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9日,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教授羅翔在自己的B站頻道“羅翔說刑法”發(fā)布了第一條視頻:“B站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羅翔”,接著在兩天內漲粉百萬,有關“法外狂徒張三”的各種段子迅速在青年用戶群體中蔓延,羅翔火了。
其實在2019年,就有用戶自發(fā)將羅翔在某法考培訓機構的授課視頻剪輯上傳至B站。頻繁出現在各種犯罪事件中的“張三”、大量驚世駭俗甚至頗具思想實驗性質的奇葩案例、單口相聲般有趣的語言風格構成了羅翔的A面:“法考段子手”,這也成為吸引大量青年用戶的最初因素。
而正如羅翔在其新書《刑法學講義》的自序中寫道:“有人問我: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學習刑法?是因為兇殺、暴力、色情的內容吸引眼球嗎?也許有這個因素,但這絕非關鍵性的原因。如果把人類的知識比作一棵大樹,刑法不過是這棵大樹中一根極小分杈中的枝條。但這根枝條依然有對普遍真理的追求,正是這種對真理的追求撥動了人們的心弦?!?/p>
“人類社會的罪惡都從哪里來?”“正義客觀存在嗎?”“何為良法而治?”“如果自由不加限制,定會導致強者對弱者的剝削?!边@些對刑事案件、法律條文背后的人性幽微、社會結構、法理基礎、哲學思想的追問與求索構成了羅翔的B面,也使得他的視頻沒有流于淺薄,而最終達到了通俗性、人文性與專業(yè)性的平衡。這位在學校里被稱為“刑法小王子“的老師走出了一條和大眾媒體時代法制節(jié)目全然不同的普法道路,成為近900萬互聯網用戶的法律知識與法治思維啟蒙者。
8月15日,羅翔在2020上海書展主會場為其新書《刑法學講義》舉行了簽售會;16日,他接受了澎湃新聞等多家新聞媒體的群訪。
“在我看來,包括刑法在內的每一門學科都可以引發(fā)人們嚴肅的思考,啟迪人們對真理的向往,每一個人都有學習看似艱深的專業(yè)知識的能力?!薄缎谭▽W講義》是一本寫給非專業(yè)人士的刑法常識普及讀物,全書共分九章,分別為《刑法基礎知識》《犯罪》《刑罰》《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貪污賄賂罪》,為普通讀者構建起完整的刑法知識體系。正如書名所示,新書的行文風格與組織結構與羅翔的相關授課視頻保持一致:口述語氣+案例串聯+思維導向——書中沒有對法條的咬文嚼字,而是以案例串聯起重要的法律知識,同時穿插法律思維與哲學思辨。
羅翔在活動現場
狐貍式智慧 VS 刺猬式思維
羅翔偏愛以閱讀獲取知識,在他看來,相比于視頻,文字能夠更好地與讀者進行對話、激起讀者的思考。而他希望借新書達到三個方面的作用:其一,傳遞刑法知識,“告訴大家自由的邊界在哪里”;其二,傳遞法治精神,“刑法其實不僅要懲罰犯罪,還要限制懲罰犯罪的權力本身”——這種悖論性恰恰就是法治與法家的區(qū)分,也構成了法治的精義,“一切的國家權力都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其三,傳遞一個想法——擁有狐貍式的智慧而非刺猬式的思維,也即“在自己看重的立場上不要附著不加邊際的價值,我們永遠要接受對立立場具有相對的合理性。擁抱一種多元主義的智慧,而不是過分地在自己的觀點上執(zhí)著”。
對讀者而言,形成這樣的法律思維或將使他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網絡民意與法律判決之間的分野。網民的憤怒情緒構成了正義所依靠的民意基礎,但同時,人類任何的情感都需要節(jié)制?!胺扇朔浅?粗貎牲c。第一點是程序正義:我們相信這個世界有正義,但由于人類認識的有限性,我們不可能達到一個絕對的正義。如果無視程序、追求所謂絕對正義,有可能會對正義造成摧毀性的打擊,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們帶入人間地獄。通過程序所實現的有限正義,即便是有瑕疵的正義,但它是在程序的基礎上貫徹的,那么這種瑕疵我們也是要去接受的?!绷_翔在采訪中說,“第二點是法治的精神,法治的精神其實是一個雙面不討好的精神,一方面要對國家權力保持警惕,希望國家的一切權力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同時要對沸騰的民意進行約束,使其在秩序的范圍內予以運行。雙面不討好,但恰恰就是法律人的使命?!?/p>
用良知駕馭我們之所學,而不因所學蒙蔽了良知
《刑法學講義》的扉頁上印著一句話:“用良知駕馭我們之所學 而不因所學蒙蔽了良知”,凝結了羅翔對法律背后正義、哲學淵源的思考。正義客觀存在嗎?“至少我的閱讀,我覺得柏拉圖已經非常完美地告訴我正義是存在的,法律上一定是要追求公平和正義?!绷_翔如是說。如果法律不追求公平和正義,那么我們必然走向法律技術主義——法律作為一種純粹的技術,可以用所謂的精致的技術論證為一切命題尋找依據,可以用專業(yè)人士的意見來拒絕傾聽民眾的一切質疑。而法律技術主義在歷史上造成的最慘痛災難之一就是德國法西斯對猶太民族的屠殺。“我們最要警惕的可能就是這種法律技術主義。能夠毀滅人類的只有幾種東西,其中一種就是沒有良知的技術,沒有對錯的知識?!?/p>
因此羅翔認為,刑法與哲學的相互交織是不可避免的。刑法作為人類知識樹上的一根分枝,一定會追溯到最根本的追求、最終極的意義——所有的學科在根源上是相通的,都是為了追尋自己,刑法也可以承載對智慧的追求?!八詾槭裁刺K格拉底說學習是一種回憶,因為我們都有一些原初設置,如果刑法學它撥動了你內心中的那些元素,撥動了你內心中對公平和正義的渴望,那么知識大家就能夠接受?!?/p>
而無論是理念的普及、還是法律實踐的開展,“良法而治、普遍遵守”的法治藍圖的實現,都需要大量的法治人才。對于未來有意從事法律的年輕人們,羅翔給出了他的期許:“中國是缺乏法律意識的人,還是缺法律專業(yè)的人,還是法律的精英人士?我們缺的是從自己內心中發(fā)出的真心、良善、正直和勇敢。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其實也不缺法律技術組織,我們缺的是真正認同法治精神,認同法治理念,以法治作為自己的信念,以法治作為自己使命的人。我們能做些什么呢?能讓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跟人類偉大的靈魂對話,超越我們的父親;然后真正地走入到人群中,去幫助那些最應該幫助的人,關注具體的人而不是關注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