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nèi)孤本宋淳熙八年刻本《揚子法言》、唯一秦朝政府檔案里耶秦簡、司馬光《資治通鑒》殘稿、宋刻本《注東坡先生詩》等被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珍品,以及傅增湘、鄭振鐸、周叔弢等歷代藏書家珍貴古籍,總計330余種珍貴典籍,將于9月7日亮相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
在國家圖書館建館110周年之際,主辦方希望通過罕見的古籍善本、精煉的圖文和豐富科技互動手段,為觀眾奉獻一場“讓古籍活起來”的精神文化盛宴。
9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及各參展單位協(xié)辦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將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一、二、三、四展廳正式開展。
此次展覽匯集了全國20多個省40余家公藏單位、30余位私人藏書家的藏品330余種。同時運用了數(shù)字虛擬沙盤演示、全息視屏演示、沉浸式數(shù)字場景、微信導覽等多種手段進行展陳,序廳中還特別設置了朗讀亭,觀眾可以在亭中朗讀珍貴典籍,然后將錄音通過微信分享出去。
展覽現(xiàn)場
國寶吉光,展示《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珍品
第一展廳主題為“國寶吉光”。展廳入口以巨型環(huán)幕的形式,循環(huán)播放《中華典籍講述中國故事》宣傳視頻,將中華典籍的演變歷史、文獻寶庫國家圖書館、歷代藏書家愛書護書傳承典籍的事跡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
展覽分為“厚德載物 與時俱進”“鑒古知今 汲取智慧”“學說紛呈 匠心天工”“華章煥彩 翰墨流芳”四個主題單元,還有獨立單元“典籍總匯文化淵藪”和“激活經(jīng)典 熔古鑄今”專題,以經(jīng)史子集四大部類為線索,展現(xiàn)歷朝歷代在哲學、思想、科技、文學等各個方面的成就。
展品匯集國內(nèi)20多家圖書館、博物館藏珍貴文獻100余種,大部分展出文獻為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珍品,包括已出版的18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原本;海內(nèi)孤本宋淳熙八年(1181)刻本《揚子法言》;還有來自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里耶秦簡首次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這也是目前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檔案;文津閣《四庫全書》、文源閣《四庫全書》、文瀾閣《四庫全書》及河南省圖書館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刪余稿《明文?!返韧_展出。同時為紀念司馬光、曾鞏誕辰一千年,展廳內(nèi)將展出司馬光《資治通鑒》殘稿、元大德八年(1304)丁思敬刻本《元豐類稿》。
里耶秦簡
《宗藩慶系錄》
宋代皇族譜牒分為五種:玉牒、屬籍、仙源類譜、宗藩慶系錄和仙源積慶圖。北宋時期修成的皇族譜牒,全部毀于“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后,又重加修撰,然存世僅《仙源類譜》與《宗藩慶系錄》兩種,皆為孤本,殊為珍貴?!断稍搭愖V》記錄宋皇室宗族男女成員的支脈、婚姻、官爵遷轉(zhuǎn)、功罪是非以及生死年月;《宗藩慶系錄》以記載宗室成員的世系傳承關系為特色,同時簡要地記載子孫后代的名位品秩。
《楚辭集注》八卷 辯證二卷 后語八卷 宋端平刻本
宋端平刻本《楚辭集注》為傳世孤本,曾為楊氏海源閣、劉少山收藏,毛主席曾將此書的影印本作為禮物送給訪華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
西晉陸機 《辨亡論》 唐寫本
唐寫本《辨亡論》, 黃紙墨書,工楷寫就,字體俊秀,是敦煌唐人寫本中的翹楚。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浙東大饑,朱熹以浙東提舉一職彈劾臺州知州唐仲友,共六狀,其中一狀就是關于唐仲友中飽私囊,動用公使庫官銀、使用犯人為其開版雕印《荀子》《揚子》《文中子》《韓子》“四子”一事。
唐仲友開雕的臺州本“四子”中的《文中子》《韓子》早已失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購回香港陳清華藏書,其中有一部宋版《荀子》,多認為即是臺州本,后經(jīng)考證,乃為臺州本的翻刻本。而《揚子法言》一書則在遼寧省圖書館發(fā)現(xiàn),填補了人們對于臺州本“四子”的想象空缺,也證實了唐仲友在臺州刻“四子”是不爭的歷史事實。
《揚子法言》 十三卷 揚雄 撰 (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咸 吳秘 司馬光注 宋淳熙八年(1181)刻本
此書乃揚雄仿《論語》而作。自漢代以來,注家蜂起。至北宋時,惟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成、吳秘之注尚存,司馬光合并四家,增以己意,而成五臣之注。此本是朱熹彈劾唐仲友公案的重要印證,原為清宮天祿琳瑯舊物,皮紙印造,初刻精印,為海內(nèi)孤本。
本次展覽也展陳了許多著名的藏書家的藏書。如黃丕烈所收的陶集。黃丕烈是清代知名的文獻家,鄭偉章在《文獻家通考》中稱其為“乾隆、嘉慶間文獻之宗主”。黃丕烈藏書的特點之一就是好藏宋元舊刻。黃丕烈自稱“佞宋主人”,他“第求精槧,獨嗜宋刻”(洪亮吉《北江詩話》),有專門收藏宋版書的“百宋一廛”,還有因藏有毛晉藏宋刻本《陶淵明詩集》與南宋刊本《湯注陶詩》而得名的“陶陶室”。
《陶靖節(jié)先生詩》四卷補注一卷 (晉)陶潛撰(宋)湯漢注宋剡水周春 顧自修 黃丕烈 孫延題簽
湯漢注陶詩成于南宋,他博采各家評注,開集注陶詩之先河。咸淳年間,湯漢出守福州時刻陶集于省罱。此書寫刻精美,版式風貌頗具建本特征。黃丕烈“陶陶室”所藏兩陶集之一。
百代蕓香,傅增湘、鄭振鐸、周叔弢等藏書家的收藏
展覽第二展廳主題為“百代蕓香”,通過“酉山事業(yè)”“書田尋蹤”“社會參與 共護國寶”三部分,致敬那些為保護和傳承我國古代典籍文化做出貢獻的歷代藏書家,展示他們愛書、護書、捐書的精神致敬。展覽匯集了傅增湘、鄭振鐸、周叔弢等藏書家捐贈國家圖書館的珍貴古籍,以及當代民間藏書家種類多樣的珍品共計100余種,其中館藏30種,其他70余種展品分屬30余位民間藏家。展出國圖藏珍貴宋刻14件,如現(xiàn)存圍棋著作的最早印本、鐵琴銅劍樓舊藏宋刻本《忘憂清樂集》。
《忘憂清樂集》是現(xiàn)存的圍棋著作的最早印本。
《荀子》
《禮記正義》
這一部分比較重要的是海內(nèi)孤本宋紹熙三年(1192)黃唐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禮記正義》、南宋寧宗時重刻本《荀子》、宋嘉定六年(1213)淮東倉司刻本《注東坡先生詩》都在這個展廳亮相。
《注東坡先生詩》四十二卷 (宋)蘇軾撰 (宋)施元之 顧禧 注 宋嘉定六年(1213)淮東倉司刻本
此本傳世孤罕,曾經(jīng)火燎,為燼余之書??娷鯇O嘆為“真海內(nèi)孤本”,字畫俊美,刀法清勁,楮墨明凈,版刻精良,璨若明珠。舊藏明安國處,迭經(jīng)毛氏汲古閣、宋犖、翁方綱、吳榮光、葉名澧、陳清華等遞藏。
這個展廳的民間藏品種類豐富,涵蓋史書、歷書、醫(yī)書、檔案、信札、拓本、佛經(jīng)、琴譜、棋譜、畫譜、雕版以及少數(shù)民族文字古籍等,并以頗具藝術性、觀賞性的版畫居多,反映了民間藏書家在保存保護善本古籍、延續(xù)中華文脈作出的重要貢獻。
《芥子園畫傳》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彩色套印本
捷報雕版
汲古潤今、交流互鑒,呈現(xiàn)中外文化交流史跡
第三展廳是國家典籍博物館面積最大的展廳,其主題為“汲古潤今”,共有“勒之金石 垂于永久”“民族交融 多元一體”“咫尺天下 大美河山”“傳承文明 服務社會”四個單元。展覽展出珍貴典籍60余種,包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的金石拓片、民族文字古籍、輿圖等,如首次集中展出了反映我國水利地貌的《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大運河輿圖)、《河防一覽圖》(黃河輿圖)以及《長江名勝圖》(長江輿圖),其中《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及《長江名勝圖》為全圖展出。
展覽首次全面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籍保護傳承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和成就,特別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古籍普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人才培養(yǎng)、古籍修復、影印出版、古籍數(shù)字化等成果;重點展示中華再造善本、二十四史、“九全一?!薄ⅰ端萎嬋贰对嬋返葒抑匾霭婀こ坛晒?,以及縮微復制、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成果。通過對比手法展出古籍修復重點項目成果,包括《趙城金藏》、“敦煌遺書”、《永樂大典》、西夏文獻、“天祿琳瑯”、納格拉洞藏經(jīng)、山西省珍貴古籍的修復前后對比等;集中展示近年來古籍普查新發(fā)現(xiàn),如國家圖書館入藏的國寶級早期雕版印刷品,其中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僅比咸通九年(868)《金剛經(jīng)》晚59年,為國內(nèi)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南京圖書館藏北宋刻印本《景祐禮部韻略》,珍稀孤罕,版本和學術價值極高。
《大藏經(jīng)·甘珠爾》 明代永樂八年刻本
第四展廳以“交流互鑒”為主題,根據(jù)時序勾勒出以絲綢之路為主線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跡,同時展現(xiàn)新中國成立后海外珍貴古籍回歸所取得的成績。展廳展出60余種漢文珍貴古籍、少數(shù)民族文字珍貴古籍、西文善本古籍,語言種類豐富,除漢文外,還有于闐文、焉耆-龜茲文、粟特文、回鶻文、滿文等少數(shù)民族語言,以及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日文等外國語言;展品類型多樣,除傳統(tǒng)的古籍善本形態(tài)外,還有寫本、手稿、拓片、繪畫、輿圖等,包括手稿《法語-漢語-蒙古語-滿語詞典》、滿文稿本《幾何原本》、搖籃本《托勒密天文學大成》等珍貴展品。展廳中還設立了海外回歸單元,設置“回歸大事記”互動多媒體展項,以靜態(tài)圖文+投影互動的形式呈現(xiàn)重要的歷史回歸事件,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海外中華古籍的調(diào)查、回歸、整理、出版等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四分律初分》卷三 西涼建初十二年十二月寫本 這是國家圖書館館藏敦煌遺書中有確切紀年的最早的一卷。
《中國植物志》(波蘭)卜彌格撰維也納1656年印本拉丁文
《中國植物志》是作者卜彌格唯一一部在世時出版的作品,是歐洲出版的第一部介紹有關遠東自然植物的著作,是當時歐洲獲取中國自然歷史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對隨后問世的作品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此書介紹了三十余種中國熱帶地區(qū)動植物的特性和產(chǎn)地,附有23張精美彩色圖畫,色彩逼真地呈現(xiàn)了卜彌格手稿中水彩畫底稿的原色。
展覽現(xiàn)場
據(jù)悉,展覽自開幕起,將持續(xù)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