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普通讀者一般印象中的散文,多指以記敘或抒情為主的文藝性散文或隨筆雜文,篇幅相對短小,筆尖蘊含真情。而廣義的散文,除此之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fā)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例如報告文學,寫真紀實,被譽為“文學的輕騎兵”,也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重要文學體裁。
二月光明書榜,推薦了散文名家肖復興先生的最新文集《我們的老院》和報告文學家楊黎光的長篇報告文學《大國商幫》。這兩部作品,分別是近期散文和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為讓讀者深入了解它們的價值和精髓所在,編輯部特約請兩位造詣深厚的評論家,對它們分別進行點評,以期讓讀者更好地感知散文和報告文學之美。
肖復興
晚年是適宜懷舊的年齡。前塵夢影,往事煙云,常常會不期然而至,浮現(xiàn)盤桓于一個人的心間腦際,繚繞不去,讓他感懷不已。因此懷舊是文學的一個永恒母題,被一代代的作者書寫,也為一代代的讀者關注。特別是懷念童年少年時代的內(nèi)容,尤其能夠吸引人?!鞍装l(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标懹芜@兩句詩,出色地寫照了個中況味。此時回憶者已經(jīng)走入老境,追想的是生命開始的那一段時光,一頭一尾,兩者之間便構(gòu)成了一種對比,具備了一種特別的張力,于作者更能夠投入真摯深切的情感,于讀者也更容易獲得觸動和感悟。
不知不覺中,作家肖復興也步入了這樣的一個年齡區(qū)域。往事歷歷,情思依依,化為一篇篇文章,最后又匯集成這部名為《我們的老院》的散文集。在這部作品中,他描繪了北京前門東打磨廠街上,一個叫作粵東會館的地方?;洊|會館始建于明末清初,歷史上曾經(jīng)是粵東縉紳商人學子在京居停聚會之處,三進三出的大四合院,顯示了當年不同凡響的氣派格局。但經(jīng)歷三百多年世事變幻,在他出生時,也就是新中國成立不久,這里早已是各色人等混雜居住的大雜院了,容納了眾多人家。從降生到作為知青去東北插隊,他在這個院子里共生活了21年,包括了整個童年和少年時光。這么長的時間,顯然會有很多值得咀嚼和回味的內(nèi)容,也為他心靈中回憶之火的燃燒,提供了足夠豐富的薪柴。
當年的印象仿佛朝露一般清新,那么多美好的物事,數(shù)十年后,仍然讓作者內(nèi)心溫暖。他描繪了記憶中的大院的種種:氣派的黑漆大門,門外的高臺階,門內(nèi)寬敞的過廊,青磚的甬道,前院、中院和后院,院墻、影壁和石碑,正房和廂房,夾道和園圃,月亮門和藤蘿架……記憶被訴諸生動的文字,這個今天已經(jīng)被拆毀的古老大院,在紙頁間恢復了原貌。童年的記憶中,最容易浮現(xiàn)的是大自然中的物事。他寫了三棵百年的棗樹,結(jié)馬牙形狀的甜棗,每年果實累累垂垂;還寫了兩棵桑葚樹,一棵結(jié)白色桑葚,另一棵結(jié)紫色桑葚。爬樹上房,追逐嬉戲,是那時大院里孩子們的開心樂事。那時不論是站在樹上、院墻上還是房頂上,向遠處望去,總是澄澈的藍天白云,籠罩著一大片起伏綿延的青灰色屋脊,尖厲的鴿哨聲時常呼嘯掠過。這些當年的尋常景致,如今卻已經(jīng)恍如隔世。時光侵蝕了許多,何況還有以建設名義實施的人為的破壞,受到損毀的包括建筑、風景、風俗和文化,但尚可感到慰藉的是,它們已經(jīng)深深地鐫刻在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且有望經(jīng)由文字而留存住記憶。
當然,這些更多是作為背景而存在的。他著力描繪的,還是大院里的人們和他們所過的日子,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日子,也是當時北京城普通百姓生活的縮影。從很多篇章中,讀到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溫暖。這里有母子間的相依為命:為了不讓癱瘓在床的寡母受委屈,在無線電廠當工程師的兒子寧可終身不娶(《表叔和阿婆》);有夫妻間的相濡以沫:工程師丈夫和中學教師妻子幾十年間一往情深,妻子患病后,丈夫百般呵護照料,細致周到。丈夫堅持給妻子削蘋果,每次削下的果皮都是完整地連在一起,彎彎曲曲地垂落下來,這樣溫馨的畫面延續(xù)了數(shù)十年之久,讓鄰居們羨慕不已(《花布和蘋果》);有小伙伴間的真誠友愛:女孩小貓的外祖父母在“文革”中被逼自盡,人人都急于與她家劃清界限,九子卻不管不顧,登門給她送上一盆新采摘的棗子(《三棵老棗樹》);有師生間的深摯感情:為了讓成績優(yōu)秀但家庭貧困的玉石能夠繼續(xù)上學,丁老師自己掏錢資助,還設法為他爭取了助學金。而玉石畢業(yè)后多年中也一直在打聽老師下落,并譜曲寄托對老師的感激和思念(《畢業(yè)歌》)……讀著這些篇章,胸間不由得氤氳著融融的暖意,同時也有一種夾雜著向往和悵惘的復雜心情,那是對一種已然逝去至少是正在走向式微的情懷和氛圍的緬懷。
然而,并非全書都是美好、溫馨和善良,也有庸俗、丑惡和無情,這正是生活的整體和真相。相比童年的純凈的快樂,隨著年齡和心智的成長,青少年時代感知更多的是迷惘、憂傷乃至痛苦,這些情感無疑影響到作者的成長,對其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商家有四個女兒,最小的女兒有著美麗的名字,卻因為是私生女而遭到母親和三個姐姐的虐待,實在不堪忍受灰姑娘般的命運,還在讀小學時就投護城河自盡了(《水房前的指甲草》);姜老太太的打扮和言談舉止不同于常人,隨著與已經(jīng)成為青年的作者交往加深,透露了當年在煙花巷中的皮肉生涯,那種生活的屈辱和艱辛,常人實在難以想象。在平靜緘默、波瀾不驚的背后,多少人的身世命運其實正仿佛亂云飄蓬一般(《虞美人》)?小秋當年是大院里的漂亮姑娘,早早就談了戀愛,也是青春發(fā)育期的作者和伙伴們偷窺的對象。但兩次婚姻都很短暫,后來未再嫁人,獨自帶著患自閉癥的兒子生活了幾十年。時隔多年再次見面,當年穿著白色短褲活力四射的少女,變成了白發(fā)蒼蒼身材臃腫的老太太,不由得讓人感嘆時光、命運對人的剝奪和撥弄(《白桑葚,紫桑葚》)。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它所隱含著的連最出色的想象力也難以達到的戲劇性,它的某種讓人不寒而栗的本質(zhì),在數(shù)十篇作品中都有生動的揭示和呈現(xiàn)。
人生命途多舛,這本來也是一般規(guī)律,但那種悖逆正常人性的政治運動,卻是人為地大量制造和播散災難的強力推手。時代的風云裹挾一切,小院自然也無法逃遁。這部作品最讓我受到觸動的,是它深刻有力地寫出了十年“文革”浩劫的慘烈和慘痛。因為作者的年齡關系,這方面的內(nèi)容在書中占的比例很多。那個畸形歲月里,大院里幾乎所有家庭都被無情地撕開一道口子,出身于富裕家庭、在民國時期任過公職、有海外親屬關系等等,都成了罪狀,大院里因不堪忍受批斗和人身侮辱而自盡的就有不少人。人性中的丑惡也得到了大暴露、大爆發(fā),一些品行惡劣的人如商家老太太之流成了街道積極分子,借機滿足個人私欲,搶占別人住房等(《商家三女》)。更深刻的悲劇是在革命和進步的名義下,來自親人的“大義滅親”的行動。多少人可以忍受外面的批斗,卻無法承受親人的背叛,走上了絕路。而揭發(fā)者還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锇樾∷慕憬阈∠?,在泳池邊裸露著修長大腿的美麗少女,剛剛考上大學,帶著紅衛(wèi)兵來抄自己的家,揭發(fā)父親的所謂歷史問題,導致父母被遣返老家。等到數(shù)年后她明白過來,無法承受悔恨的煎熬,投水自盡(《蓋碗茶》)。扭曲的時代,扭曲的心靈,既驚心動魄,更促人警醒,發(fā)人深思。作者直面癲狂時代的勇氣和激憤,使得這部作品在流蕩著溫柔敦厚的美學氣韻的背后,也具有了力度和鋒芒,具有了歷史的厚重感。
閱讀中不止一次地想到童年少年記憶對于人生、對于寫作的意義,很多經(jīng)典作品都是以此作為題材。作者寫的都是自己的親歷和感悟,因此每一篇都是“有我”之作。大院里的這些人和事,發(fā)生在他的情感、心智的成長時期,影響到他的價值觀的形成。而它們又是經(jīng)過數(shù)十年后才被寫下來,此時的作者已經(jīng)歷過人生滄桑、世事浮沉,時光的流逝既贈予了他智慧識見,也過濾掉那些浮泛蕪雜的成分,寫作便更能夠抵達和揭示出所描繪對象的本質(zhì)和底蘊。
在前面所分述的種種之上,閱讀時還會有一種綜合性的感受,那就是時光是這部作品的隱形的主角。作者踏訪故地,大院即將拆掉,到處空空蕩蕩,一家人當年居住的三間東房仍然還在,房前百年的老槐樹也仍然投下斑駁的樹影,但過不了很久它們都將湮滅不再?!傲鞴馊菀装讶藪仭保\哉斯言!因此,在對許多具體的人事的描繪之上,在引發(fā)產(chǎn)生某種隸屬于社會、政治和文化范疇的思考之外,還有一種更為深邃渺遠的感慨——關于時光和生命,關于憧憬和夢想,生長和衰亡,追求和幻滅。肖復興的作品一向以鮮明的社會責任感和清明的理性見長,這些未必是他的主要寄托,但閱讀者有權(quán)利做出自己的理解。一種惘惘依依之情,貫穿和繚繞其間,仿佛當年大院中飄蕩彌漫的陣陣花香。這樣的況味,來自于哲學和詩性的融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