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在中小學推廣國學經(jīng)典重要,推廣甲骨文更重要?

每個甲骨文都是中華文化的語言符號,反映了一脈相承的風俗習慣、禮樂制度和思想智慧,對每個甲骨文的解讀都可能獲得一個生動故事的浸潤,這無疑比死記硬背的方式強多了。

退休后我重拾學生時期的愛好進行書法學習,期間對甲骨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主要源于我華東師大漢語言專業(yè)畢業(yè)以及在部隊從事新聞工作的基礎(chǔ)。在學習甲骨文時,我對甲骨文已被確認的兩千多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聲音、本義及引申義進行了認真學習研究。為此我專門到河南安陽甲骨文發(fā)現(xiàn)地考察,到首先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清代王懿榮故鄉(xiāng)煙臺福山走訪,從而對甲骨文加深了認識,培養(yǎng)了感情。于是,我便在微信圈中搞了個“一日一字”專欄,每天向大家介紹一個字,從甲骨文到金文、篆、隸、楷的字形演變,以及甲骨文的本義及引申義,這一舉動很受大家歡迎。在大家的鼓勵下,我堅持了三年多。

由于“一日一字”的影響,近年來一些單位、學校和社區(qū)請我講課。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對甲骨文的熱情和喜愛,以及他們反應(yīng)出來對甲骨文敏感和靈性,不得不使我產(chǎn)生了一些想法,為什么不在孩子們中進行甲骨文啟蒙教育呢?于是,我走訪了一些學校和基層教育部門,接觸部分老師和教育部們領(lǐng)導,才知道他們也有我同樣的想法和疑問。這些學校老師等教育工作者雖已在甲骨文啟蒙教育中做了許多工作,如書法興趣小組,編寫甲骨文圖對照表,等。但大范圍普及推廣或有計劃有目標有時間保證進行學習,那還做不到,因為這樣就有脫離教育大綱的問題。

那么,甲骨文在中小學進行啟蒙教育有必要進入大綱嗎?

在中小學推廣國學經(jīng)典重要,推廣甲骨文更重要?

甲骨文

一、甲骨文發(fā)現(xiàn)至今一百多年了,其研究成果至今依然局限在斷代、文物開掘、甲骨學建立、書法研究上,而甲骨文最強大的漢字功能卻沒有完全充分發(fā)揮。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態(tài),雖然離我們久遠,但在學習中依然可以由形及義、由義求形、由義斷音,也可以由音測義,或從聲旁斷字音,只要讓中小學生掌握這些規(guī)律,加上了解甲骨文到今字的演變知識,對他們理解和使用今天的漢字勢必有很大的幫助。由于一直沒有很好地推廣普及,至今學生學習漢字還處在死記硬背階段,由字到詞的意義理解也便障礙疊生。學生如此,社會大眾面對古文字也是一籌莫展,這些現(xiàn)象對于我們這個國度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每一個甲骨文都是中華文化的語言符號,每一個甲骨文都反映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風俗習慣、禮樂制度和思想智慧,對每一個甲骨文的解讀與分析都可能獲得一個生動故事的浸潤。中小學生從學習甲骨文中將會得到歷史、文明和先人智慧的滋潤和培養(yǎng),其漢字的修養(yǎng)毫無疑問比那枯燥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要強多了。如“歲”字,甲骨文里右側(cè)為刀具,左側(cè)在刀具上下各為一腳形,在奴隸社會,統(tǒng)治者相信迷信,每年殺一奴隸祭天神以求太平。因此“歲”為一年之義。這一個字里體現(xiàn)的遠古時代的政治、宗教、奴隸地位顯而易見。如果再展開,不同時期對計年的名稱也因習俗、觀念變化而異:夏為“歲”,商為“祀”,周為“年”,唐為“載”。這樣一個“歲”字里面的變化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多么的豐富。

其次,以“六書”為特征的甲骨文,其象形字是基礎(chǔ),是所謂‘文’,會意、象形、指事都是兩個或幾個象形字結(jié)合起來的為‘字’,這是人類在社會活動與日常生活中為了更順暢的表達相互間的想法、交流更加復(fù)雜的感情而產(chǎn)生的“衍生品”,正是這種繁衍,使得漢字的生命力經(jīng)過幾千年演變依然活力四射。而保持這活力的“密碼”就是象形字。它讓中國人在運用漢字時可以長袖善舞。如:王在甲骨文里為玉,王字偏旁的“瑰”是次玉的美石;“珍”為珠玉等寶物;“玖”為稍次的黑顏色美石;“琪”為美玉等。又如“佳”為鳥,佳字下部加一個腳形,因為鳥不會后退,所以稱之為“進(繁體)”;“佳”字下部加一只手,表示把鳥拉下,稱之為“摧”;“佳”字的左側(cè)加三點,因淮河邊一只美麗的鳥而構(gòu)成;“佳”字下面加“木”為鳥棲息在樹上,為“集”。以此類推,學生掌握一個象形字,了解了本義,就等于接近幾十個字義。

二,既然甲骨文對漢字認知這么重要,為什么至今一直徘徊在研究室與校門課堂之間呢?

有人說,古文字研究一直以來穩(wěn)坐象牙塔,古文字研究者普及意識不高,從而造成了甲骨文神秘化。

客觀上,改革開放前中國只有兩所大學設(shè)有甲骨文研究課目,一九七八年后才擴大到八所大學,但這些研究基本上還是局限在過去的課目上,對普及問題無人問及,當然有些專家可能有這方面顧慮,認為現(xiàn)有四千多個甲骨文,只能認定兩千多個,其中還有爭議,這樣普及一定會帶來不良后果。

其實,這些顧慮不是沒有道理,但這些問題需要一定時間來解決的,或者會在很長時間依然存在,但是這不能成為忽視我們在中小學中進行啟蒙教育的借口。如果因為還有疑點就可保守,那么這件事永遠辦不了,因為沒有人能準確無誤地解讀公元前十五世紀的文字的。我們只能在學習中研究,研究中學習,再說這種啟蒙教育目前主要還是以象形文字為主,以基本可以確認的部分甲骨文進行推廣,在推廣中可以不把話講死,可以留有空間,用這種積極的探索學習態(tài)度是可以克服以上障礙的最好方法。因噎廢食只能以小失大。漢代許慎在寫《說文解字》時甲骨文沒發(fā)現(xiàn),其解析本義時缺失不少,難道我們推翻他,當然不會,知識探討,學術(shù)研究都是留有余地而更加活躍。因此,推廣甲骨文正是解決以上問題最積極的辦法和態(tài)度

三,那么,誰來擔當推廣甲骨文之大任呢?

漢字教育主力軍是廣大中小學老師,雖然他們目前對古文字知識還相對貧乏,更不要說對甲骨文了解。可以說,這些主力軍在古文字教育上可能還力不從心,但是我們各地教育者并沒有“束手就擒”,不少教育單位已認識到漢字之根學習的重要性。如,河南安陽梅東路小學,蘇州金閶小學都在積極開展甲骨文推廣活動,他們認識到學習甲骨文不僅提高學生漢字認識水平,更可能是“倒逼”語文教師漢語教育水平提高的很好的途徑。學生要學甲骨文,老師對甲骨文的掌握及傳授能力是不能不解決的障礙。

培養(yǎng)師資力量難嗎?不難,我在向小學生講解甲骨文過程得到的體會是易學、易懂,易記。一個小時課講下來,孩子們記得幾十個甲骨文。如果我們用一周時間培訓小學語文老師,便可達到初級教學能力,這些老師如果能利用一定時間自學積累,他們的古文字教育水平都會在教學中相對提高。

那么,誰來培養(yǎng)師資力量?我想,一是大學一些專業(yè)老師:二是社會力量(甲骨文研究和書法專長者)。只要我們真正能認識到中小學學習甲骨文,是提高整個民族文字修養(yǎng)的保證,那么相關(guān)部門一定有整合和利用這些力量的能力。

最后我有幾點建議:一、沒有學過甲骨文的人要相信甲骨文對個人漢字修養(yǎng)至關(guān)重要,而對于學生則一生受用。二、研究甲骨文的人要敞開胸懷,不要把甲骨文神秘化、復(fù)雜化,找各種借口拒學生于千里之外。三、中小學開展推廣國學經(jīng)典, 而甲骨文推廣更重要,這是理解和認識古文的利器。(文/高金平 浦江書院特聘國學講師)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