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清末海軍將領李準與南海諸島

李準作為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承擔著保衛(wèi)中國南部海疆之責。他被人稱之為“百年來維護南海主權第一人”,主要是因為他在收復東沙島和巡視西沙群島這兩件大事上作出的特殊貢獻。今日海南《三沙設市記》里有“清末李準率

李準作為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承擔著保衛(wèi)中國南部海疆之責。他被人稱之為“百年來維護南海主權第一人”,主要是因為他在收復東沙島和巡視西沙群島這兩件大事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今日海南《三沙設市記》里有“清末李準率師巡航,踏勘諸島宣我主張”之句

今日海南《三沙設市記》里有“清末李準率師巡航,踏勘諸島宣我主張”之句

一,東沙島的收回和利用

東沙島的位置在香港東南方向180多海里,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明代以后就一直有廣東、福建的漁民在這里捕魚,它是南海諸島中最早被開發(fā)的島嶼。

但是,1907年夏,東沙島被日本商人西澤占據(jù),他派人在島上開采磷質(即鳥糞)和海產品,“豎旗,建屋,裝運貨物”。首先得到消息的,是兩江總督端方。因此地不屬端方管轄,他發(fā)電給清朝外務部,外務部便責成兩廣總督張人駿調查處理。由于當時外務部不知被日本人占領的海島名稱,且發(fā)來的經緯度又不準確,張人駿在海圖上找來找去,不得要領?;仉娬f廣東所轄海域無此島嶼。于是又請端方重新標示,弄清了此島精確經緯度以后,張人駿方確認,有這樣一個島,英文海圖里,名叫做蒲拉他士島。但廣東省志和輿圖都查不到此島,他懷疑此島不屬于廣東,“似在閩粵之間”。他給端方回電說:“聞風濤甚大,本擬由粵派人前往密探,惟粵無堪往大洋之船,應否由尊處派往,或電閩省細查有無證據(jù)。望酌裁?!保?]

顯然,張人駿的態(tài)度是踢皮球。張人駿作為兩廣總督,是一位很有主權意識的官員,他在很多涉及南海主權的問題上支持李準,顯示出民族氣節(jié)。唯獨在東沙島問題上,他最開始的態(tài)度相當消極。他在電文中說“粵無堪往大洋之船”肯定是托詞,李準的水師艦隊可以去距離遠得多的西沙,怎么會去不了東沙?他這里主要是不想擔責,因為沒有明確東沙島是否歸廣東省管轄。

可是管轄的責任更不在端方。端方見張人駿不管,他也置之不理,將此事擱置了一年有余。到了1908年8月,因為英國政府想在這個島上設立燈塔,找到端方詢問此島是否歸屬中國,才迫使端方發(fā)電給朝廷的海軍提督薩鎮(zhèn)冰,請他派軍艦前往東沙島查看。

于是,1908年底,薩鎮(zhèn)冰派管帶黃鐘英率領“飛鷹”號軍艦經香港到東沙勘查。1909年正月間,黃通過實地調查,確認此島就是中國人稱之為東沙的島嶼,并在島上確實看到了當初有人向端方反映的情況,日本人真的在開工廠,島上建有小鐵道,蓋有廠房,而中國漁民被驅離,早先中國居民在島上蓋的天后廟被拆毀。他們了解到基本情況,但是由于軍艦上的官兵操一口廣東口音的英語,和日本人溝通不暢,島上雖有很多臺灣人,但那些人說閩南話,官兵也聽不懂。為了向外交部形成系統(tǒng)報告以便和日本交涉,張人駿決定再次派懂日語和閩南話的人上島調查。

李準(左)張人駿(右)

李準(左)張人駿(右)

從這時起,張人駿對東沙問題的態(tài)度變得主動了。1909年農歷二月,張人駿派廣東水師的吳敬榮、林國祥、王仁堂等乘坐“飛鷹”艦和“開辦”艦再次到東沙登島巡查。這一次了解的情況更加詳實,他們審問島上的日本人,并做了詳細筆錄,而且還拍了照片。他們看到島上建有一支木樁,上書“明治四十八年八月”,背面書寫“西澤島”三字。有房屋20余座和淡水廠,有日本男女工人101名,另有臺灣人33名,都受聘于臺灣的日本商人西澤。他們在島上開采的磷質肥料和海產品,有日本商船負責運輸,每月一次至三次不等。如此經營,從1907年7月開始。這樣,張人駿便可以向外務部形成報告了。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李準起了什么作用呢?

雖然張人駿的報告全部是他個人署名,但是顯然這件事是他和李準商量的結果。被派往東沙島做調查的吳敬榮等三人,都是廣東水師的管帶級的官員,且都是李準最為得力的部將。

說李準參與其事,還因為他本人對此事有所記錄。

李準在他自己的三篇回憶《任庵自編年譜》(即《李準年譜》)、《任庵六十自述》和《李準巡海記》里面,都記載了他本人曾經發(fā)現(xiàn)日本人竟然插著太陽旗在東沙島經商,而他親自登島,拔下日本國旗,驅趕日本人,即所謂“我遂下彼旗,索還我海瀛”的事,同時也講到他回省后立即向張人駿報告,請張協(xié)商外務部處理。但是,因為陳天錫主編的《東沙島成案匯編》幾乎收錄了全部的官方檔案資料卻唯獨未涉及李準這次東沙巡閱,而張人駿與端方和外務部往來電文數(shù)十封甚至沒有提到李準之名,所以很多學者以為李準的記錄不足為信,或是誤記。但是以筆者對李準回憶文章的一般了解,事情似不至于此。他的回憶錄中的觀點狹隘偏頗肯定會有,他對某些并非重要的史實有意無意地漏記也會存在,對于若干往事的細節(jié)產生“誤記”更是不可避免。但是對重要歷史事件連續(xù)三次在不同文章里“誤記”,這幾乎不可能。李準是一個篤實、誠信的人,把沒有的事情說成有,不符合他的性格。另外,對照晚清以來大量的官方和民間史料,筆者細讀李準的《任庵自編年譜》等回憶性著作,還沒有找到其他可以稱之“誤記”的重大事實。

東沙島

東沙島

那么如何解釋李準巡閱東沙沒有反映在官方史料中呢?我想這是因為張人駿沒有把它記錄進去。因為李準的巡閱,不是受張人駿委派、奉外務府之命進行的,而是他的一次例行巡海。作為水師提督,這應是他的分內之責,盡管以前他未曾想到要去,以至東沙島被日占而無人知。但是他很可能風聞東沙被占之事,端方電請張人駿調查東沙,他也應能得知。然而張人駿開始抱著一種推諉的態(tài)度,拖了一年擱置不論,而李準巡閱東沙,按照他自己的記憶,恰恰就發(fā)生在這段時間,也就是1908年9月以前。至于張人駿并未根據(jù)李準巡閱而向外務部報告,是因為當時他已經大致知道此事,正在和端方、以及福建總督“踢皮球”。而后來他正式接手處理東沙問題,向外務部形成報告時,他已經掌握了吳敬榮等人調查的筆錄和照片,用不著再講李準當初去巡閱的情況了。

查明了情況,就該與日本交涉了。交涉主要在張人駿、外務部和日本領事瀨川淺之進之間進行。李準參加了其中一些討論。對于中方稱東沙島是中國固有領土,日方要求中方拿出證據(jù),張以中方歷來漁船在此停泊、漁民在此島建立天后廟等作為證據(jù),日方以為證據(jù)必須是地方志有所記載才可為憑證。這實際是刁難,因為他們知道中國人自古重陸地輕海洋,地方志不會記錄這些內容。張人駿找出廣雅書局印行的《中國江海險要圖志》,說其中海圖可以證明;但對方又說,這是新書不算數(shù),要有中國的古書證明才行。李準回憶,他請自己手下的王雪岑找到了康熙年間陳倫炯的《海國聞見錄》,但張人駿的說法不同,他給外務部的報告說,他找到的是清朝王之春的《國朝柔遠錄》所附錄的海圖。但是最后使日本人承認東沙為中國領土的證據(jù),既不是李準提供的,也不是張人駿提供的這些國人自制海圖。陳天錫在《東沙島成案匯編》的《結論》一章里說:

“日人向我索提東沙島領土證據(jù),我國提出種種佐證,不能邀其顧盼。卒恃以為折服之具者,乃在英人之《China Sea Directory》一書。何以我之領土權不能憑我之證據(jù),反而持他人著作之證明,此則由于國人學術傾向之關系,懲前毖后,吾人應有之職責,固不獨于政府也”。

這一段話對當時中國缺乏現(xiàn)代科學精神的學術做出嚴厲批評,同時也說明中國從日本人手里收回東沙島是多么僥幸!

無論如何,在證據(jù)面前,日本認輸了。于是雙方又商談交還島嶼的條件。

日本公使強調日本人在東沙島蓋房投資,還引進了機器設備,要求中國補償。這時李準的態(tài)度比較絕決,他認為日本人從島上盜取中國海產品,應該不是一個小數(shù),所以兩相抵債了。補償款不需要給。但這種大而化之的方法日方不能同意,于是張人駿開始和他們算細賬,即日方的投資和貨物如何作價,而中方需要向日本商人征收多少稅款,以及日人搗毀中國漁民的漁船和島上的天后廟該如何賠償?shù)?。最后議定條件,是中方給與西澤物業(yè)和投資的價值銀元16萬,西澤納稅及賠償漁民共3萬銀元。條件基本確定,張人駿調任兩江總督,新任的兩廣總督袁樹勛和日本領事簽訂了協(xié)議。

李準乘坐的伏波號戰(zhàn)艦

李準乘坐的伏波號戰(zhàn)艦

這樣,東沙島上日本人投資的物業(yè)和機器設備都留給了中國。李準派部下王仁堂等乘坐“廣?!迸炃巴邮?。1910年十月初二抵達東沙,根據(jù)清單清點島上實物。七日中午舉行接收典禮,升黃龍旗,“廣海”兵艦鳴禮炮二十一響,令在場國人振奮。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場有關收復失地的外交勝利。

東沙島收復以后,就要加以利用,日本人可以在那里開采磷質肥料和海產品,運回國內生利,中國為什么不行?所以中國最初也是想按照日本人的做法繼續(xù)經營。他們甚至還把島上的日本技師留下來繼續(xù)聘用。先是官辦,后來又招商改民辦,折騰過幾次,始終經營不理想,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磷肥在中國不被認可,銷售不暢。于是轉以開發(fā)海產品為主,最終也沒有找到經營之道。

此時已是清朝結束前的最后兩年,李準參與了東沙島經營的全部策劃。在其中他主要承擔的責任,是利用“廣?!碧柋灲o島上的人提供糧食、蔬菜和藥品,每月至少一次,有時兩三次。不過作為軍人,他首先想到的還是島上的通訊聯(lián)絡。他曾與總督袁樹勛商量,準備進口三臺電機(無線電報發(fā)射機),分別置于省城、“廣海艦”和東沙島,以便通信。因為東沙島太遠,原來的無線電報發(fā)射機功率不足,所以需要以大功率設備替換,花費白銀約一萬七千多兩。此議幾經討論,幾乎可以決定了,忽然兩廣總督換成了張鳴岐,張以“粵省庫儲支絀,籌款維艱”為由,呈請朝廷郵傳部出資,結果自然是沒有了下文[2]。令李準非常沮喪。

至于為島上提供糧食和基本生活物資,他是從不間斷的,他知道這事情人命關天。但是民國后他解甲歸田了,此事交給廣東地方當局。1933年,他在《李準巡海記》里談到:

“改革后,黨人只知爭地盤,謀利益,遂不以此島為意。留島之人絕糧而死,可哀也。我雖不殺島人,島人由我而死,余滋愧內疚于心也?!?/p>

這是真實的事件,發(fā)生在1925年,島上因建設觀象臺,包工頭逃跑,導致島上“菜蔬藥料斷絕二十余日,工人死者數(shù)十名”。[3]

在這事上李準自責,原因在為什么沒有給島上接通無線電通信呢?否則悲劇不會發(fā)生。當然,責任并不在他。


二,到西沙群島宣示主權

東沙島被日本人占據(jù),這對李準是一個警醒。他由此擔心,南中國海還有其他島嶼存在類似的情況。他詢問手下的將領林國祥,林告訴他,距瓊州榆林港大約二百海里,距香港約四百海里有群島,西人名之Paracel Islands(帕拉塞爾群島,今譯西沙群島),凡從新加坡東行來香港者,這個群島是必經之地。但因為群島暗礁極多,行船者大多避而遠之。李準聽了,“極欲探其究竟,收入海圖,作為中國之領土,因請于安帥(指總督張人駿),而探此絕島。安帥極然余說”[4]。按李準的說法,巡視西沙之舉,提出創(chuàng)意的是他。但從官方史料來看,總體上主持這次西沙之行的是張人駿。

西沙“老龍頭”

西沙“老龍頭”

李準的意圖很清楚,他是軍人,考慮的多是主權問題。“收入海圖,作為中國之領土”是他的主要目的。從個人的角度,他熱衷于此事,也和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功名之心有關。他曾對自己的長子李景武說,凡對國家有大功的人,死后朝廷可以給一個“襄”字作為謚號,為國開疆拓土可以算是大功了,所以他做了巡視西沙這件事,或許將來就能得到一個“襄”字。就像張之洞、左宗棠死后都被謚為“文襄公”。他說自己不是進士出身,做不了“文襄公”,做個“武襄公”也不錯。

但是張人駿的想法則更多是考慮如何利用西沙,他看到日本人在東沙島大發(fā)其財,覺得西沙應該也有東沙相同的資源,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所以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李準等勘查西沙之前,先成立了一個西沙籌辦處,調來王秉恩、李哲濬兩個道員,負責籌劃西沙經營之事。

此前,廣東水師對于西沙群島的確所知甚少。但是李準絕不是第一個到達那里的人。至少“老于航?!钡牧謬榭梢愿嬖V他西沙的概況,說明他可能到過此地,而東沙島事件發(fā)生后,張人駿商請李準派吳敬榮也率艦去西沙實地查看過一次。只不過,吳敬榮并未登島,也未作勘查和測量,他只是在海中瞭望,算是巡航而已。

在這個前提下,李準去西沙,實際是“復勘”,并且作為西沙籌辦處的一項工作任務。但是此舉卻意義非凡,主要表現(xiàn)在李準登島升旗、鳴炮、立碑宣示主權,而且做了大量勘測。因為只有這樣的巡視,其海島在國際法的意義上,才能被理解為享有主權。

但這次航程是相當危險的。林國祥所說對于西沙群島“行船者大多避而遠之”自有道理。特別是廣東水師的軍艦破舊,準備出海的“伏波”和“琛航”兩艘軍艦,船齡都已三十幾年,能不能經得起這樣的遠航,還是未知數(shù)。以經驗豐富的林國祥的看法,如果天氣好沒有問題,如果遇上大風大浪,就難說了??墒抢顪蕡猿忠欢ㄒ龊?,而且越快越好。他和林國祥一起下艙檢查軍艦,林國強親自動手查找存在的隱患,鍋爐機器、桅帆繩索,無不檢查。該修的修,該補的補,甚至把甲板下的鐵錨也全部拉上來,用錘子一節(jié)節(jié)敲打,凡是聽聲音有異者,立刻更換或加固??傊M可能地保證設備安全。

然后,李準命令準備糧食數(shù)百擔和各種罐頭食品。他想得非常周到,還帶了許多牛、羊、豬、雞等牲畜,各色稻、麥、豆種子,準備到島上去放養(yǎng)和種植。令水手把淡水艙儲滿淡水,炭艙儲滿煤。除水手以外,他們還另雇小工上百名,木匠、石匠、油漆匠若干人,又準備木材、旗桿、國旗之類若干,以便到海島上去升國旗。李準請林國榮作為航??傊笓],吳敬榮為伏波艦管帶,劉義寬為琛航艦管帶。他自己乘伏波艦,隨行者除了西沙籌辦處的李哲濬等幾位官員以外,還包括兩位外國無線工程師,一位是德國人布朗士,另一位是丹麥人那森。因為考慮到要進行大量的勘查測量以及島嶼物產的檢驗,所以他們帶了十幾位測量師和學生,還有兩位化驗師。全部隨行人員達170余人,都有姓名可考。

1909年農歷四月初二,巡海航行啟程,四月初五到達瓊州榆林港(在海南三亞)。因為西沙籌辦處同時有開發(fā)榆林港的計劃,所以他們先在當?shù)乜疾?,并躲避海上風暴。大約一周以后,他們正式出發(fā)去西沙探島。

據(jù)回憶,他們到達的第一個西沙海島是今天的晉卿島。李準記錄說,拋錨的地方水極深,錨鏈幾乎用盡,但是水很清澈,陽光之下可以看見海底的紅白珊瑚,竟然大如松柏之樹。有一種一丈來長的白色的魚,在珊瑚樹之間回環(huán)穿梭。他們坐上隨行帶來的扒艇上岸登島。拄著木棍,踩著海邊巨大的圓石上一路走過,圓石高高低低,他們也跳來跳去。忽然覺得腳下圓石動了起來,驚問“石何能行”?林國祥告訴他,這是海上的大龜,背上的龜殼都長了綠苔,不知有幾千年了。

這個島不大,長約六七里,用不了多久,可以環(huán)行一周。島上還有一種低矮的似草似木的植物,一丈來高,亦很粗壯,枝葉橫向生長。地上泥土是深褐色的,由千年的鳥糞堆積而成。島上的鳥很多,大鳥有一人高,長嘴,不怕人。有時幾千只大鳥聚集在一起,他用散彈鳥槍打過去,連打三槍,也不見鳥飛動,以為沒有擊中,但走過去一看,已經擊倒30多只,這是因為鳥群不知道槍的厲害,甚至不知人的威脅。

島上“似草似樹”的植物

島上“似草似樹”的植物

在這個島上,他們發(fā)現(xiàn)1850年前后德國人在椰樹上和珊瑚石上刻畫的文字。他們船上的德國人布朗士能夠辨識這些文字。由此可以知道,早有西方人在打這些小島的主意。又在島上發(fā)現(xiàn)一座石屋,長寬各八九尺,四圍以珊瑚石砌成,屋頂用極大的貝殼覆蓋。估計這是當年德國人留下的。李準在小屋里休息了一下,然后讓他帶去的石匠在珊瑚石上刻字:“大清宣統(tǒng)元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閱至此?!保?],并且立了一塊石碑。他將這個島命名為“伏波島”,以紀念他乘坐“伏波”艦到此[6]。又讓木匠制成木架,搭建一座木屋,在屋子旁豎起五丈多高的白色桅桿,掛黃龍國旗在桅桿上,表示此地是中國之領土。

在伏波島上住了一夜之后,第二天他們繼續(xù)尋找新的島嶼。臨行前,他們把帶去的牛羊雄雌各選幾對留在島上,為了使它們可以在島上繁殖。但他們沒有在島上發(fā)現(xiàn)淡水,事后很擔心這些牛羊將來會渴死。

看過伏波島以后,他們覺得,西沙各島上的林木雀鳥,基本是大同小異。

距離伏波島30海里,他們來到另一海島。岸邊有沙灘,舢板可以登岸,于是他們登島巡視。但不同的是這個島上有淡水。李準讓工人嘗試挖井,只挖了三四米,就發(fā)現(xiàn)有地下泉水,味道甘甜。所以李準當即給這個島命名為“甘泉島”,也豎旗立碑,舉行命名儀式,并且放了一些牲畜在島上。然后到對面另一小島,發(fā)現(xiàn)這個島上珊瑚比其他島更多,于是干脆命名為“珊瑚島”,同樣在珊瑚石上刻下島名,并且掛起黃龍旗。

當天下午,又到一個海島,在水邊發(fā)現(xiàn)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生物,甚至搞不清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于是采集了一些樣本。在島上巡視一周,最后給這個島命名為“琛航島”,因為他率領赴西沙的兩艘兵艦中,另一艘名為“琛航”艦。

在琛航島上住了一夜以后,第三天他們繼續(xù)在西沙巡海。來到一個島,他們居然在島上遇到漁船和漁民。他問漁民自何處來?漁民說他們是瓊州陵水人,每年都會趁好天氣,到這里捕捉玳瑁海龜、海參以及海帶等等。問他們平時吃什么,他們說吃龜肉、鳥肉以及魚蝦。問他們喝什么?他們說這里不缺椰子,不會渴死。不過他們每次都是備足淡水而來。李準告訴他們,以后不必如此,附近的甘泉島上就有淡水。李準在島上四處游覽,發(fā)現(xiàn)這是西沙的一個主要島嶼,最后他將該島命名為“鄰水島”,因為他自己的家鄉(xiāng)是四川鄰水。當然,也要立石碑,豎起長桿升黃龍旗,鳴炮,舉行一個命名儀式[7]。

今日西沙群島上的海港

今日西沙群島上的海港

此后,李準陸續(xù)勘察了西沙其他島嶼,并進行了地理測繪。因為島嶼情況大同小異,所以他的日記沒有繼續(xù)一一詳記。只寫他對一共15個島他都一一命名,命名的除上述5島以外,還有霍丘島、歸安島、烏程島、寧波島、新會島、華陽島,陽湖島、休寧島、番禺島、豐潤島,除了豐潤島是以兩廣總督張人駿家鄉(xiāng)河北豐潤命名以外,其他各島的島名,大多是依據(jù)他隨行官員和部下的家鄉(xiāng)名稱命名。

這次巡海的經歷,也令李準一行大開眼界。

李準在“巡海記”里繪聲繪色地描繪了西沙諸島上的許多異聞趣事。例如海里居然有幾尺甚至一丈長的大烏參。他在鄰水島問漁民們?yōu)槭裁粗蛔バ鯀⒉蛔ゴ蟮??漁民告訴他,國內人不喜歡大的,只要小的。他忍不住用棍子和鐵鏟撥弄海邊淺水里的一丈長的大烏參,那東西居然動也不動,只有將它的肉鏟下一塊,它才稍稍挪動身體。讓他感嘆這真是冷血動物。又如他們一天晚上聽到海水里有異樣的聲音,林國祥告訴他,這是海龜要上岸下蛋了。于是起而觀之,借著月光,看到一群大海龜從海里魚貫而來爬上沙灘。用燈一照,海龜皆縮頭不動。水手們用棍子撬它們的肚子,把他們翻過來,這樣捉了20只,每只約400-500斤,夠他們這一百多人吃三天。他們吃了12只,留下8只,用起重設備抬到船上,準備帶回廣州給大家開開眼。結果海龜太大,占了前艙很大的面積,以至于水手吃飯的地方被擠占。這些水手就拿仰臥的海龜做凳子,坐在上面吃飯,甚至在海龜肚子上打牌。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奇異的物種,例如有的形似金瓜,其蒂上開紫色之花,如蝴蝶狀?;ê苡?,類似石質,但艷美無比。此物生長于石土,根長四五寸,用力拔斷其根,流出白漿,腥味異常,類似蟹爪的味道。他們最終也沒有搞清楚它是什么東西,屬于植物還是動物,于是帶了幾個回來,準備給總督張人駿欣賞一下,再交給江南勸業(yè)會展覽。他們還看到島上隨處可見巨大的海龜?shù)昂透鞣N鳥蛋,以及藏在海螺里的寄生蟹。他們用大竹筐裝了很多此類西沙特產,準備回家時贈送親友。

巨大的海龜

巨大的海龜

這次巡海,自1909年農歷四月初二起航,四月二十三日回到廣州。歷時21天?;貋硪院?,向總督張人駿報告,張非常高興,決意要開發(fā)西沙。

于是西沙籌辦處擬定了一個“西沙籌辦八條辦法”,內容大致有[8]:

(1)要制作海圖,包括總分各圖,然后將各島正式命名,書立碑記,以保海權。

(2)化驗西沙各島磷肥的磷質,招工采取以收天然之利,并發(fā)展畜牧業(yè)和林業(yè)。

(3)西沙無糧食淡水,必須選擇近地接應。可以榆林和三亞兩港為其根據(jù)地。此兩地可廣筑鹽田,在西沙開辦分廠。

(4)西沙島上可建廠房宿舍、淡水廠。糧食等有專輪運送,請派水師廣海艦負責此事,并請?zhí)碇帽炑查喐鲘u。

(5)安裝無線電以通消息。

(6)在東沙島、西沙島、榆林、三亞等處分頭派員負責籌辦開發(fā)事務。

(7)擬聘外國高等化驗師對西沙磷肥做化驗,評定其價值。

(8)開辦經費,約20萬兩白銀,申請撥款。

然后,籌辦處對西沙15島的島名重新做了命名。歸之為東七島和西八島。

東七島為樹島、北島、中島、南島、林島、石島、東島;西八島為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南極島、琛航島、廣金島、伏波島、天文島。[9]

筆者在西沙永興島

筆者在西沙永興島

大家可能注意到,這些島名有了很大變化,大部分不再是李準命名的那些名稱。其中原因是籌辦處確定了命名的原則,即以軍艦、當?shù)爻霎a或島嶼方位等命名,而不用地名命名。于是包括以兩廣總督張人駿家鄉(xiāng)“豐潤”和水師提督李準家鄉(xiāng)“鄰水”以及籌辦處負責人李哲濬家鄉(xiāng)“寧波”命名的島嶼,全部改了名。最后“豐潤島”以其位置變成了“東島”,而“鄰水島”以其林木茂盛變成了“林島”,這也就是今天的永興島。至此,西沙群島上由李準命名的島嶼剩下4個,即“伏波島”“琛航島”“甘泉島”“珊瑚島”。后來到了1947年,“伏波島”被國民政府改名為“晉卿島”,這樣李準命名的島嶼,在西沙群島僅存3個。

然而,給島嶼命名之后,西沙籌辦處也就壽終正寢了。他們定了“籌辦八條”,考慮天氣原因,決定在當年八月以后開始實施,但是當年六月,張人駿調任兩江總督,與此同時籌辦處的李哲濬也被調往江蘇,繼任的兩廣總督袁樹勛考慮到人力和經費兩方面的原因,在九月決定裁撤西沙籌辦處,將其業(yè)務劃歸勸業(yè)道管理。但這樣一來,西沙“籌辦八條”也便無法落實了。

然而李準從西沙歸來,還是做了一件大事。他在1910年編寫出版了《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其中列入了西沙群島,兌現(xiàn)了自己要把西沙“收入海圖,作中國之領土”[10]承諾。書中的海圖,都是他帶去西沙的測量師和學生畫的。

這本書在中國的海圖中首次使用了現(xiàn)代科技經緯度,李準這樣表述:

“西沙島在瓊州陵水縣榆林港之東南,星羅棋布,延袤直自緯北一十五度四十六分至緯北一十七度一十七分五秒,橫自經東一百一十一度一十四分至經東一百一十二度四十五分。共島十五處,分為西七島、東八島。水深一十三拓至二十拓不等。島產燐質、雀糞極多。宣統(tǒng)元年,張前部堂派員查勘,現(xiàn)擬招徠華商承辦島務官,為保護維持,以重領土而保利權?!保?1]

由于有了清晰的經緯度標示,這本“圖說”后來成為中國政府證明南海主權的重要文獻。書名中的“國防”二字很重要,因為它明確地將南海諸島作為國防要地納入中國版圖,所以成為中國政府對南海早已實施管轄的最為直接有力的證據(jù)。

李準著作《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

李準著作《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

此外,李準還把他從西沙帶回很多珍稀的植物、礦石、珊瑚石、海產品和龜?shù)?、鳥蛋等等,專門搞了一個展覽,供人參觀。展覽會開過后,他將一部分展品拿回家里,長期保存作為自己珍貴的紀念。大約100年后,也就是距今十年前,筆者到李準的女婿段平泰先生(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著名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家里,還親眼看到過李準從西沙帶回的一些花花綠綠的海灘石子、貝殼等。

2020年3月12日

[注釋]

1 《張督復端督元電》,見陳天錫:《東沙島成案匯編》第一章第二節(jié),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

2 參見《李提復袁督文》、《張督致外部郵部電》,《東沙島成案匯編》第十六章第一節(jié),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

3 陳天錫:《東沙島成案匯編》第十九章第一節(jié),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

4 《李準巡海記》,見《國聞周報》1933年第10卷第33期。

5 1933年《國聞周報》發(fā)表的《李準巡海記》,將此處時間誤記為“大清光緒三十三年”,乃文章發(fā)表時編輯之誤。

6 1947年國民政府公布的海島名錄,將此島名改為晉卿島。

7 鄰水島在1946年被改名為“永興島”,是因為“二戰(zhàn)”期間,日本軍隊強行占領了西沙群島多個島嶼,“二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派“永興號”軍艦接收西沙,所以重新命名這個島為“永興島”。

8 《往勘后詳報原文》,參見《西沙島成案匯編》第三章第五節(jié),商務印書館1928年出版。

9 《擬定各島之名》,見《西沙島成案匯編》第三章第六節(jié),商務印書館1928年出版。

10 《李準巡海記》,1933年《國聞周報》1933年第10卷第33期。

11 西沙15島,西沙籌辦處定為東七島和西八島,而李準《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定為西七島和東八島。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