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秀才怕歲考

從前徽州有一句俗諺,叫“生在揚州,玩在蘇州,死在徽州”。這是說揚州鹽商以徽州(特別是歙縣)人居多,他們的子弟后來也都出生于揚州,所以說“生在揚州”;“玩在蘇州”或作“玩在杭州”,意思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從前徽州有一句俗諺,叫“生在揚州,玩在蘇州,死在徽州”。這是說揚州鹽商以徽州(特別是歙縣)人居多,他們的子弟后來也都出生于揚州,所以說“生在揚州”;“玩在蘇州”或作“玩在杭州”,意思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市肆繁盛、杭州湖山美景甲于天下,是一般人游玩的好去處;而“死在徽州”則寓含著徽州人葉落歸根的樸素愿望——皖南山水清幽,自元代以后便是南方堪輿學之中心,而徽州羅盤(俗稱徽盤)更是蜚聲天下,所以人生一世落葬徽州,可謂死得其所。

在明清時期,有相當多的徽州人在揚州務工經商,特別是一些囊豐篋盈的鹽商,聚居于京杭大運河畔的河下一帶。當時,有一首《揚州竹枝詞》這樣描述:“鹺客連檣擁巨貲,朱門河下鎖葳蕤,鄉(xiāng)音歙語兼秦語,不問人名但問旗。”這些鹽商因久滯異域,他們的子弟也往往隨之在僑寓地接受教育,并在當地參加科舉考試。不過,因揚州素為東南形勝,自古繁華,特別是其俗尚輕揚,鹽商子弟更是大多侈逐奢華,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亦牽纏功名,身列青衿,但卻日夕徜徉于煙柳畫橋之間,實際上對于讀書一事并不上心。

近見徽州文書中有一份散件:

具稟廩膳生員吳世淮,為呈明患病事。切生于去年六月感受風寒,手足麻木,延醫(yī)至今未痊,現(xiàn)在臥床不能行走。今值學憲歲試案臨揚屬,誠恐點名不到,有干查究,為此,據實呈明,伏乞老師臺老爺據情轉詳,深為公便,上稟。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廿二日。

廩膳生員簡稱廩生,是生員(即民間俗稱的“秀才”)之一類。清沿明制,廩生數目視府州縣大小而異,月給廩餼銀四兩。經過考選,廩生可入國子監(jiān),稱為貢生。充當廩生的一大好處是,童生欲考府州縣學生員資格者,在應試時必須找一廩生做保,以擔保前者并無冒籍、頂替及匿喪等情事,稱為“廩?!薄S写颂貦?,廩生屆時往往可以借機索賄。

上述的廩膳生員名叫“世淮”,是來自徽州、寓居揚州的鹽商子弟。在明清時代,徽州人取名,有時也與經商之地密切相關。例如,婺源東北鄉(xiāng)的嶺腳詹氏,多在湖南從事墨業(yè)經營,從族譜世系上看,其后代子弟的名字中,便多有將“湘”字鑲嵌其中者。而在明清兩朝,淮南鹽業(yè)富甲天下,徽州人特別是歙縣人麇聚揚州,所以不少人的取名也就與此有關。上揭的“世淮”之名,其寓意可能就與徽人世業(yè)淮南鹽務密切相關。

1759年揚州鹽商子弟吳世淮的請假條及相關批復

1759年揚州鹽商子弟吳世淮的請假條及相關批復

上引散件中的“學憲”亦即學政,是“提督學政”(或“提督學院”)之簡稱,亦稱“督學使者”、“學政使”,民間俗稱為“學臺”“督學”或“大宗師”等,這是清代派往各省的教育行政長官,主掌生員之考課、黜陟,并按期前往所轄府、廳視察。根據清代科考制度的規(guī)定,歲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屆時各省學政對所屬府州縣的全部廩生、增生和附生等各類生員加以考查,以所考成績定其優(yōu)劣,并酌定賞罰。通常情況下,歲試成績分為六等。對此,著名學者商衍鎏在《清代科學考試述錄》一書中有著詳細的描述:

順治九年,題準歲考生員有六等黜陟法,并有青衣、發(fā)社兩名目,為考劣等者降級之處分。由藍衫改著青衫曰青衣,由縣學降入鄉(xiāng)社學曰發(fā)社。文理平通者列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為四等,文理荒謬者列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為六等……一、二等賞絹紗、絨花、紙筆墨,三等前十名賞紙筆、紙花,四等以下罰如例。

當時,對于優(yōu)等生員有升格的獎賞,而對劣等者則會給予相應的處罰。考列劣等的生員,在社會上也為時人所蔑視。例如,根據著名“紹興師爺”汪輝祖的回憶,乾隆四年(1739年),鄰居有位生員在例行歲考中得了劣等,周圍人都對他嗤之以鼻,當時汪輝祖年僅十歲,竟也跟著起哄……

前引的徽州文書散件講述了一個故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江蘇學政將到揚州府視察,并主持歲考。為此,這位叫吳世淮的鹽商子弟趕緊寫了一張請假條,說自己從去年六月起便因感受風寒,手腳麻木,雖經延醫(yī)治療,但直到當年的九月下旬仍然尚未痊愈,只能臥病在床,難以行走……因為學政主持歲試時必須點名,他擔心缺席會被查究,故上書提出請假。對于他的請假申請,條子上有一批復:

查節(jié)次奉到學憲檄飭,凡生員歲試,游學患病,俱候及蚤【早】報明,照例匯詳,由府核轉,毋得零星稟詳,臨時避考,等因,當經飭令各該路遍行傳諭在案。該生既于去年六月患病,何以不蚤【早】呈明?今學憲將次按臨,礙難詳轉。仰即遵照原報趕赴候試,毋得自誤。如實因病難考,亦即于點名時候驗可也。

這應當是揚州府方面的批復,此一批復點明吳世淮請假條中的破綻:此人既在去年六月就已患病,何以不早日呈報備案?現(xiàn)在到了學政蒞臨揚州視察時,才臨時抱佛腳提出請假。顯然,批復者并不相信吳世淮提出的理由,所以要求他仍然必須參與歲試,實在不行的話,也應當在學政到時,在場聽候點名。

在清代,生員例須參加歲試。曾國藩在教子書中曾諄諄教誨:“爾既作秀才,凡歲考、科考,均應前往入場,此朝廷之功令,士子之職業(yè)也?!睆闹贫仍O計的初心來看,歲試是為了防止生員荒廢學業(yè),所以每三年必須一考。學政根據成績分別優(yōu)劣,酌定賞罰。生員不得規(guī)避,連續(xù)三次不參加,將遭斥革。2018年,筆者主編、出版的《徽州民間珍稀文獻集成》中,收錄有一冊《清光緒徽州府休寧籍<(二十一年歲試)同登錄>》,其中列舉了當年的歲試考題:

正場:四書題:見牛;次題:龍;詩題:賦得木牛流馬(得龍字五言六韻);

覆試:四書題:雖覆一簣;詩題:賦得淡云微雨養(yǎng)花天(得天字五言六韻);恭默圣諭。

1895年歲試《同登錄》

1895年歲試《同登錄》

從中可見,歲試題目為四書五經,外加詩歌以及圣諭默寫。上引請假條的年代是乾隆二十四年,而在前一年,歲試科目剛剛有所變化。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改歲試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和五言試帖詩一首,并默寫《圣諭廣訓》一則,此后遂成定制。因此,上述《同登錄》雖然年代較晚,但仍可反映十八世紀中葉以后歲考的一般狀況。

對于此類的歲考,平素勤讀不輟的青衿學子自然是胸有成竹。乾隆時代婺源人汪文芳編纂的《見心集》(亦名《增補書柬活套》)中有一段對話,其一為《邀友赴考》:

歲試屆期,正兄臺太阿出匣之日也,弟愧未能操刀,敢與兄交鋒對壘,酣戰(zhàn)文場哉?然而見獵心喜,亦欲執(zhí)鞭以從。不審騏驥之尾,肯容駑駘一附否?倘蒙不棄,幸示啟行之期,謹訂。

其二之答函則曰:

槐黃期逼,正欲結伴偕行,適承翰約,深屬可喜。吾儕各懷利器,疇不欲脫穎而出?矧兄臺之抱負素優(yōu),游刃有余者乎?奮勇登先,扶搖直上,可預賀也!弟敬拜下風矣,茲承不棄,謹束裝以附后塵。

常言道:“秀才不怕衣裳破,只怕肚里沒有貨?!睔q考是成績優(yōu)異者高標秀出,受學政賞識、獎勵的絕佳機會,故上述活套中有“吾儕各懷利器,疇不欲脫穎而出”之說。不過,在龐大的科舉人群之中,這些人顯然并不占絕大多數,更多應考者則是平日里無所事事的平庸之輩。對于后者而言,“秀才好做,歲考難當”,歲考無疑成了一場大限臨頭。魯迅先生在《華蓋集續(xù)編·<阿Q正傳>的成因》中曾引“討飯怕狗咬,秀才怕歲考”之諺,而在民間,更有不少秀才與歲考的滑稽故事。其中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見于游戲主人的《笑林廣記》:有位秀才懼怕歲考,一聽說學臺已經駕臨,不禁大驚失色,趕緊跑去迎接。他一見到為學臺抬轎的轎夫,就急切地抱怨道:“你個轎夫奴才,為什么要把一個學臺抬了來?嚇得我魂飛天外!哪一世我做轎夫,你做秀才,我也把學臺給你抬了來!看你魂兒在不在?”另一個段子則是說——某生性懼內的知縣與即將歲考之生員聚首快談,其時皓月東升,酒過三巡,二人對句,各澆塊壘。知縣出對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老婆也不怕!”而生員應聲和曰:“殺何妨,剮何妨,即便歲考又何妨?”酒壯俗人膽,二人遂得將各自的難言之隱一吐為快。而在馮夢龍的《山歌》中,也有一首《月子彎彎》的山歌,說某秀才歲考三等,其仆作歌嘲之曰:“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賞子紅段子,幾家打得血流流。只有我里官人考得好,也無歡樂也無愁?!边@是說生員歲考一、二等有賞,四等受學政申飭,五、六等則發(fā)交教官打手板責罰。這位名列三等十名以后的生員雖屬無賞無罰之中等,但因其才具平庸,角色亦頗為尷尬。

正是因為歲考對于生員是一種考驗,所以有的人只能裝病避考,得過且過。按照規(guī)定,歲考的對象是所有生員,僅患病、丁憂、游學在外者可暫時免考。不過,即使是患病及游學者,也需要在三個月之內補考,倘若再不赴考,則要慘遭黜革。而病情較重者,可再寬限三個月。若再不至,最后亦只能黜退了局。歲考的題目雖然并不復雜,但由于一些生員平日里濫竽充數,臨到考試方才慌了手腳,擔心屆時考居劣等而遭黜罰,故而千方百計地規(guī)避歲考,以致民間遂以“討飯怕狗咬”與“秀才怕歲考”相提并論,意思是各人都有最為懼怕的事情。而遺存于徽州文書中的這份請假條,便成了俗語“秀才怕歲考”的一個生動例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