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牛年。牛除了大量出現(xiàn)在工藝美術(shù)和木刻版畫中,呈現(xiàn)或神秘威嚴、或拙樸可愛的形象之外,在文人的筆墨下,唐代韓滉《五牛圖》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xiàn)得極為傳神,宋代李唐《乳牛圖》將子母牛舐犢清深的畫面描繪的栩栩如生,明人《牧牛圖》則一反宋畫寫實的風貌,以文人寫意淡墨暈染,書畫合一。
辛丑牛年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shù)”恭祝讀者朋友新年安康、牛年吉祥!
戴進《畫紈?!分胁凰浦蔂伲搭愳`獸的紈牛。
形神兼?zhèn)涞奈迮D
唐代《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紙質(zhì)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tài)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tài)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zhuǎn)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確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牛頭部與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每頭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過對眼神的著力刻畫,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xiàn)得極為傳神。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xiàn)對象,無背景襯托,造型準確生動,設(shè)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zhèn)渲辰纭?/p>
唐代 韓滉 《五牛圖》(局部)
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tǒng)題材之一,體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古國以農(nóng)為本的主導思想。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nóng)業(yè)發(fā)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nóng)耕的意義?!段迮D》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shù)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shù)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guān)注。
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評韓滉說:“能圖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議者謂驢牛雖目前之畜,狀最難圖也,惟晉公于此工之,能絕其妙。”南宋陸游《渭南文集》“跋韓晉公?!敝姓f:“韓晉公畫牛云,予居鏡湖北渚,每見村童牧牛于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自奉詔?史,逾年不復見此,寢飯皆無味?!痹w孟評道:“五牛圖,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鼻宕疝r(nóng)題跋:“愈見愈妙,真神品也?!鼻宕煲妥稹对谄貢ぜ贰熬湃账沃胸┱屑瘻胬送び^韓滉《五牛圖》復成二十四韻”題詩:“示客《五牛圖》,真氣豁我眸。晉公諳燮理,體物固能優(yōu)。郭椒丁櫟輩,飲降各自由。宣和購遺跡,已詫不可求。何期白石爛,此圖翻得留?!敝麜嬭b定專家徐邦達評:“故宮收藏,以《五牛圖》為第一?!?/p>
唐 韓滉《五牛圖》故宮博物院藏
韓滉《五牛圖》的流傳沿革,根據(jù)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內(nèi)府,元代時經(jīng)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汴等收藏過,入清,曾藏于浙江桐鄉(xiāng)汪氏求是齋,金農(nóng)曾兩度觀賞《五牛圖》,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后《五牛圖》流入清宮。
清朝末年,畫作被轉(zhuǎn)到中南海瀛臺保存,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五牛圖》幾經(jīng)輾轉(zhuǎn),被香港企業(yè)家吳蘅孫買下。20世紀50年代初,吳氏企業(yè)瀕臨破產(chǎn),吳薪孫自知無法再完好地保存這幅名畫,便忍痛決定出售《五牛圖》。
消息傳出后,周恩來總理收到一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zhèn)?,不惜一切代價購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經(jīng)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jīng)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shù)百處。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jīng)過淋洗臟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托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jīng)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后,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tǒng)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
舐犢清深的子母牛
《乳牛圖》繪一位牧童趴伏在母牛背上,小牛緊隨在后,引頸低呼,母牛搖尾相應(yīng),親子間孺慕之情,借由小牛眼嘴神態(tài)的傳達,表露無遺。幅中二牛體,皆先用墨筆鉤出輪廓,再以細勁的墨筆絲出呈渦紋狀走向的牛毛,而后再于牛的下腹等處加以烘染,二牛形體神韻描繪具佳。田野的竹叢以及蘆葦,亦敷色清雅,層次分明,是幅為一件很好的牛畫作品。
李唐 《乳牛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并無作者款印,裱綾有清代鑒賞家梁清標所書之題簽,云:“李晞古乳牛圖”。李唐,字晞古。河南孟縣人。擅山水、人物,也長于畫牛?;兆诔M入畫院,高宗建炎年間,授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不過本幅牛體、皴石之用筆皆與李唐(西元1049-1130年)畫風有別,或?qū)倜鞔缙谥鳌?/p>
宋人 《畫子母?!?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幅宋人《畫子母?!匪嬵}材與《乳牛圖》相似,表現(xiàn)的是牧童坐在柳樹下,旁邊的鳥籠空著,桑鸤已經(jīng)架在牧童的左手上了,眼神正全力的貫注在桑鸤鳥上,左手拿著芋頭正要逗弄牠。母牛低著頭吃小草,小牛搖步前來。一只鸜鴝正停在母牛背上。畫家為了表現(xiàn)舐犢清深,特地在柳陰下畫出代表母親的萱草來襯托。 這一幅畫寬六尺高五尺,牧童、柳樹、子母牛,分置在畫面的上下左右,取景頗為穩(wěn)重。
宋人 《畫子母?!罚ň植浚?/p>
反類靈獸的畫牛圖
周臣(約1460-1535),明代畫家,字舜卿,別號東村,今江蘇蘇州人。能詩,擅畫山水,得宋人法。兼工人物,古貌奇姿,無論工筆或?qū)懸猓芨骶咭鈶B(tài)。春秋時衛(wèi)人寧戚,因家貧為人拉車,來到齊國,夜宿城外。時齊桓公郊外迎客,寧戚喂牛于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腹J為此人非平常之人,召見后舉為丞相。
周臣《寧戚飯牛圖》軸所繪就是手持樹枝的寧戚正在飼牛之景,牛軛置靠在山巖邊,暗示牛車在石背后。通幅畫家用筆勁利,表現(xiàn)樹石質(zhì)感的皴紋、垂掛的藤蔓,皆為飛動的筆墨線條,帶有十五世紀浙派的風致。在唐寅、仇英,甚至較早的杜菫作品中,亦不乏類此的潑辣線條,據(jù)此,可略見當時不同畫派間交互影響的情形。幅中牛身先略加絲畫牛毛,再局部淡墨暈染,和宋人牛畫相較,已是文人寫意的形貌了。
明 周臣《寧戚飯牛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人張路 《畫老子騎?!分黝}是老子出關(guān)的故事。據(jù)說老子因感周代衰亡,決定西出函谷關(guān)。當時,守關(guān)的尹喜發(fā)現(xiàn)東方出現(xiàn)一片紫氣,推測將有圣人到來。不久,騎著牛的老子果然出現(xiàn)了,并應(yīng)尹喜的請求,寫下《道德經(jīng)》后才離開。這個故事因此在民間成為吉祥的象征。
此畫中勁利粗放的線條是承自浙派的畫法。張路,號平山,河南祥符人。他曾為太學生,后來放棄仕途,而以畫藝聞名。張路的人物畫,本是學吳偉的,但后人的批評,認為他祇能得到吳偉的力,而不能得到他雅秀高逸的趣味。這幅畫衣紋用筆快速有力,但筆的轉(zhuǎn)折處還相當從容,并不是一味粗野的畫所能比擬。面部、手、書帙、牛眼等處,都用膠調(diào)赭,膠太重而變了色,稍微有點呆滯。
張路 《畫老子騎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戴進《畫紈?!份S圖似繪卜盧國獻紈牛之事。馭者發(fā)須卷曲,凸額大鼻,貌類胡戎。其身穿華服,腰配彎刀,帛魚與海螺,左手執(zhí)鞭,右手握糜以控牛,精神專注。紈牛淺毛驪色,羊角犬面,不似稚犢,反類靈獸。背后巨樹垂藤,遠處煙靄,景色恬靜。
戴進,浙江錢塘人,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幼師葉澄,及長又遠傚馬遠、夏圭,故其畫山水多有馬夏筆趣。其又工人物、花鳥、走獸,后人推為明代浙派祖師。
戴進 《畫紈?!份S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人《牧牛圖》軸畫牧童披頭散發(fā),坐在地上,對著匍伏在地的水牛,若有所言,畫中人物用筆筒捷而有力。牛身上毛被筆干擦來表現(xiàn)。一童一牛,兩情相牽,題詩占去畫幅之半,為書畫合一,文人畫表現(xiàn)方式。
明人 《牧牛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原書簽題明人。據(jù)畫中題字,知為白下(今南京)人所畫,鈐印為“屢空道人”,生世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