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什么日本國民富足,幸福感卻很低?環(huán)境舒適,但是自殺率高居不下?日本暢銷書作家本田直之對這種現(xiàn)象十分不解,他帶著心中的疑問,去北歐一些幸福指數(shù)較高的國家尋找答案,寫出了《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近日,重慶出版社推出了該書的新版。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其中一章。
在很多人看來,北歐人不夠富有。北歐人繳納的稅金幾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拿到手的實際可支配現(xiàn)金并不多。
北歐人的著裝并不光鮮,他們開的汽車也是使用了很多年的舊物,他們雖然有自己的度假屋,但整修度假屋時,從改建、裝修到大掃除等所有煩瑣雜事都得自己動手,而且大多數(shù)度假屋都建在不通水電、超市罕見的偏僻之地。
調查數(shù)據和事實向我們證明,北歐人的幸福指數(shù)很高。近幾年來,很多國家的各大機構都頒布過形形色色的“世界幸福指數(shù)排行榜”。許多大學和調查機構也陸續(xù)發(fā)布了各種各樣的幸福指數(shù)排行榜,比如,蓋洛普的“世界幸福指數(shù)調查”,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世界幸福地圖”,英國列格坦研究所“全球繁榮指數(shù)”等。在這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的都是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
當我前往北歐進行采訪的時候,接受我采訪的北歐人大都表示他們真的感覺自己很幸福。
丹麥房地產公司的職員克莉絲汀·布拉貝斯說:“我的國家確實是一個可以讓我生活得很好的地方?!?/p>
瑞典愛立信公司的職員安德烈亞斯·里貝魯貝克說:“瑞典人通常不會杞人憂天。瑞典既沒有地震,也沒有臺風之類的天災,大家都能夠自由地生活,如果想一輩子都在學校里讀書也沒有問題。因為沒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我們也就感覺不到什么壓力,也不需要活得太過嚴肅……”
芬蘭的雜貨店經營者中村浩介說:“在芬蘭生活,人的內心會有一種平衡感,因為我們可以在自然的田園風光與都市的繁華生活中自如轉換,可以兼顧個人的娛樂與工作。雖然我們支付著高額的稅金,但是我們可以享受優(yōu)厚的福利?!?/p>
北歐人不是最富有的卻是最幸福的,奧秘是什么?
推崇“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生活方式
細心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當全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人們還在信奉美國式的物質至上主義時,北歐人已經丟棄了這種傳統(tǒng)的價值觀和幸福觀,開始實踐一種可稱之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種自由自在又具有彈性的理想生活方式和全新的幸福觀,提倡物質簡樸、精神豐盈,比起追逐物質,更珍視精神層面的體驗和充實感。
北歐國家也經歷過泡沫經濟時期。當時的北歐人也和現(xiàn)在的我們一樣追逐物質,提前消費,陷入借錢、還貸的處境。
芬蘭作家、翻譯家提姆·莫尼納曾向我回憶他的童年:“在我的童年時期(20世紀80年代),家里的汽車總是嶄新的,父母不斷地買回來各種家用電器。當經濟開始變得不景氣時,一切都化為了烏有,所以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明白了金錢的意義和本質?!?/p>
所以,當北歐經濟從不景氣中復蘇后,嘗過泡沫經濟滋味的北歐人不會因為重新?lián)碛辛素S富的物質而感到幸福,而開始重視精神層面的追求。
在丹麥,有一套人人皆知、非常有趣的“詹代法則(Jante Law)”,包括“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別人善良”“不要把自己想象得比別人好”“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很在乎你”“不要以為你能教導別人做任何事”,等等。這些信條的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要有自知之明。
“詹代法則(Jante Law)”影響了丹麥人的思維方式和對待物質的看法,塑造了丹麥人不在物質上大肆揮霍、低調的個性。在諾和諾德制藥公司財務部工作的弗雷德里克說:“如果你真的想大肆揮霍一番,你可以去吃大餐,買高級香檳,但是大餐和高級香檳都不是人生的必需品,我們不必將它們展示給別人看。就算是富人,也不必把‘富人’兩個字刻在自家的門牌上?!?/p>
事實上,不僅丹麥,其他北歐國家的人們都對物質抱持淡定的態(tài)度。在北歐人看來,其實名車也好,豪宅也罷,能夠在物質層面給我們帶來滿足感的東西,大抵不過如此而已。
我曾經采訪過二十幾位各行各業(yè)的北歐居民,每次采訪,我都會問受訪者一個相同的問題,那就是:“你有什么想要的東西?”我問的是“東西”,但沒有一個受訪者告訴我他“想要什么東西”。
在他們的回答中,我?guī)缀跽也坏饺魏魏蛙囎踊蚍孔酉嚓P的具體物品。他們的回答大多是“我希望家人健康”“我希望我的朋友和我認識的人都能取得成功”等。
北歐人切實地感受到“通過物質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所以開始實踐“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生活方式。他們仔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甄選出對自己來說最為重要的東西,然后干凈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通過減少不必要的物質占有,騰出金錢與時間,騰出心靈的空間,將金錢與時間花費在精神和體驗所帶來的幸福感上。因為他們認為“比起金錢和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充實感”,寶貴的經歷以及從中獲得的知識,將永久地入駐生命。
主動選擇簡樸,進退自如
北歐人生活幸福,除了生活足夠簡單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于簡化生活擁有選擇的權力。
在前往北歐采訪之前,我以為北歐人是因為繳納的稅金很多,人們可實際支配的現(xiàn)金其實并不多,所以對物質的欲望不強烈。要知道,北歐國家的國民繳納的稅金及社會保險金幾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
但我到北歐采訪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事情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樣。其實北歐人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會積極購買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我會毫不猶豫地買下?!?/p>
北歐人的生活非常簡樸,并不是說他們在生活上極其節(jié)約,善于自我約束。事實上,他們并不是因為要踐行節(jié)約的理念才生活得如此簡樸,而是經過慎重的選擇之后,自發(fā)地決定要這樣生活。我們從北歐國家的富裕階層也過著簡樸的生活就可以看出,生活簡樸是他們主動選擇的。
他們非常清楚如何給生活做減法,善用自己已有的東西,在現(xiàn)實社會里進退自如,快樂生活。
為放空大腦,刻意追求生活上的“不便”
為了過一種簡樸的生活,在這個科技發(fā)展、方便快捷的時代,北歐人還會刻意去追求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讓心靈變得柔韌和靈敏。
北歐人都有自己的度假屋,但他們的度假屋和我們所說的別墅不是一個概念。他們的度假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生活非常不方便。
芬蘭的家具設計師提姆·雅魯文的度假屋位于距離蘇蘭的首都赫爾辛基一千兩百公里的地方。那里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距離最近的一家商店有七十五公里之遠。
他對我說:“每次去度假屋我只待一個星期左右。夏天時,傍晚和凌晨的天空都非常亮,不用開燈。因為不能充電,手機帶去也沒用。我就這么靜靜地棲身大自然,沒有電視、電腦等現(xiàn)代化設備。這樣的生活可以讓人徹底平靜下來,有點被凈化的感覺?!?/p>
芬蘭諾基亞的職員阿爾特·托努納的度假屋也位于交通不太方便的地方。他笑著說:“在芬蘭,度假屋大多建在接近自然的地方,要喝水的話當然只有靠自己到井里去汲水了。”
芬蘭Littala出版社的職員妮娜·可妮安達非常享受這種刻意的“不便”:“在一無所有的地方,人會有很多必須要做的事情,例如砍柴等。手里忙著這些事,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有很多事做,這本身就是一件叫人開心的事?!?/p>
有時候,我們需要像北歐人那樣主動選擇簡樸。在這個方便快捷的時代,人需要刻意去追求一些“不便”。如果是被迫去做,你可能會覺得種種不便讓人非常辛苦,但如果是主動選擇的話,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樂趣。
對“衣食”的要求低,對“住行”的要求高
人類需要生存,就離不開基本的“衣、食、住、行”等要素。在采訪北歐人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北歐人對“衣”和“食”的要求出奇的低,對“住”的要求則非常高。和“住”同等重要的排序還有前面提到過的“行”,也就是“旅”。按照他們的價值觀排序,應該是“行→住→食→衣”。
北歐國家居民的勞動時間都很短,當?shù)囟斓娜照諘r間也很短,人們在家中度過的時間自然就很長。北歐的家具設計在全球享有如此高的聲譽,想來和北歐人在家中度過的時間較長有關。很多北歐設計師都聲稱,要把產品設計成簡單舒適、人們長期使用也不會感到厭倦的東西。
對于北歐人來說,“旅行是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一個主題”。這和通常的“購物式旅游”截然不同。北歐人對旅行意義的解釋通常是“到陌生的街道上去走走”“去海邊進行海上運動”或是“到山里去親近大自然”等活動可以沉淀為生活經驗,構建個人的經歷。
芬蘭作家、翻譯家提姆·莫尼納說:“我想多出去旅行,旅行能讓自己的世界變得開闊。如果總是待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難免會變得無趣。我認為‘激發(fā)人不同的感覺’非常重要。旅行對我來說,不只是到各大景點走馬觀花地隨便逛逛,而是去體驗當?shù)氐膶嶋H生活,這樣我就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的文化?!?/p>
注重工作效率,追求時間而不追逐金錢
很多人認真工作的動力來源于獲得更高的薪資,但北歐人更從渴望從工作中得到豐富的體驗和精神上的滿足。我在北歐采訪的時候,問他們工作中獲得的最大樂趣是什么?金錢誠然很重要,但更多的人回答道:“我想做更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想從事能帶來成就感的工作”或“希望能夠得到成長”“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出色的評價”。
北歐人非常注重工作效率。從日本遠嫁到丹麥,某船舶公司的職員佛羅史帕克·田中聰子女士對此深有體會。由于先生是丹麥人,聰子結婚后便移居丹麥,在位于丹麥的公司總部上班??偛康墓ぷ鲀热莺退谌毡镜墓ぷ鲀热莶畈欢?,在日本工作時,她常常加班到很晚,而在丹麥,每天做滿八小時她就下班。周圍的同事都是在上班時間內盡力將事情做完,她也就慢慢被環(huán)境所同化。
在北歐,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也非常重視自己是否能夠自行支配時間和工作。在他們看來,只有這樣,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去挑戰(zhàn)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或是重新返回學校充電和學習。所以,取代追逐金錢,他們會去追求與金錢同等重要的“時間”。
降低滿足感的閾值,體味生活中的小驚喜
很多時候,隨著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的滿足感的閾值會隨著水漲船高,內心很難感到滿足,反而充滿“想要更多”的吶喊。
這方面有一個典型的案例,那就是有一項數(shù)據分析表明,就日本而言,從1958年到1998年,四十年間人們的人均實際支出增加了近五倍,人們對生活的滿足感卻絲毫沒有增加。因為人們很容易適應最新的環(huán)境。也就是說,收入增加之后,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會在一定程度上水漲船高,可是人們很快又會訂下更高的目標,因此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就會回到原來的水平。
誠然,人的“滿足感的閾值”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以及個人差異等很多因素的影響,但很明顯,與在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出生的人的“滿足感的閾值”整體偏高不同,北歐人的滿足感的閾值較低。在造訪北歐國家的過程中,當我提到“丹麥人的幸福指數(shù)位居世界第一名”的時候,丹麥人坦言自己的確覺得眼下的生活很幸福,他們打心眼兒里覺得滿足。
北歐人作家兼翻譯家,同時擔任一家小型出版社合伙人的提姆·莫尼納告訴我:“其實我真正需要的錢并不多。即使收入比現(xiàn)在的高出十倍,我也沒有什么特別想購買的東西?!?/p>
北歐人并沒有太多想要得到的東西。他們雖然熱愛旅行,但大多數(shù)旅行不過是到山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氣息而已,或是到度假屋去住上一陣子,生活上自給自足,這些活動都不用花太多錢。
北歐人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大驚喜,而是由日常生活里一點一滴不經意的喜悅感積累而來。他們非常注重體味生活中的小驚喜。丹麥的醫(yī)生芭芭拉·瑪麗努·費希爾向我分享她生活中的小確幸:“等紅燈的時候,抬頭看到皎潔的月亮,內心涌出無限的感動,這是一種幸福;女兒給我畫了一幅很美的畫,這也是一種幸福。不必一天到晚思考自己到底幸不幸福,在某個不同尋常的瞬間,幸福感會飄然降臨?!?/p>
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強大的安全感
當然,北歐人的幸福指數(shù)很高,與北歐擁有非常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分不開的。因為繳納的稅金很高,所以北歐人能享受到很好的福利保障。他們如果生了病,無須花費一分錢便可享受很好的治療;住院后,不工作也能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如果想學習或是進修,學費全免;新生兒若患有先天性的生理疾病,孩子的父母根本不必擔心孩子的治療和住院費用,如果孩子的父母因為照顧孩子而不能工作,他們甚至能得到來自政府的補助。
高收入人群需要繳納高額的稅金,而低收入人群的負擔就相對較輕。雖然這樣不太公平,但富人本就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且整個社會的安定的確是由能力強的人支撐著。這樣一來,不管誰遇到任何意外,都能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這一點讓丹麥人感到特別安心。
瑞典的瑜伽館經營者貝爾·沃魯巴克說:“因為(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從很久以前開始就存在的例行制度,一直在當?shù)厣畹娜丝赡軙碓诟V胁恢?,甚至還有人會抱怨。我有時候也會認為我們國家的稅金太高了,但我依然承認這是一套非常了不起的制度?!?/p>
在丹麥,人如果不幸失業(yè),可以拿到失業(yè)保險金。即使沒有購買失業(yè)保險,政府也會發(fā)放一筆就業(yè)支援金。我們在北歐各國的確見不到流浪漢,因為一個人即使遭遇天大的變故,也不至于流落街頭,這樣的安全感自然會極大地提升民眾的幸福指數(shù)。
盡管每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北歐自由生活方式并非只有住在北歐才能實現(xiàn)。如果現(xiàn)有的生活讓你感覺不到幸福,只要放下負擔,主動選擇,實行“少即是多”的生活方式,你能感覺自己一步步邁向真正的幸褔。
《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新版),【日】本田直之/著 李雨潭/譯,重慶出版社2020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