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姜亮夫誕辰118周年:傅杰述先生的學術成就與治學特點

【編者按】今天是姜亮夫先生誕辰118周年。由他晚年的學生與助手、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傅杰編錄的《姜亮夫論學集》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刊發(fā)傅杰教授為該書所寫的前言,現(xiàn)標題為編者所擬。

【編者按】

今天是姜亮夫先生誕辰118周年。由他晚年的學生與助手、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傅杰編錄的《姜亮夫論學集》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文為該書所寫的前言,現(xiàn)標題為編者所擬。

姜亮夫先生晚年

姜亮夫先生諱寅清,以字行,一九〇二年五月十九日生于云南昭通。父親姜思讓先生曾就讀于清末大學堂,武昌起義后返家領導地方光復事業(yè),云南護國之役時又領導昭通募捐濟軍反袁,先生自幼即受他愛國思想的影響。一九一四年入昭通高等小學。一九一六年入云南省立第二中學。一九二一年以本省官費生考入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國文部,得林思進、龔道耕、廖平諸先生指授,研讀《詩經(jīng)》、《尚書》、《左傳》、《荀子》、《史記》、《漢書》、《說文》、《廣韻》等典籍。一九二六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諸先生問學,在王先生指導下完成論文《詩騷聯(lián)綿字考》。畢業(yè)后在南通、無錫中學任教。一九二八年至上海,先后任持志大學、大夏大學、暨南大學、中國公學、復旦大學教授及北新書局編輯。其間又拜章太炎先生為師。章先生指導他從杜佑《通典》入手讀史,并告誡他要做一個真正的學人,不作空疏之學、嘩眾取寵之學。一九三三年任河南大學教授。一九三五年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考古學,結識了馬伯樂、伯希和、戴密微、葉慈、翟理斯等漢學名家,接觸了多種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名著。遇友人王重民,相約摹錄為伯希和劫去的敦煌經(jīng)卷,開始了敦煌學研究。其后又游倫敦、羅馬、柏林,領略了西方學者整理文物、研究學術的科學方法與寬闊途徑。一九三七年回國后,歷任東北大學、西北大學、云南大學、昆明師范學院、英士大學等校教授,并曾任云南省教育廳廳長、云南軍政委員會文教處處長。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一年在云南革命大學學習。一九五二年到云南省博物館工作。一九五三年調(diào)任浙江師范學院(后改名為杭州大學)教授,一九五六年起任中文系主任。一九八三年組建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任所長。曾被推舉為中國屈原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會長、浙江省語言學會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學術顧問、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學術顧問、《漢語大字典》與《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先秦文學分支主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四日病逝于杭州,終年九十三歲。

姜亮夫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畢業(yè)證書

姜先生的學術研究,大抵以小學立根基,以史學致宏大,而尤湛深于楚辭學與敦煌學。已刊行的著作有:

一、《屈原賦校注》。屬稿于一九二九年,以明翻宋本洪興祖《楚辭補注》為底本,參校他本,復征引《文選》、《史記》、《一切經(jīng)音義》、《太平御覽》等書考證史實,訂正文字。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先生晚年加以重訂,于一九八七年付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二、《楚辭書目五種》。綜錄歷代有關《楚辭》著述的工具書,包括:(一)楚辭書目提要,內(nèi)分輯注、音義、論評、考證四類,計二二八種;(二)楚辭圖譜提要,內(nèi)分法書、畫圖、地圖、雜項四類,計四十七種;(三)紹騷偶錄,著錄漢代以來模擬屈賦的著作,計書籍十九種,篇章一九二題;(四)楚辭札記目錄,著錄趙宋以來各家讀書札記中考證《楚辭》文字的條目,計八〇二題,又書籍一種;(五)楚辭論文目錄,主要著錄現(xiàn)代有關《楚辭》及其作者的論文目錄,計四七七題。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修訂再版。

三、《楚辭今繹講錄》。先生一九七九年受教育部委托主辦《楚辭》學講習班,本書據(jù)授課錄音整理而成,共十二講,對《楚辭》的研究方法,屈原事跡,《楚辭》的源流、系統(tǒng)、內(nèi)容特色都有闡說。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初版,一九八三年修訂再版,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新版。

四、《楚辭學論文集》。收錄《楚辭》論文廿五篇,對屈原生平,屈原思想,《楚辭》中的訓詁、語法、文例,《楚辭》學史以及楚史、楚地理與楚文化中的問題做了探研。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

五、《楚辭通故》。先生治《楚辭》的總結性著作,對《楚辭》中的全部語詞與重要問題分類加以考釋,凡十部:(一)天部;(二)地部;(三)人部;(四)史部;(五)意識部;(六)制度部;(七)文物部;(八)博物部;(九)書篇部;(十)詞部。齊魯書社一九八五年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再版。

《楚辭通故》手稿本

六、《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原為所撰《敦煌志》中的總論,五十年代以白話改寫而成,對敦煌史地、敦煌文書與敦煌藝術做了介紹。古典文學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再版。

七、《敦煌學概論》。先生一九八三年受教育部委托主辦敦煌學講習班,本書亦據(jù)授課錄音整理而成,共六講,涉及敦煌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敦煌卷子與敦煌藝術的內(nèi)容及特色、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等。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再版,北京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列入“大家小書”叢書。

八、《敦煌學論文集》。收錄敦煌學的論文三十八篇,既有關于敦煌歷史、文書、藝術等的專題研究,亦有資料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出版。

九、《莫高窟年表》。將敦煌卷子中有年代可考者按年依次編定,正表起自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二九〇年)傳說莫高窟始建窟寺時,止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一〇五七年),表前則“攝照中原之往跡,以明敦煌體性之所有”,表后則略記藏經(jīng)洞開啟至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之歷年大事,并附《敦煌所見道教佚經(jīng)考》、《敦煌寺名錄》及分類的《敦煌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

十、《瀛涯敦煌韻輯》。凡廿四卷,分隸三部:(一)字部,摹錄藏于巴黎的敦煌韻書殘卷廿七種,附錄六種;(二)論部,收論文廿一篇,多為所摹錄的卷子的考釋與論述;(三)韻部,綜合字部所收各卷及有關材料制成《隋唐宋韻書韻部總譜》、《諸隋唐宋人韻書反切異文譜》、《諸韻切語上字不見于〈廣韻〉諸字譜》、《隋唐人韻書所載諸體字譜》,以便總觀比照各相關韻書的全貌。上海出版公司一九五二年出版。后數(shù)十年時加訂補,寫定《瀛涯敦煌韻書卷子考釋》,于一九九〇年付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十一、《中國聲韻學》。三十年代初期講授聲韻學時所撰講義,是現(xiàn)代較早全面概述傳統(tǒng)聲韻學的著作之一。世界書局一九三三年出版。

十二、《文字樸識》。三十年代講授古文字學時所撰講義,結合王國維先生的古文字與章太炎先生的聲韻學研究成果,考察文字孳乳演變軌跡。第一卷于一九四六年收入云南大學文法學院叢書出版。

十三、《古文字學》。系五十年代所撰古漢語教材中的文字部分,結合古代文化史實探討了漢字的產(chǎn)生及其形體的變化。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再版。

十四、《昭通方言疏證》。成書于二十年代,凡十卷:(一)釋詞;(二)釋天;(三)釋地;(四)釋人;(五)釋衣服;(六)釋飲食;(七)釋宮室;(八)釋器用;(九)釋博物;(十)附錄。記錄昭通方言語詞約四千個,明其音讀,證以古訓。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出版。

十五、《古史學論文集》。收錄古史論文廿五篇,以考述上古史及先秦古籍者居多。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

十六、《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原名《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一九三七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五十年代重加刪訂,改題今名。收錄自春秋末期至一九一九年以前去世的歷代人物一萬二千余名,以表格形式按歷史順序列出諸人姓名、字號、籍貫、歲數(shù)、生卒年及所據(jù)材料出處,在生、卒年兩項中又分別注出帝號、年號、年數(shù)、干支及公元年份,是稽查我國歷史人物的生卒年、籍貫及碑傳信息的重要工具書。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出版。

《姜亮夫全集》

上舉之外,先生已問世的著作還有《詩騷聯(lián)綿字考》、《陸平原年譜》、《張華年譜》、《屈原賦今譯》等;未單獨刊行的著作有《古漢語論文集》、《古漢語語音學》、《甲骨學通論》、《二招校注》等。今并匯錄為《姜亮夫全集》二十四卷,于二〇〇二年由先生故鄉(xiāng)的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姜先生的治學,其要蓋在以下數(shù)端:

一、治學基石:資料與工具。先生治古史而成《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治《楚辭》而成《楚辭書目五種》,治敦煌學而成《莫高窟年表》。在這樣詳備的資料基礎上來做專題研究,自然易于深入而不蹈空。他教導學生:“要建立一個學術系統(tǒng),要做到無微不至,必須以掌握資料為第一事?!薄安牧弦欢ㄒ鸭帽容^完整一些。譬如搞《楚辭》,最好把《楚辭》全部有用的資料都找來,還要找一些同它有關系的東西,面要寬一些。”并強調(diào)說:“編工具書這種事,我們研究學問的人,非做不可?!彼詫熗鯂S先生為例,回憶“他每研究一種學問,一定先編有關的工具書,如研究金文,即先編成《宋代金文著錄表》和《國朝金文著錄表》;研究宋元戲曲,先做《曲錄》”,故對研究對象各方面的情況都能了然于胸,其研究成果的“點點滴滴都有詳細的根據(jù)”。

姜亮夫(左)與饒宗頤

二、治學中心:語言與歷史。先生審悉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根本問題仍在語言與歷史兩事”,自言“以語言及歷史為中心,此余數(shù)十年根株所在”,既宣示自己的古史研究“植基于語言文字”,又指出“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大本大根,如不切實讀史,搞文字聲韻就缺乏堅實的基礎”。而所以要以語言與歷史為治學的根株,則“自語言言有二義:(一)謂解釋文辭以馳騖語言學規(guī)律,務使形、聲、義三者無缺誤。(二)謂凡歷史事所借以表達之語言,必須與史實之發(fā)展相協(xié)調(diào),不可有差失矛盾。以歷史言之,則歷史發(fā)展與語言規(guī)律之出入,繁變紛擾,往往與語言之變有如親之與子”。

三、治學方法:綜合與貫通。先生進一步申論:“然欲證史、語兩者之關涉,自本體本質,有不能說明者,于是而必須借助于其他學科,乃能透達,故往往一詞一義之標舉推闡,大體綜合社會諸科,乃覺昭晰?!币驗椤耙C實一件事物的全體所需要的知識,是非常廣闊的,凡此事物有關的學科,你都得用到,這就是所謂‘綜合’,要綜合一切有關學科,才能說明某一學科”。譬如“我不滿意我的《屈原賦校注》,就是因為未曾使用一切語言、歷史、民族、地理、博物、生理、氏族社會、政治、哲學,乃至天文、物理、化學等許多知識,細細引入,以詳釋各詞語。于是,后來我盡量引進,盡量發(fā)揮,改寫成為《楚辭通故》”。歐洲游學的閱歷促使他突破了自己“數(shù)十年單一的研究方法,吸收了國外學者綜合研究問題的經(jīng)驗”,于是“思想有凝滯的,可以抉擇了;材料方面有缺陷的,可以補充了。方法上更使我有了多樣化的路子,可以從四面八方來包圍它,有無往不適之樂”。

姜亮夫在歐洲游學留影

四、治學態(tài)度:耐勞與求實。先生筆耕終身,廣涉多門學科,沒有刻苦耐勞的工作精神,是不可想象的。他自稱是一個“遲鈍”的人,因此,“在學術研究上,就有一種毫不為人所難的脾氣”,“可取的只有下笨工夫這一點,許多事都是在笨求中得到一線光明,一絲成就”。在不斷深入的研究中愈益感到“科研的天地,真是寬大得很,同時也細致得很”,這更“促使我不知疲倦地工作”,并痛惜許多時間與精力都以不得已的原因而被浪費了。在晚年雙目幾近失明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讀書寫作,指導學生,勉勵青年“存永久堅強的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艱苦卓絕的氣概,不作浮夸,不為文痞”。他強調(diào)治學必須“規(guī)規(guī)矩矩,老老實實,從頭做起,不敢偷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坦承自己“對《楚辭》也還有許多未弄懂的東西”,都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學者態(tài)度。

姜先生在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時表示“始終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然而他在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的著作在海內(nèi)外屢次翻印,廣為流布。其中《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已成為治史者常備的工具書,也成為各種文史工具書書目必列的著作。如張舜徽教授主編的《中國史學名著題解》(一九八四年,北京)表揚該書“取材豐富,考訂認真”,雖“有一些疏誤之處”,但“仍不失為一部使用方便,有較高價值的工具書,是同類書中的較好者”。《楚辭》諸書亦為多種研究論著及《楚辭》注本反復征引,并給予了高度評價。如馬茂元教授主編的《楚辭研究集成》第二編《楚辭要籍解題》(一九八四年,武漢),收錄了《屈原賦校注》、《楚辭書目五種》及《楚辭今繹講錄》。論《校注》,則謂“姜亮夫綜合屈原身世與戰(zhàn)國民族的歷史條件,結合文法分析,精細周密地來探索每一句每一篇的大義”,其“訓詁都是很有根據(jù)的,且能顯示作者具有很深的功力”;論《書目》,則謂“書中對前人著述,時加評議,指陳得失,褒貶得當”,“雖是目錄學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反映了姜氏的治學成果,是一部具有學術價值的專著”;論《講錄》,則謂:“無論談哪一方面的問題,姜氏都能結合作品內(nèi)容和時代背景,并通過實例的剖析加以闡發(fā);因此,全書說理透徹,生動流暢,對讀者學習、理解《楚辭》,是很有益的?!绷砣缏曧崒W權威陳新雄教授在《幾本有價值的聲韻學要籍簡介》中稱贊《中國聲韻學》“敘述頗為簡明,編排也頗有次序,立論多本章炳麟、黃侃的說法,參以語音學原理,是一部值得推薦的聲韻學要籍”(載《鍥不舍齋論學集》,一九八四年,臺北)。敦煌學權威榮新江教授更撰《重讀〈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自述在準備敦煌學導論課時,“首先想到姜亮夫先生的《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因為這是我學習敦煌學的入門書,許多敦煌學的最初記憶都從這本書開始”,全書“圖文并茂,從各個角度闡明了敦煌石窟和藏經(jīng)洞出土文獻的豐富內(nèi)涵”,如今“從一些個案的研究上看,這本書當然有不少地方可以補充、修訂,但從它對整個敦煌學的描述上看”則“仍然是全面反映敦煌寶藏的一部好書”(載《敦煌學新論》,二〇〇二年,蘭州)。而李學勤教授則在為《姜亮夫全集》寫的序中說:“姜先生的學問,究其實是兼采眾長,自成一家”,研究范圍“由后學看來,更是寬無涯涘?!度非把运e,即有楚辭學、敦煌學、語言學、歷史學四大方面,而在這些方面他都有為學人所必讀的重要著作,其貢獻之大,乃世人共見”。

《姜亮夫論學集》

姜先生的著作總字數(shù)逾千萬,本書無疑只是鼎中一臠。全書分為兩卷,上卷為中國文化史與中國學術史部分,輯《孔子和他的學說》、《新經(jīng)疏》、《諸子古微》、《三楚所傳古史與齊魯三晉異同辨》、《敦煌經(jīng)卷在中國文化學術上的價值》等文十四篇;下卷為治學歷程與治學方法部分,輯入《我是怎樣做研究工作的》、《根底之學與博與專的道路》、《憶清華國學研究院》、《思師錄》、《研究國故應有的基本知識與應備的工具書》等文十七篇,共計三十一篇。其中三十篇均見于《姜亮夫全集》,唯一的例外,是《全集》出版后發(fā)現(xiàn)的刊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九日《浙江日報》的《從三個主義說到“家”》。

一九五七年五月,《人民日報》發(fā)布了中共中央關于開展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的指示,黨外人士也被號召鳴放。先生借此東風,一吐胸中壘塊:

主觀主義者把一切“真實”建立在個人的想象上,自己的腦子便是庖丁解牛的刀;宗派主義或教條主義者把一切“真實”建立在一個“宗神”或一個“教主”身上,只為某圣人、某賢人立言。他們都很害怕“客觀存在”……往往扯上點形式,就算解決了問題。游國恩教授在北京座談會上指出有人以為屈原是封建主義者,因為他是貴族。我曾親耳聽過一個同志批評王國維,說他是最后一個高舉封建主義大纛的人。某位很有地位的同志說,昆曲只能在廟廷中演出,所以是封建藝術,因而連累到唱昆曲的成了“封建余孽”。

類似的事例正層見疊出:

譬如俞平伯談《紅樓夢》,著著實實、多多少少有些搔著癢處的地方。我并不敢稱他是紅學專家,但讀了些“圍剿”他的文章,有很多只是“扯”而不是爭鳴,連俞平伯那點篤實也還沒得!我看不出他們真正鳴了點什么?圍剿唐蘭的改革文字的文章,也看不出什么更多的槍法。這些這些,只看見熱騰騰的一棍子打死人的影子。近來從各方面的爭鳴中,才知道這都是有領導的運動。

先生直言規(guī)箴:“我想學術研究,譬如種花種稻,是不好使用一般的‘領導方式’的。”他寄希望于領導:不可“領導太重”;不可“揠苗助長”。他更寄希望于青年:不可狹隘,“要有寬博的知識,才能積累得厚,建筑得高”;不可固執(zhí),“對一切派系,有虛心吸取的雅量,不要學還未成,而先學會一套捧人或踏人的本領”;不可趕場,“臨時拉湊點材料,趕一個熱鬧市場,以為是成名的終南捷徑,甚至于在場中去露一露打出手的本領”;不可標榜,“以此作為個人向上爬的投資”,而能“看穿這些宗派主義者及一切壞主義者的伎倆,回頭好好做一個最忠實的科學研究者”。

文章寫得及時,發(fā)表得也及時——見報十天之后,就傳來了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號角聲。先生固幸得漏網(wǎng),該文則湮沒不彰。而他六十多年前的慷慨陳詞與痛切呼吁,在今天也依然值得我們再三吟味。這樣既具有歷史意義、又不乏現(xiàn)實意義的文字,自然是值得載入本書以廣其傳的。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