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wǎng)絡(luò)
開心的洗漱時間就要到了,D連士兵在準備睡覺。長長的木頭營房里一陣雜亂,一天下來,人人又累又氣。一戰(zhàn)期間赫赫有名的77步兵師被重新啟用,將再次參戰(zhàn),其訓練剛剛開始。這個師的徽章是自由女神像,暗示了它的指揮部所在地,其所屬人員正是紐約這個熔爐的典型代表。這支部隊的很多士兵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的1941年冬天到1942年春天之間征召來的,比起平時招募來的各茬軍人年齡要大點,更加堅韌,也更玩世不恭。此時,他們的著裝五花八門——有的還身著綠色寬松訓練服,有的脫得只剩下淡橄欖色內(nèi)衣了。他們在簡易木制營房里四處晃悠,操著紐約方言,粗聲粗氣,遇著什么事,看見什么人,都罵罵咧咧的。
血戰(zhàn)鋼鋸嶺第一章最孤獨的士兵亂哄哄之中,有個小伙子安靜地坐在整潔的鋪著褐色被單的床上。他身材修長,一頭褐色的卷發(fā)。如果說今天對于那些比他歲數(shù)大、更加皮實的人很難熬,對他則是一場噩夢。他參軍是出于自愿,但他是以一個良心拒服兵役者出于道德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而拒絕服兵役的人。——譯者注的身份加入的,而非戰(zhàn)斗人員。他也迫切希望為國效力,但是,根據(jù)羅斯福總統(tǒng)下達的第8606號總統(tǒng)令,以及陸軍參謀長出具的許可,他不必持槍。他自然認為上級一定會安排他參加醫(yī)療培訓。眼下,他卻待在一個步兵連里。他手腳有點笨,操南方山區(qū)口音,有點拉腔拉調(diào)。不管看外表還是聽聲音,他和軍營里的其他人都迥然不同。
他在專心閱讀《圣經(jīng)》,不僅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總能從上帝的教誨中尋得安慰和寧靜,他合上書,按照多年的習慣,順勢跪在床邊,默念祈禱文。
突然有人高聲嚷嚷,“嘿,你們快看啊,他在祈禱!”
整個軍營“轟”地響起一陣譏笑聲、口哨聲和尖叫聲。那個年輕士兵跪在那里,一動不動。
這些城里人,來到一個全新的艱苦環(huán)境里,經(jīng)過一天的緊張勞累之后,暴躁不安,隨時準備把氣撒在哪個倒霉蛋身上,這不,他們找到了一個。一只笨重的軍鞋從床鋪上方飛了過來,“咚”地砸在虔誠禱告的新兵身旁。好懸!接著,又飛來一只鞋,又一只,同時還能聽到褻瀆神靈的臟話。跪在地上的新兵嚇壞了,不理解他們?yōu)楹稳绱?,可他一動不動。他不想被鞋子砸到,也不希望中斷禱告。
外面?zhèn)鱽砹艘魂囅籼柕穆曇?。值班中士把頭探進營房門,吼道:“喂,都給我安靜!”
燈滅了,軍營安靜下來。那個年輕士兵的禱告也結(jié)束了,他鉆進被窩。熄燈號清晰、略帶悲傷的音符在春夜中逐漸消失,他靜靜躺在狹窄、堅硬的軍床上,因為孤獨和痛苦,眼里噙著委屈的淚花。
77步兵師的列兵德斯蒙德·道斯在軍營的第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隨后幾天也不好到哪兒去。晚上,在營房里,其他人照舊譏笑他。現(xiàn)在,他等到熄燈后才跪下來禱告,但偶爾還會從黑暗中飛來一只鞋。
最令他痛苦的是周圍隨處可見恣意違反《圣經(jīng)》第三誡的現(xiàn)象。那些人發(fā)現(xiàn)叫他“圣耶穌”能讓他極其痛苦,就經(jīng)常稱他為“圣耶穌”來諷刺他。有一個叫卡杰爾本書人名均為真名,但有三個例外:卡杰爾,斯坦曼和科斯納。時隔多年,為避免尷尬,道斯先生請求隱去他們的真實姓名。——作者注的,三十來歲,粗嗓門,嗜酒如命,他什么人都看不慣,什么事都看不慣,包括宗教。他專門挑事,尖著嗓門戲弄道斯。道斯一聽見他講話,就忍不住心頭一緊。他長這么大,從來沒聽到誰如此膽大妄為,敢褻瀆上帝之名。
顯然,卡杰爾特別喜歡用這種污言穢語拿道斯尋開心。
他動不動就說,“告訴你,道斯,我們上前線打仗,你呢,就別指望活著回來了,我一定親手斃了你?!闭f完哈哈大笑。
白天,這位非戰(zhàn)斗人員還面臨另外一個問題。他雖被分配在步兵連,但他不愿拿槍。從管裝備的中士到排里的作訓中士,直至中尉排長和上尉連長,都命令他拿起槍來,但是都沒用。各級軍官輪番上陣,軟硬兼施,這個瘦巴巴的列兵總是禮貌而又堅決地拒絕。
他能理解上級軍官的處境,也不想為難任何人,只是他之前得到過上級機關(guān)的批準,可以不拿槍。
德斯蒙德·道斯自小在信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家庭長大,在一所只有一間教室的復臨會學校接受了教育,他一次不落、誠心誠意參與每次禮拜活動。
在弗吉尼亞州林奇堡老家的小木屋里,客廳的墻上掛著一幅裝裱精美的畫軸,上面描繪的就是十誡。畫軸上,每一誡都配了一幅畫。最吸引德斯蒙德的是第六誡:“不可殺人。”該畫描述的是該隱、亞伯的故事。畫中,亞伯躺在地上,血流不止,旁邊站著殺人兇手該隱,手里握著匕首。德斯蒙德每次看到這個場景,就會瞪大眼睛,內(nèi)心充滿恐懼和不解。一個人竟能殺死自己的兄弟,那得惡到什么程度?因為,德斯蒙德自己的家庭甜蜜溫馨,彼此相愛,全家幸福。他父親威廉·托馬斯·道斯是個木匠,孩子們小的時候,他父親把這個家經(jīng)營得溫暖舒適。德斯蒙德生于1919年2月,一共姊妹三個,他排行第二。他姐姐奧德麗長他四歲,弟弟哈羅德·愛德華小他兩歲。
德斯蒙德站在客廳的椅子上,久久凝視該隱殺死他弟弟亞伯的那個畫面,暗下決心,只要有一口氣在,他一定恪守第六條誡和其他所有誡。
德斯蒙德從不惹事,但也不喜歡被人騎在頭上。讀小學時,街坊鄰里的孩子喜歡欺負他,專門找他的茬兒。一開始,他忍了,后來有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他被一伙小痞子攔住了去路。
領(lǐng)頭的上來推了他一把,惡狠狠地說:“小子,這回你跑不掉了?!?/P>
……
作品簡介
《血戰(zhàn)鋼鋸嶺》,(美)布特恩·赫頓 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長江傳媒集團,2017年5月
《血戰(zhàn)鋼鋸嶺》是根據(jù)二戰(zhàn)期間美國太平洋戰(zhàn)場上的傳奇英雄,國會榮譽勛章獲得者德斯蒙德·道斯的真人真事創(chuàng)作的軍事文學經(jīng)典,并獲得德斯蒙德·道斯遺產(chǎn)基金會授權(quán)出版?!堆獞?zhàn)鋼鋸嶺》出版至今11位美國總統(tǒng)推薦。歷經(jīng)半個世紀,德斯蒙德·道斯堅守信念、勇敢、博愛的形象成為世人心中不滅的傳奇。2016年根據(jù)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血戰(zhàn)鋼鋸嶺》狂攬89界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一舉殺入美國百部偉大電影之列。
布特恩·赫頓(1915—2005),參與了諾曼底登陸戰(zhàn)以及美軍二戰(zhàn)史上最血腥的戰(zhàn)役之一“突出部之役”,獲得五星作戰(zhàn)英勇者勛章。二戰(zhàn)之后,布特恩·亨頓開始從新聞工作,成為《時代周刊》《紐約每日鏡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的首席撰稿人。為了堅持新聞的自由正義,在報道社會黑暗面的時候布特恩·亨頓還曾多次遭到威脅和綁架,卻每次都化險為夷、劫后余生。與德斯蒙德·道斯為同鄉(xiāng)人,且有著共同的二戰(zhàn)經(jīng)歷與社會使命感的布特恩·亨頓,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并在與朋為伴的歲月里,深刻體悟到戰(zhàn)爭年代德斯蒙德·道斯堅持信念的力量。最終,在德斯蒙德·道斯的授權(quán)之下,寫成了《血戰(zhàn)鋼鋸嶺》,一舉成為軍事文學的經(jīng)典,并使德斯蒙德·道斯堅守信念的傳奇感動了無數(sh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