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生而為上公,沒而為神人:姜太公的歷史形象及其人格神崇拜

姜太公,商末周初人,姓姜氏呂,名尚字望,俗稱“姜子牙”。民眾口中的太公,時而是輔佐文武王、管理齊國的杰出政治家,時而是溪邊垂釣等候明主的老年隱士,時而又是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管理封神的人中仙,繁多的名與

姜太公,商末周初人,姓姜氏呂,名尚字望,俗稱“姜子牙”。民眾口中的太公,時而是輔佐文武王、管理齊國的杰出政治家,時而是溪邊垂釣等候明主的老年隱士,時而又是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管理封神的人中仙,繁多的名與號,暗示出他所擁有的多面的形象。作為中國古代的一位知名人物,姜太公不僅本人有過輝煌的一生,也在后世發(fā)展出“武神”和“封神”兩種類型的人格神崇拜,正應了蘇軾在《禱雨磻溪文》里所說:“夫生而為上公,沒而為神人,非公其誰當之!”

出身寒微的帝王師:姜太公其人

現(xiàn)今我們能找到的最早涉及姜太公的文獻記載,是《詩經(jīng)·大雅·大明》。這篇關于周朝開國歷史的敘事詩在談到牧野之戰(zhàn)時寫道: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其中,“師尚父”是對姜太公的尊稱,而“時維鷹揚”則表現(xiàn)了身處威風凜凜的伐紂軍隊,太公的驍勇之姿有如奮飛長空的雄鷹,格外引人注目。從這些詩句來看,姜太公應該是周武王陣營中一位重要的軍事家或?qū)㈩I;而他身上作為武將的這一面,將會得到后人的崇拜。

明萬歷刻《三才圖會》太公像

明萬歷刻《三才圖會》太公像

我們都知道太公有非常多的名稱、名號:呂尚、呂望、姜尚、姜子牙、太公、姜太公、太公望、師尚父,那么彼此之間如何辨別?事實上,光是這些名字就能向我們講述不少關于太公的生平。

首先,“姜”是太公的姓,“呂”則是他的氏。先秦人姓、氏兩分,“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姓是用來標示共同血緣關系的,而氏則是用來區(qū)分從同姓宗族分化出去的各個父系族群。同時,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我們在早期文獻中基本看到的都是“呂望”、“呂尚”,而不會看到“姜尚”這樣的叫法。

“姜”這個姓格外值得討論,因為相傳該部族是炎帝神農(nóng)氏的后裔,《說文解字》稱“神農(nóng)居姜水,因以為姓”。由于姜水與姬水相去不遠,姜姓部落就經(jīng)常與黃帝后裔、姬姓部族(周朝君主便姓姬)通婚。姜姓原本居住于西方,是古代游牧部落羌人的一支,但很快就分離了出來,較早開始發(fā)展農(nóng)業(yè),并且不斷向東遷徙。長期以后,姜姓人就在今河南、山東等地建立了齊、許、申、呂、萊等國。因此,“姜”表明太公是龐大的姜姓部族的一員,“呂氏”則表明太公的祖先過去被封于東方的呂國,因此他的籍貫應該就在此地。

其次,“太公”、“太師”、“師尚父”等,不是他擔任的官職,而是周人(特別是齊國人)對他的尊稱。《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稱“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太”字在先秦均寫作“大”),劉向《別錄》里把“師尚父”一詞解釋為“師之、尚之、父之,故曰師尚父。父亦男子之美稱也”??梢姡盟^“公”“師”“尚”等字來稱呼呂望,都是出于對他的崇敬,所以當我們使用“姜太公”來具體指稱這一歷史人物時,其實隱含了一種贊美的意味。

最后,關于廣為人知的“姜子牙”,這個名字大約是后人的一種誤傳?!妒酚浰麟[》引譙周稱太公“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司馬貞自己則修正為“蓋牙是字,尚是其名”;然而縱觀先秦文獻,找不到一處稱太公為“姜牙”的記錄,所以“姜子牙”極有可能是漢以后的一種傳說、訛誤,與史實不符。不過有趣的是,恰恰是不合史實的一個名字在后世最為流傳。當然,這并不代表“姜子牙”這個名字就毫無意義,它是太公事跡傳播數(shù)千年的一個結果,代表了后人的新造和想象。

由此看來,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氏呂、名尚、字望(一說名望),死后被尊為“太公”或“師尚父”。這些名稱足以說明呂尚在周朝享有極高的地位,那么他的一生究竟是什么樣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姜太公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姜太公像

雖說姜太公的祖先因有功封于呂國,但是“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繁衍,到了呂尚一代大概已經(jīng)沒有什么政治資本了,從貴族降為平民,而他似乎又出生于一個特別貧困的家庭,所以只能四處奔波、謀生。結合戰(zhàn)國到漢朝的文獻來看,姜太公在遇到周文王之前可謂貧苦至極。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篇稱:

呂望為臧棘津,戰(zhàn)監(jiān)門萊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興而為天子師,遇周文也。

《戰(zhàn)國策·秦策五》:

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尉繚子·武議》:

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盟津,過七十余而主不聽,人人謂之狂夫也。

《離騷》: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韓詩外傳》卷八:

太公望少為人婿,老而見去,屠牛朝歌,賃于棘津,釣于磻溪。文王舉而用之,封于齊。

《說苑·尊賢》:

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

這些記載告訴我們,呂尚年輕的時候似乎因為家里過于貧窮,只能出外到妻家做贅婿(“人婿”“臧”),結果年紀較大以后卻被老婆掃地出門(“逐夫”),只能重新回到呂氏家族;他似乎在商朝首都朝歌的市場上當過屠夫,揮刀切肉,當街叫賣;他似乎又在棘津當過食品小販(“賣食”),但是賣貨能力也不怎么樣;此外,他似乎還一度在旅店里當服務員(“迎客之舍人”),也做過地位卑下的看門人(“監(jiān)門”)——如今已無法考證太公是否有過全部這些經(jīng)歷,概而言之,屠夫也好,小販也罷,都意在說明他早年極其窮困潦倒。

當然人們都相信,太公并沒有畢生窮苦,而是在七十歲那年走到了人生的轉折點,也就是得到周文王姬昌的重用,之后一舉立下了輔佐文王興邦、武王伐紂的赫赫功勞,成為周王朝的開國功臣。至于貧寒如呂尚是如何躋身于文王集團的,人們大約還不明就里,因此便出現(xiàn)了“太公垂釣”的傳說?!秴问洗呵铩ば⑿杏[》稱:

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于渭以觀之。

后世廣為流傳的、隱居垂釣以候明君的太公形象就在這個時候初具雛形。

把上面的諸多材料整合到一起,就得到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姜太公傳記:《史記》中的《齊太公世家》。司馬遷當然是在廣采眾多史籍和各方傳說的基礎上寫成的太公傳記,但由于它是一篇完整連貫的敘事作品,因此就成為人們了解這一歷史人物時最值得參考的文獻。

明弘治刻本《歷代古人像贊》太公題跋像

明弘治刻本《歷代古人像贊》太公題跋像

按照司馬遷的表述,太公呂尚是東海邊上的人(具體是哪一處沒有說明),他的祖先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在夏朝就受封呂、申兩地,并在此創(chuàng)建了姜姓的國家。然而到商朝以后,呂國和申國都漸漸衰落,因此有些呂氏后代就淪落為庶人百姓,而太公就是其中的一人,因此“呂尚蓋嘗窮困”。

至于太公是如何被彼時仍為西伯侯的姬昌所發(fā)掘的,司馬遷給出了比以往更為詳細的敘述: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彨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诱媸切??吾太公望子久矣?!?/p>

這一段顯然是在“太公垂釣”故事的基礎上擴寫而成,并加入了占卜、預言等元素,從而讓太公與文王的初遇顯得更富傳奇性。

或許是出于“寧信其有,勿信其無”的治史態(tài)度,司馬遷還根據(jù)其他材料提供了太公遇文王的另外兩種故事:一種認為太公曾做過紂王的臣子,但因不滿暴政而離開,之后四處游說諸侯,但沒有君主愿意接納他,最終西行去了周國;另一種故事則認為,當姬昌遭逢牢獄之災、被紂王囚禁在羑里的時候,他的手下散宜生、閎夭二人就去向呂尚尋求幫助,而呂尚聽聞姬昌賢明,所以就與二人一起搜羅各種美女珍寶,進獻給紂王,從而把姬昌贖出來——呂尚究竟是如何進入周文王集團的,司馬遷自己也沒法確定,但是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投奔周國的呂尚一定地位顯赫,做了文王、武王的帝師。

歸周之后,太公成為文王手下最重要的謀略家,他與文王一起謀劃如何推翻商朝的暴政,提供了許多兵權與奇策,使得周國國土大增,所以司馬遷說后世談論兵法時都會把他追認為祖師爺。文王駕崩以后,武王即位,集合了一個新的領導團隊,而太公在里面扮演了一個主謀和總指揮官的角色:

九年,欲修文王業(yè),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后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边€師,與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

這里“左杖黃鉞,右把白旄”的毅勇形象,和《詩經(jīng)·大明》里的描繪非常接近。不論是武王與太公共同立下太誓(即《尚書·泰誓》),還是太公一人的勸告竟能壓過占卜和群臣的反對聲,都足以說明呂尚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如何,而司馬遷也寫明太公在武王伐紂的大規(guī)模行動中出謀居多。

滅商以后,天下歸周,而作為功臣,太公封到了齊地。此時的太公又憑借出色的治理能力使齊不斷發(fā)展壯大:

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齊國是姜姓部族建立的國家,同樣是東海人的姜太公自然熟悉當?shù)氐娘L土人情,于是能夠因地制宜發(fā)展工商業(yè),為齊成為大國打下了堅實基礎,“以太公之圣,建國本”,而向往齊國大國風范的司馬遷,也毫不吝嗇對于太公的贊美之詞。

總的來看,早期的姜太公主要呈現(xiàn)的是集政治家、軍事家于一體的開國功臣形象。他儼然成為皇權制度下的一個典范,寄托著無數(shù)文人的政治理想。不過,由于年代久遠,太公身世的模糊性也為后世的詮釋與想象敞開了空間。

昭烈武成王:武神崇拜的歷史

作為周王朝的重臣,姜太公自然很早就成為了人們崇拜的對象。我們?nèi)缃窨梢钥甲C,最晚在東漢時代,就有了祭祀太公的現(xiàn)象:《魏書》和《水經(jīng)注》都曾記載,在汲郡的東北就有一座太公廟,廟前碑文表明此廟是東漢人杜宣、崔瑗等人所建。而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官府開始明確下令在傳說中呂尚垂釣地磻溪建立太公廟,而官方的加入顯示了太公祭祀正不斷興旺。不過這個時候,人們對太公的崇拜似乎還缺乏一個明確的角色定位,似乎只是把他當作一個遙遠的先祖來奉祀。

山東省淄博市姜太公祠

山東省淄博市姜太公祠

然而,到了唐代開元十九年,太公信仰突然“升格”,因為朝廷下詔要求在兩京建太公廟,并且規(guī)定了明確的祭祀時間與禮制,《新唐書·志第五》記載:

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宣。出師命將,發(fā)日引辭于廟。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

不僅武舉人應考要先去拜謁太公廟,而且軍隊出師、任命將領當日也要前來參拜講話,甚至連張良這樣的一代名臣也只能當他的從祀??梢姡瑥倪@時起,姜太公呂尚就正式進入了國家級的祭典,而他的角色也被樹立為“武神”、“軍神”,太公廟因此就成了國家欽定的武廟。這種出人意料的崇拜到了唐肅宗時期甚至不減反增:

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仆射衛(wèi)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于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晶國君樂毅列于右,以良為配。

所謂十位良將,都是歷朝歷代大名鼎鼎的軍事家,比如孫武、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等等;然而他們在國家大典中卻不能擁有自己獨立的祭祀場所,只能當作太公的“配享”,也就是從屬于太公的身下來享受人民的祀奉(該廟制后來成為元雜劇《十樣錦諸葛論功》的題材)。配享常見于帝王宗廟以及孔廟,比如顏回就從祀于孔廟,又如張良按照傳統(tǒng)就應從祀于漢祖劉邦廟,而姜太公之所以能擁有超高的祭祀規(guī)格,就是因為他被追封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子相對應:在一個以儒為尊的帝國里,孔子的地位無須贅述,而一個文王的大臣竟然能夠與千古圣人平起平坐,享受同等的祭祀。表面上,這種事在當時的士大夫眼里簡直不可思議。

武成王姜太公衣冠墓

武成王姜太公衣冠墓

當然,太公信仰的升格絕非空穴來風:“武”對“文”,“武成”對“文宣”,從名字上來看,為太公追加的封號有意識地在與孔子的封號相對應;既然孔子形象及孔廟(等于國家的文廟)祭禮象征著文官的體制性地位,那么反過來,武神崇拜的升格,也就是在禮制層面上對軍人地位的肯定。對此,宋人周翰就看得很清楚:

昉自唐室,崇祀太公。原其用意,蓋以天下雖大,不可去兵;域中有爭,未能無戰(zhàn)。資其佑民之道,立乎為武之宗,覬張國威,遂進王號。

隨著兵農(nóng)合一的府兵制在初唐走向崩潰,民眾越發(fā)不識弓槍,因此武則天創(chuàng)立了武舉制度,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武人的價值;而到了安史之亂后的肅宗時期,四處征戰(zhàn)、安邦定國的武將對于朝廷的重要性已經(jīng)遠遠高于安史之亂前,所以就不難理解肅宗為何下詔追加隆重的“武成王”封號。大幅提升姜太公的祭典規(guī)格,無疑與官方想要提振整個社會的尚武精神、抬高軍人的政治地位密切相關。到此就不難理解,德宗貞元年間出現(xiàn)的對武臣王廟制的非難,本質(zhì)上則是以李紓、陸質(zhì)為代表的文臣對武將的猜忌與戒備。

這里涉及到的一個問題是,太公身上的何種屬性能夠讓他被唐人視為武神、軍神?前文已述,從很早開始,人們就把姜太公理解成一個開國功臣;也就是說,人們主要是從“君臣”的概念、從文王武王與太公關系的角度去把握這一人物形象的。所以,太公在后世被樹立為“武神”,具有獨立的地位,不是源于他的功臣身份,而是源于他作為勇將、作為兵家始祖的一面。

前文所引《詩經(jīng)·大明》已有“鷹揚”的詩句刻畫太公在牧野之戰(zhàn)上的英勇,實際上,這種描述在史籍上并不少見,如《逸周書·克殷解》稱:

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

《史記·周本紀》: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fā)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

這里是說,當武王與紂王在牧野兩軍對陣的時候,武王先讓太公帶領一隊勇士沖鋒陷陣(“致師”),然后再指揮戰(zhàn)車跟進。這正說明太公本人也有武勇之力。同時,就像司馬遷所說的,歷史上的太公擅長謀略與兵法,因此后世基本會把他納入兵家的譜系中來,《事物紀原》卷九稱:

沈起《吳子序》曰:“兵法始于黃帝,其后得其傳者,周太公、齊管仲、吳孫武、魏曹操、蜀諸葛孔明,其書皆行于世。”

不僅著名的《六韜》(也稱《太公兵法》)托名為太公所作,后來也有大量的兵書被掛在他的名下,我們?nèi)缃褚话愣及褏紊锌醋鳌氨沂甲妗?。所以,正是因為身上具有武將和軍事家的屬性,姜太公才被后人樹立為“武神”。而從唐到元代,太公一直保持著自己國家武神的地位,武成王祭典也基本沒有變化。

臨淄太公湖廣場上的太公銅像

臨淄太公湖廣場上的太公銅像

到了明洪武二十年,一切都發(fā)生了轉變?!睹魈鎸嶄洝酚涊d,當年七月禮部奏請沿襲前朝制度,立武學,用武舉,仍舊祭祀太公,并建置武成王廟。然而朱元璋給的回復是:

太公周之臣,封諸侯。若以王祀之,則與周天子并矣。加之非號,必不享也。至于建武學、用武舉,是析文武為二途,自輕天下無全才矣。三代之上,古之學者,文武兼?zhèn)洌蚀胫谟?,無所不宜。豈謂文武異科,各求專習者乎? 即以太公之鷹揚而授丹書,仲山甫之賦政而式古訓,召虎之經(jīng)營而陳文德,豈比于后世武學,專講韜略,不事經(jīng)訓,專習干戈,不閑俎豆,拘于一藝之偏、之陋哉? 今又欲循舊,用武舉,立廟學,甚無謂也。太公之祀,止宜從祀帝王廟。

最終,按照朱元璋的“神號改正詔”,明朝官府撤銷了太公的“武成王”封號,舊有的廟也遭到廢止,太公改為在文王、武王廟陪祀。從這些話來看,朱元璋反對武成王祭祀的理由主要是兩個:一是呂尚本來只是“周之臣”,不管地位多高都抹不掉他臣子的身份,因此尊號為“王”就等于是與周文王、武王平起平坐了,而這嚴重違背君臣之禮;二是太公的武神祭祀過分抬高了武功的地位,會讓武人只知練兵而不習經(jīng)學,而且文武并非殊途,人人都應爭做全才。這些說辭應該能夠反映朱元璋的一部分想法。不過,也有人認為朱元璋廢武成王廟制與他厭惡孟子有關:孟子曾多次高度評價武王伐紂,認為為臣的姬發(fā)是“誅一夫”而不是“弒君”,朱元璋對此等“民本”言論極其反感,廢除了孟子祭祀;而作為伐紂功臣的姜太公(何況他可能也做過紂王的臣子),大概率也會被朱元璋打上“不忠”的標簽,加以貶斥。

不論如何,出于種種原因,在明朝初年,太公的武神崇拜就走到了盡頭,自唐至明,其間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當然,國家仍然需要武神祭祀的禮制存在,因此就順應民間的趨勢,重新把在宋元年間就廣受崇拜、忠義的化身關羽樹立為“義勇武安王”。自此,關羽就替代姜太公,成為古代社會里新的武神、軍神,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太公在此:民間的封神傳說

明人李云翔在明刻本《封神演義》的序里提到:“俗有姜子牙斬將封神之說,從未有繕本,不過傳聞于說詞者之口,可謂之信史哉?”可見“封神”傳說在明代時已比較流行,并且頻繁成為說唱文學的題材。如果說太公被立為武神更多是一種官方行為,那么他役神、封神的仙道形象則主要來自民間流傳,以至于到如今,受命下山、手握封神榜、算卦捉妖的姜子牙故事最為民眾津津樂道。

問題是:封神者的形象與上一節(jié)的國家武神面貌相去甚遠,那么這種民間傳說是如何演化而來的?作為歷史上真有其名的周朝政治家,姜太公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百姓口中的《封神演義》主人公?

答案最早在西漢劉向《列仙傳》中。按照《列仙傳》的說法,太公天生具有內(nèi)智,絕非凡夫,在南山的溪邊隱居垂釣,三年后從魚腹中釣得兵書。之后遇文王、輔武王,撰寫了兵法一百多篇。長年服用荷花(“澤芝”)和地黃(“地髓”),所以活了兩百年才逝世,而且臨到下葬時棺中無尸,似乎是羽化成仙的證明——這里的太公明白無誤地被視為一位神仙,與赤松子、嘯父、彭祖等人并列。先秦史籍多稱太公大器晚成,七十歲才遇文王,而太公后來歷任文王、武王、成王三朝,大約已逾百歲。這在今天看來不合常理,但在古人眼里,長壽是成仙的重要標志,因此他們很愿意把太公想象為一位神人。

清代周培春繪太公神像圖

清代周培春繪太公神像圖

《列仙傳》是最早把太公當成神的記載,這種傳說到了后來就演變成太公能夠通于神靈、役使神靈的故事版本,常見于志怪小說中。如《博物志》卷八寫道:

太公為灌壇令,武王夢婦人當?shù)酪箍?,問之,曰:“吾是東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今為灌壇令當?shù)?,廢我行。我行必有大風疾雨。大風疾雨,是毀君之德也。”武王覺,召太公問之,果有疾雨暴風在太公邑外而過。

東海神女想要西行,卻遭到了灌壇令的阻礙,只因太公為政賢良有德,而狂風驟雨的天象不合于德行,致使神女當?shù)酪箍蓿@正說明太公具有通神的法力。

而太公不僅可以通神,還能(象征性地)役使神靈。歷史文獻多稱武王伐紂時遭逢惡劣天氣,比如《太公金匱》稱:“武王師到牧野,陣未畢,而暴風疾雨,雷電幽冥前后不見。太公曰:‘善。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保瑥亩枰哉撟C“天人感應”的思想。而古人多把風雨雷電想象成各司其職的神靈所操控,因此惡劣天氣就被進一步解釋為四海之神前來助陣?!杜f唐書》長孫無忌奏疏引《六韜》逸文稱:

武王伐紂,雪深丈余,五車二馬,行無轍跡,詣營求謁。武王怪而問焉。太公對曰:“此必五方之神,來受事耳?!彼煲云涿偃?,各以其職命焉。既而克殷,風調(diào)雨順。

另有《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一的“四海神”條目:

武王伐紂,都洛邑。明年陰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五丈夫乘馬車,從兩騎,止王門外。師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曰:“大夫在內(nèi),方對天子,未有出時。且進熱粥,以卻寒?!敝嘟援?,師尚父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風伯雨師耳!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顓頊,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風伯雨師。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蔽渫跄擞诘钌希]者于殿下門內(nèi),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嘆。祝融等皆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教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謹來授命?!鳖欕凤L伯雨師,各使奉其職也。

這個故事傳達的信息有二:其一,太公通于神靈,僅憑“五車兩騎”就能判斷是哪些神,并能叫出他們各自的名號,引得眾神皆驚,“各以其名召之”,相當于是為武王溝通了神仙界;其二,同時也是更重要的,不論“各以其職命焉”還是“各使奉其職也”,都表明太公擁有一種象征性的、高于四海神的權力,能夠以天命的名義調(diào)遣他們?yōu)榉ゼq戰(zhàn)爭服務。

清代墨繪本《封神真形圖》姜太公畫像

清代墨繪本《封神真形圖》姜太公畫像

這樣一種“役神者”的形象,就是《封神》姜子牙的原型。一般都認為,《封神演義》是以元代《全相武王伐紂平話》的故事框架為基礎的,不過《武王伐紂平話》的內(nèi)容主干是“呂望興周”,并無“封神”相關的行為,所以民間的“封神”傳說主要還是由志怪小說(以及《史記·封禪書》中“太公作齊地八神”的記載)脫胎而來?!斗馍裱萘x》第六回里云中子得知紂王焚毀寶劍后,點頭嘆息道:

一則是成湯合滅,二則是周國當興,三則神仙遭逢大劫,四則姜子牙合受人間富貴,五則有諸神欲討封號。罷,罷,罷,也是貧道下山一場,留下二十四字,以驗后人。

對照來看,云中子所說的五件大事,幾乎就是志怪小說里“太公命神靈助周滅商”的基本結構,而由于“封神”內(nèi)容的加入,使得整個姜子牙故事具備了神魔小說的性質(zhì)。不過,在這個充滿了神魔的世界中,姜子牙也并非《列仙傳》里那個活到二百歲的神仙?!斗馍裱萘x》第十五回里寫姜子牙受命下山,代元始天尊封神:

子牙忙至寶殿座前行禮曰:“弟子姜尚拜見。”天尊曰:“你上昆侖幾載了?”子牙曰:“弟子三十二歲上山,如今虛度七十二歲了?!碧熳鹪唬骸澳闵鷣砻?,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成湯數(shù)盡,周室將興。你與我代勞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為將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處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p>

姜子牙終究還是一個人,這一點與志怪小說相同,不過他既是“人中仙”,就溝通了以元始天尊為代表的神界和以武王為代表的人界:一方面替師尊張布封神榜,讓諸神靈從劫運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則領導周國軍隊與闡教勢力推翻商紂,完成興周大業(yè),就像歷史上的呂尚所做的那樣。因此,到了《封神演義》這本通俗文學作品里,“太公役神”傳說就完成了向“子牙封神”的轉變。

明萬歷刊本《新刻鐘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頁版畫

明萬歷刊本《新刻鐘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頁版畫

雖說姜子牙是人,但畢竟代表了元始天尊,因此具有一種權威性。小說第九十九回寫姜子牙歸國封神的場景:

子牙宣讀敕書畢,將符箓供放案桌之上,乃全裝甲胄,左手執(zhí)杏黃旗,右手執(zhí)打神鞭,站立中央,大呼曰:“柏鑒可將‘封神榜’張掛臺下。諸神俱當循序而進,不得攙越取咎?!卑罔b領法旨,將“封神榜”張掛臺下。

雖然姜子牙自身神通并不廣大,但封神行為代表了他對于諸神的一種象征性的號令與權威,就如同他手中的那根打神鞭,威力不大,但內(nèi)在地具有制約、管理眾神的意義。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封神的權威,與作為灌壇令攔阻東海神女、代表紂王部署四海神河伯的“役神”行為,是具有一致性的。

“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字畫一例

“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字畫一例

此類封神傳說得到民間的傳播,就演變?yōu)榻哂序?qū)邪的法力,并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形成了一種“保護神”的太公崇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太公在此”的貼畫:人們在新造房屋、修理倉庫、自立門戶等涉及到家宅的行動時,會在房梁上張貼“姜太公在此,諸神回避,百無禁忌”的字畫,以求辟邪保平安。相關的傳說認為,姜太公封神之后,唯獨自己沒有封號,玉皇大帝深為同情,于是降詔宣布,日后太公到任何一地,諸神都應該暫時避讓。這種風俗最晚應流行于清朝(特別是江南地區(qū)),如今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也能看到,而按照部分清代文人的解釋,這基本是受《封神演義》的影響所致。

如此看來,即便作為國家武神的崇拜幾乎已經(jīng)消失無蹤(甚至于說姜子牙無法成仙、沒有封號等故事,都是對于太公被剝奪“武成王”封號的一種映射),姜太公還是經(jīng)過普羅大眾的想象,轉化為一位人們樂于接受的“家神”。而有關“封神”的神話與崇拜,亦可作為一項例證,向我們演示民間文化與宗教特定的發(fā)展模式。

【參考文獻】

1、劉信方《孔子所述呂望氏名身世辨析》,《孔子研究》,2003年5期。

2、許全勝《太公望考》,《考古學研究(六)》,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3、楊善群《姜太公的籍貫和早年活動》,《史林》,1987年2期。

4、楊博《先秦經(jīng)傳所見齊太公形象演變考》,《華夏文化》,2011年1期。

5、劉彥彥《歷史·政治·文學——姜子牙形象的演變與文化內(nèi)涵》,《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期。

6、于賡哲《由武成王廟制變遷看唐代文武分途》,《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十九輯)》,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2002年11月。

7、朱海濱《國家武神關羽明初興起考》,《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1年1期。

8、仝晰綱《宗教行為與姜太公神話的文化積淀》,《遼寧大學學報》,1999年5期。

9、任雅萱《民間的“正統(tǒng)”:明清時期姜太公風物傳說的時空結構》,《民俗研究》,2020年1期。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