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云中之岡,也是飛舞的云岡。
云岡石窟,是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而形成的偉大藝術(shù)成果,在它那雄偉壯麗的石雕群中,有各種風(fēng)格不同、審美特征各異的舞蹈雕像。這些不同風(fēng)格舞蹈雕像的形成都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又在相互交流中彼此影響,直到唐代,形成交流融合創(chuàng)新的唐樂唐舞。
云岡石窟造像
云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從盛樂(今內(nèi)蒙和林格爾)遷都平城(今大同)后,為弘揚佛教而開鑿的石窟。5世紀(jì)初,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統(tǒng)一了北方十六國,結(jié)束了北部中國紛戰(zhàn)270余年的戰(zhàn)亂局面,與南朝的劉宋對峙。鮮卑原是游牧民族,習(xí)俗喜愛歌舞,不但喜歡觀賞樂舞表演,更愛以舞自娛,他們欣賞的是豪健粗放之美。
云岡石窟造像
現(xiàn)從文獻(xiàn)記載看北魏生活中的舞蹈活動。文明太后在北魏文成帝之后,在獻(xiàn)文帝即位初和孝文帝即位時,她都曾臨朝親政,是我國歷史上頗有作為的女政治家。一次,她與孝文帝在靈泉池宴群臣及域外使節(jié)和各族首領(lǐng)時,令各人表演一段本民族的歌舞。孝文帝親率群臣起舞,向文明皇后敬酒。由此證明:北魏時,尊至皇帝以及大臣、域外使節(jié),在大宴中皆可起舞。當(dāng)然,這是一種禮儀性舞蹈。
北魏后期的權(quán)臣爾朱榮,每見莊帝射中,總要一面起舞,一面呼叫,于是其他文武官員也隨之盤旋起舞。爾朱榮還經(jīng)常在歸獵途中與左右的人手牽著手,一邊唱起《回波樂》一邊踏舞歸去。爾朱榮等跳的很可能是鮮卑民族的民間自娛性舞蹈。
此外,當(dāng)時還有借起舞的機會威懾政敵,以示殺機的事例:據(jù)《魏書·奚康生傳》載:“康生性驍勇,有武藝”,累立戰(zhàn)功??瞪c元叉同謀,欲廢靈太后。正光二年(521),靈太后宴文武群臣于西林園,酒酣相繼起舞。輪到康生,奚康生跳起了《力士舞》,“及于折旋,每顧視太后,舉手,蹈足、嗔目、頷首為殺縛之勢”。從舞蹈動作、姿態(tài)、表情,都明確表示了對靈太后的威懾、殺機。靈太后心中十分清楚,但不敢說話,后康生敗。被擒,處以斬刑。
這個例子說明,《力士舞》是個充滿力量、威武雄健的男子舞蹈。從敦煌北魏壁畫的力士像、云岡第10窟及龍門石窟北魏洞窟的石刻力士,仍可追尋當(dāng)年《力士舞》的形象和風(fēng)貌。這些力士是石窟的守護神,是佛的衛(wèi)士和侍從。他們或托起巨石,支撐石窟,或舉起佛座,或立于佛龕兩側(cè)。他們瞪目而視,表情凌厲,常作出胯叉腰姿:那粗壯健美的體魄,凸起的肌肉,既富于力感,又具舞蹈的美感。從這些力士像中,我們似乎可以窺探到北魏奚康生那氣勢凌人的《力士舞》的風(fēng)貌。
云岡石窟中的力士像
云岡第13窟中的托臂力士
在云岡石窟舞蹈形象最豐富的飛天群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在門楣或龕楣上有些半裸上體,身披絡(luò)腋,下身著衭,赤足,舞姿剛健的飛天。如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兩面下層龕楣的飛天,在連珠紋裝飾的空間,一手叉腰,一手伸臂舉連蕾,側(cè)身斜飛;第8窟后室,平綦藻井的飛天用力直伸右臂的舞姿,更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陽剛之美的氣息。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第6窟剛健舞姿飛天的上格中間,有一身發(fā)髻高聳,著短衣長裙,裙尾飄揚風(fēng)帶縈繞的漢裝飛天。第6、8窟都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以后,逐漸開鑿的石窟,其中飛天的舞姿造型,既有北方民族健美昂揚的飛天,也有柔婉婀娜的漢裝飛天。
云岡石窟中的飛天造像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皇室貴族,生活更加奢靡。宮廷貴族蓄養(yǎng)歌舞伎之風(fēng)極盛,洛陽城有“調(diào)音”“樂津”二里,“天下妙伎出焉”,以培養(yǎng)優(yōu)秀樂舞藝人而聞名于世。爭戰(zhàn)中,每征服一個地方,就要搜獲當(dāng)?shù)氐臉肺杷嚾耍┳约合順?;另一方面,也很重視以樂舞夸耀武功、頌揚國威,在宮廷設(shè)置各民族、各地區(qū)樂舞,并模仿漢、晉之制,在宮中扮演中原流行的樂舞“百戲”。
北魏建國之初,魏道武帝拓跋珪時,宮廷宴享或宣布政令教化,除陳雅樂外,同時還要演燕(今河北)、趙(今山西)、秦(今陜西)、吳(今江南)等地俗樂舞。到拓跋嗣時(409——423)又增配“大曲”,加上鐘鼓章節(jié),增強了音樂成分。
北魏的“大曲”,很可能是承漢啟唐過程中的一種樂舞形式,這與漢、晉王朝宮廷宴享表演的節(jié)目幾乎完全一樣。這種模仿漢、晉的做法,表明北魏統(tǒng)治者仰慕中原文化,向往漢、(西)晉,向往成為一個統(tǒng)一全國的強盛王朝的意愿。
云岡石窟中表演雜技的橦倒伎圖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于天興六年(403)打敗赫連昌,得古雅樂。平?jīng)鲋荩ń窀拭C武威)后,又將那里的樂舞藝人及樂器、服飾等掠歸,得到當(dāng)?shù)厮鶄鳌段鳑鰳贰贰?/p>
《西涼樂》原是十六國時期前秦呂光、沮渠蒙遜等占據(jù)涼州時融合西域龜茲樂舞和中原傳統(tǒng)樂舞而形成的西涼地方樂舞,原稱《秦漢伎》。北魏太武帝平?jīng)鲋莺?,得此樂,稱為《西涼樂》。至北魏、北周之際,稱《國伎》。隋、唐仍叫《西涼樂》。這種由“涼人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的《西涼樂》,從南北朝至隋、唐盛行不衰,史稱:“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數(shù)百曲,多用西涼樂”,隋、唐宮廷燕樂《九部樂》、《十部樂》均設(shè)有《西涼樂》部。
北魏太武帝曾從西域帶回了疏勒(今新疆疏勒一帶)、安國(今中亞布哈拉)的伎樂。北魏滅北燕(十六國之一,為漢人馮跋所建政權(quán))時,又得到了北燕所傳的《高麗樂》。太武帝下令將西域悅般國(為匈奴西遷后,留在龜茲北部的匈奴人所建政權(quán))的“鼓舞之節(jié),施于樂府”,歸入宮廷樂舞機構(gòu)。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時,得到南朝的《清商樂》。北魏遷都洛陽后才當(dāng)皇帝的宣武帝。為了嘉獎高車族的臣服,曾賜給高車樂器一部,樂工二十八人,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樂舞文化交流。上述史事展現(xiàn)了中原傳統(tǒng)樂舞,西涼樂舞、西域樂舞、高麗樂舞及鮮卑本民族樂舞薈萃北魏的繁盛景象。
這種中、西、北、東樂舞薈萃北魏的繁盛景象,也展現(xiàn)在云岡石窟中。
云岡石窟中的飛天造像
先看看西域風(fēng)的飛天。佛教從印度尼泊爾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傳入中國。據(jù)古天竺傳說:在佛的護法神——“天龍八部”中,有為佛專司音樂舞蹈之神——乾達(dá)婆與緊那羅,與中國佛教藝術(shù)中供養(yǎng)佛、娛佛的飛天、天宮伎樂、經(jīng)變伎樂等音樂舞蹈之神是相同的。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十稱:乾達(dá)婆與緊那羅都是為“諸天作樂的天伎”?;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載“緊那羅還常與乾達(dá)婆為妻室”,故在印度的佛教藝術(shù)中,他們常?!鸪霈F(xiàn)。如在印度佛教圣地阿旃陀石窟高高的石窟石柱上,他們相依相偎,并坐在天際云端?;蜃飨蛏巷w翔之姿,但遠(yuǎn)不如隋唐時代的飛天那要輕盈飄逸,體態(tài)優(yōu)美。
中國的“飛天”一詞,最早見于《洛陽伽藍(lán)記》元代宮廷樂隊《樂音王隊》中,有扮成飛天像的舞者,他們所扮演的是中國的緊那羅與乾達(dá)婆。這也是敦煌壁畫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
云岡石窟中的飛天造像
在我國的石窟中,只有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第38窟的天宮伎樂是一男一女共在一個天窗門洞中,其他石窟都未見這種圖像。云岡第8、9、10窟的飛天和阿旃陀石窟的緊那羅、乾達(dá)婆多么相似。
佛教由印度經(jīng)中亞傳入中原,如前所述:北魏在長期的爭戰(zhàn)中,統(tǒng)一了北方十六國。又把當(dāng)?shù)貥肺杓八嚾说葞Щ乇蔽簩m廷,這也在云岡石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如第20窟大佛頭部右側(cè),在火焰紋的邊上那俏麗的飛天,梳著小辮長發(fā),俊美的臉寵,多像一個美麗的新疆少女呀!又如第9窟前室宣傳孝道的《睒子本生》故事的連環(huán)畫面中,那兩個在圓形門洞中的人物,一手撫腦后,—手臂前曲壓腕的姿態(tài),以及那條紋的服飾,多么像我們很熟習(xí)的新疆舞蹈造型?。≡凇皶谊孜蹇摺敝羞€有在大佛旁雙手捧著花繩的供養(yǎng)伎樂。至今在新疆民間歌舞集會——“熱西來甫”中,還有花繩舞傳承。在第12窟的前室窟頂,在朵朵蓮花中,有踮起雙腳,雙手捧舉彈指的舞人,兩旁還有擊鼓伴奏的藥叉伎樂。這也是新疆舞的常用動作,在敦煌壁畫中,也累累出現(xiàn)同樣的舞姿造型。至今,新疆一帶民間舞仍盛行這種舞蹈動作。
云岡石窟第9窟前世《睒子本生》畫幅之一
第三期石窟,包括第20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新開鑿的。孝文帝加強統(tǒng)治,增強國力,進(jìn)一步實現(xiàn)他統(tǒng)一全國的意愿,大力推行漢化政策。這一政策也直接地影響了云岡石窟的造像風(fēng)格:主佛穿上了褒衣博帶式的漢風(fēng)服裝,飛天一律變成了清秀的漢族女子形象,身穿短襦長裙。
這種漢裝飛天在第二期石窟中雖常常與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風(fēng)相融的飛天形象一同出現(xiàn)(如第6窟等),但漢裝飛天并不占統(tǒng)治地位。第三期石窟中的飛天,絕大多數(shù)都是漢裝飛天,有雙手托日月者,身披帛帶,相對托蓮蕾而舞者(如第34窟);有歪梳高髻,長裙裙尾飄繞,舉長巾起舞者(如第12窟外壁小龕)等等。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政策,也在滲透、改變著石窟造像。
云岡石窟第12窟前室門楣民俗舞石雕(“跳門坎”舞姿)
云岡石窟中的飛天是具有濃厚舞蹈美的飛天,同時還有為數(shù)不多,但彌足珍貴的民俗舞形象,比較突出的是第12窟前室門楣的樂舞石雕群。
在眾多樂伎的伴奏下,兩邊四個舞者。左面二人,一上一下,在上者,右手托掌高舉,左手叉腰,吸右腿而立,舞姿剛勁。在下者,右手托掌,左手扳住曲膝的右腿,這是一個十分標(biāo)準(zhǔn)的“跳門坎”舞姿,這個“跳門坎”技巧,有一定難度,要使自己站立的右腿,數(shù)次向前、向后跳過曲膝左腿的狹小空間,至今這種技巧仍傳承在戲曲藝術(shù)中,如《三岔口》中兩人在黑暗中對打,搜索對方,一方感到另一方抬起了桌子,于是兩人一起將桌抬起。忽然,一方將桌子猛然扎地,桌腳砸了對方的腳,疼痛難忍,于是用了“跳門坎”的特技,表現(xiàn)出他十分疼痛的感覺。右面二人作“托掌”“又腰”姿,作“登弓步”姿。這些舞姿至今仍是戲曲和中國古典舞的常用動作,可見其歷史悠久。
云岡石窟第12窟前室門楣民俗舞石雕(“登弓步”舞姿)
第7窟前室通向后室門拱上,有一身十分生動精彩如“倒踢紫金冠”舞姿造型,騰空躍起的飛天,充滿生氣,十分健美。其他如胸前掛鼓的樂伎。這種擊鼓的方式,至今是山西民間舞《花鼓》的樣式。這些為“諸天(神)作樂(舞)”的一位樂天,是宗教藝術(shù),更是當(dāng)時生活中樂舞形象的遺存,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是非常高的。正如李治國主編《云岡石窟》中所述:“大同在公元5世紀(jì)不僅是當(dāng)時世界上最大都市之一,同時也是吸取印度、中亞文化藝術(shù),融合西域諸國和中國山東六州、陜西關(guān)中、河西涼州、東北和龍等地區(qū)各族文化與藝術(shù)的聚集之地?!鄙鲜稣撌鲆渤浞址从吃谠茖奈璧傅窨讨?。
云岡石窟造像中的“舞者”
(本文原標(biāo)題為《云岡石窟舞蹈雕像多元風(fēng)格溯源》,刊于云岡石窟官微,選自2005年云岡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圖片來自云岡石窟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