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戴鞍鋼:全球化和滿漢關(guān)系,是我寫晚清史的兩條主線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國從帝國向共和國,從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從前現(xiàn)代到現(xiàn)代的痛苦而動蕩的轉(zhuǎn)型期。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在這一時期簽訂,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也讓一部分中國人從“天朝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國從帝國向共和國,從農(nóng)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從前現(xiàn)代到現(xiàn)代的痛苦而動蕩的轉(zhuǎn)型期。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在這一時期簽訂,深深刺痛了國人的心,也讓一部分中國人從“天朝上國,萬邦來朝”的無知與傲慢中驚醒,放下身段開眼看世界,進而從器物、制度、觀念等各個方面學習西方,開啟了一個古老文明追尋現(xiàn)代化的探索。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孫中山……一個個偉岸的身影在晚清史的舞臺上一一登場,是非功過留待后人評說。晚清史的面相是多元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帶來了戰(zhàn)火與屈辱,卻也種下了民主與科學的種子。

近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戴鞍鋼教授的新版《晚清史》出版,從1985留校任教開始,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他一直為復旦大學的本科生教授“中國近代史”課程,這本書可謂是他三十多年教學心得的結(jié)晶。戴鞍鋼教授著有《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歷史考察(1843—1937)》《大變局下的民生》《發(fā)展與落差:近代中國東西部經(jīng)濟發(fā)展進程比較研究》等著作,什么原因促使他提筆寫就這本《晚清史》?和2009年的初版相比,新版《晚清史》做了怎樣的修訂和更新?晚清史和近代史領(lǐng)域的著作汗牛充棟,其中不乏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這樣的杰作,與前輩學人的著作相比,戴鞍鋼版的《晚清史》有何新意?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了戴鞍鋼教授,此為上篇。在本篇中,記者就《晚清史》的寫作動機,曾國藩、李鴻章、孫中山等人物的評價問題與戴教授進行了探討。

《晚清史》的寫作源于對傳統(tǒng)教材的不滿

澎湃新聞:我知道您之前主要是做長三角一帶的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這本《晚清史》是新修訂版,想問問您最初是為什么會想寫一本《晚清史》?

戴鞍鋼:其實主要是為了教學,我是1977級進入復旦大學歷史系讀本科,1985年研究生畢業(yè)留校任教。留校后一直給本科生上課,當時本科生的課不叫“晚清史”,而是中國近代史。我教這門課35年了,從1985年一直到現(xiàn)在。我一直對通行的教材不大滿意,最不滿意的是太枯燥,這是第一;第二是主觀色彩太濃,對于大學本科的學生來說,影響力也有限;第三有一種高高在上強加于人的色彩。我在這么多年的教學中有了不少心得,于是就在2009年寫了《晚清史》,既作為教材,也面向有興趣的各界讀者。

第一版出了以后,反響很好,2011年得了上海市高校本科生優(yōu)秀教材的一等獎,還是挺不容易的。這證明對原有教材的不滿意,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很多老師們都有同感。

我一直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學術(shù)評價體系是有問題的。首先對于編教材這件事的評價偏低,其次編資料書的評價也偏低,主流的評價體系基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論文發(fā)表和課題上。我自己或許讀者較多較有影響力的是兩本書,一本是《晚清史》,一本是《中國地方志經(jīng)濟資料匯編》。在我的整個治學生涯中我其實都不大在意外界的評價,可能會有人說我是評上了教授才說這個話。其實不是,我編地方志資料是從留校以后就開始了。

外界的評價還有得獎,讓我覺得自己寫《晚清史》這個嘗試是對的。歷屆學生上過我的“晚清史”課程,評價也都很好。反響好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有很多新的見解。這些見解又分兩塊,一是我自己的見解,二是學界的見解。作為教材來說兩種都不可少。我自己的研究方向,如你所說,是側(cè)重于區(qū)域經(jīng)濟史,所以我會把自己在這一領(lǐng)域的新見解盡量放入晚清史的教學中。第二是始終引導學生追尋國內(nèi)外學界的前沿成果。因為復旦大學的定位是研究型大學,研究型大學的學生不管以后從事什么工作,肯定要有一定的學術(shù)眼光和思維方法。每個學期我都會補充自己和學界新的成果進去,有很多學生反映說我的課比書還要好。

另一個比較吸引學生的是我每一章后面的參考書目,第一類是資料書,第二類是學界成果,這就適應(yīng)了學生開拓課外閱讀的需要。

還有就是知識框,把一些不便寫入正文的內(nèi)容,或者會使正文敘事變得很臃腫的內(nèi)容單列出來。比如我一直認為我們的本科生教育很缺制度史這一塊。學歷史,老輩學者比較強調(diào)三樣東西:第一是文字,第二是目錄學,第三是制度。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是有制度的。

我在書中舉一個例子,關(guān)于慈禧是怎么進宮的,外界一直有很多說法,慈禧的出生地,居然有七個,但其實慈禧的出生地是很清楚的。這些說慈禧出生地不明的人其實忽略了晚清史的一個基本線索,就是滿漢關(guān)系。很長時間里我們不大愿意講滿漢關(guān)系,以為這個很敏感,其實沒這個必要。如果離開了滿漢關(guān)系講晚清史,講不到點子上。比如為什么曾國藩和李鴻章這些人要到太平天國戰(zhàn)爭之后才能逐漸嶄露頭角呢?林則徐為什么那么灰溜溜地消失了呢?離開滿漢關(guān)系,解釋不了這些問題。

說慈禧是漢人,完全是無稽之談,選秀女進宮,陪伴皇帝,要是出身不明,皇帝豈不是很危險?所以我專門做了一個知識框,介紹秀女怎么選。雖然沒有正面回答慈禧是不是漢人,但是有判斷力的讀者,也一目了然了。

我的晚清史,始終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全球史的視野,一條是滿漢關(guān)系。

把晚清史置于全球史之中

澎湃新聞:新版《晚清史》,比2009年那一版,新在哪?

戴鞍鋼:首先是篇幅增加了五分之二,過去三十萬字,現(xiàn)在五十萬字。其次是與時俱進,2009年到現(xiàn)在也十年多了,這期間史學界有很多新成果、新資料。

具體來說,我更加強調(diào)晚清史的世界背景,把晚清的歷史置于世界格局之下,應(yīng)該說是一種全球史的眼光。

我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全書的開篇,我從馬嘎爾尼來華講起。我們一直講全球化,其實全球化并不是近代以后才開啟的,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時代,所以晚清史的帷幕不應(yīng)該從鴉片戰(zhàn)爭說起。鴉片戰(zhàn)爭的前奏其實就是1500年以后的世界,從馬嘎爾尼講起,就打破了前清和晚清的界限。

我們過去講鴉片戰(zhàn)爭,一般都說猖獗的鴉片貿(mào)易。其實鴉片貿(mào)易之所以發(fā)生,離不開全球化這個大背景。我們也不必扯得太遠,就說這些鴉片是產(chǎn)自哪里?英國是不生產(chǎn)鴉片的,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三角關(guān)系:英國人占領(lǐng)印度,生產(chǎn)鴉片運往中國,取得了豐厚的利潤,一部分返回印度一部分返回英國國內(nèi)。既充盈了英國的國庫,也填補了英國在印度統(tǒng)治的開支??鋸堃稽c來說,鴉片貿(mào)易是英國的生命線,它是不可能放棄的。理解了這一點,或許能把我們從傳統(tǒng)的“英國侵略成性”“落后就要挨打”這種思維中解放出來。

我也不回避中國自身的問題,我花了很多筆墨分析專制統(tǒng)治的弊病,由此來看清政府多么不適應(yīng)當時的世界局勢。我很欣賞魯迅先生說的“直面慘淡的人生”。思考的時候不應(yīng)該回避任何問題,以史為鏡,如果你這個鏡子是有問題的,得出來的圖景也一定是有問題的。過去講鴉片戰(zhàn)爭,很少會講到公行制度。為什么中英之間在廣州有這么多沖突,最后一定要訴諸戰(zhàn)爭呢?退一步說,為什么猖獗的鴉片貿(mào)易愈演愈烈,難道只是英國單方面的問題嗎?中國方面有問題嗎?這些問題過去我們都回避了。

廣州口岸一口通商制度下的腐敗,加劇了中英矛盾,助長了鴉片走私貿(mào)易。十三行就是一個官商勾結(jié)的地方,連廣州地方政府都拿它沒辦法。什么原因呢?背后有皇帝。當時的廣東粵海關(guān)有個別稱,叫“天子南庫”,就是皇帝在南方的小金庫?;浐jP(guān)這些人是動不了的。為什么呢?這些人都是內(nèi)務(wù)府派出的。從制度來說,關(guān)稅征稅系統(tǒng)應(yīng)該是政府系統(tǒng),歸戶部。但粵海關(guān)的官員居然直接由內(nèi)務(wù)府派遣。這就非常好地說明了在專制統(tǒng)治下地方稅收制度的一種弊病。

曾李之間:對晚清人物的評價

澎湃新聞:在書里面我能明顯地感覺到您對歷史人物的態(tài)度,比如對李鴻章,似乎就很理解之同情,對曾國藩基本是比較負面的,對曾紀澤卻很欣賞。晚清的這些歷史人物,哪些是您比較喜歡的?哪些是您個人無感甚至是厭惡的?又是基于怎樣的原則和立場?

戴鞍鋼:人物的研究是比較難的,首先有傳統(tǒng)觀點的束縛,其次有立場的考慮。課堂上就曾經(jīng)有學生問我,喜歡曾國藩還是李鴻章?我說我一個都不喜歡,但如果真的要選一個,我寧可喜歡李鴻章。為什么呢?因為曾國藩這個人比較做作,李鴻章比較真實。曾國藩比較做作,也是跟他的人生道路相關(guān)的。我曾經(jīng)開玩笑,說曾國藩是個“鳳凰男”,他起自湖南一個偏僻的農(nóng)家,而且天資也不高,考了很多次才考上進士。所以他對于自己擁有的一切是非常珍惜的。我們一直說曾國藩非常低調(diào)、廉潔,這當然是對的。但實際上為什么呢?因為他不容易啊,他沒有靠山,隨時會失去這一切。

李鴻章

李鴻章就不一樣,李鴻章是官宦子弟,他的父親是進士,跟曾國藩也是朋友。曾國藩和李鴻章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李鴻章因為他的出身背景,從小就大大咧咧,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李鴻章做人比較本色,不太顧忌別人怎么看他,公子哥氣味比較重,所以這兩個人肯定是要分道揚鑣的。

我們做這樣一種比較,不能停留在八卦的層次,得有歷史意義,比如我在書里提到的一個問題:中國軍隊的近代化,誰是第一人?

其實按理來說應(yīng)該是曾國藩和他的湘軍,而且江南制造局,最早的軍工廠就是曾國藩辦的。可中國軍隊的近代化第一人,卻是李鴻章。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曾國藩生怕有所閃失。李鴻章為什么成功呢?也是機遇,講得通俗點,就是運氣好。如果當時是曾國荃帶兵去保護上海,那就輪不到李鴻章。但是曾國荃不愿去,他認為打下南京才是天下第一功,我怎么能把這么大的功勞讓給別人呢?后來李鴻章去上海,一下就打開了局面。曾國荃就倒霉了,打下了南京,馬上就被他哥哥打發(fā)回湖南老家,因為曾國藩生怕功高蓋主引來殺身之禍。

這里我們甚至可以多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湖南人在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叱咤風云?我認為和湘軍有直接關(guān)系。我在書里引了沈從文的回憶,說他湖南老家的一個長輩,就是湘軍出身,后來把太平天國的一個王妃娶回來當姨太太。湖南人的衣服首飾,也都效法蘇杭。為什么這些人回來了呢?因為曾國藩裁撤湘軍,把他們趕回老家了。農(nóng)民其實是不大愿意走出家鄉(xiāng)的,也不愿意當兵的。湖南人后來為什么敢于走出去闖蕩呢?因為有湘軍那一批人的現(xiàn)身說法。

我覺得對歷史人物應(yīng)該平視,平視的前提是要掌握盡可能多的資料。

比如說曾紀澤,現(xiàn)在捧得很高,這當然是有道理的,因為他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但我也提醒我的學生,不要神化曾紀澤,曾紀澤之所以成功,和他是曾國藩的兒子有很大關(guān)系。其他人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在玩地球儀了,人家贏在了起跑線上。曾國藩小心翼翼的形象對曾紀澤也很有影響,曾紀澤也是很謹慎低調(diào)的,幾乎就是他父親的翻版。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對人物的評價有個基本的準則,就是看是否維護了民族的利益,所以從這個立場出發(fā)我覺得對曾紀澤給予高評價是沒有問題的。

澎湃新聞:您說比較喜歡李鴻章,但是我個人對近代史的閱讀,覺得李鴻章對于權(quán)力有很深的貪戀甚至執(zhí)迷,而曾國藩似乎對于很多事情看得更加開脫一些,您怎么看待李鴻章的“戀?!保?/p>

戴鞍鋼:這個問題很好,這是一個比較深層次的問題。我個人感覺李鴻章有一個基本的態(tài)度,就是他想為國家做點事。你說到他對權(quán)力比較留戀,我個人認為他是先想保住這個位置,才能做他想做的事情。這個我想是一個大實話。

而曾國藩是先保住他的位置,再做不會觸及他位置的事情。所以曾國藩知道西洋兵器厲害,但是他不會大規(guī)模普及。為什么呢?因為當時學習西方不是正大光明的事情,有很多政敵,如果他們拿這個來攻擊曾國藩的話,他的地位很難保證。

但是李鴻章就不一樣,李鴻章發(fā)現(xiàn)西洋兵器厲害,就大規(guī)模引進,我認為在李鴻章的考量里面對國家的考慮大過對自己地位的考慮。

陳旭麓先生曾經(jīng)說過,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化邁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中國近代的十幾個第一,都是李鴻章。當然李鴻章得有這個權(quán)力,才能去完成這個使命。過去對于李鴻章的很多批評,是脫離了歷史環(huán)境。如果要譴責的話,無非是李鴻章維護清政府。但是當時的中國是清政府掌權(quán),在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觀念里,忠君和愛國是一件事,是不可分割的。

我們可以拿林則徐做例子,歷史書告訴我們林則徐是民族英雄,但歷史書沒有告訴我們林則徐死在何方。林則徐是死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途中,幸好林則徐沒有及時趕到廣西赴任,不然今天我們對林則徐的評價可能就不是如此了。那樣的話林則徐的結(jié)局無非是兩種:一,被太平天國打死,死有余辜;二,成功鎮(zhèn)壓太平天國,那他就是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罪人。

我們現(xiàn)在覺得很矛盾:清政府對林則徐也不好,但林則徐為什么這么忠心耿耿呢?因為對林則徐來說,這種矛盾是不存在的,國家就是朝廷,朝廷就是國家。所以從這種觀念出發(fā),對于李鴻章不應(yīng)該過多指責。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說李鴻章簽了《中俄密約》,拿了俄國人多少錢,這個是查無實據(jù)的?;氐綒v史現(xiàn)場,李鴻章為什么要簽《中俄密約》?是為了開放東北,引進俄國人的力量,進而對抗日本人。就像我剛剛講的,甲午戰(zhàn)爭以后日本對于中國的野心,真的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李鴻章認為清政府對抗不了日本人,所以只能“以夷制夷”。當然這只能是他的幻想,結(jié)果則是“前門拒狼,后門進虎”。

江南對清政府的唾棄,始于秋瑾之死

澎湃新聞:您說李鴻章和曾國藩您都不喜歡,那么從您個人的角度出發(fā),近代史里的哪些人物是您非常心有戚戚或者說敬佩的?

戴鞍鋼:最崇敬的是孫中山,他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偉人。

首先,孫中山本身是一個成功人士,他完全可以不管這個國家。孫中山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問題的真解決》,指出中國問題真解決的途徑就是推翻清政府。為什么別人都覺得要改良,就他覺得要革命呢?這一點或許和曾紀澤比較像,就是他的起點不大一樣??涤袨樵谧x孔孟的時候,孫中山在讀西方的著作。

孫中山

澎湃新聞:沒錯,孫中山是一個在傳統(tǒng)的中華視野里非常邊緣的人,又是客家人,又是基督徒,早早地去了夏威夷,沒受過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

戴鞍鋼:是的,他的哥哥早年就到了檀香山,發(fā)了點小財,然后把他接過去。中國的華僑一般自己在海外立足了之后,會把家人也一起接出去。其次華僑普遍是很愛國的,不會隔斷自己和中國的聯(lián)系。

孫中山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從他的立場再來看中國問題,跟受傳統(tǒng)教育的中國文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但當時和孫中山相同背景的華僑也不少,可孫中山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放棄了個人生活的安逸。孫中山當時已經(jīng)考出了醫(yī)師的執(zhí)照,還辦了診所,現(xiàn)在的澳門還有孫逸仙醫(yī)院,據(jù)說孫中山的醫(yī)術(shù)還不錯。以孫中山的能力他可以在海外過自己的小日子,當時他毅然放棄了這些,投身中國革命。

孫中山也是百折不撓的,西方學者說孫中山是“投機的革命家”,但在我看來這個“投機”不是貶義詞,而是說孫中山永遠在尋找機會。孫中山的短板就是,我戲稱他為“三無革命家”:沒有政黨,沒有根據(jù)地,沒有軍隊。他是赤手空拳的,以他的個人魅力改變了這個國家。

第二位是秋瑾,過去我們經(jīng)常為了捧高一個人而貶低一個人,把她的丈夫王廷鈞說得很不堪,說王廷鈞買官什么的。但買官捐納制度,是清政府在太平天國之后為了解決財政問題的對策。考不上科舉,通過捐錢拿一個虛銜,不是很丟臉的事情。秋瑾的丈夫還算是一個不錯的人,如果他是一個很不堪的人,怎么可能放秋瑾去日本留學呢?甚至如果秋瑾的丈夫像我們先前說的那樣不堪,那秋瑾也不怎么地,怎么看上了一個這樣的人呢?其實是人生的追求不一樣,她的丈夫做了個小的京官,已經(jīng)很滿足了。

回到歷史現(xiàn)場,秋瑾本來也是可以逃的,但是她不走。這樣的人真的是把小我放在腦后。其實江南對于清政府的拋棄和唾棄,可以說是從秋瑾之死開始的。首先秋瑾殺身成仁,其次還是一個弱女子,第三清政府其實沒有必殺的理由,因為秋瑾在紹興沒有起事;第四秋瑾是大家閨秀。所以紹興的知縣是不愿意殺的,但是紹興的知府一定要殺。這里面有意思的是,知縣是漢人,知府是滿人。

清政府殺秋瑾,就是自絕于人民。

中華民族從來都有一種脊梁式的人物,孫中山是,秋瑾是,譚嗣同也是。在歷史轉(zhuǎn)折的時刻,這些人都是放下小我,追求大我。

我們評價一個人,一定要“知人論世”。第一你要知道這個人,這個人的家庭、教育背景、成長歷程;第二這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把兩者結(jié)合起來我們就看得比較清楚。以往的歷史書寫往往有過分地政治解讀,所以過去的人很蒼白,不可信也不可親。過去的孫中山,睜開眼睛就是革命,這怎么可能呢?孫中山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紅顏知己,這在當時也不是道德問題,一夫一妻制是1949年以后才嚴格規(guī)定的。

列寧說過一句很簡單的話,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主要就看他給歷史提供了什么新的東西。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