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建議列強占領、監(jiān)管中國五年”之說廣為國人所知,與埃德加·斯諾的回憶錄《復始之旅》被翻譯進中國有關。
斯諾在該書中寫道:
“孫博士甚至在同俄國人達成了協(xié)議之后,(1924年)還向美國駐華公使雅各布·吉爾德·舒爾曼發(fā)出最后一次呼吁,要求他促成大規(guī)模的國際干預,這種規(guī)模的干預甚至連俄國也從未試圖進行過。他建議英、法、美三國占領中國五年,消滅軍閥,跟國民黨合作,建立一個公正的政府,幫助中國實現(xiàn)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使人民做好民主選舉的準備。舒爾曼先生并沒有認真地對待他的夢想。然而,俄國人卻采取了認真的態(tài)度?!?/p>
宋慶齡晚年,對斯諾的這種說法持否定態(tài)度。
宋辯駁道:
“孫博士從沒提議讓外國列強占領中國,而是主張幫助國家的發(fā)展。”
那么,孫中山究竟有沒有“建議英、法、美三國占領中國五年”呢?
舒爾曼(Jacob Gould Schurman)自1921年至1925年間,出任美國駐華公使。1924年1月6日,曾赴廣州大元帥府,與孫中山有過一次密談。在場者,還有美國駐廣州總領事詹金斯(Douglas Jenkins)、宋慶齡、陳友仁、伍朝樞以及孫的美籍顧問諾曼(Robert Norman)。
據(jù)詹金斯在1927年披露,此次密談中:
“孫逸仙所提出的計劃要點包括商請列強組織聯(lián)軍進駐各省省城,以及軍隊控管所有的鐵路、河川、港口與電信。聘請美國與歐洲的專家前來中國擔任中央與各省之軍事、財政、防汛、公共衛(wèi)生、教育等方面的顧問,為期五年。在這列強共同監(jiān)護的五年期間,應舉辦全國性與各省的選舉,將控制權逐漸轉移給民選的領袖?!A府曾經(jīng)就此計劃探尋過歐洲各國的意見,但均未獲得正視?!?/p>
美國作家Lyon Sharman在1934年出版了“美國第一部認真研究孫中山的著作”《Sun Yat-sen,His Life and Its Meaning,A Critical Biography》。該書利用詹金斯所披露的資料,“指出中山先生曾有請列強各國對中國作五年干預,以便實行選舉的提議”。
斯諾的回憶錄《復始之旅》1958年在美國出版,他說孫中山“建議英、法、美三國占領中國五年”,史料源頭應該同樣是詹金斯。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美國駐廣州總領事詹金斯的這番披露,是否真實呢?
美國駐華公使Jacob Gould Schurman。Schurman對孫中山觀感不佳,曾對柯立芝總統(tǒng)形容其談話態(tài)度瘋狂,可能有精神疾病
1924年1月13日,《民國日報》(國民黨機關報)對孫中山與舒爾曼的密談內容作了公開報道。
該報道無一字提及“建議英、法、美三國占領中國五年”,但卻披露孫中山非常希望由美國牽頭,聯(lián)合列強支持何東的“和平會議計劃”。
何東是香港富商,與港英政府關系密切,與孫中山也頗有交情。
1923年7月,何東致電全國實力派人物及各省長官,提議召開“國內領袖聯(lián)席會議”,用和談的方式來結束軍閥割據(jù),并“延請列國公使,贊助良謨,陪席與議”。孫中山率先表態(tài)贊成。
9月,何東親自北上推動此事。不過,這一倡議,遭到了國內左翼政治力量的極力抵制,蔡和森、張?zhí)?、向警予等,均多次刊文駁斥,指責何東請列強參加會議,是讓外國來做“監(jiān)督和仲裁”,是在干涉中國內政。
舒爾曼在1924年1月29日給美國國務院提交的正式報告中提到:
“(在1月6日的密談中,孫中山)以殷切的態(tài)度大略地提出邀集中國各方領袖舉行會談商討中國統(tǒng)一與裁軍問題的計劃。孫渴望由美國政府出面與列強協(xié)調后召開?!?/p>
該報告沒有提及“建議英、法、美三國占領、監(jiān)管中國五年”之事。
略言之,“建議英、法、美三國占領、監(jiān)管中國五年”之說,見于美國駐廣州總領事詹金斯之披露,但不見于美國駐華公使舒爾曼的正式報告,也不見于中方材料。
如此,就存在多種可能。比如:1、詹金斯之言,是否存在斷章取義或者夸大其辭,尚未可知——注意,斯諾說的是“占領”,詹金斯所說則是“監(jiān)護”,此中區(qū)別已然很大。2、是否孫中山在密談中確曾言及此事,但舒爾曼因某些原因(如視之為異想天開),而未將其寫入報告?
可以確定的是:孫中山當日確曾請求美國出面,邀集列強促成中國的“和平會議”。
這一建議,被當時的左翼力量解讀為邀請列強來“干涉中國內政”。孫中山自己的解釋則是:
“為今之計,只可利用列強之勢力,……如列強不即加以助力,遲至明春,中國又將見戰(zhàn)事,且不止一處?!?/p>
此次左翼力量針對“和平會議”的反對浪潮,實是一次有組織的集體行為。孫中山雖已于1923年初開始運作“聯(lián)俄容共”,但這一次,左翼力量完全站在了孫的對立面。
蔡和森撰文諷刺孫中山所倡導的“和平會議”,是“唯恐外人不干涉內政”、“只想建立洋大人統(tǒng)治之下的和平”
注釋
埃德加·斯諾,《斯諾文集1》,新華出版社,1984,P110。鄧廣殷/口述,鄭培燕/撰文,《永不飄逝的記憶 我家與宋慶齡事業(yè)的情緣》,東方出版中心,2013,P103。張忠正,《孫逸仙博士與美國 1894-1925》,(臺)廣達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4,P467-468。李云漢,《中山先生護法時期的對美交涉(1917-1923)》。收錄于《中國現(xiàn)代史論集 第七輯 護法與北伐》,1982,P246。與美使舒爾曼的談話,1924年1月6日。收錄于《孫中山全集 第9卷》,中華書局,1986,P24-26?!逗螙|提倡聯(lián)席和平會議的討論》,《東方雜志》1923 第17號。蔡和森,《由華盛頓會議到何東的和平會議》,1923年12月1日,收錄于《蔡和森文集》,1980。張忠正,《孫逸仙博士與美國 1894-1925》,(臺)廣達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4,P452-453。與胡特的談話,1924年1月13日,收錄于《孫中山全集 第9卷》,中華書局,1986,P55-56。參見:《團香港地委報告(第二號)——反對何東和平會議事》,1923年10月29日。收錄于《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 1922-1924 甲》,P165。
附文
“孫大炮”考
文 | 楊津濤
孫中山為什么被稱為“孫大炮”,其原因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出自唐德剛《袁氏當國》一書。該書稱:袁世凱聽了孫中山的鐵路計劃后,“背后語人,就說孫文是個‘大炮’”“中山的‘大炮’的諢名,據(jù)說就是袁世凱叫出來的”。
至于“孫大炮”一詞的內涵,今人亦多認為名副其實。如有網(wǎng)友說,“用在這人身上倒是再合適不過了,孫中山那么大名氣……好說空話忽悠人,實際辦成的沒幾件”。
揆諸史料,以上說法,并不成立。
1、將“孫大炮”和鐵路計劃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革命黨人,而非袁世凱
所謂“大炮”,來源于粵語“車大炮”(也作“扯大炮”),意指吹牛、說大話,后來也被客家話借用。
孫中山給人留下“車大炮”的印象,始于他在海外宣傳革命時期。當時華僑上層人士多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庶h,使革命黨的活動難以開展。1910年,孫中山在芝加哥拜訪華僑時,一個開洗衣店的華僑對他說:“你不要進來,我不聽你的‘車大炮’,你要進來,我就用燙頭擲你!”孫中山只好“很誠懇地笑笑、點點頭”。這位華僑顯然是用“車大炮”質疑孫中山推翻滿清的革命主張。
孫中山被視為“車大炮”,還與他民國初年提出的《建國方略》有關。胡適在一篇文章中說,“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學問,三十年的觀察,作成種種建設的計劃,提出來想實行,萬不料他的同志黨人,就首先反對??蜌獾恼f他是‘理想家’,不客氣的人嘲笑他是‘孫大炮’!”孫提出“知難行易”的觀點,也有回應這種嘲笑的用意在其中。
在所有的“建國方略”中,孫的鐵路計劃最為人所詬病。有人回憶,“由同盟會改為國民黨,分子復雜,中山先生提出建設鐵路計劃等等,內部就有人詆毀中山先生為‘孫大炮”“總理主張修建十萬英里的鐵路,許多人認為總理理想太高,不能實現(xiàn),加他以‘孫大炮’的諢號來譏笑他”。
也就是說,將“孫大炮”和鐵路計劃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革命黨人,而非袁世凱。
孫中山在檀香山宣傳革命的舊址
2、孫中山自己,常在演講中用“孫大炮”這一綽號自我調侃
對于“孫大炮”的政治含義,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
(1)反孫者將“孫大炮”作為一種侮辱性稱呼,視孫中山為“只會說大話、放大炮的一個人”,毫不尊重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回國活動,“車大炮”這個稱號也隨之被帶回國內,并進一步變?yōu)椤皩O大炮”,成為政敵對他的常用蔑稱。
1913年,孫中山赴北京會見袁世凱,在宴會上,有北洋系軍官高聲議論“共和是北洋之功”,“孫中山一點力量也沒有,是大話,是孫大炮”“大騙子”。面對此情此景,孫中山表現(xiàn)“從容如?!薄?/p>
譚延闿早年身屬晚清立憲派,當時在他看來,“孫是只會講外國話而沒有讀多少中國書的一個革命黨人”,“所以也就開口閉口跟著一些人罵孫中山只會說大話、放大炮的一個人,亦呼孫中山為孫大炮”。后來譚延闿改奉革命理論,回顧說:“我自追隨孫先生左右,朝夕領教以來,才逐漸認識到,孫先生是不如我從前所聽說的孫大炮,而確實一個文通中外、學貫古今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排滿、反袁、打倒北洋軍閥的一個真正領導人?!?/p>
早年投身革命的袁同疇則回憶,陳炯明不滿孫中山,“開口閉口都稱‘孫大炮’”,他當時“雖不是國民黨黨員,聽起來也刺耳。無論如何,孫先生總是上官,陳氏總是部下,部下對上官可以這樣侮辱嗎?”顯然,在革命黨人眼中,“孫大炮”是含有侮辱之意的。
(2)挺孫者認為“孫大炮”綽號表現(xiàn)了孫中山的理想主義精神;而孫中山自己也不因有這樣一個綽號而生氣
在孫中山黨人、政敵之外的第三方人士,提到“孫大炮”這個詞時,多少是含有一些贊許之意的。
1919年,陳獨秀在文章中說,“有一班人因為孫中山好發(fā)理想的大議論,送他一個諢名,叫做孫大炮。威爾遜總統(tǒng)的平和意見十四條,現(xiàn)在也多半是不可實現(xiàn)的理想,我們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在這里,陳獨秀是用“孫大炮”形容孫的理想主義。
1926年,張友漁曾甚至撰文為“孫大炮”這個綽號辯護。張說:“今日的中國,實嫌放大炮的人太少了。無論在思想上,政治上,社會上,都有許多洗不盡、掃不完的垃圾,非用大炮轟去不可,大炮之名,又何必避呢?”“故孫中山被稱為大炮,適足見他的偉大,放冷箭的人們,可以休矣!”在這里,“孫大炮”被視為了一種贊美。
其實,孫中山本人對于“孫大炮”這個綽號,也并不十分在意。他常在演講中拿這件事自我調侃,比如:“廣州有很多人叫我做‘孫大炮’,好吧,現(xiàn)在我就要開大炮了”。“人說我孫中山車大炮,但這回大炮更是利害,不是用實心彈,乃用開花彈……不難于三小時內把他六十營陳家軍(陳炯明部隊)變?yōu)槟喾?。?/p>
1929年,在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
3、胡適:中山先生所受最大冤枉,就是被指為理想家,不是實行家
(1)孫是一個放炮者,也是一個實踐者。
孫中山讓人覺得是“車大炮”,處事過于樂觀,常常超出普通人的理解,是一個重要原因。
如1918年,早先對復辟態(tài)度曖昧的徐世昌當選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孫中山對參與非常國會的議員丁超五說:“我們要打倒徐世昌?!倍〕逯斏鞯鼗卮穑骸拔覀儧]有這個力量,不應當說這個話。說了要招人之忌,遭到反擊?!睂O中山不以為然,反問說:“難道我們連說話的勇氣全沒了么?”丁超五后來頗為感慨地回憶,“先生被有些人譏誚為‘孫大炮’,其實,他是正氣充沛,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p>
孫中山是一個放炮者,也是一個實踐者。自1894年創(chuàng)立檀香山興中會開始,至1911年黃花崗起義,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前后發(fā)動了10次起義。1910年芝加哥華僑覺得推翻滿清是不現(xiàn)實的,期望穿著從?;庶h那里獲得的官階、官服,以后回鄉(xiāng)光宗耀祖。誰知道沒有兩年,清廷就倒臺了,“車大炮”成了真。民國建立后,孫中山為實現(xiàn)共和理想,在十幾年間,發(fā)動“二次革命”,興兵討袁,兩次領導護法運動,三次在廣東建立軍政府。孫中山晚年所心系的北伐,也在其去世后不久,獲得成功,使中國統(tǒng)一在國民政府名下。
2、“十萬英里鐵路計劃”,其實沒有一般人所想象的離譜
孫中山的“十萬英里鐵路計劃”,是今人嘲笑其乃“孫大炮”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據(jù)。
常見的意見有二:
1、孫在民國初年提出的“十萬英里”這一數(shù)字太過浮夸,須知,至1950年,全國鐵路通車總里程尚只有22238公里。至2015年初,中國鐵路總里程才突破11.2萬公里。
2、孫刊登在《建國方略》中的鐵路規(guī)劃圖,“與其說是鐵路規(guī)劃,還不如說是各大中城市之間的連線游戲……相信施工人員看到那么多筆直線路,上吊投河的心思都有了!”
孫的鐵路計劃之里程,有兩個重要數(shù)據(jù)。
一是1912-1913年間,孫多次對外宣傳“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里鐵道”、“期限十年,壯二十萬里之聲勢,活四百兆人民之命脈”。
二是1919年在《建國方略》中所設想的“若以此十萬英里之鐵路,在十年內建筑之,機關車與客貨車之需要,必當大增”——據(jù)孫的描述,其設計的鐵路系統(tǒng),合計7.6萬英里,但因“多數(shù)干線當設雙軌,故合數(shù)計劃路線計之,至少當有10萬英里?!?/p>
不管是“二十萬里”,還是“十萬英里”,日后中國鐵路的發(fā)展速度都遠沒有達到孫的期望。從這個角度來看,孫被稱為“孫大炮”,似乎也是無可厚非。
不過,值得指出的一點是:孫當年特別參考了美國鐵路的發(fā)展史——譬如,孫曾聲稱“如美國現(xiàn)有鐵道二十余萬哩,合諸中華里數(shù),則有七十萬里。乃成全球最富之國。中華之地五倍于美,茍能造鐵道三百五十萬里,即可成全球第一之強國?!薄紤]到美國在1880-1890年間,所建造的鐵路確實超過了二十萬里,而孫又一再強調自己的建設計劃的核心,旨在通過出讓一定年限的經(jīng)營權,引入美國資本、法國資本乃至日本資本來為中國修筑鐵路,則所謂十年建造“二十萬里”、“十萬英里”的鐵路,雖然不太現(xiàn)實,卻也還算不上非常離譜。
美國鐵路里程變化圖。轉引自歐國立,《軌道交通經(jīng)濟學》,中國鐵道出版社,2014,P61
至于孫所設計的“鐵道線路規(guī)劃圖”,倒確實存在著非常多不專業(yè)的地方。
端納曾陪伴孫做過一次北方鐵路考察之旅。他親眼見到孫坐在列車里繪制線路圖,“小小的鐵路建設者坐在他的地圖前,在一處標上一條新線,把這條線取直,又把那條線取直。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夢想中,沉浸在那種使你脈搏跳動、血液沸騰的夢想中。最后所有的省會都被干線連起來了,所有專區(qū)城市都用小線連起來,在各個方向還有分支,就象大榕樹一樣,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制作?!倍思{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他認為孫在畫線時并沒有考慮到懸崖或峽谷、山嶺或冰川、森林或沙漠,河流或湖泊——“博士,那條繞過西藏的鐵路永遠也沒法建成。你可以用毛筆和墨水來建,僅此而已。你的線路要經(jīng)過的一些通道有18000英尺高?!?/p>
但孫中山繪制的畢竟只是一張粗糙的示意圖,而不是精確的線路施工圖。對示意圖里的“直線”,似不宜苛責過多。(見下圖)
孫中山繪制的鐵道線路規(guī)劃圖
最后,關于“孫大炮”這段歷史公案,不妨以胡適對孫的評價作結:
“中山先生是一個實行家,凡是真實行家都有遠見的計劃,分開進行的程序,然后一步一步的做去。沒有計劃的政客,混了一天算一天,嘴里說‘專尚實際、不務空談’,其實算不得實行家,只可說是胡混。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其實沒有理想計劃的人決不能做真正實行家。我所以稱中山先生做實行家,正因為他有膽子敢定一種理想最大的建國方略。但是大多數(shù)的政客都是胡混的,一聽見十年二十年的計劃。就蒙著耳朵逃走,說‘我們是不尚空談的’。中山先生一生就吃了這個虧。不是吃他的理想的虧,是吃大家把他的理想認作空談的虧,他的革命方略,大半不曾實行,全是為了這個緣故?!保ㄎ?諶旭彬)
**********************
注釋
梅斌林:《關于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在美國芝加哥活動的回憶》,《廣東文史資料(第25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8頁;胡適:《知難,行亦不易》,朱正編選《胡適文集(第3卷)》,花城出版社2013年,第36頁;朱蘊山:《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追憶宋玉琳與韓蓍伯》,《朱蘊山詩文集》,團結出版社2008年, 第113頁;《總理遺囑的意義》,朱燕平編《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文獻類編1927—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84頁;張國淦:《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斗爭》,劉萍、李學通主編《辛亥革命資料選編(第4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316頁;方鼎英:《譚延闿的湘軍及其與孫中山的關系》,《廣東文史資料精編(上)》第1卷 ,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468、469頁;張朋園等記錄《袁同疇先生口述歷史》,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80頁;張友漁:《革命黨與大炮》,《張友漁文選(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0頁;段云章、沈曉敏編著:《孫文與陳烔明史事編年》,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0、531頁;丁超五:《護法時期追隨中山先生瑣記》,《文史資料選輯(第103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第74、75頁;胡適,《〈孫文學說〉之內容及評論》,刊于1919年7月20日《每周評論》第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