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授業(yè)于田野之間,樹人于實踐之中。田野教學是北京大學考古育人體系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自1957年在河北邯鄲開始田野考古實習起,北大的“田野考古實習”課程已走過六十多年的歷程,建立的“北大模式”影響深遠?!短镆翱脊艑嵙暋氛n程先后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授課教師入選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教學團隊將解決考古學術問題的重要遺址作為實習基地,培養(yǎng)學生將動手動腦與學科最前沿的工作緊密結合,將學習內容與重大科研相結合。
自1990年開始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以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加或主持的獲評項目高達34項。2021年10月18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其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加或主持的項目有15項。
在田野中尋求真知,守正創(chuàng)新,務實致遠。目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積極推動校地合作,正在重點建設山東臨淄、陜西周原、寧夏鹽池三個標準化的實習基地。根據(jù)新時期考古學科發(fā)展的情況,大力推動考古實習基地的標準化、數(shù)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國際化,即“基地+”的發(fā)展模式,同時進一步完善田野考古實習課程的教學體系,積極探索、推動高校田野教學實踐的5G+和VR技術的新運用,在新時代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繼續(xù)貢獻北大力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 沈睿文)
20世紀70年代初,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在采礦生產中被發(fā)現(xiàn)。1974年至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內蒙古昭烏達盟文化站、黃石市博物館等單位聯(lián)合組成考古隊對銅綠山礦區(qū)的1、2、4、7、11號礦體及2處東周冶煉遺址進行搶救發(fā)掘,在7號礦體的古代采礦遺址建成銅綠山遺址博物館對外展示,開創(chuàng)了中國礦冶考古和青銅器研究的新領域。
1974至1985年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考古工作,發(fā)掘總面積約4923平方米,共揭露古代采礦豎(盲)井302個,平(斜)巷120條、煉爐12座,還出土了大量銅斧、銅錛、鐵斧、鐵錘,以及木、竹、石質采礦、冶煉工具及礦冶標本千余件。研究表明,銅綠山古銅礦深井開采技術始于商代后期,歷經西周、春秋戰(zhàn)國,一直延續(xù)到西漢;至遲春秋前期開始采用鼓風豎爐煉銅,這種技術的實用性、科學性都達到很高的水平;銅綠山遺址存在兩種火法煉銅工藝,一是冶煉氧化礦石的“氧化礦-銅”工藝,二是“硫化礦-冰銅-銅”工藝。因此,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的發(fā)掘被有關專家稱為“是冶金考古新領域的最重要成果”,“堪稱利用考古新資料研究中國科技史的一個樣本”。
自2011年以來,為配合銅綠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暨新陳列館選址項目,進一步揭示銅綠山采冶技術創(chuàng)新因素,清楚判定銅綠山采冶活動肇始年代及生產流程、采冶者的國屬、民族、生產分工、文化特征等問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管理委員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等單位,以探尋礦冶生產流程遺跡和工匠為目標,進行了新一輪考古工作??脊抨犜诤笔∥奈锟脊叛芯克悩湎檠芯繂T的帶領下,先后對7號礦體(大巖陰山)北麓新發(fā)現(xiàn)的巖陰山腳遺址、四方塘遺址等進行考古發(fā)掘,取得一系列考古新成果,最為重要是在四方塘發(fā)現(xiàn)了礦冶生產者和管理者的墓葬區(qū),已發(fā)掘先秦時期墓葬246座,其中,夏商時期墓葬3座、西周墓葬13座,春秋戰(zhàn)國時代墓葬230座,出土陶、銅、玉、礦石類的文物298件(套),并組織多學科研究。這是40多年來銅綠山礦山乃至中國礦冶考古的又一次重大新發(fā)現(xiàn),其意義十分重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參與了四方塘遺址發(fā)掘與研究工作,相關研究已經取得重大進展。
首先,四方塘墓地是一處與銅綠山Ⅶ號礦冶管理者與生產者密切相關的公墓地。墓地規(guī)模之大、保存之完整、葬俗與文化內涵之豐富、出土礦冶文物特性之明顯,為中國先秦冶金考古的第一次。
圖1 四方塘墓地航拍圖
其次,墓地布局、墓葬規(guī)格、葬具和隨葬品的差異性顯示了墓主身份地位和分工不同,這為研究春秋時期銅綠山乃至中國古代銅礦業(yè)的人力技術配置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墓葬反映了銅礦生產者的地位及職業(yè)。墓主人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的中型墓葬,出土青銅器和玉器等,應為礦冶生產的中層管理者。第二等級墓應為中低級技師和軍士,普遍出土成組合的陶器,有的隨葬一定數(shù)量的青銅工具和武器。第三等級墓葬僅隨葬鐵銅礦石、石塊,有的沒有隨葬品,應為低層技術工人。這些對于研究銅礦冶生產流程中的組織管理、技術分工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第三,四方塘遺址墓地、巖陰山腳遺址與銅綠山Ⅶ號礦體春秋時期的采冶遺跡共同組成較為完整的產業(yè)鏈,為研究銅綠山采礦、洗選礦、冶煉場的空間布局、技術流程、生產規(guī)模等拓寬了新視野。同時,四方塘遺址還發(fā)現(xiàn)宋明時期的多座焙燒爐,也豐富了中國冶金史的研究內容。
圖2 大冶銅綠山遺址產業(yè)鏈分布圖
圖3 春秋時期冶煉場
圖4 四方塘墓地上的明代焙燒爐(L8)
第四,墓地首次發(fā)現(xiàn)楚與揚越文化融合發(fā)展的陶器,為研究楚國勢力對銅綠山擴張的年代脈絡、建立鄂東南春秋時期考古學文化編年提供了新資料,對于詮釋春秋早中期楚國拓疆東進控制銅綠山年代、采冶者民族、楚與百越關系,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物質基礎等系列學術前沿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最后,墓葬區(qū)出土的青銅器、冶銅爐渣等檢測所獲數(shù)據(jù),為研究春秋時期長江流域冶銅技術及資源流通提供了寶貴材料。四方塘墓地青銅器中兼有楚系與百越兩類風格,應用的鉛資源無明顯差異,并與同期江漢平原地區(qū)一致,較可能來自湖南地區(qū)。域外金屬資源與青銅器在春秋前期進入鄂東南,正反映本地政治格局的變化,銅資源與金屬器的雙向流動,也體現(xiàn)了楚國對南方資源的控制與分配,奠定了楚國在春秋中期臻于極盛的物質基礎。
近半個世紀的大冶銅綠山礦冶考古成果蜚聲國內外,備受政府、學界和民眾重視。1982年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與2012年,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先后兩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1年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5年,四方塘遺址墓葬區(qū)發(fā)掘項目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1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工業(yè)遺產名單;2021年10月18日,再次榮登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