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克萊因文集》(4卷),(英)梅蘭妮·克萊因,九州出版社,2017年5 月
梅蘭妮?克萊因
選擇愛侶
精神分析顯示,是很深的潛意識動機促成了愛侶的選擇,使兩個特定的人在性方面彼此吸引與獲得滿足。男人對女人的感覺總是受到早年對母親之依附的影響,不過,這大多是在潛意識里的,而且可能以偽裝的方式來表現(xiàn)。男人可能選擇一些與母親完全相反特質(zhì)的女人作為愛侶──也許這個女人的外貌不同,但是她的聲音或某些特征卻符合男人早年對母親的印象,因此對他有特別的吸引力。此外,或者只是因為想要脫離與母親過于強烈的依附,他可能選擇一位與母親完全相反的愛侶。
通常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在男孩的性幻想與其愛戀感覺里,姊妹或是堂表姊妹會占據(jù)母親的位置。很明顯地,以這種感覺為基礎的態(tài)度,與某些男人尋找具有母親特質(zhì)之女性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雖然一個受到對姊妹的感覺而影響選擇的男人,也有可能尋找具有若干母親特質(zhì)的愛侶。早年周遭各種人物的影響,而產(chǎn)生了極為多樣的可能性:保姆、阿姨、祖母都可能在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當然,在思考早年關系與日后選擇愛侶的關聯(lián)時,我們不應該忘記,男人想要在日后愛的關系中再度找到的,是兒童期對所愛的人的印象,以及與這個人有關的幻想。甚者,潛意識心智確實在意識所不能覺察的基礎上連結(jié)事物,由于這個緣故,被完全忘記──潛抑──的各種印象,使某個人比另外一個人在性與其他方面更有吸引力。
女性選擇愛侶方面也同樣有類似的因素在運作著,她對父親的印象與感覺,如仰慕、信賴等等,可能在她選擇愛的伴侶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過,她早年對父親的愛可能已經(jīng)動搖了,也許她很快就因為沖突太強而離開了他,或是因為他讓她太失望了,于是某個兄弟、堂表兄弟或玩伴便可能成為非常重要的人;她可能對他懷有性的欲望與幻想,再加上母性的感覺。她可能會尋找符合這種兄弟意象的愛人或是丈夫,而不是找尋比較具有父親特質(zhì)的人。在成功的愛的關系中,兩位愛侶的潛意識心智是互相一致的。舉例來說,主要具有母性感覺的女人,想找尋具有兄弟特質(zhì)的伴侶,如果她的男伴要找的是一名以母性特質(zhì)為主的女人,那么他的幻想與欲望便會與這位女性的相符合。如果這名女性與父親有很強的連結(jié),那么她在潛意識里選擇的男人,便會需要一個能讓自己扮演好父親角色的女人。
雖然成人生活中的愛的關系,是建立在早期與父母及兄弟姊妹有關的情緒情境上,但新的關系未必只是早期家庭情境的重復。潛意識的記憶、感覺與幻想會以相當偽裝的方式進入新的愛戀關系或友誼中。不過,除了早期的影響,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運作于建立愛的關系或友誼的復雜過程中。正常的成人關系總是包括了新的元素,這些元素是來自新的情境,來自環(huán)境與我們所接觸到的各種人的人格,也來自他們對作為成人的我們,在情緒需求及實際興趣方面的反應。
論孤獨的感受
在這篇論文中,我試圖研究孤獨感的來源。我所謂的孤獨感,不是指被剝奪了外在陪伴的客觀情境,而是指內(nèi)在的孤獨感。即不論外在環(huán)境如何,都覺得獨自一人;即使在朋友之中,或者正在接收到愛,卻仍然覺得孤獨。我認為,內(nèi)在孤獨的這種狀態(tài),是隨時隨地渴求一種無法企及的完美內(nèi)在狀態(tài)的結(jié)果。在某種程度上,每一個人都會體驗到這樣的孤獨。它源自偏執(zhí)焦慮和抑郁焦慮,也是嬰兒精神病性焦慮的衍生物。這些焦慮,或多或少存在于每個人身上。但在病患中最為強烈,因此,孤獨也是病患的一部分,具有精神分裂和抑郁的性質(zhì)。
為了理解孤獨是如何產(chǎn)生的,和其他的態(tài)度和情緒一樣,我們必須回到嬰兒早期,并追溯它對后面的生命階段的影響。就像我們經(jīng)常描述的,自我從出生開始就存在并運行著。起初它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凝聚,并由分裂機制所主導。死本能對自體的破壞威脅,造成沖動分裂成好的和壞的。因為這些沖動被投射到原初客體,原初客體也被分裂為好的和壞的。結(jié)果是,在最早期的階段,自我好的部分與好客體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保護,因為攻擊被導離它們。我將這些特殊的分裂過程描述為非常小的嬰兒相對安全感的基礎——就這個階段所能達到的安全感而言;而其他的分裂過程,例如那些導致碎裂的分裂過程,是不利于自我及其強度的。
伴隨分裂沖動的,是一種從生命一開始就朝向整合的驅(qū)力,它隨著自我的成長而增加。這種整合的過程是基于好客體的內(nèi)化,最初是一個部分客體——母親的乳房,雖然母親的其他層面也進入到這一最早的關系之中。如果內(nèi)在好客體被相對安全地建立起來,它就會變成自我不斷發(fā)展的核心。
與母親之間令人滿意的早期關系(不一定以乳房喂食為基礎,因為奶瓶也可以象征性地代表乳房),意味著母親和孩子無意識上的一種親密接觸,這為得到完全理解的經(jīng)驗奠定了基礎,它從根本上與前語言階段相關。在后來的生命中,他對志趣相投的人表達思想和情感,不論這有多么令人滿足,依然會對無言的理解有一種無法滿足的渴求——歸根結(jié)底是渴求和母親最早的關系。這種渴求會造成孤獨感,它源自對一種無可挽回的喪失的抑郁感。
……
渴望獨立是成熟的一部分,但是為了克服孤獨,它也會被防御性地使用。減少對客體的依賴會使個體不那么脆弱,也削弱了對所愛之人內(nèi)在和外在過度親密感的需要。
另一種防御,特別是在老年期,是沉溺于過去以避免現(xiàn)在的挫折,對過去的某些理想化勢必進入這些記憶,作為防御之用。在年輕人中,對未來的理想化也有類似的用途。對人物和事業(yè)在某種程度上的理想化是一種正常的防御,也是尋找被投射到外在世界的理想化內(nèi)在客體的一部分。
被他人賞識和自己的成功(起初是嬰兒被母親賞識的需要),都可以被防御性地用來對抗孤獨。但是如果過度使用這個方式,它就變得非常不安全,因為對自己的信任那時并未充分建立起來。另一種防御和全能感及某些躁狂防御有關,就是等待渴求之物的能力的特殊用法,這可能會導致過度樂觀和缺乏動力,并與現(xiàn)實不完美的感覺有關。
在結(jié)論中,我希望重述我的假說:雖然可以通過外在影響而降低或增加孤獨,但是它永遠無法被完全消除,因為朝向整合的內(nèi)驅(qū)力和整合過程中所體驗到的痛苦,皆源于內(nèi)在。而這些內(nèi)在來源在一生中都是強有力的。
作品簡介
《克萊因文集》(4卷),(英)梅蘭妮?克萊因,九州出版社,2017年5 月
1.《愛、罪疚與修復》
盡管討論愛、恨的文章已經(jīng)不計其數(shù),但人們?nèi)匀槐蛔陨淼墓?、嫉妒、憤怒、自我譴責等等困惑著、壓抑著、糾纏著。作者通過對嬰兒的觀察,以及對兒童的心理治療過程,總結(jié)出了諸多有關人的情感的起源和發(fā)展的潛意識規(guī)律。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世人介紹這些情感背后的無意識心靈是如何工作的。
2.《兒童精神分析》
本書是克萊因早期著作中的巔峰,堪稱兒童精神分析的經(jīng)典作品,奠定了克萊因所創(chuàng)的精神分析游戲技巧之基礎。她認為兒童的游戲、夢、繪畫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聯(lián)想,都是傳達潛意識幻想及焦慮的媒介。藉由詮釋兒童的潛意識幻想,可以降低、釋放兒童的焦慮,減少其內(nèi)在恐懼。
3.《 嫉羨與感恩》
本書幾乎囊括了克萊因畢生最重要的文獻,也成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書中,克萊因引入了新的觀念:嫉妒在兒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現(xiàn)出來,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xiàn);嫉羨與感恩是相沖突的,在偏執(zhí)-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嫉羨,是精神病理的強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強調(diào)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萊因?qū)τ诩盗w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4.《兒童分析的故事》
這本富含生命力的作品,在克萊因的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詳述一名十歲男孩長達四個月的分析歷程,并對當中的畫作、游戲、語言聯(lián)想和夢境作出精辟的詮釋。本書說明了她在分析當時的理論概念,并盡可能忠實地呈現(xiàn)實務工作與理論觀點。文中更揭露了許多嶄新的想法,克萊因的這部最后著作,可以說是深具創(chuàng)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兒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