引進的水果,但它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葡萄果實成串多粒,表示多子多福,寓意人丁興旺;一顆種子,化身數(shù)百上千個果實,寓意一本萬利。所以,葡萄是古代比較常見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包括繪畫、瓷器、玉雕、刺繡等載體都常見有其紋飾圖繪,不過,像奇石能夠天然呈現(xiàn)葡萄狀的顆粒,可謂前所未有,匪夷所思。
葡萄瑪瑙主產(chǎn)于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部的蘇宏圖地區(qū),鄰近蒙古國。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其形成條件極為苛刻。大概形成于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由于強烈的地殼構造運動,地下炙熱的巖漿噴涌而出,大量的火山氣體裹攜在巖漿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氣泡。當火山噴發(fā)停止,巖漿冷凝成為堅硬的玄武巖,那些氣泡形成為大小不一的空洞,富含二氧化硅的礦液持續(xù)順著巖石的裂隙進入空洞之后,開始結晶沉淀,形成一顆顆的葡萄狀的瑪瑙珠子,色彩有紅、白、黑、藍、紫等。其中,真正發(fā)育完好、顆粒較大、珠中有瞳、色彩鮮艷的葡萄瑪瑙,產(chǎn)出極少,至于體量較大、四面成景的更不多見。絕大部分葡萄瑪瑙,顆粒如同珍珠般大小,俗稱珍珠瑪瑙;有的肌理并不明顯,俗稱光板瑪瑙。
葡萄瑪瑙“乾隆遺韻”下部
近些年來,在蒙古國、印尼等國也發(fā)現(xiàn)有葡萄瑪瑙,其形成原因雖然大同小異,但所謂橘生淮北則為枳,無論是色彩的豐富度、顆粒的飽滿度、質(zhì)地的通透度,都遠不及我國內(nèi)蒙所產(chǎn)的,尤其是魚眼狀的瞳仁和紅褐色色彩,更是內(nèi)蒙所獨有,彌足珍貴。
葡萄瑪瑙大多賦存在火山噴發(fā)巖堆積物中,覆蓋有厚厚的高嶺土,需要仔細清洗方能呈現(xiàn)其本色,也有一小部分分布于戈壁灘表層,具有一定的風礪度,彌足珍貴。這方奇石,就是產(chǎn)于蘇宏圖額爾登溫都爾古火山口附近北山的表層石,石表十分光潔干凈,珠圓玉潤,流光溢彩。比起乾隆宮中流行的玉山子,一則天工,一則人為;一則清新,一則繁復,可謂各擅勝場,毫不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