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人物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我不知道迪倫對這些負面評價有何看法,我甚至懷疑迪倫根本就不關心這事。將來如果有人硬逼著迪倫表態(tài)的話,我猜他會說:我的歌里早就表過態(tài)了。

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歌手鮑勃·迪倫,以表彰他“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賦予了新的詩意表達方式”。這句話暗示瑞典文學院將迪倫看作一個詩人,并認為是他把美國傳統(tǒng)歌曲引入了文學的正軌。

初遇迪倫

1992年初我去美國留學,在一所大學的動物系研究沙漠果蠅。第一個學期結束后,我拿出積攢下來的600美元獎學金買了一套組合音響,又從一家會員制的唱片郵購公司訂購了一批CD。最下面那張唱片是的精選集,封面是一張迪倫吹口琴的側面剪影照片,迪倫留了一個爆炸頭,蓬松的頭發(fā)外層圍著一圈光暈,看上去很像是一張耶穌基督的頭像。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鮑勃·迪倫精選集封面

“啊!這才是真正的好東西!”我的室友安迪一邊大呼小叫地稱贊我有眼光,一邊熟練地撕去塑料封套,迅速地連按了一串快進鍵,直接停在了第九首。剛買的那對嶄新的JBL音箱里立刻傳出了架子鼓和電子管風琴的聲音,這兩種樂器的奇妙組合一瞬間就把我倆租住的那間小小的宿舍變成了一個喧鬧的酒吧,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節(jié)日般的歡快氣氛。

簡短的前奏過后,只聽一個蒼老的聲音唱道:

你居然有臉和我稱兄道弟

You got a lotta nerve to say you are my friend

我倒霉的時候你在旁邊看好戲

When I was downyou just stood there grinning

你居然有臉說遇到困難盡管找你

You got a lotta nerve to say you got a helping hand to lend

其實你心里想的只是如何占別人的便宜

You just want to be onthe side that’s winning

“這他媽是什么玩意兒???迪倫不是民謠歌手嗎?”我扭頭沖著安迪嚷道,他一邊扭動著身體一邊笑瞇瞇地對我說:“別急別急,先讓我聽完這首歌再說,這是我最喜歡的迪倫歌曲,特別適合伴舞?!?/p>

我只好硬著頭皮繼續(xù)聽下去,只聽那個蒼老的聲音接著唱道:

你說我讓你失望了,但你知道這不是事實

You say I let you down, you know it’s not like that

如果你真的那么受傷,那就傷一個給大家看看唄?

If you’re so hurt, why then don’t you show it

你說你對我失去了信心,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You say you lost your faith, but that’s not where it’s at

你根本就沒心,這一點你自己最清楚

You had no faith to lose, and you know it

我那時剛到美國,英語聽力還不怎么好,聽完第一遍時只知道這似乎是一首罵人的歌,但有點不敢肯定。

原來,這首歌名叫《絕對是第4街》(Positively 4th Street),這個第4街指的是紐約格林尼治村的西4街,迪倫1961年剛來紐約時在這條街上租了間小公寓,住過一段時間。而這個格林尼治村是位于曼哈頓南部的一個很特殊的小區(qū),當年這里遍布民歌咖啡館,被公認為是美國民歌復興運動的搖籃。迪倫就是在這些咖啡館里輪流賣唱,進而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下,最終成為知名歌手的。迪倫和大公司簽約后引來了一些民歌同行的嫉妒,他們甚至在報紙上撰文指責他背叛了美國民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迪倫看到后非常生氣,索性搬離了西4街,與那個曾經幫助他成長的紐約民歌圈徹底拜拜了。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迪倫和美國民歌歌手杰克·艾略特在紐約格林尼治村(Douglas R.Gilbert 攝/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然后,迪倫把自己的憤怒寫成了一首熱門歌曲,而且還用了如此熱鬧的伴奏,讓一個比自己小40多歲的年輕人聽著這首歌跳起舞來。這件事徹底把我迷住了,我意識到迪倫絕不只是一個寫了《答案在風中飄》的民歌手,而是有著遠比民歌更加豐富的內涵。

出口成詩

1965年7月25日晚,迪倫拿著一把電吉他登上了新港民歌節(jié)(Newport Folk Festival)的舞臺,和一幫搖滾樂手合作,唱起了喧鬧的搖滾樂。此舉讓臺下的一批原聲民歌“死忠粉”們感到失望,紛紛大聲噓他。那天后臺吵得更厲害,迪倫的恩師之一、被譽為美國民歌之父的皮特·西格(Pete Seeger)甚至抄起一把斧子威脅要把連接舞臺的電源線砍斷,迪倫的經紀人阿爾伯特·格羅斯曼(Albert Grossman)沖著西格憤怒地大叫:“要是你敢斷電源,我馬上去法院告你!”幸虧旁邊一個人把西格死死抱住,這才沒有鬧出大亂子。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1965年7月25日晚,迪倫在新港民歌節(jié)(Newport Folk Festival)舞臺

這一天被認為是美國音樂史上著名的轉折點之一,無論是美國民歌還是搖滾樂從此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作為新潮流的引領者,迪倫不得不面對來自同行的指責和來自歌迷的噓聲。腹背受敵的迪倫內心很受傷,他有很多種選擇,最后決定……

最終他決定寫一首詩,把討厭他的那些人痛罵一頓。

也許有人會質疑,罵人話能叫詩歌嗎?我的回答是,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看,迪倫的這部作品都是一首詩。

詩歌的語言應該比小說或者散文精練得多,因為詩人必須在有限的空間里表達廣闊而又復雜的含義。這部作品雖然主題就是罵人,但迪倫通篇沒有用一個臟字。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如果要求再高一點的話,詩歌應該能夠向讀者傳遞某種情緒,抒情才是它最擅長干的事情。這里的“抒情”是一個廣義的概念,無論是愛情、親情或者友情,還是平靜、喜悅或者憂傷。憤怒是一種很重要的人類情感,沒有理由被排除在外。

《絕對是第4街》在充滿歡樂氣氛的伴奏聲中,迪倫用看似直白其實暗含機鋒的語言把那個虛擬的“你”痛罵了一頓,只有熟悉他的人看了歌曲標題后才會明白,迪倫罵的就是格林尼治村的美國民歌圈。

迪倫當然不是只會罵人,但這首罵人的歌是個很經典的案例,體現(xiàn)了詩人迪倫身上的一個最大的特質,那就是叛逆。迪倫是美國歌壇有史以來最大的刺兒頭,他雖然受到過很多流派的影響,但卻始終自成一派,和誰都不搭。每當有人視迪倫為自己的偶像或者導師時,迪倫往往會扭頭走開,去做另一件似乎是完全相反的事情。這就是為什么迪倫在其演唱生涯的頭30年里得罪過很多人,直到歌迷們自己也終于也長大成人之后,才慢慢體會到了迪倫的偉大之處。

迪倫與諾貝爾獎

好的歌詞一定是優(yōu)秀的詩歌,這一點很少有例外。迪倫是個優(yōu)秀的詩人,這一點也應該是毫無爭議的。但是,作為歌手的迪倫是否配拿諾貝爾文學獎,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諾貝爾獎官網上給出的頒獎理由是:(迪倫)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賦予了新的詩意表達方式。這句話其實是很有玄機的。迪倫之所以能獲獎,一個很大原因就是他把美國的鄉(xiāng)土之氣和歐洲精致之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滿足了歐洲評委對于作品文學性的要求。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1962年12月22日,迪倫在英國歌手俱樂部(Singers Club)圣誕派對上演唱。這是迪倫第一次去英國

歐洲人對于文學性的理解和美國人不同,這是雙方的歷史和地理差異決定的。歐洲是地球上最先進入工業(yè)化時代的大陸,歐洲的城市化開始得最早,進行得也最徹底,其結果就是歐洲農民無論是人數還是影響力都很弱,使得歐洲的文學和音樂都帶有很強的城市烙印。

美國在這方面和歐洲完全相反,起碼在半個世紀前還是這樣。這個國家有著廣闊的土地和相對稀少的人口,這使得開辟新邊疆成為大部分美國人都很向往的事情,西部牛仔甚至成了美國精神的象征。美國的農牧民大概是全世界最早可以單純依靠種田放牧就能脫貧致富的人,這就造就了一個相對富裕的農民階層,與此相應的鄉(xiāng)土文化也比任何國家發(fā)展得都要好。

另外,美國曾經有過很多黑奴,他們成為自由人之后雖然飽受歧視,但畢竟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足以有條件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黑奴們所代表的非洲文化和美國白人居民所繼承的歐洲文化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化在廣闊的美國大地上發(fā)生了無數次激烈的碰撞和融合,最終誕生了有別于歐洲文化的美國文化。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1974年5月9日,美國民謠歌手阿洛·格斯里(左)、鮑勃·迪倫(中)和好萊塢演員丹尼斯·霍珀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的菲爾特論壇劇場參加慈善演唱會

在自認為正統(tǒng)的歐洲人眼里,這種混血的美國文化是土氣的,上不了臺面的,這一點在音樂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美國為世界樂壇貢獻了布魯斯、爵士樂、鄉(xiāng)村歌曲、搖滾樂和饒舌樂等多種音樂形式,它們在誕生初期都曾經被崇尚古典音樂的歐洲主流文化所不屑,直到很多年后才有了轉變。

諾貝爾獎委員會所說的“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指的就是融合了黑人音樂元素的美國鄉(xiāng)村歌曲,以及在此基礎上慢慢發(fā)展而成的美國搖滾樂。這類美國歌曲中有很多和歐洲音樂乃至歐洲詩歌風格迥異的元素,比如對流浪這一生活方式的歌頌就是一例。美國傳統(tǒng)歌曲中經常出現(xiàn)流浪漢(Hobo)的形象,歐洲文化里是沒有類似物的。美國的流浪漢和歐洲的窮人還不一樣,前者不一定都是窮人,往往只是主動選擇了流浪這種生活方式而已,其精神內核恰恰就是反對歐洲主流傳統(tǒng),追求一種極致的身心自由。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迪倫在家中和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交談(Douglas R.Gilbert攝/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迪倫在其生涯早期所繼承的就是“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包括《絕對是第4街》在內的很多早期歌曲都是這類風格的作品。但迪倫很快就做出了轉變,發(fā)源于美國紐約的“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為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和表達方式。迪倫正是在向垮掉派作家們學習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的“歐化”,最終成功地把歐美兩地的詩歌傳統(tǒng)融合在了一起。

有趣的是,美國和歐洲之間的文化鴻溝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被抹平了。20世紀60年代爆發(fā)的各種新文化運動,包括舊金山的“嬉皮士運動”和巴黎的“五月風暴”,終于把自由世界的年輕人團結在了一起。迪倫本人是這場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很多歌曲都被譽為是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最好的背景音樂。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評論說,諾貝爾獎早就該頒給迪倫了,無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影響,還是對全球文化的貢獻,迪倫都不輸給與他同時代的任何人。

詩人迪倫:諾貝爾文學獎的搖滾選擇

1984年7月8日,迪倫在愛爾蘭的斯蘭城堡舉辦演唱會。圖為前來欣賞演唱會的樂迷

我不知道迪倫對這些負面評價有何看法,我甚至懷疑迪倫根本就不關心這事。他得獎的當天正好在拉斯維加斯有場演出,據現(xiàn)場的觀眾說,他就像往常一樣上臺就開唱,整場演出一共也沒說幾句話,獲獎這事自然是只字未提。將來如果有人硬逼著迪倫表態(tài)的話,我猜他會說:我的歌里早就表過態(tài)了。

寫到這里,我又拿出那張鮑勃·迪倫精選集CD,直接跳到第九首歌,只聽那個當年只有24歲的迪倫唱道:

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失意

And now I know you’re dissatisfied

對自己的現(xiàn)狀很不滿意

With your position and your place

可你難道不明白

Don’t you understand

這和我有什么關系?

It’s not my problem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