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在故宮看良渚: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一次跨時空對話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會議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7月16日,“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3屆會議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項世界遺產。7月16日,“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幕。此次展覽匯集包括良渚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在內的全國17家文博單位的260件(組)館藏珍品,是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后首次隆重亮相。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良渚申遺成功關注度極高,這次在故宮舉辦良渚與古代中國的展覽,是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地,跨越時空的一次交流與對話。故宮博物院長期以來關注良渚遺址,故宮院藏文物中也有良渚的玉器,我們的第一任院領導,各位專家都曾全力投入到這一重要文化盛事的進程中。”

展覽現(xiàn)場的良渚玉琮

展覽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到明清時期,貫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通過“引子”“神王之國”“文明傳承”“結語”四個部分,完整、系統(tǒng)地反映良渚文明的早期國家特征和對后世文化的影響,科學、全面地詮釋良渚文明在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的重要貢獻和獨特作用。同時,武英殿東、西配殿展出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研究和保護申遺歷程,讓觀眾走近五千年前的中國早期文明,并了解今人在保護和研究工作中所做的努力。

此次展覽對于在世界范圍內推廣傳播良渚古城遺址的遺產價值、追溯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構筑中華文明的標識體系、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上,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政治意義和當代價值。

展覽現(xiàn)場

已經故去的考古界泰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認為,良渚遺址是中華文明當之無愧的見證。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時期最為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以玉器為代表的出土物是良渚古城遺產價值的重要承載要素。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數(shù)量之多,品類之豐,雕琢之精,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文化的巔峰。良渚國王和權貴通過一整套標識身份的成組玉禮器及其背后的禮儀制度,達到對神權的控制,從而完成對王權、軍權和財權的壟斷,以大量玉禮器隨葬的良渚文化大墓,集中體現(xiàn)了王者的高貴以及男女貴族的分工,良渚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玉禮器系統(tǒng)以及君權神授的統(tǒng)治理念,也被后世的中華文明吸收與發(fā)展。

良渚文化時期 玉鳥

良渚玉器,至今仍有未解之謎

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時期最為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以玉器為代表的出土物是良渚古城遺產價值的重要承載要素。良渚文化玉器以其數(shù)量之多,品類之豐,雕琢之精,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文化的巔峰。

良渚國王和權貴通過一整套標識身份的成組玉禮器及其背后的禮儀制度,達到對神權的控制,從而完成對王權、軍權和財權的壟斷。以大量玉禮器隨葬的良渚文化大墓,集中體現(xiàn)了王者的高貴以及男女貴族的分工。良渚文化所創(chuàng)造的玉禮器系統(tǒng)以及治國理念,也被后世的中華文明吸收與發(fā)展。

良渚文化時期 龍首紋玉鐲

1986 年6月的一天,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在杭州良渚地區(qū)進行考古發(fā)掘。就在緊鄰良渚遺址中心區(qū)莫角山西北的“反山”,考古工作者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多座距今4000 多年的良渚文化晚期的貴族墓葬被發(fā)掘。在編號M12 墓葬的棺床周圍,出土了包括象牙器、玉器、石器、漆器和陶器等在內的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就多達158 件。這些玉器中有6 件玉琮,其中5件位于墓主人上肢兩側。還有一件出土時位于墓主人頭骨一側,正面朝上、沒有任何破損的玉琮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

其中一件屬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文物的玉琮,由于其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又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所以被稱為“琮王”。

良渚文化時期 琮王

這件玉琮在地下埋藏了數(shù)千年之久,受土壤酸堿度、礦物質和地下水等影響,形成了“雞骨白”一樣的玉質沁色,白色之下受鐵元素影響又呈現(xiàn)出紫紅色暇斑,沒有受沁的地方才露出玉質本來的綠色。玉琮整體器型略呈矮方柱體,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對鉆圓孔,中孔較細,射部如璧形?!坝耒酢币蚩讖胶苄。┮曄裼耔?,可能是先人有意設計成“琮璧合一”的樣式,這在良渚玉琮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這同時也引發(fā)了“琢玉”之謎的猜測:

新石器時代晚期,精致打磨的石器取代了由大塊鵝卵石打片制成的粗糙石器,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玉器。良渚“玉琮王”的出土,意味著早在4000 多年前,良渚人在玉器加工制作方面就具有高超的技藝。良渚人就地取材,使用產于天目山、茅山等山脈的顏色以青綠色為主的透閃石質玉石。這種玉石雖然屬于“軟玉”,但其莫氏硬度也在5~6 之間,相當于現(xiàn)代不銹鋼的硬度。

良渚文化時期 玉璜串

反觀良渚“玉琮王”,器形圓度極為規(guī)整,器表光潔如鏡。外壁微雕的8 個復雜圖案,個個生動有神。令人驚嘆的是,完成整幅圖案至少需要上百條陰刻線條,甚至在1毫米寬度內精刻出4~5 條筆直平行的細線,每條僅為0.1 至0.2 毫米。尤其是神人頸部纖細的直線,排列極為精密,豎線互不交叉重合,用放大鏡仔細審視連間距都大體相同。這種卓絕的微雕技藝,在尚未使用金屬器的良渚時代,堪稱鬼斧神工,不可思議。

良渚考古遺址發(fā)掘領隊劉斌介紹,關于良渚現(xiàn)在還有很多未解之謎,比如用來制作玉琮等器物的玉的來源,還有良渚的影響,良渚在世界各個地方是怎樣傳播的等都不是很了解。

良渚權杖

良渚古城體現(xiàn)中國都市文化發(fā)展形制

展覽現(xiàn)場以沙盤形式復原了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內城面積大約3平方公里,外城約6.3平方公里,外圍水利系統(tǒng)受益面積近100平方公里。古城總人口約28000人,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tǒng)土石方總量1000余萬方。

良渚王城由宮殿區(qū)(39公頃)、內城(含宮殿區(qū)約280公頃)、外城(約351公頃)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組成,內城由墻體圍合,設8座水城門、1座陸城門,內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國中原地區(qū)城市建造一脈相承,由此推測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

良渚古城復原沙盤

據(jù)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介紹,良渚古城最核心的是宮殿區(qū),其次是內城,然后是外城,這個三重城墻體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建構古城的方式,這種方式一直傳承,比如唐代的長安城,明清的北京城,都是這種構置:有居中的內城,有對稱的中軸線,這形成了中國都市文化發(fā)展的一個最基本的形制。

良渚文化時期 玉冠狀器

其中最能體現(xiàn)良渚智慧的則是良渚的水利系統(tǒng),良渚人通過修建水壩打造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水利系統(tǒng),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的11條人工壩體和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初步估算,整個水利系統(tǒng)形成面積約13平方公里的水庫,庫容量超過6000萬立方米,是中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tǒng)之一。

良渚文化時期 玉琮 內壁有琺瑯膽,刻乾隆御題詩

據(jù)悉,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增強觀展感受,良渚博物院同步出版“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圖錄,讓更多的人看到此次展覽涉及的珍貴文物,也讓更多的人了解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此外,展覽期間,武英門隨展文創(chuàng)店將推出與良渚文化相關的文創(chuàng)產品。

此次展覽的參展單位包括良渚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館、杭州市余杭博物館、桐鄉(xiāng)市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海豐縣博物館、封開縣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17家文博單位。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20日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