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狼入室:晚清戊戌史事新探》,雷家圣著,中西書局2019年10月出版,330頁,55.00元
變革時代往往滋生探究前車之轍的熱情,如同戊戌時期涌現(xiàn)有關王安石變法的各種評論,當今改革年代對戊戌變法的新探別解也是持續(xù)未斷,時有新作問世。最近的一種當屬雷家圣著《引狼入室——晚清戊戌史事新探》。著者是任教于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的臺灣教授,原書名《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經(jīng)調(diào)整內(nèi)容后易名在大陸推出簡體字版。受命作評,遂于鼠年春節(jié)后疫情持續(xù)嚇人之際逐頁閱過。書分五章,除序論、結(jié)論外,主體由“二、朝鮮問題與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三、百日維新”“四、戊戌政變”三章構(gòu)成,書末三種附錄,合計約十五、六萬字。這冊小書旨意明朗,要揭露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人士在戊戌維新期間謀劃施行“中美英日合邦”計劃,使中國面臨被列強兼并瓜分的危險,慈禧太后“力挽狂瀾”,發(fā)動政變阻止“合邦”陰謀,堪稱挽救國家危局的民族英雄。書名也頗驚心動目,然而內(nèi)容遠不足稱新探,且處處強作解人,以臆測代言“失落的真相”。
第二章頗長,連同附錄《大同合邦論》校記,占去全書半數(shù)篇幅。朝鮮亡國史及甲午戰(zhàn)爭作為變法運動的背景,已是今人研究的常談,晚清志士對日本兼并朝鮮也早有警覺和遣責;在“戊戌史事新探”名下重述朝鮮最后半個世紀史事,不僅無謂,更屬文不對題。序論章提出“甲申之變與戊戌政變有許多相似之處”的意見(35頁),則必須落實于正文,這是學術論著的基本規(guī)范,但后面兩章中未曾提及,未作片言只語的史實印證。只是在第四章中有著者代袁世凱思索的話:“袁世凱只要稍加思索,便可以明白,這些變法派官員,即是中國的開化黨,譚嗣同即是中國的金玉均與樸泳孝。如果……則慈禧太后就要成為閔妃?!保?98頁)這顯然已不是在述史了。
第三章“百日維新”主要介紹康、梁、慈禧和光緒等“關鍵性人物”,著者自陳“盡量運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來呈現(xiàn)戊戌變法的經(jīng)過”。撰寫新書,無論如何沒理由整節(jié)挪用既有成果,“運用”二字也不通。文中“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是兩種不同的性格,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的決策方式”也是病句。贊美慈禧明辨是非、果決能斷,光緒輕躁沖動、感情用事;其說當否暫且不論,但據(jù)此所得結(jié)論“戊戌政變,可以說是由這兩種不同的性格所導致的權力沖突”(135頁),則尤其不通,政變是性格不合所致還是權力沖突的結(jié)果,兩說不能并存。本章論“翁同龢被黜事件”一節(jié),推論光緒頒布“定國是詔”后,即罷黜不支持新政的翁同龢,此舉得到太后的默許,顯示慈禧支持變法新政的態(tài)度(143-144頁),渾不知吹響新政號角的定國是詔出自翁手。認為“翁支持康有為變法的主張,并向光緒皇帝推薦康,這僅是康有為在戊戌政變之后的片面說法”,則不應不知《梁啟超年譜長編》附翁致友人信云“弟之舉康、梁也,衷心無一毫不能告人處”。此函真?zhèn)坞m尚存疑,但翁薦康之事仍有跡可索。李盛鐸從保國會倡議人之一到依附后黨,成為榮祿心腹,是學界研究的共識。著者臆斷李氏“非榮祿私人”,只為證明罷免翁“非出于慈禧之意”,完全無視康梁之外,葉昌熾、金梁等局內(nèi)人直言慈禧、榮祿、剛毅輩擠走翁同龢的記載;并且認為梁啟超列出的另兩條阻擾變法的依據(jù)“二品以上官員赴太后處謝恩”“親信榮祿擔任直隸總督”“未必出自慈禧之意,也可能是光緒討好慈禧之舉”(165頁);讓人納悶著者何以這般愛偏袒太后。
第四章“戊戌政變”,謂百日維新后期變法派官員上書提出“借才”“合邦”計劃,慈禧洞察其中驚天陰謀,果斷發(fā)動政變,使中國免于被日本、英國瓜分殖民的危機。此章乃全書重心,仍是充塞著捕風捉影之論,不耐推敲。
著者“合邦這一名詞源自日本”(170頁)“在中國無此一詞,此一詞匯系由日本傳來”(211頁)之說并不準確,其源在《尚書·堯典》“協(xié)和萬邦”、《史記·五帝本紀》“合和萬國”,《爾雅》釋“和、合義同,故訓為合”;梁啟超《大東合邦新義序》即直認此詞出自《尚書》?!昂习睢焙Y(jié)合、并和兩義。日議員森本藤吉1893年發(fā)表《大東合邦論》一書,鼓吹朝鮮與日本合邦是歸化文明之舉,意在宣示日本兼并朝鮮的合理性,而對中國則只提“合縱”。梁啟超釋為“聯(lián)盟”可謂恰切,梁氏指斥此書合邦論“攘我藩服,搖我心腹,立意狙險”,但認可其中“合縱條理,洞中肯綮”,贊同中日平等結(jié)盟之必要,這是他在戊戌年四月翻印此書的初衷。著者也承認“合邦是比較中性化的名詞”,謂日人以此包裝其“并合”朝鮮的野心,在1896年兼并朝鮮陰謀受挫后,就將此策移用于中國(176頁)。具體表現(xiàn)在康有為受日公使矢野文雄影響,于變法前夕確立推進兩國合邦的宗旨,及變法期間伊藤博文到訪,與變法派策劃合邦之計,大有一舉吞并中國之勢(177、225頁)。按康氏《我史》記戊戌年四月“與日本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矢野君未敢”,著者認定此合邦就是“談中日兩國合并”,依據(jù)何在?為何不是談聯(lián)盟?今人尚以“合和萬邦”作為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根據(jù)。如果康意在并合,豈非正中日本人下懷,作為政客的矢野豈有不敢之理?事實上康對日本以合邦之名兼并朝鮮的行徑多有譴責,甲午后上書條陳“發(fā)日本之陰謀,指朝鮮之蓄患”,政變后重申日本并合朝鮮的教訓:“當乙未之夏,煌煌然夸詡自立,以為脫中國之軛矣,不及十年,并于日本,乃始悔誤聽之詭謀?!敝邍莱庖撂?、矢野等在戊戌年即著手實施“一舉吞并”的合邦計劃,這一判斷非同尋常,卻未能提供任何文獻證據(jù),只是辨解說“我們不能因為日本的檔案之中沒有合邦的內(nèi)容,就認為當時不存在合邦的計劃”“我們無法確知日本在合邦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過,這不代表合邦這一陰謀不存在”(260頁),同一段落之上,著者曾宣稱“檢驗事實要依靠證據(jù),但證據(jù)只應問有沒有,不應問多與少”(259頁),如此自相矛盾、顛三倒四,也值得佩服。不去切實爬梳伊藤、矢野等日方當事人的文獻檔案,卻在戊戌史探的名目下,煞有介事介紹1909年日本政書有關“國家結(jié)合”“國家并合”異同的報告,不厭其煩地羅列《大東合邦新義》字詞校勘所得,究竟有啥意思有啥用?
著者認為康氏舉措在既籌備合邦會議,又出版《大東合邦新義》,兩者相輔相成;在無證據(jù)的情況下,先自認定翻印日人書與康脫不了干系,不惜虛擬故事:“筆者推測,康一方面與日人計劃召開合邦大會議,一方面又令梁啟超出版《大東合邦新義》,兩件事的目的都是在推廣合邦的觀念。”(299頁)“既然梁啟超認為此書內(nèi)容大有問題,又為何要出版此書?筆者認為,由于當時康正與日人共同推行合邦大會議的計劃,因此要求梁將此書出版,梁在師命難違之下,只好將此書付梓?!保?02頁)純以虛想代替實際,梁與其弟子經(jīng)管出版宣傳事宜,并不依康指令行事,康氏本人著作也會被梁扣壓數(shù)年不出,雖暴怒而無可如何??翟谡兦耙惶炫c伊藤博文的對談,以《游清紀語》為題見載于數(shù)月后的《臺灣日日新報》,內(nèi)容與《我史》所記“見伊藤博文而不請救援,但請其說太后而已”相符合。著者未能從中發(fā)現(xiàn)預期的內(nèi)容,失望之馀遂無端致疑:“《游清紀語》的內(nèi)容,可信度令人質(zhì)疑?!薄翱涤袨榕c伊藤博文見面,對話內(nèi)容僅僅如此而已嗎?”(208頁)這不正是《列子》寓言“鄰人竊鈇”譏諷的可笑心理嗎?
著者謂“變法派合邦的陰謀,在楊深秀、宋伯魯奏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證明”(249頁),而所列舉的“證明”,適足以反證著者理解史料的基本能力有欠缺。兩折皆康有為草擬,楊《時局艱危拼瓦合以救瓦裂折》,將“合邦”涵義限定于折文征引的洪汝沖“聯(lián)結(jié)與國”、李提摩太“聯(lián)合英、美、日本”、伊藤博文“聯(lián)結(jié)吾華”諸說中,等同于聯(lián)合結(jié)盟,因而表示“勿嫌合邦之名不美”。著者認定其義非結(jié)盟,“楊深秀所主張之合邦,實際上是與英、美、日本三國合并”(212頁)。莫非忘了自己說過合邦是中性化名詞、兼有結(jié)合之義嗎?宋《請速簡重臣結(jié)連與國折》,交待前一日李提摩太向康有為出示分割圖,并轉(zhuǎn)述其“擬聯(lián)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云云,但上疏的關切點在摘由所示“結(jié)連與國以安社稷”。同時《國聞報》“要聞”欄報道李提摩太進京將“瓜分中國圖”遞交總署,主張“為今之計,須與英、美、日三國定一確實聯(lián)邦之約”。而著者看宋折,不僅認定宋伯魯支持李提摩太的合邦建議,更引申作“可見當時變法派官員所謂的合邦,的確并非只是外交上的結(jié)盟而已,而是交出國家大權的合并”(214-215頁)。能這樣率意在結(jié)連、聯(lián)邦和合并之間劃等號嗎?
[日]森本藤吉《大東合邦新義》
著者對變法派吹胡子瞪眼,寫到慈禧則換成詠嘆調(diào)。“慈禧有能力也有意愿看到楊深秀的奏折,楊的奏折是逃不過慈禧法眼的”,“康梁等外交常識竟如此幼稚,幾乎將中國主權拱手相讓,若非慈禧太后斷然發(fā)動政變,則中國將不堪設想矣”,“慈禧政變前并沒有長期訓政的打算,看宋伯魯奏折,知八月初六這一天清朝已危在旦夕也不為過,太后當機立斷發(fā)動政變。對清朝有力挽狂瀾之功,使中國免于瓜分兼并之禍”云云。在著者筆下,慈禧仿佛成了講原則的馬列主義老太太。然而揚言“量中華之物力,結(jié)與國之歡心”的不正是老佛爺嗎?政變后清廷宣布康梁及六君子罪狀,卻無片言涉及所謂合邦,著者為彌縫此闕,在本章末尾分析慈禧為何避談此事,對發(fā)動政變的真正原因諱莫如深,主要是顧忌“變法派在民間的勢力,一時之間難以完全根除”。這是不講理的瞎猜,若真有變法派引狼入室的“驚天的國際陰謀”,必列為頭等罪狀詔告天下,藉以消弭變法派的社會影響力,怎會藏著掖著?
近年來奇葩偏至之論看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應對之策不外是效法前賢的斷喝“拿證據(jù)來”!想要無端標新立異,看來還是沒門。
慈禧太后
與其站在滿清統(tǒng)治本位的立場譴責維新派引狼入室,從古典新繹的視角考察更具歷史合理性。伍子胥與申包胥的典故雅俗皆知(《左傳》記兩人相友善,同為春秋后期楚國大夫,伍之父、兄受陷害而皆冤死于楚平王之手,伍發(fā)誓以引吳師滅楚的方式為父復仇。行前謂申包胥曰:我必覆楚國。申曰:子亡之,我存之。十九年后伍助吳國破楚。申赴秦國求救,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受感動而出兵救楚,扶楚昭王復國。)自西漢起這一故事不斷被人敷說重塑,在不同背景下演繹出不一樣的涵義。循此脈絡考察,方可理解康梁等變法志士藉此表達涉外立場的用意及訴求。維新派上書建言“借才”用客卿,往往舉伍子胥為例,“吳用伍員而威強楚”(洪汝沖),但主要在重申踵武“申包胥哭秦庭”的救國策略及現(xiàn)實意義,這在戊戌前已頻見于康梁的呼吁中???895年即表示若不發(fā)憤圖強,則“哭秦庭而無路”。他代擬上書倡議聯(lián)英拒俄,也是具體效法“申胥九日不食,竭誠相感”的途徑。踏上流亡之路后,康梁與英、日政要及學者通信或筆談,更是言必稱“哭秦庭”“當效申包胥之哭,乞師外國”“仆等不能不為秦庭之哭”“未能輸張柬之之孤忠,惟有效申包胥之痛哭”“秦庭之哭,想見哀憐”。
相對于要做當代申包胥的明白表態(tài),康有為對伍子胥的評價則別有抑揚。賈誼《新書》貶斥子胥對舊君復仇并殃及無辜之舉,而《史記·伍子胥列傳》對其有褒無貶。章太炎早先取賈誼立場,認為伍對楚平王有臣誼,不可行復仇之道(《春秋左傳讀》)。入民國后談及《史記》編撰微旨,以為司馬遷既明察子胥“藉吳覆楚”合于復仇之義,“此《春秋》所不能譏,非獨不譏,且不能無褒美”,又知“其貽禍后人至酷矣,子胥之事而可為,則宗國危;子胥之事而不可為也,則不共戴天之義忽”。經(jīng)義窘于應付此兩難情形,史遷權衡利害輕重,在子胥傳之外,專設《游俠》《刺客》兩種類傳,意在避免子胥式復仇造成的傷害?!昂笫烙斜ё玉阒凑?,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足以致命遂志;而借外患以覆宗國者,其事可以不作。故刺客傳者,所以救《春秋》之窮而干其蠱?!保ā度K漢微言》)說是史遷“微旨”,又何嘗不是太炎的夫子自道??涤袨閯t肯定子胥為父復仇符合《春秋》大義,他未照搬《公羊傳》云“父受誅,子復仇,推刃之道也”,而贊同何休《解詁》“父以無罪為君所殺,諸侯之君與王者,異于義得去,君臣已絕,故可也”之見,以為復仇是據(jù)亂世的法典,“君主殺人卻憑權勢脫罪,不足昭公理、服人心,故孔子許復仇,所以補禮律之窮者也”。另一方面,康氏嚴斥引吳滅楚之舉大悖于經(jīng)義,但應受譴責的是吳國而非子胥,孔子將《不修春秋》“吳子滅楚”改作“吳入楚”,“削子字以惡敗人國,以夷狄之行則還為夷狄也;又改滅字為入字,明賢君雖滅,尚有其國也”(《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康、章議論的著眼點及異同,要放在清初歷史背景下方能看得清晰。
清初遺民多對伍子胥與申包胥故事發(fā)過議論,近乎趨同的一點是對申包胥不吝褒贊之辭。一如天才少年夏完淳的復明倡議“哭秦庭而援楚,借漢室以救韓”(《夏完淳集》卷八《與李舒章求寬侯氏書》),杰出的詩人思想家錢澄之《申包胥論》一文,稱贊申不僅獨力挽回國亡命運,“楚之復,直胥一人復之而已”。更且以義氣感激秦王,“楚王復國,秦師遂歸,割地輸幣之說曾不與講。然則非獨包胥義也,秦亦義焉!”類似助人復仇而“不望人報,以義興師”之例還出現(xiàn)于唐代,“唐肅宗借兵于回紇,用以中興,由今論之,回紇亦可謂義矣?!保ā短镩g文集》卷一)顧炎武也賦詩《申包胥乞師》“亡人惎寇兵,微命托宗祊”(伍子胥出亡教唆吳國滅楚,楚社宗廟系于包胥一日之身。)題為乞師,詩句全在贊揚申之忠心救國。如同錢澄之專論包胥之作,卻側(cè)重渲染施援國的義氣,為此不惜略去回紇助唐人平難后勒索金帛的史實。其因即在伍子胥式的“乞師”,重現(xiàn)于吳三桂乞師滿清入關,引狼入室,斷送明室江山。殷鑒在前,非獨不能稱頌乞師,且得為譴責吳三桂而鄙薄子胥,所以顧炎武才會作《子胥鞭平王之尸辨》(《亭林文集》卷六,可參見吳梅村《鹿樵記聞》“日本乞師”條)劉命清《吳入郢》、徐增《胥口謁伍相國廟》等,也都意在肯定子胥為父復仇之道。懊悔于出什新朝的吳偉業(yè),既為子胥枉死惋惜 “手把屬縷思往事,九原歸去遇包胥”(《梅村家藏稿》卷十九《伍員》;“屬縷”系吳王夫差賜子胥自盡之物),又在《伍胥復仇論》中辨論漢代史籍記載不可信,子胥無掘墓鞭尸之舉,并且子胥復仇之志不在滅楚,而是要完成父愿,“立賢君,存楚社稷”(卷二十三)。
清初言說重現(xiàn)于康、章及變法人士筆下并非巧合,正如遺民談古是出自反清復明的基本關切,變法人士祭出任客卿、哭秦庭古方的背后,是不能明言的與滿清政權的疏離感。即以本書當作反面人物論及的變法之士為例,百日維新中率先倡議廣聘外國人做官的李岳瑞,民國元年即借討論清史條例而公開質(zhì)疑滿清統(tǒng)治的合法性(拙文《李岳瑞與〈清史私議〉》,《書城》2019年第一期)。王照在衣食等日常生活上的西化程度在京城引人側(cè)目,他上書要慈禧出國旅游,皇帝去日本做留學生,并“以改衣冠、易民主為言”,時任京官的唐煊在日記里罵他有瘋癥,感嘆其曾祖王錫朋道光間以抗英烈士聞名,而王照乃對洋人“和身倒入,推崇夷俗若是”(《唐煊日記》)。前述康有為與章太炎相似的看法是,都對伍子胥式的乞師外國頗有警覺和譴責,斥其“引狼入室”顯然說不通。而高調(diào)自居為申包胥的“微旨”尚需發(fā)覆,包胥哭秦庭的前提是楚亡于吳,而變法事業(yè)夭折,清廷仍存,亡人號哭于海外,先自認定國已不國,不啻顯露出區(qū)分中國與滿清的潛在意識。梁啟超在戊戌年初提出“變法宗旨以種族革命為本位,南海沉吟數(shù)日,對于宗旨亦無異詞”(《梁啟超年譜長編》),但康氏特地囑咐負責報章宣傳的侄子“稱及國家、皇上及滿洲,說話皆宜謹慎”(《與康同和書》)。及至亡命海外面對外媒則不妨大放厥詞。在康看來,變法夭折等于滿清權貴向漢人交權的“內(nèi)轉(zhuǎn)”進程中斷,此進程始于滿人被迫放權給曾國藩等,至戊戌時期業(yè)已形成沈、李、翁、孫迭相柄政格局,“哭秦庭”者為此移權中斷而哭也,后來他支持辛亥革命也在認同“故國版章,歸還民族”這點上。章太炎對他的駁斥,在于強調(diào)“滿漢固莫能兩大”,無論曾左李還是沈李翁孫,只有虛名而無實權,但對康舉漢人秉政作為滿漢消長的坐標這一點并無異議。清史研究者至今糾結(jié)于滿漢消長以騎術興衰作標幟是否合理,似仍無視康有為標舉的觀察尺度。康梁及戊戌變法的相關思想特征,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沒有戊戌,何來辛亥?
戊戌史事研究著作無慮百數(shù),第一佳作當推湯志鈞先生《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上下冊,至今不失其研究基石的作用;茅海建先生嚴謹?shù)奈煨缡肥驴妓?,使百日維新的朦朧面目趨于五官清晰。閱讀本書,只覺得時下學風出問題,夫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