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一入皇城,就因本生父興獻王的尊號問題,開始了與大臣們的分歧與爭執(zhí),稱為“大禮議”。爭到第三年(1524)的時候,從先秦到宋代,再到本朝的禮制問題,論戰(zhàn)雙方能動用的老底子學問也用完了,是到了該突破的時候了。七月十五日那天,上完早朝之后,首先有兩個官員冒出來說,我們的評論都發(fā)不出來了(奏疏留中),看來皇帝是要一意孤行了。又有一個說,這個有先例,憲宗朝時爭皇太后葬禮,大家在文華門哭諫,皇帝立刻就認錯改正了。這時首輔楊廷和之子,后來著名的文學家楊慎站出來說:“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伏節(jié)死義,正在此日!”提出言論被壓制的現實,又舉出成功的先例,再加以道義的鼓動,一場風暴的臺風眼迅速形成。在這當口,就有王元正等幾人出來站在金水橋南,攔住退朝官員的去路說:“萬世瞻仰,在此一舉。不力爭者,共擊之。” 臺風眼的力量,就是能裹挾周圍的一切,以成其風暴中心,這時候想要做井底水的,也得先去漩渦里轉一圈了。
于是二百二十余人,一起跪伏在左順門前哭諫,大喊高祖皇帝,孝宗皇帝。嘉靖派司禮監(jiān)勸說三次無效后,于傍晚時分,下令逮捕一百三十四人,打四十杖,打死十七人,是為左順門事件。這應該是明朝大臣與皇帝的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硬剛,萬歷五年爭張居正“奪情”,也不過打了艾穆、鄒元標等五人,也是打四十杖,但都沒打死。不過臣子們也沒弄哭諫這一套,只是不斷發(fā)帖(上疏)而已,雙方都弱了不少。當只剩下崇禎一個人天天換內閣時,據說最后那晚兵臨城下,只有太監(jiān)守著城頭,沒個人敢去告訴他實情,第二天也沒幾個人去紫禁城探看。寫《甲乙匯編》、《甲申傳信錄》之類的遺老們,想起亡國之痛,不免要恨“士林無羞惡之心”。但對于士林大多數來說,經過左順門一打,他們與紫禁城就斷舍離了,簡直就是:“前夫家的事,我管他做甚?” 明朝往事分明應了一句世俗談:CP們還是要小吵怡情,吵三年沒吵出個結果,看似效率低,但你們還是CP啊。一棍子下去,效率是高了,但沒死的也得裝死了。
嘉靖皇帝
不過我感興趣的是,群臣們?yōu)楹芜x擇在左順門前哭諫,而不是奉天門?那才是通往正殿的正大門,況且還是早朝的地點。這可能與明代的早、午朝制度有關。洪武、永樂兩位創(chuàng)始CEO比較勤勞,于是有了這個制度。開始時,也就是上午辦不完的,下午接著辦而已。但在它的設計里,有良好的因素。地點移動,禮節(jié)簡化,各部堂官,拿本向皇帝面奏,就是進門說事。內閣、公、侯、伯等侍立,會議討論、現場辦公。不像早朝那么正式,但效率高,有針對性地解決具體政務。好比一個學院開會,上午在大會議室舉行,各種條幅、擺位、主席臺、嘉賓席,禮節(jié)繁瑣。發(fā)言有主持人、院領導、院系大牛,都挺重要,其實啥事沒干,上午的會就這么完了。下午才到院長室辦公,院長、副院長、學科帶頭人都在,各系主任進去說事。大到學科建設費、項目費,今年晉升名額,與其它院校怎么對剛;小到多要一間辦公室,某老師的情緒問題怎么解決,都可以一并說了解決。
這個制度有精勤的本意,開放的設計,但并沒有得到好的執(zhí)行。正統(tǒng)時停了午朝,景泰年間才重新開始;成化時有時無,弘治重開,武宗朝又廢。即使是有午朝的時節(jié),也是一月開不了幾天。就像美好的理想,總是若隱若現。一般都是皇帝新上任,臣子就會上一道疏:請正常午朝。但是否執(zhí)行,得看皇帝的個性,以及皇帝與大臣間的博弈。后來的大臣們,不斷地試圖往這個框架里加進理想的成分,到了萬歷十四年姜士昌的奏疏,他的理想午朝,就有幾分近似現代議會議政的思想了(《萬歷疏鈔?直陳關系治體四事以仰禆圣明萬一疏》)。
左順門是奉天門左側廊廡正中的門,現在故宮協(xié)和門的位置(本文多從整個左順門廊廡意義上講)。據《弇州史料》:“東閣在左順門廊,接史館。雖有大學士官,其職在文淵閣,而司誥勅官多坐東閣,為待從之長,故總謂之閣老。”左順門廊東頭的東閣,制敕誥官在這兒辦公,且東閣也與史館相連,是辦公集中地。官員也在此處上交奏本,接收批覆。同時,左順門也是“大經筵”(月講)后宴請講官、侍讀等人的所在??梢?,在象征“家天下”的紫禁城內,左順門是一塊小小的公共領域,大臣們在這兒辦公,表達意見,接受旨意,參與討論,感受榮譽。左順門是分權與臣下的一種記憶與象征,參與感讓人產生使命感(或者說“錯覺”),所以大家選擇在此哭諫。就如同廣場,因為曾經參與其中的歷史記憶,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
現故宮協(xié)和門
這十七人《明史》中有傳,雖然有的只半行字,但總歸還有姓名。也有幾位,有著名的師友為其作傳,比如湛若水為臧應奎,鄒守益為王思,邵寶為楊淮(胡吉勛《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遷》“杖卒官員”章,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7)。這些人里,既有溫和的孝子,也有爆脾氣的憤青;有砥厲名節(jié)的名士,也有經常請病假的才子。不過也有一個共同點,幾乎都有與中官或豪強斗爭的經歷,而且大多于嘉靖元年,被從基層起用。進士履歷多不長,以正德十二年進士的最多,次則正德九年。楊廷和等一班老臣,經過正德皇帝荒唐的十多年折騰,感覺新朝來了,起用了一批生猛的新鮮血液。無奈好鋼易折,遇上嘉靖這把大鍘刀,也只能嘆時兮、運兮了。
讀諸種傳記,看到這些人的友人,委托著名人士為他們的朋友作傳,記下他們的生平言笑;以及徐階在嘉靖皇帝死后,借遺詔先為左順門事件平反,感覺遺民們可能是罵自己人的緣故,下嘴狠了點。要知道,當我想了解某件我未曾經歷的事,翻開那幾天的報紙,看見譴責小販在車站兜售假地圖,市民向副市長寫信,反映在北京的一個公廁遭三只老鼠圍攻,屁股被咬破,問題得到重視的報道時,我有多驚慌。不是驚慌屁股被咬破,而是驚慌要是明遺民們看到了,豈不是害他們失去罵的標的,真是罪過。
不過楊慎《升庵集》中,似不及這十七位死者只字,可能是“情何以堪”的回避吧。另有一位戶部員外郎申良,任山東招遠知縣時,幫助縣民御盜戰(zhàn)守,做了不少好事。招遠縣民們?yōu)樗⒘松簦呵飪杉局僭隆巴馈保ā俄樦握羞h縣志》《光緒登州府志》《濟南金石志》等)。申良調離招遠后,職位僅是知縣、知州,進京后不久被杖而亡;后來又經歷平反,改朝換代。但縣民們似乎于這一切都無所耳聞,也無所關切,祭祀并未變動,只是在光緒年間,才自然停止。(文/徐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