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純真年代》,【美】伊迪絲·華頓 著,吳其堯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12月
圖源于網(wǎng)絡
七十年代初某個一月的晚上,克里斯汀·尼爾森正在紐約音樂廳演唱《浮士德》。
盡管早有傳聞說“第四十街之外”的遠郊將新建一座歌劇院,其奢華壯麗堪與歐洲大都會的歌劇院媲美,但上流社會仍然喜歡每年冬天回到這社交圈中心的老劇院,回到他們金紅兩色的舊包廂。守舊者愛惜它的狹小不便,可借以排拒那些令紐約既懼怕又向往的“新貴”;多愁善感者戀戀不舍,因為它常能引發(fā)歷史的遐思;音樂愛好者則是因為它出眾的音響效果——這對于專門的音樂廳來說,往往是個問題。
那是尼爾森夫人當年冬天的首場演出。日報形容的所謂“出類拔萃的聽眾”為聆聽她的歌喉,紛紛乘著私人輕便馬車、家庭敞篷馬車,或雖不夠氣派但頗為便捷的布朗馬車,穿過濕滑積雪的街道而濟濟一堂。上歌劇院坐布朗馬車幾乎同坐私人馬車一樣體面,離開時則更顯出優(yōu)勢(仿佛是在調(diào)侃民主制度):只需跳上排隊等候的第一輛布朗馬車即可,不必苦等自家馬車夫因寒風和酒精而通紅的鼻頭從音樂廳柱廊底下閃現(xiàn)。是哪位了不起的馬車行老板憑著絕妙直覺發(fā)現(xiàn),美國人離開娛樂場時想要比前往娛樂場時更迅速。
紐蘭·阿切爾推開俱樂部包廂門之時,花園那場戲恰巧啟幕。這年輕人沒理由不來得更早些,他七點鐘便和母親、妹妹一道用了餐,然后在擺著黑胡桃木玻璃門書柜和尖頂靠背椅的哥特式書房里慢悠悠抽了一支雪茄——房子里只有這間屋子是阿切爾夫人允許抽煙的。但是,紐約既然是大都市,而人人又都知道,大都市里早早趕到歌劇院并不“合宜”;是否“合宜”,對于紐蘭·阿切爾所生活的紐約,就同數(shù)千年前主宰其祖先命運的不可捉摸的圖騰恐懼一樣重要。
他之所以拖延,也是出于個人原因。慢悠悠抽雪茄是因為他從心底里愛好藝術,玩味即將到來的賞心樂事比真正經(jīng)歷更令他感到一種微妙的滿足,尤其當這樂事是精致優(yōu)雅的時候,而他的樂趣大多如此;這一次,他所期盼的時刻更是難得而美妙——如果他將抵達的時機計算得恰與女主角的舞臺監(jiān)督合拍,那將是再意味深長不過了,當他踏進劇場,她剛好在唱:“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愛我!”一邊伴著露珠般清澈的音符,拋落下雛菊花瓣。
當然,她唱的不是“他愛我”,而是“呣啊嘛”,因為根據(jù)音樂界那條不得更改、不容置疑的規(guī)則,瑞典歌唱家演唱法國歌劇中的德語歌詞,必須譯成意大利語,以便說英語的觀眾更為清晰地理解。這在紐蘭·阿切爾看來是理所當然,就像構成他生活的所有那些慣例和義務,比如,必須用兩把飾有藍色琺瑯姓名縮寫圖案的銀背梳子分開頭發(fā),必須在紐孔里插上鮮花(最好是梔子)才能在社交場合露面。
“呣啊嘛……噥呣啊嘛……”那女主角娓娓唱著,直到懷著愛情的勝利,迸發(fā)出最后一聲:“呣啊嘛!”然后,她將那蓬凌亂的雛菊按在唇邊,抬起一雙大眼睛,瞥向那位滿臉世故、五短身材、棕色皮膚的浮士德——男高音卡普爾穿著紫色天鵝絨緊身上衣,頭戴羽毛帽子,正努力裝出一副與那天真的受害者同樣純潔真摯的表情。
紐蘭·阿切爾倚著包廂后墻,目光從舞臺移向劇院對面。正對著他的是曼森·明戈特老夫人的包廂。老夫人由于肥胖過度,很久沒能上歌劇院了,不過她總是在社交活動之夜派遣家里年輕一輩代表出席。今天,坐在包廂前排的是她的兒媳羅維爾·明戈特夫人和女兒韋蘭夫人;兩位錦緞華服的婦人略靠后些,坐著一位白衣少女,正心醉神迷地注視著舞臺上的那對情侶。當尼爾森夫人的“呣啊嘛”令寂靜的劇院上下激動癡狂之時(所有包廂都會在“雛菊歌”響起后停止交談),一片紅暈從那少女的頰邊飛起,泛過額角和金色發(fā)辮的根際,涌過年輕的胸脯,直到端莊的領紗邊緣別著的那枝梔子花。她垂下眼簾,看著膝頭一大捧鈴蘭,紐蘭·阿切爾望見她用戴著白手套的指尖輕輕撫弄那花朵。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目光回到舞臺上。
作品簡介
《純真年代》,【美】伊迪絲·華頓 著,吳其堯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12月
《純真年代》是美國著名作家伊迪絲?華頓的代表作,曾獲得1921年普利策獎。書中主要情節(jié)發(fā)生在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紐約上流社會。那是華頓度過童年與青春的地方,她在那兒長大成人,進入社交界,訂婚又解除婚約,最后嫁給波士頓的愛德華?華頓,并度過了婚后的最初幾年。時隔40年后,作為小說家的她回顧養(yǎng)育過她也束縛過她的那個社會,她的感情是復雜的,既有親切的眷戀,又有清醒的針砭。
作家把那個時代的紐約上流社會比作一個小小的金字塔,它又尖又滑,很難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處在塔頂,真正有貴族血統(tǒng)的只有二三戶人家:華盛頓廣場的達戈內(nèi)特祖上是正宗的郡中世家;范德盧頓先生是第一任荷蘭總督的嫡孫,他家曾與法國和英國的幾家貴族聯(lián)姻;還有與德格拉斯伯爵聯(lián)姻的拉寧一家。他們是上流社會的最高階層,但顯然已處于日薄西山的衰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