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王曉鷹:中國話劇要從傳統(tǒng)文化深處走向現代舞臺表達

作為2017年度中國國家話劇院的首部新創(chuàng)作品《蘭陵王》,體現了著名導演王曉鷹對“中國式舞臺意向的現代表達”深度野心。

王曉鷹:中國話劇要從傳統(tǒng)文化深處走向現代舞臺表達

資料圖片,導演王曉鷹。中新社發(fā) 杜洋 攝

作為2017年度中國國家話劇院的首部新創(chuàng)作品《蘭陵王》,體現了著名導演王曉鷹對“中國式舞臺意向的現代表達”深度野心。

歷史上的蘭陵王傳奇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源頭之一,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美學特質最早即在《蘭陵王入陣曲》中初露端倪。而話劇《蘭陵王》則脫胎傳奇,將蘭陵王設置成一個因目睹父王被害而用女兒態(tài)掩藏真性情的柔弱王子,戴上“神獸大面”后在戰(zhàn)場上所向無敵,但同時走到冷酷無情、暴虐可怖的另一個極端。最終,齊后用犧牲幫助蘭陵王告別迷途,回歸本我。

“這是一個關于靈魂與面具的現代寓言”,王曉鷹說。為了講好這個從中國文化的著名傳奇和中國戲劇的藝術源頭生發(fā)出的現代寓言,導演力圖呈現出一個更純粹同時也更豐富、更強烈的“中國式的舞臺意象”。

在他看來,中國式舞臺意向是建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礎之上的整體性的舞臺意向,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可以包括書法、繪畫、音樂、服飾、面具,“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中國戲曲。但它呈現出來的結果肯定不是戲曲本身,還可能完全不像戲曲,但卻通篇浸透中國藝術的意蘊,傳遞中國文化的美感?!?/p>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國際演藝舞臺上的外國觀眾看到的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形態(tài),比如傳統(tǒng)戲曲、民族歌舞、雜技魔術、民俗剪紙等,有一種說法是“越是傳統(tǒng)的就越是當代的,越是中國的就越是國際的?!蓖鯐扎椪J為,這話雖有道理,但不能涵蓋問題的全部。如果世界對于中國文化藝術、中國舞臺演出的印象完全由傳統(tǒng)的文化信息所構成的,世界并不會真正認為中國文化跟上了現代的發(fā)展。因為我們沒有進入現代化、國際化的文化語境。

“只有在‘從傳統(tǒng)文化深處走向現代舞臺的表達’這個層面上,‘越是傳統(tǒng)的就越是當代的,越是中國的就越是國際的’這句論斷才有實際意義”,他說。

十年前的《霸王歌行》中,王曉鷹嘗試將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多種元素與現代話劇表演對接組合,古琴的現場演奏,在宣紙上制造中國繪畫式的渲染效果,用京劇演員與京劇唱念做打的方式與話劇演員同臺表演、直接交流;2012年排演的中國版《理查三世》不僅大量使用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舞臺結構方式,更嘗試使用中國式思維——“陰陽太極”理論來解釋和表達對理查三世這個邪惡人物的理解;兩年后排演的《伏生》則是具有中國戲曲的神韻,卻出離了中國戲曲的外形:劇中有大量中國傳統(tǒng)面具、服飾、音樂元素,但都經過了現代化的變形處理,而成為現代化的整體表達。

在排演《理查三世》時,王曉鷹給自己定了兩個原則,一是全劇的舞美、服裝、化妝、面具、道具、音樂、音響都盡量挖掘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造型形象和藝術語匯,但劇本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身份絕不改到中國來;二是整個演出進程中盡可能揉入中國傳統(tǒng)戲曲各方面因素,但絕不能排成一個戲曲式的話劇,“我希望達到的效果是有著一種自然整體感,具有真正后現代意義的跨文化藝術呈現”。最終,該劇被業(yè)界專家評論為“一出浸潤在戲曲藝術精神中的話劇”。

此次排演《蘭陵王》,面具的運用將是劇中一個重要表現元素,全劇自始至終都貫穿面具的意向。為此,主創(chuàng)人員實地參觀保存在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能劇《蘭陵王入陣曲》傳統(tǒng)面具,并融入儺戲面具特色。

王曉鷹坦言,今年是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再用“舶來品”來定義這門藝術或者進行自我推脫已經沒有意義,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傳統(tǒng)的土壤上發(fā)展自己的話劇,生發(fā)出真正屬于中國話劇的話語體系。(文/應妮)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