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對象的中國畫表現(xiàn)方式,“盡其精微,以線立形,以形達意”,關注細節(jié),注重寫實。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工筆畫建立了一套嚴整的技法體系。
繼2013年、2016年“工·在當代——中國工筆畫大展”兩次亮相中國美術館,2020年9月19日,“工·在當代”中國工筆畫學術邀請展在成都首次亮相,工筆畫領域老中青三代共37位藝術家參展,展出當代工筆畫創(chuàng)作的不同現(xiàn)狀和創(chuàng)作實踐。
粗略回顧歷史,1976年之前對于傳統(tǒng)書畫的討論在當時的中國,會被認為是一種腐朽沒落的思想。到1989年中國新潮藝術方興未艾之時,前衛(wèi)藝術批評家對于工筆畫這一傳統(tǒng)繪畫形式也沒有給予充分的注意。如何在當代創(chuàng)作工筆畫,如何立足當下全球化和中國文化發(fā)展進程中,體現(xiàn)其在場性和價值,是一個屬于中國的當代命題。
一方面,藝術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絕非僅僅營造一處靜謐悠然的避世場所,而是通過對于當下文化、現(xiàn)實的介入,呈現(xiàn)新的文化體驗與審美主張。更進一步者,關于社會問題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思考和啟發(fā)。通過藝術的眼光觀望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調(diào)整觀者的觀念與態(tài)度。
秦艾《遠塵圖》紙本水墨 2020年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所謂的介入社會,如果僅僅是旁觀式的再現(xiàn),或者一味的抒情都是無力與失效的。在當前的全球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藝術無用論充斥于耳。但即便剝除上述藝術崇高的使命感,將其作為藝術家與外界分享自我理解與自我體驗的通道,也成為當代藝術所具備的獨特魅力。
工筆畫相較于油畫、影像、裝置等藝術形式,對于中國觀者來說“溝通”會更為通暢,對于當代人生存處境和文化特性的反映更能夠令中國觀眾進入作品情景之中。
于瑜 《作為生命的絹——12》 絹本設色 2020年
本次參展藝術家中,或是從社會現(xiàn)象、或是從個人感知入手,有著敏感而細膩的生活體驗,既有對傳統(tǒng)技法的領悟,更在筆下自己營造的世界中展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復雜紛亂的情感。
何劍 《熙街往事之海盜船》中國畫顏料、墨、宣紙 2020
參展藝術家敏感于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與生活體驗,更多的是從自我理解和自我體驗入手,對問題的提出、對社會的回應、對生命與人性的關照成為當代藝術的共通的哲學基礎,無論是工筆畫或是其他當代藝術形式,殊途同歸。
彭薇 《習畫記-2》宣紙水墨 2017年
另一方面,當代工筆畫如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煥以新貌,如何在傳統(tǒng)與當代之間尋找契合點,當下的中國當代工筆藝術家無疑成為不斷努力探索與開辟的一代。
黃威 《四瑞圖》 (2) 紙本設色 2018年
策展人何桂彥認為,工筆畫不應該被局限于某一種媒介或類別之中,它所面臨的問題是全球藝術共同面對的問題。重要的不是藝術家采用了什么樣的技術、手段,而是采用了什么樣的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對色彩的認識觀可以追溯到古代巫術與古代哲學,其色彩作為很重要的表現(xiàn)語言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一般而言,艷麗、沉著、明快、高雅,對色彩要求正而純是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對色的要求。在這個正統(tǒng)的賦色標準中,才出現(xiàn)了隋唐輝煌燦爛的金碧青綠山水,和宋代樸麗典雅的生動花鳥。
藝術家張見在作品中徹底拋棄傳統(tǒng)工筆畫對色彩的要求,大量使用桃紅、粉藍等中國畫所忌諱的顏色,艷俗甚至有熒光感的色彩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形象的組合,形成了頗為獨特的視覺體驗,也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革新力量之一。
張見 《山桃紅》絹本設色 2015
相比于西方繪畫傳統(tǒng),工筆畫并不注重對于光感、立體感的營造。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表現(xiàn)空間、組織敘事和對象間關系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于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與構(gòu)圖。在工筆畫中引入西方繪畫中豐富、細致的光,與立體空間和時間的建構(gòu),是參展藝術家們企圖拓寬工筆畫藝術語言的切入點。
徐累作品在展覽現(xiàn)場
“歸思”是藝術家曾健勇本次參展作品的主題,作品不僅包括了現(xiàn)場墻面上的繪畫,同時有水墨上色的紙漿浮雕,以及拼貼和紙漿雕塑組合。在以孩童、動物為描繪對象之外,還有中國傳統(tǒng)元素的松石及遠行之舟。在屬于中國的詩性表達之中,藝術家力圖將繪畫語言拓展至浮雕、拼貼、雕塑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打造具有立體空間感的工筆畫。
曾健勇作品在展覽現(xiàn)場
“光”、“視幻與錯覺”是藝術家杭春暉多年以來在工筆畫中的探索方向。本次參展的最新作品中,則將對“物”與“時間”概念的思考融入最新作品中。每一件藝術作品對于當代產(chǎn)生的影響之處,不僅僅是作品中已做之事,還有它回避或擱置不為之事。藝術家姜吉安將“工筆畫”這一概念做了翻天覆地的呈現(xiàn),在對待傳統(tǒng)的態(tài)度上,姜吉安大闊步的解放自我。藝術家將對材料思索、幾何形體和光影的運用破壞性的放入工筆畫體系中去,是對既有工筆畫理念的高強度批判和反思。
姜吉安作品在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的其他參展作品中,從不同切入點,從線條、色彩、觀看方式,以及對時間、空間元素的引入,帶來當代工筆畫不同語言形式的探索。
據(jù)悉,與工筆畫學術邀請展同時開幕的還有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成都站),共同構(gòu)成了“復·始——后傳統(tǒng)藝術季”。藝術季在成都東郊記憶展開,為成都當代藝術文化生態(tài)注入新活力。
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成都站)展覽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