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清朝皇帝是如何看待金朝的?

金朝崛起于我國東北地區(qū),先后攻滅了大遼,滅亡了北宋,同南宋南北并立長達百年。自明萬歷朝開始,建州左衛(wèi)首領努爾哈赤逐漸興起。

金朝崛起于我國東北地區(qū),先后攻滅了大遼,滅亡了北宋,同南宋南北并立長達百年。自明萬歷朝開始,建州左衛(wèi)首領努爾哈赤逐漸興起。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建元“天命”,正式脫離明朝統(tǒng)治,成為同明朝對峙的政權,并派兵侵襲明朝遼東鎮(zhèn)。萬歷四十七年,明軍同后金爆發(fā)“薩爾滸之戰(zhàn)”,明軍大敗虧輸。此后,后金不僅實現(xiàn)了女真內(nèi)部的統(tǒng)一,更將勢力拓展至遼河以西地帶。崇禎八年,皇太極定族名為“滿洲”。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崇禎十七年,遼東總兵吳三桂同清軍聯(lián)合,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主力,清朝于當年遷都北京,開始了入主中原的時期。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

清朝諸帝內(nèi)心認同金朝

明代時,明人即將后金人視為金朝女真人的后裔。萬歷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筆麈》一書中提到:“今建州西女真,即金人之后?!闭J為明代女直同金朝女真有直接的承續(xù)關系。也正因如此,在明末后金(清)同明朝對峙且步步緊逼的大背景下,明朝君臣難免將后金(清)同金朝相聯(lián)系,將明朝同宋朝作類比。

天聰五年,皇太極致書給明朝將領祖大壽,提到:“爾國君臣惟以宋朝故事為鑒,亦無一言復我。”可見,彼時明朝君臣自比宋朝,將后金比作金朝,因而忌諱議和。更有甚者,因為明朝視后金人為金朝女真人的后裔,故在后金遷都沈陽、進取遼東之時,明廷開始留意北京房山的金朝陵寢,“前我?guī)熆巳∵|東,故明惑于形家之說,疑與清朝王氣相關。天啟元年罷金陵祭祀,二年拆毀山陵劚斷地脈,三年又建關廟于其地,為厭勝之術”。明朝為了發(fā)泄對后金的不滿、遏制所謂的后金“國運”,先是停止金朝陵寢祭祀,后是毀壞金朝陵寢,最后在陵寢上建關帝廟,同時亦可看出明朝君臣視明代女直人為金朝女真人的后裔。

皇太極劇照

皇太極劇照

無論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還是乾隆帝,皆十分認同金朝。皇太極曾提到自己夢到萬歷帝和金朝,“轉顧之間忽又非萬歷帝,乃金代神像也。出書一冊,授上曰:是汝先朝金國史書……”夢中將金朝視為先朝,可見皇太極內(nèi)心是認同金朝的。乾隆初年編撰《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時,完顏氏原本被編寫在該譜的第二十八卷,但“奉高宗特旨,用虞賓義,列為第一,凡屬金裔,無不感激泣下”,可見乾隆帝對金朝的認可、對完顏氏的優(yōu)禮。

乾隆帝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之后,各類叢書和志書相繼編成,《滿洲源流考》便是編于彼時。通過該書,清朝正式向臣民宣布了清朝同金朝、滿洲同女真的關系。乾隆四十二年八月,乾隆帝下諭提到編寫《滿洲源流考》的原因,亦提到其對金朝、女真的看法,一是認為金朝完顏部所居的白山黑水,即是清代的長白山和黑龍江,“本朝肇興東土,山川鐘毓,與大金正同”,認為二者發(fā)源地相同。二是提到金朝同古肅慎的承續(xù)關系,并認為“我朝肇興時,舊稱滿珠,所屬曰珠申,后改為滿珠,而漢字相沿,訛為滿洲,其實即古肅慎,為珠申之轉音,更足征疆域之相同矣”。在乾隆帝看來,滿洲的族名即是源于古肅慎,同金朝亦有密切聯(lián)系。三是提到愛新覺羅氏同金朝完顏氏的關系,“我朝得姓曰愛新覺羅氏,國語謂金曰愛新,可為金源同派之證。蓋我朝在大金時,未嘗非完顏氏之服屬,猶之完顏氏在今日,皆為我朝之臣仆”。在乾隆帝看來,雖然愛新覺羅氏并非完顏氏的苗裔,但二者為同族,都是女真人,且在不同時代相互為對方的部屬。

《滿洲源流考》

《滿洲源流考》

除了清朝皇帝如此認知,清朝民間亦有此種觀點。雍正時,四川爆發(fā)“曾靜案”,有平民致書川陜總督岳鐘琪,鼓動他反清,“逆書內(nèi)以岳鐘琪為岳飛之后,稱功頌德”,并鼓動岳鐘琪反清,為宋朝和明朝復仇,而岳鐘琪立刻上奏清廷,以示忠誠。雍正五年七月,雍正帝下諭提到:“甚至有謂岳鐘琪系岳飛之后,伊意欲修宋、金之報復者,其荒唐悖謬,至于此極。”可見一些時人亦認為清朝和金朝有直接的族源承襲關系。

從官方祭祀上抬高金朝地位

金太祖、金太宗陵寢原本位于東北,金海陵王完顏亮時,“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將金太祖等人陵寢遷至中都(現(xiàn)在的北京)。此后,金世宗、金章宗駕崩后都葬在大房山,為興陵和道陵。如前文所述,明天啟年間,明廷命人毀壞了北京房山的金朝陵寢。清朝定都北京之后,開始升格金朝陵寢的祭祀規(guī)格。

順治六年,清廷規(guī)定:“明代陵寢,仍設內(nèi)監(jiān),酌留陵戶六名,共給地二百畝。又定房山縣金代陵寢,設陵戶五十名?!毕啾让鞒陮?,金朝陵寢陵戶更多,亦更受重視。順治十四年,清廷命維修房山金太祖、金世宗陵寢,“如切近處所果有毀壞,即酌量修整。仍撰文一道敘述緣由,祭告立碑,以志不朽。其關帝廟仍舊留存”。

康熙朝時,康熙帝曾命皇子赴房山致祭,如康熙三十七年四月,康熙帝巡幸五臺山時路過房山,“命皇子及大學士至金太祖、金世宗陵奠酒”,并增設康熙帝御制碑文。乾隆帝時,清廷開始增修擴建金太祖陵、金世宗陵。乾隆十七年九月,金太祖、金世宗陵增修完畢,直隸總督方觀承“請供設神主致祭,從之”。金朝陵寢擴建完畢后,乾隆帝親祭的條件也具備了。乾隆十八年,乾隆帝在拜謁雍正帝泰陵之后,親赴金太祖陵拜謁。此次拜謁,“扈蹕內(nèi)大臣、侍衛(wèi),文官郎中,武官參領、輕車都尉以上,守土官文官知府、武官副將以上,及金代后裔完顏氏在京官員,咸蟒袍補服陪祀”,并遣官祭金世宗陵。此次祭祀,乾隆帝命完顏氏陪祀,彰顯了愛新覺羅氏清朝在正統(tǒng)上對完顏氏金朝的某種繼承。乾隆帝還作《謁金太祖睿陵詩》,其中有“建康前歲猶親奠,況復龍興渤海同”,提到此前曾赴江寧祭明太祖陵,此時親祭金朝陵寢甚為合宜,因為兩朝都發(fā)源于東北。

北京房山金朝陵寢

北京房山金朝陵寢

此外,清朝皇帝還讓金朝在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中有一席之地。順治二年三月,禮部上奏提到帝王廟內(nèi)無遼、金、元等朝皇帝,“應將遼太祖并功臣耶律曷魯,金太祖、金世宗并功臣完顏粘沒罕、完顏干離不,俱入廟享祀”,自此,帝王廟內(nèi)開始祭祀遼、金、元三朝君臣。金哀宗雖是亡國之君,按照康熙帝的標準不應入祀,但乾隆帝認為:“金哀宗處衰弱之時,國勢已不可問,推其致敗之由,實因熙宗、海陵淫虐階厲。哀宗自縊殉國,與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應一體增祀?!?/p>

在史書和戲曲領域維護金朝形象

乾隆朝時,清廷一方面審定金史相關人名、地名,另一方面刪改涉及金朝的史書和曲本。

乾隆十二年,乾隆帝在閱讀《金史》時,認為該書所附《國語解》中錯誤較多,“命大學士訥親、張廷玉,尚書阿克敦,侍郎舒赫德,用國朝校定切音,詳為辨正,令讀史者咸知金時本音本義,訛謬為之一洗”。乾隆四十年,修訂后的《金史》正式刊布。乾隆帝如此熱衷校對遼金元三史中的地名人名,可從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的諭旨中找到原因,乾隆帝提到:“蓋緣遼、金、元入主中國時,其人未盡曉漢文,以致音同誤用,而后此之為史者,因非本國之人,甚至借不雅之字,以寓其詆毀之私?!笨梢姡U返孛嗣?,主要原因并不是為了還原本音本意,而是為了修改丑化了的金朝、女真文字,維護金朝的形象。

清朝在匯編《四庫全書》時,除了審核明清兩朝涉及后金和清朝的書籍之外,亦關注宋金以來有關金朝歷史的書籍。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下諭提到:“他若南宋人書之斥金,明初人書之斥元,其悖于義理者,自當從刪,涉于詆詈者,自當從改?!笨梢?,對于貶低金朝的書籍,清廷亦要求刪改。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提到其在閱覽《通鑒輯覽》時發(fā)現(xiàn)過往史書多尊宋貶金,認為“舊史于兩國構兵皆書入寇,于義未協(xié)”,因此命以“伐”替代“寇”。

《通鑒輯覽》

《通鑒輯覽》

清朝在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除了查繳有違礙字句的史書,亦將注意力放在戲曲上。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乾隆帝下諭提到:“至南宋與金朝關涉詞曲、外間劇本,往往有扮演過當以致失實者。流傳久遠,無識之徒,或至轉以劇本為真,殊有關系。”在乾隆帝看來,戲曲本對民間歷史觀、民族觀的影響不亞于史書,因此命伊齡阿等人留心檢查,有應刪改者,妥善處理。此后,地方官在查核曲本時十分盡力。乾隆四十六年,兩淮鹽政圖明阿上奏提到“凡明季國初之事,有關本朝字句及南宋、金朝扮演失實者,即粘簽改正,并飭令上緊趕辦”,此舉得到乾隆帝的贊許。

清朝皇帝對金朝的重視和尊崇,一是源于其對同族所建王朝的本能認同,對金朝的興起感到自豪,對金朝的衰亡感到嘆息;二是源于對于非漢王朝入主中原歷史的認可,進而彰顯清朝入主中原的歷史依據(jù)。盡管清朝皇帝對金朝的尊崇,部分原因是出于私心,即對清朝自身也有利,但我們也應當看到,清朝皇帝的歷史觀、民族觀有超越前代的氣魄和視野。如雍正帝對曾靜等人以宋金歷史鼓動岳鐘琪反清、否定清朝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的觀點進行批駁,提到:“且自漢唐以來,圣君哲后,代不乏人。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世祖,或戡定禍亂,或躬致太平,皆天命所歸,功德丕著?!痹谟赫劭磥?,無論是不是漢人皇帝,只要有功有德,皆當正視和肯定。此外,清朝皇帝在歷代帝王廟體系內(nèi)添加了對金朝等非漢王朝君臣的祭祀,讓曾經(jīng)相互敵視的金朝君臣和宋朝君臣同廟受祀,可見在清朝皇帝眼中,無論是宋朝還是金朝,無論是漢人王朝還是非漢王朝,皆是中華歷史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阿桂:《滿洲源流考》,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年

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