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對健身的癡迷和瘋狂背后是某種焦慮嗎?
從馬甲線到“漫畫腰”,從“天鵝頸”到直角肩,面對鋪天蓋地的健身模版,普通女性又該如何自處?
在近日出版的《凡身之造:中國女性健身敘事》一書中,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熊歡與她的研究團隊通過對12位女性健身愛好者的口述故事研究,試圖打破女性健身是“被規(guī)訓”還是“被賦權(quán)”的二元敘事。“她們在健身運動中可能樂觀地接受著規(guī)訓,也可能在壓迫中獲得自我解放與救贖?!毙軞g說。
「口述」
我是熊歡,目前是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和教授,一直從事性別研究和體育社會學研究。
在我的新書《凡身之造:中國女性健身敘事》里,我關注到女性健身背后的社會文化、身體敘事、還有一些關于身體和美的話語霸權(quán)的問題。書里面我講到了12位女性的故事,她們是從近百個采訪案例中摘取出的故事,她們中有經(jīng)歷過“暴食-催吐”的肥胖者、留學海外的大學生、離異的中年女性、進城的“打工妹”、備孕的高齡女性等。她們的故事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性別、身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
《凡身之造:中國女性健身敘事》熊歡 等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06
熊歡 作者供圖
我對體育的興趣很早就開始了。我從小在體育學院長大,那個時代沒有學習壓力,每天都在田徑場、體操房、乒乓球館瘋玩。我父親是做體育歷史研究的,我母親是體育老師,所以從小我對體育就有感性認識和運動經(jīng)驗。
我先后在復旦和英國德蒙福特大學學習社會學,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運動女性主義——用女性主義的視角和立場去審視、改變體育制度中性別不平等——解放婦女、賦權(quán)女性,我深受觸動。
對我有啟蒙意義的著作有Ann Hall的“Feminism and Sporting Bodies”,Hargreaves 的 “Sporting Female”,Susan Birrell的 “Women, Sport and Culture”, 以及我的導師凡紅教授的 Footbinding, Feminism and Freedom 等等。我在英國讀書期間,凡紅教授、董進霞教授、Susan Brownnell有關中國女子體育的研究對我啟發(fā)也很大。她們主要是關注中國女子競技運動和身體解放的問題,但我身邊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大眾健身者,不是專業(yè)的競技運動員,所以我想梳理一下中國大眾女性在體育系統(tǒng)里面是怎樣的位置和角色,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遷。因此,大眾健身成為了我的切入口。
肥胖背后的公共治理責任
1996年版《Feminism and Sporting Bodies 》書封,人體運動出版社
書名《凡身之造》是我和學生們討論后想出來的題目?!胺采怼庇袃蓚€內(nèi)涵,一個如很多讀者所理解的,我們講的是“平凡”人的故事;另一個涵義就是強調(diào)身體的“肉身性”,這有些佛教的意味,也是我們在正本書中想強調(diào)的健身過程的具身性——不管是承載我們所有的社會關系也好,承載我們的意義符號系統(tǒng)也好,都要通過鮮活的身體才能發(fā)現(xiàn)自我。
具身經(jīng)驗是和社會互動相關的。在這個行動的過程中,你身體的反應是什么?最深的經(jīng)驗是什么?你對這個事情的認知是什么?不同人的認知由他的社會觀、社會處境決定。所以如果主體經(jīng)驗不一樣,你賦予它的意義就不一樣。
《凡身之造》第一個故事是個24歲女孩兒自述,小時候醫(yī)生誤診給她注射了激素藥物,使她開始不受控制地發(fā)胖。不僅身體機能下降,還承受著來自周圍同齡人的歧視和冷漠。后來通過各種節(jié)食手段和減肥藥,高中畢業(yè)時她從青春期的體重巔峰240斤瘦到了140斤,盡管這讓她長痘、頭暈、皮膚松弛,但找回的一部分自信掩蓋了身體受害的事實。
進入大學后,因為飲食不克制她復胖了,來自暗戀男生直白的嘲諷,不健康減肥方式導致的昏迷,讓她開始去探索健身減肥的道路。然而當健身有了明顯成效,她又陷入節(jié)食—暴食—催吐的怪圈。這使她的白細胞數(shù)量低于常人,并患上了慢性胃炎和幽門水腫,脫發(fā)、牙齒松動也隨之而來。
直到她母親發(fā)現(xiàn)了催吐的事情,母親的傾聽與陪伴讓她重新拾起荒廢的運動習慣,并且從減肥文化的洗腦和苛責中跳脫出來,學會愛自己的身體并與之和平相處。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女性都擔心肥胖,甚至會將肥胖的身材與不自律、懶惰等性格品質(zhì)聯(lián)系起來。實際上,肥胖不僅是個人問題,它的產(chǎn)生有不同的原因。單純把肥胖歸罪于個體的不自律,就掩蓋了公共治理的責任。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它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大眾話題,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有很大關系。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學者也認為,肥胖問題反映了社會分層,社會公共資源的不均衡。
《瘦身男女》劇照
壓力過大,工作量過大,生活不規(guī)律,這些都可以造成肥胖。所以肥胖是一個現(xiàn)代病、城市病,它的社會影響也是巨大的。肥胖會增加公共醫(yī)療、公共健康的支出壓力,這在西方尤為明顯。他們想減少這些醫(yī)療的壓力,那就要倡導一種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式。怎么去倡導呢?他們需要提供健康公共服務,或是引導。
以英國為例,它有一個政策引導,就是在超市的收銀處不允許擺糖果類的食品。在超市,經(jīng)常可以看到人們在結(jié)賬的時候會順手抓起一袋糖果,這些都是非必要性的食物,如果讓大家都看不到糖果,而且糖果不是那么容易就拿到的話,人們就不會購買,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防止對甜食的過度攝入。
我們也可以采取公共政策和規(guī)定去對人們的健康行為進行引導。比如說要鼓勵綠色出行的話,可能就需要更多的交通輔助設施,為綠色出行提供便利;對一些垃圾食品、油炸食品,因為市場經(jīng)濟不可能禁止它,那能否通過稅收的調(diào)節(jié),讓我們在這些垃圾食品,甜食上的支出提高,那人們可能就不選擇這些食品了;把那些天然食品、粗糧,現(xiàn)在虛高的價格降下來。諸如此類,都是公共政策引導健康生活方式的手段。
為什么在美國和英國都會有這樣的情況,胖子更多的是在底層階層,身材好的fit的人在精英階層。垃圾食品最便宜,窮人就只能吃得起這些東西,付不起去健身房的錢,更沒有這種意識。所以有時候身體也是社會階層的外化。我們可以通過提高有害生活習慣的成本來平衡一種正常生活方式。
很多肥胖是因為壓力,現(xiàn)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太大,996加班等等,能不能在法律層面保障人們的休息、休閑權(quán)力,杜絕加班,保證一個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有些人壓力大,會從食物中去尋求慰藉,公共平臺是否能有一些正向的引導,尤其是自媒體領域。我有一段時間關注過吃播,作為一個觀眾,看到別人吃,似乎感覺像自己吃了一樣,但是之后你會想他真的能吃那么多嗎?是在浪費食物還是在享受食物?其實這些都是負面引導。為了吸引流量,一些人是假吃然后催吐,他在鏡頭前面是一種光鮮的、怎么吃都吃不胖的形象,實際上是一種表演,也是對大眾的誤導。
所以我們說肥胖的治理,它并不只依靠個人的自覺,而是整個社會系統(tǒng)應該共同完成的健康目標,形成系統(tǒng)的治理方案。
倪妮打籃球
“健康是一個過程”
對于現(xiàn)代社會來說,健康不僅僅是一種狀態(tài)或者結(jié)果,還是一個過程。健康的個體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權(quán)利并具有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健康權(quán)利,是行為主動的,身體、心理、精神全 方位狀態(tài)良好的人。也就是說有主體性健康需求,有自我健康權(quán)利意識,而且有這種能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體健康的過程。所以現(xiàn)在我們的公共部門、社區(qū)、衛(wèi)生機構(gòu),甚至一些單位,其實都有責任去維護公民的健康。單位為了維護人力資本,也有一定的義務去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務產(chǎn)品。這產(chǎn)品不僅是指東西,可能是服務,是指導,甚至是組織去推動大家產(chǎn)生關注健康的意識,然后行動起來維護健康,就是一個綜合體系。
書里另一個例子,S,她在接受采訪當時是34歲,第一次訪談S時,她剛開始學習拳擊。盡管在丈夫和網(wǎng)絡上對“維密”模特式審美的宣傳影響下,她起初也認為這是種既有力量又有效的塑形方式。但漸漸的,拳擊的競技特點和激烈的節(jié)奏給她帶來了身體上的負擔。女同事對S的身材太過男性化的評價,也讓她感到困惑。改練瑜伽后,S的體型與自己理想的女性氣質(zhì)更為接近,整個人的精神也越發(fā)柔和,找到了平衡的運動心態(tài),也很少焦慮了。
她發(fā)現(xiàn),只有自己真正喜歡,才能認真地去對待這項運動。這個例子就很符合我們所說的具身體驗??梢钥闯雠缘慕∩矸绞竭x擇受社會性別觀念與其自身性別認同的支配,但我們不能只關注這一點,還是要回歸運動本身,尊重女性選擇和參與健身運動的“主體性”,鼓勵女性在運動中關注自我的感受。只有這樣,女性才有可能擺脫外界的評判,在運動中實現(xiàn)自我賦能。
外在的力量對我們女性身體的規(guī)訓和塑造形式,花樣是越來越多的,比如說現(xiàn)在講的直角肩、天鵝頸。前段時間女明星楊冪在微博上發(fā)了一張漫畫腰的照片,因此被批評助長身材焦慮。我認為,媒體作為一種文化機構(gòu),應該擔負起傳播多元、包容性文化的責任,而不是將單一的審美觀強加于大眾?,F(xiàn)在的一些傳媒機構(gòu)也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也進行了一些調(diào)整去回應大眾對這些問題的反思,例如有些品牌會找大碼模特來代言。只有在大眾媒體,人們能常常看到多樣態(tài)的身體,且他們都是積極的、健康的、美的,我們對身材的或外形的標準才不會是單一的。
《我的ID是江南美人》劇照
大眾明星是一種文化產(chǎn)品,他們的外表、形象,甚至行為都是被塑造的,他們有自己的化妝師、營養(yǎng)師、減肥師、健康師等等,這些部門都是在對其身體進行塑形。我們本來是在消費這個“產(chǎn)品”,可有些人如果偏要變成那樣的“產(chǎn)品”,那就會很痛苦。這也是為什么前段時間楊冪發(fā)布“漫畫腰”的照片遭到了部分人的批評和抵制。這就和我們看小說、電影一樣,小說、電影都很美好,但是我們知道不是真的,也不會發(fā)生在我們身上。
只有取悅自己,才能在健身中祛除被規(guī)訓的感覺
傳統(tǒng)的白瘦幼的審美觀還是會持續(xù)一段時間,不過現(xiàn)在也有一些新的多元的身體審美產(chǎn)生,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產(chǎn)物?,F(xiàn)在要看起來sexy,要有胸,要有臀,也要有曲線。這也是受到西方對女性審美的要求。實際上也陷入到另外一種對女性身體的規(guī)訓。
帕梅拉
其實社會規(guī)訓不僅是對身體的規(guī)訓,還是對各種行為方式的規(guī)訓,它都是由外向內(nèi)化,也就是我們說的社會化的過程。當你預備歸順或內(nèi)化了那個標準,就會自然而然地按照那個標準去做,也就是你的一個身體傾向。所以你會形成自己的審美觀。那女性先要能取悅自己,如果你覺得健身、化妝、打扮對你來說有一種正向的意義,那你就去做,而不僅僅是為了迎合某種潮流或者別人的眼光。
好多人選擇健身也是跟風,看到這個流行然后就去做。但我們應該提倡在運動過程中要去體現(xiàn)自己的主體性,就是參與性、你自己身體的掌控度、選擇權(quán),不要別人拉著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一定要找到讓你覺得最舒服愉悅的方式,然后才能持續(xù),才能形成自我與身體的關系。要不然你永遠存在抵抗,永遠會有被規(guī)訓的感受。
《BJ單身日記》劇照
我書里還有一個孕期也堅持運動的例子——簡。她之前就有運動的習慣,還跑馬拉松,但懷孕之后,社會對孕婦在運動上的規(guī)范,讓她產(chǎn)生了一些心理矛盾。過了孕前期,她還嘗試去跑步,但是有一次就肚子痛了,她的家人非常緊張,禁止她運動。但是不運動的時候她也覺得很難受,覺得自己的身體不是自己能做主。最后她更改了自己的運動方式,選擇慢跑、散步、較輕的力量訓練。
健康的生活應該是多樣化的,身處不同情境下的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身方式?,F(xiàn)在的健身項目非常多,也是資本運作的一個結(jié)果。為了擺脫資本對身體的操控,我們提倡的是要賦能女性,也就是說賦予女性更多的健身的自我能力,讓女性更加的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夠正確的維護和使用身體,掌握正確健身知識,這樣就不會聽從那些亂七八糟的誘惑。
正如前面所說的“具身體驗”正是喚醒女性主體意識的有效途徑。身體上的感知會激發(fā)她們的反身性思考,這是通過其他的非身體活動難以獲得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受訪者清風,和我年齡相當,她是離異后開始健身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在健身后成了生活中的“大力士”,對身體準確的判斷和掌控使她感到,即使一個人生活,也能夠應付一切困難,而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這不僅意味著身體機能的強健,也是女性獨立性與自信心的提升。
就像生活本身無法用二元思維去定義一樣,我們對女性健身的詮釋也無法用簡單的“天生與養(yǎng)成”、“壓迫與賦權(quán)”、“規(guī)訓與挑戰(zhàn)”進行二元劃分。只有在運動中了解身體、感受身體、使用身體,享受健身的過程而不是絕對的結(jié)果,我們才有可能擺脫社會觀念與商業(yè)資本的操控,實現(xiàn)真正的主體性。
我希望女性們都可以真正的享受健身,因為它既是生活本身,也是創(chuàng)造生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