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的美國納什爾雕塑獎揭曉獲獎藝術家,邁克爾·拉可維茲摘得獎項和十萬美元獎金,以此表彰他“打破雕塑邊界”。在紐約哈德遜城市廣場,“英國設計鬼才”托馬斯·赫斯維克的建筑設計“容器”則備受爭議,這個被斥為“無用”的建筑會實現(xiàn)建筑師期待的“公共空間”嗎?
在中國,廣東省博物館上周任命了肖海明為新館長,上海則將開啟“上海策展人實驗室” 的招募。此外,文藝評論家毛時安新作《攀登者——上海文化的目擊與思考》也于近日出版。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nèi)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中國廣州 | 廣東省博物館原副館長肖海明
被任命為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原館長將赴上海復旦大學任教
肖海明
據(jù)廣東省博物館官方消息,9月4日下午,肖海明被正式任命為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原館長魏峻卸任后將赴上海復旦大學任教。
廣東省博物館外景
肖海明在就任廣東省博物館館長之前,原為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1970年出生于內(nèi)蒙古,漢族。廣州中山大學宗教人類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后。在廣東省博物館任職之前,曾任職于廣東佛山市博物館(佛山祖廟)副館長、負責人,廣州藝術博物院副院長,任博物館館長多年,參與主持了佛山黃飛鴻紀念館、佛山葉問堂(葉問紀念館)、廣東粵劇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的籌建。
當天,魏峻正式卸任廣東省博物館館長一職,結束在粵博七年的任職,即將開啟教職。2012年,魏峻上任時是中國最年輕的省級博物館館長。自他上任第二年起,廣東省博物館每年都在“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中斬獲獎項,并于2016年榮獲“全國最具創(chuàng)新力博物館”稱號。
本碩博均就讀于北京大學考古系的魏峻,曾主持發(fā)掘震驚世人的“南海I號”宋代沉船整體打撈項目。他主持的另一考古項目——“臺山新村沙丘遺址”考古,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在當時是該獎自1993年設立以來第三次頒發(fā)的一等獎。(整理/畹町)
美國達拉斯市 | 藝術家邁克爾·拉可維茲
被授予2020年度納什爾雕塑獎,在作品中編織密集的意義之網(wǎng)
邁克爾·拉可維茲
據(jù)artnet報道,近日,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納什爾雕塑中心宣布,藝術家邁克爾·拉可維茲(Michael Rakowitz)將被授予2020年度的納什爾雕塑獎(Nasher Prize)。這一獎項每年授予一位打破雕塑邊界的在世藝術家。成立于2016年的納什爾雕塑獎在短短幾年內(nèi)已成為業(yè)界最有聲望的獎項之一。如今,拉可維茲將獲得10萬美元獎金,以實現(xiàn)他未來的藝術項目。
拉可維茲的作品深根于研究,兼具雕塑和裝置的特點,并且常常與具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相斗爭,比如美軍侵略伊拉克等。今年,拉可維茲因為在惠特尼雙年展開幕的數(shù)個月前就宣布退出參展而成為新聞焦點:惠特尼博物館董事會原副主席沃倫·坎德斯(Warren Kanders)因經(jīng)營制造催淚瓦斯的公司而受到抵制,拉可維茲是第一位發(fā)聲表示抗議的藝術家。
“邁克爾·拉可維茲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幽默感和同理心,”納什爾雕塑獎的評審之一卡洛琳·克里斯托弗-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表示,“他的作品具有治愈力,并關乎如何看待文化破壞的問題,然后將其轉(zhuǎn)變?yōu)樯鐣亟ǖ姆e極構想。”
邁克爾·拉可維茲 “無形的敵人不該存在”系列作品,該系列曾在2018年上海雙年展上展出。
從20世紀90年代起,拉可維茲便開始著手一系列需要耗時數(shù)年的作品。在他的持續(xù)系列“寄生之地”(paraSITE)中,他在城市空間里為無家可歸者豎起了近100座庇護所;自2003年起,他一直在自己的伊拉克烹飪工作室里為陌生人提供食物。2007年,拉可維茲發(fā)起了“無形的敵人不該存在”的項目,他試圖重建2003年以來伊拉克國家博物館中遭到毀壞的7000余件藝術品。
“拉可維茲的作品以獨特的、富有啟示性的方式,與當代文化和政治前沿的諸多復雜的歷史、遺產(chǎn)和身份問題進行斗爭,”納什爾雕塑獎的主任杰里米·斯特里克(Jeremy Strick)說道,“通過對于物理和材料背后的歷史與聯(lián)系發(fā)問,他在充滿洞察力與驚喜的作品中編織出了密集的意義之網(wǎng)?!?strong>(文/錢雪兒)
美國洛杉磯 | 建筑師托馬斯·赫斯維克
回應巨型建筑“容器”所引發(fā)的爭議:“公共空間不必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
托馬斯·赫斯維克
近日,被稱為“英國設計鬼才”的托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在洛杉磯與dezeen網(wǎng)站創(chuàng)始人馬庫斯·菲爾斯(Marcus Fairs)的對談中回應了其設計的建筑“容器”(Vessel)所引發(fā)的諸多爭議。
建筑“容器”
“容器”位于紐約哈德遜城市廣場,高46米,整體結構以圓形的16層樓為基礎,“容器”的設計靈感來自于“印度梯井”,包含154間樓梯、2465級臺階、80個休息平臺。
這座建筑于今年3月正式開放,在社交網(wǎng)絡上引發(fā)熱潮,同時,也受到了不少評論家的指責。建筑專欄作家艾倫·G.布拉克(Alan G Brake)將其稱為“一個億萬富翁對于未來城市生活的幻想”,他指責這座建筑就像是“一件服裝首飾,一個除了膚淺的裝飾以外沒有任何用途的玩意”。
對于建筑被指“沒有用途”,赫斯維克反問,“中央公園的用途是什么?高線公園的用途又是什么?”在他看來,一個休閑空間的意義就在于,它不會告訴你應該做什么?!耙舱蛉绱?,你能在里面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p>
另一方面,哈德遜城市廣場依靠私人資金而建設,在赫斯維克看來,這也顯示了私人公司在新的城市空間創(chuàng)造中所起到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紐約或是倫敦,政府在開發(fā)城市方面似乎并不占據(jù)領先位置,因此,創(chuàng)造城市地標的責任落到了開發(fā)商的身上。我們不應該低估這其中所付出的努力,這一切并不容易?!?strong>(文/錢雪兒)
上海 | 策展人山姆·巴道伊&提爾·費勒斯
走進“上海策展人實驗室”,招募策展人探討藝術項目
山姆·巴道伊(右)&提爾·費勒斯
第二屆“上海策展人實驗室” (Shanghai Curators Lab, SCL)項目將于2019年11月4日到11月30日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目前已進入公開招募參與者階段。該項目是一個面向年輕策展人的富有挑戰(zhàn)的駐留項目,目標是面向國際和未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探索、實驗、體驗的方式培養(yǎng)一批引領世界文化藝術潮流的策展人。同時,為實驗性和批判性討論搭建開放的平臺,探究新時期策展實踐和跨文化交流的生態(tài)。
除了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李龍雨將繼續(xù)作為主導師參與策展人實驗室外,駐慕尼黑和紐約多領域策展平臺“再調(diào)整的藝術”(Art Reoriented)創(chuàng)始人山姆·巴道伊和提爾·費勒斯(Sam Bardaouil & Till Fellrath)也將作為主導師全程帶領項目的推進,他們還是漢堡萬寶龍文化基金會主席和柏林格羅皮烏斯博物館(Gropius Bau)策展人。
“上海策展人實驗室”開展期間,他們將帶領學員舉辦和參與20場講座,藝術家、建筑師、電影制作者、文化思考者等多名不同藝術領域中的專家將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jīng)驗,涉及話題包括展覽呈現(xiàn)、技術進步、學科和專業(yè)的生態(tài)體系、工業(yè)遺存的再生和重振,以及周期性藝術項目的新出路等。除了講座、研討外,主辦方還安排了藝術家工作室參訪、美術館和藝博會參觀、文化考察等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
有意申請者請于2019年9月15日前,將個人簡歷和參與目的以電子郵件發(fā)送至郵箱:info@curatorslab.cn 經(jīng)過主導師和相關機構的代表的評審,最終將有不超過22名33歲以下的策展人入選。入選者免學費和住宿費,只需承擔往返機票和餐飲費。了解詳情,請登錄http://www.curatorslab.cn。(文/小松)
上海 |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毛時安
新書《攀登者》“目擊與思考”上海文化
毛時安
近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毛時安最新著作《攀登者——上海文化的目擊與思考》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這部書或是第一次對上海當下主流文化建設做了一個比較詳盡的評價與介紹,對一個時段的上海文化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跡。
《攀登者——上海文化的目擊與思考》
在書中,毛時安評價了上海這些年獲得重大國家獎項的作品,它們是上海攀登的足跡,見證了上海文化界從藝術高原到高峰作為攀登者而努力攀登著的過程。
毛時安從事文藝評論已經(jīng)四十年了,四十年來,他看著上海文化一路走來的全部艱辛和努力,乃至結出的成果。“在上海,我看見無數(shù)的文學家藝術家,一代接著一代,像黃浦江的潮水,一浪接著一浪,生生不息地向著藝術的高峰無畏攀登的身影。這就是書名《攀登者》的緣起。我和他們一起工作,把時代和人們的喜怒哀樂寫入自己的作品中,把這座城市的精神和力量,把尋常百姓平凡而偉大的生活、靈魂,變成作品里人物靈魂悸動的心電圖。”毛時安表示。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胡勁軍在該書的一篇序言中說:“對于文藝新作,他在熱情洋溢給與肯定的同時,也有理性冷靜的提醒,甚至尖銳的批評,帶著一點憂思。特別是對那些帶有整體性的有礙文藝健康發(fā)展的錯誤做法,如為金錢而創(chuàng)作,讓文藝淪為金錢奴隸,他一直堅持不懈地批評。在《文匯報》上有他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包工頭’現(xiàn)象的揭示。此外,他提出的創(chuàng)作中缺血、缺鈣、缺想象的‘三缺’,一度受到全國文藝界的廣泛關注。時任文化部長的孫家正同志評價他對當前戲劇現(xiàn)狀的評價‘甚為中肯’?!?strong>(整理/畹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