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68件精美文物流失英國25載,成功追索歸國

11月1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會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了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追索回國有關情況。澎湃新聞了解到,新追索回的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

11月18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會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了68件流失英國文物成功追索回國有關情況。

澎湃新聞了解到,新追索回的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質(zhì)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時間跨度從春秋戰(zhàn)國到清代,地域分布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陜西、河北、貴州等。整體來看,文物器型較為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一組四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等具有重要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回歸文物

回歸文物

在介紹這批文物的追索流程時,關強介紹說,今年1月以來,國家文物局與外交、海關等部門緊密合作,在我國駐英國使館大力支持下,歷時10個月,成功將流失英國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追索回國。這批文物的回歸,為我國政府持續(xù)25年的跨國文物追索行動畫上圓滿句號,具有重要標志性意義。

始自1995年的文物故事

這批文物的故事要從1995年開始講起,1995年2月,英警方向我駐英使館通報,在偵破一起國際文物犯罪案件過程中發(fā)現(xiàn)疑似中國文物,國家文物局初步鑒定為我禁止出境文物。當年3月,英警方實施“水燭行動”,截獲扣押嫌疑人運抵英國的大量文物。國家文物局派員赴英鑒定,確認為走私中國文物。在國務院統(tǒng)一部署下,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國務院港澳辦、最高人民檢察院、原文化部、文物局等共同組成“追索英警方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工作小組”,通過執(zhí)法合作、民事訴訟、協(xié)商談判等多種方式展開追索。

國家文物局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

國家文物局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

迫于中方壓力,1998年2月,該案兩名主要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簽署歸還文物協(xié)議書,5月3000余件返還文物運回北京;8月,該案另一名嫌疑人與國家文物局達成和解,歸還7件文物。但該案中一名文物購買人拒絕參與協(xié)商談判,涉案文物一直被英警方扣押。國家文物局始終未放棄追索,與我駐英國使館、英國警方保持聯(lián)系,長期關注進展。

2020年1月,倫敦大都會警察局聯(lián)系我駐英使館,告知因購買人去向不明,且扣押時間超過追訴期,該批涉案文物被界定為無主物,主動提出希望將該批文物歸還中國政府。國家文物局立即組織重啟追索機制,擬定追索方案,組織專家鑒定,形成追索清單,基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chǎn)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1970年公約”),向英方發(fā)出追索函,代表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返還要求。7月29日,我駐英使館公使銜參贊于芃帶隊赴英方倉庫現(xiàn)場清點,國家文物局最終認定追索文物共68件,倫敦大都會警察局同意全部歸還。

疫情之下,國家文物局調(diào)整工作方式,采取“委托使館接收、國內(nèi)點交核實”方式統(tǒng)籌推進,周密制定文物回運方案,委托專業(yè)機構辦理出境許可,量身定制包裝,協(xié)調(diào)返程航班,確保文物安全。北京海關下屬中關村海關一日內(nèi)辦結免稅入境流程。10月16日,國家文物局授權我駐英國使館,與倫敦大都會警察局進行文物移交,簽署文物接收確認書。10月19日上午,劉曉明大使舉行線上文物返還移交儀式,倫敦大都會警察局、英國數(shù)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有關負責人出席。當晚,我駐英國使館專人護送文物至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文物啟運回國。

10月20日下午,文物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38次航班安全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北京海關在停機坪即時查驗,予以通關便利,國家文物局組織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三家直屬單位分工協(xié)作,連夜完成文物查驗并點交入庫。21日,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開展實物鑒定。

68件文物:精美而罕見

發(fā)布會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與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guī)司副司長、文物返還辦公室主任鄧超一同回答記者提問。

鄧超介紹,文物抵京后,國家文物局第一時間,組織進行了實物鑒定。經(jīng)專家討論研究,該批68件文物中,暫定二級文物3組13件、三級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文物質(zhì)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銅器等,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時間跨度大,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清代;二是產(chǎn)地分布廣,江西、安徽、福建、河南、陜西、河北、貴州等地均有所見;三是器型豐富,品相較好,精品較多,一些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比如1套8件的唐三彩七星盤,由承盤、六個小杯和一個大杯組成,盤外壁及杯器身施黃、綠、白等釉,釉色鮮亮,七星盤是唐代現(xiàn)實生活的再現(xiàn),也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藝的高超水平。1組4件元末明初青瓷梅瓶及器蓋,從胎釉及工藝來看,具有極大的一致性,可能出自同一個墓葬,極為難得,現(xiàn)將其歸為成組文物。

唐代七星盤

唐代七星盤

一匹元明時期的石雕馬,對比貴州遵義播州土司墓出土的同類石雕制品、成都蜀王家族墓地類似的出土釉陶,認定其為西南地區(qū)所出土的元明時期石雕制品,地域特征明顯,非常少見。

石雕馬

石雕馬

一組3件小鉛釉樂舞傭,紅胎,鉛釉,比較完整,殘存有釉,能反映漢代低溫鉛釉技術發(fā)展情況,以及漢代音樂舞蹈的內(nèi)容,在以往的考古出土資料中不多見,尤其成套的釉陶樂舞傭更加稀有。

陶俑

陶俑

同時,本次回歸的文物中宋代的青白瓷數(shù)量較多,從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綜合看,這批青白瓷的生產(chǎn)窯口有江西景德鎮(zhèn)窯、金溪窯,安徽繁昌窯等,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生產(chǎn)技術的普及與傳播,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商業(yè)繁榮。

青白釉印花碗

青白釉印花碗


青白釉執(zhí)壺

青白釉執(zhí)壺

這些文物的高清圖片將可以在國家文物局官網(wǎng)首頁的“25年回歸路——從英國成功追索68件文物”專欄中欣賞到。國家文物局釋放了一百多張高清文物照片。

“1970年公約框架下的標志性成果”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在此次文物追索返還行動中,文物、外交、海關等各部門通力合作,出色履責。我駐英國使館不辭勞苦踐行使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數(shù)次親赴英方文物倉庫清點查驗,高效開展文物點交接收工作,并派專人護送至機場貨機裝載坪。中關村海關加急辦理免稅證明,機場海關特別開通綠色通道,最大限度壓縮通關時間。借此機會,我也代表文物局,對我駐英國使館和海關等相關部門表示誠摯感謝?!?/p>

關強介紹,此次的文物回歸也是“1970年公約”框架下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追索返還的成功范例。

50年前的1970年11月14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屆大會,通過了《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chǎn)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年公約”),成為和平時期保護文化財產(chǎn)的重要國際法文件。2019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0屆大會上,將每年11月14日確定為“打擊非法販運文化財產(chǎn)國際日”,以此來擴大社會公眾對打擊非法販運文化財產(chǎn)的認識,凝聚國際共識。

雙系陶壺

雙系陶壺

為慶?!?970年公約”50周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社會在11月14日前后,舉辦了系列活動。如11月14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首次“打擊非法販運文化財產(chǎn)國際日”活動,11月16日至18日正在舉行的“文化遺產(chǎn)和多邊主義: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區(qū)域和國際戰(zhàn)略”在線國際會議等。中國政府是“1970年公約”的積極踐行者和堅定維護者。

流失文物追索不僅牽涉極其復雜的法律難題,還往往涉及民族情感和國際關系,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系統(tǒng)工程,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20多年前3000余件文物的追索返還,經(jīng)歷了艱辛曲折的過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英國尚未加入1970年公約,缺乏政府間返還的共同法律基礎。從更深遠的歷史維度來看,經(jīng)過25年的不懈努力,這批流失文物最終全部順利回歸,具有重要案例價值與國際意義。

青瓷帶蓋梅瓶1對4件

青瓷帶蓋梅瓶1對4件

20多年來,中國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和流失文物追索能力,致力于文物返還領域國際規(guī)則改革與完善的正義事業(yè),推動國際規(guī)則向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演進。我國積極推動“1970年公約”、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1995年公約”)的推廣、改革與完善,并與23個國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簽署雙邊協(xié)議,建立彰顯中國特色的國際合作機制;主導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國訴求的《關于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chǎn)的敦煌宣言》,堅持呼吁歷史流失文物應回歸原屬國,為改革和完善文物返還國際秩序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國際法律秩序在20多年來也發(fā)生了歷史性改變,“非法流失文物應返還原屬國”、“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等理念已成為國際共識,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與支持。

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諸多文物市場國加入了 “1970年公約”(英國2002年加入),為各國開展追索返還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空間。這一次,就是中英兩國在“1970年公約”框架下,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追索返還的成功范例??梢哉f,中英兩國近年來在文物追索返還領域取得重要標志性成果,從某種程度上,是這個領域國際法律規(guī)則與秩序發(fā)生歷史性改變的必然結果。

今年時值“1970年公約”50周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在線會議方式組織開展紀念活動。國家文物局在官方網(wǎng)站開設了專題網(wǎng)頁,將此次追索回國的文物、追索過程在線展示,為廣大社會公眾獻上文物回歸后的“首秀”,也借此慶祝公約50周年,與國際社會分享文物追索返還的“中國故事”。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