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6月23日晚,“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在法國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
中國浙江大學神經(jīng)科學中心執(zhí)行主任胡海嵐因其在社會和情緒神經(jīng)科學方面的重大發(fā)現(xiàn)而獲得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她是目前全球最年輕的獲獎人之一,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7位中國獲獎者。胡海嵐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革新了人們對于心理健康的認知,破解了情緒的“密碼”,為抑郁癥的創(chuàng)新療法和新藥開發(fā)提供了理論基礎。
另外4位2022年度獲獎科學家分別是古巴傳染病學家瑪利亞·古斯曼、匈牙利裔美籍生物化學家卡塔琳·考里科、盧旺達公共衛(wèi)生專家阿涅絲·比納瓜霍和西班牙胚胎學家安赫拉·涅托。此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還邀請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的10位獲獎者到場頒獎。受新冠疫情影響,這兩個年度未舉辦線下頒獎儀式。
“大腦可以說是宇宙中最復雜的系統(tǒng)。數(shù)十億的神經(jīng)細胞相互連接,形成數(shù)萬億的節(jié)點,神奇地運行,產(chǎn)生思考、情感和學習等功能?!彪m然腦神經(jīng)的奧秘一直是“未解之迷”,但胡海嵐仍然相信,“未來終有一天,基于我們對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經(jīng)機制的理解與認知,人類將能創(chuàng)造出治愈的方案,讓精神疾病的患者脫離病苦?!?/p>
獲獎女科學家合照
在研究抑郁癥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現(xiàn)代社會,抑郁癥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而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更是成為點燃大眾心理健康危機的導火索。據(jù)《柳葉刀》報道,全球有近30%的人口患有抑郁癥。在當下,抑郁癥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更顯得彌足珍貴。
傳統(tǒng)抗抑郁藥普遍存在起效慢、靶點廣、副作用大的缺點。十余年前,耶魯大學大學院以John Crystal為首的臨床醫(yī)生意外發(fā)現(xiàn),外科手術麻醉劑氯胺酮對抑郁癥有效。在一個很低劑量下,氯胺酮在病人身上可以起到快速的抗抑郁作用。傳統(tǒng)藥物一般在給藥6-8周后才開始慢慢發(fā)揮療效,而氯胺酮在一天甚至幾個小時內就見效,在難治性抑郁患者(使用傳統(tǒng)藥物無效)中見效率達到70%。對有自殺想法的病人,氯胺酮在一小時內就可以幾乎消除其自殺意念。
知其然而后要知其所以然。臨床上的發(fā)現(xiàn)之后,十幾年來,基礎科研的科學家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氯胺酮是如何快速見效的。
“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基礎科學的問題,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抑郁癥這種如此復雜的大腦疾病真正的核心機制是什么。同時因為氯胺酮有副作用,理解機制之后,可以幫助我們設計和尋找更好、同時副作用更小、更安全的藥物?!焙拐f。
2018年,胡海嵐團隊在這個方向上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研究中,胡海嵐團隊發(fā)現(xiàn)大腦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團,在在介導負面情緒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們把它叫做大腦中的“反獎賞中心”。當核團內活動異常,或是進入高放電狀態(tài)時,就會過度抑制大腦“獎賞中心”。而“獎賞中心”是產(chǎn)生多巴胺、五羥色胺這些核快感、心快感,以及獎勵感受相關的化學物質的源泉。這也許是人進入抑郁狀態(tài)的原因。
胡海嵐團隊同時發(fā)現(xiàn),氯胺酮能夠快速起效,是因為它能夠很快地阻斷“反獎賞中心”過度的放電或者過度的活化狀態(tài),從而起到一個開關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兩三個新的不同的分子靶點,它們可以作為潛在的抗抑郁藥物的靶點。
在基礎研究取得突破的同時,團隊也開始做轉化應用研究。目前團隊和應用相關的研究方向有兩個,一是跟國內外其他的實驗室合作,希望對氯胺酮在分子結構上進行改造,保留它抗抑郁的作用,去除它的成癮性及其他副作用。二是做靶點的拓展。目前團隊發(fā)現(xiàn)至少有一個分子靶點和氯胺酮的靶點在同一個通路里面起作用?!拔覀冾A測阻斷這個靶點之后也會有抗抑郁的效果,針對這個靶點臨床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藥物治療別的疾病,我們兩三年前已經(jīng)和臨床團隊開始了合作,用老藥新用的思路來治療抑郁癥,這些工作都是正在進行當中?!焙拐f。
從基礎研究取得突破到臨床具體藥物研究成功,一般需要10-20年時間。藥物安全性、副作用、化學基團的設計優(yōu)化和大量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的采集都需要時間。胡海嵐希望大家保持樂觀、但不要急于求成,“理解了疾病的機制,也就是跨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p>
歐萊雅董事會主席、歐萊雅企業(yè)基金會主席安鞏(Jean-Paul Agon)(右)、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麗·阿祖萊(Audrey Azoulay)(左)為胡海嵐(中)頒發(fā)2022年“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是“韌性”
在杭州二中,胡海嵐就是同學老師眼中公認的學霸,中學的物理老師和生物老師引導了胡海嵐對科研的興趣。但她正對腦科學產(chǎn)生興趣,還是在大學時期。她起初被保送北大物理系,但她感覺物理學科相對發(fā)展比較成熟,而“生命科學領域還有很多未知值得發(fā)掘”。于是,她選擇轉向生物。
在北京大學生物系,胡海嵐起初的專業(yè)是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這是生物系最優(yōu)秀學生都想進入的熱門方向。
但大學期間,胡海嵐被史蒂夫?庫夫勒和約翰?尼科爾斯合著的《神經(jīng)生物學——從神經(jīng)元到腦》一書所深深吸引,決定選擇腦科學作為將來的主攻方向。
“我意識到大腦當中的很多信號是以電信號傳播,是可以被觀察、被記錄,被改變的。這一點認知,讓我豁然開朗,覺得有那么多可以探索的方向?!边@讓胡海嵐找到了自己愿意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在她看來,腦科學中充滿未知,這才是真正讓她興奮的研究。
在研究生入學申請時,胡海嵐果斷放棄原來的方向,選擇轉向神經(jīng)科學、腦科學方向。讀到博士,她的研究方向是研究果蠅的神經(jīng)發(fā)育。研究做得很順手,但胡海嵐也意識到,這個領域已經(jīng)十分成熟。包括她的導師在內的科學家們,已經(jīng)把這個領域中最重要的問題都提出、回答了。如果她繼續(xù)留在這個領域,雖然舒適,卻難以再有大的突破。
于是在申請博士后時,胡海嵐毅然進行了第二次“轉行”,選擇了自己更感興趣的領域:動物行為及其背后的腦機制。這個轉向對她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很多技術需要重新學習,頭一兩年幾乎是在試錯和摸索的過程當中度過。但她堅持了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就是韌性的體現(xiàn),就是追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而且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要耐得住寂寞和挫折。”胡海嵐說。
前沿科學是一個充滿了未知的領域,在其中探索的科學家,總是處于不斷的失敗和試錯之中。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是否有過感到枯燥難以堅持的時刻?
胡海嵐的回答是“從來沒有”:“很抱歉我從來沒有覺得科研是一個枯燥的事情,而且我周圍的科學家朋友似乎也沒有抱怨過科研是枯燥的事情。在我們看來科學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yè),這是國家和社會資助你,讓你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職業(yè)?!?/p>
在胡海嵐看來,投身科學一定是出于興趣,找到愿意為之奮斗一生的東西,所有的堅持都是一種幸福。而從事科學最重要的素質,她認為是韌性,“百折不撓在科研領域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現(xiàn)實?!彼岬揭晃慌笥训膶熃o出的忠告,“如果試驗50%都獲得了預期結果,那就該放棄這個課題,因為它不夠創(chuàng)新。”
“我們每天70%以上的時間都是面對失敗或者實驗暫時的不成功。所以韌性的鍛煉也是實驗科學家的基本功?!?/p>
當?shù)貢r間6月21日,胡海嵐在法國科學院作專題報告。
在科學的真相面前,不同性別是平等的
在美國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的學習后,胡海嵐回到中國開始了她的獨立研究生涯。2015年,她就獲得了由歐萊雅中國、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設立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該獎項也是“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在中國的延伸。2022年,她又獲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199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聯(lián)合設立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每年評選5位來自全球不同地區(qū)的杰出女科學家,表彰她們通過開創(chuàng)性工作為解決重要科學問題所作的貢獻,并為其科研事業(yè)提供支持。該獎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全球范圍內獎勵科學女性的獎項。
在巴黎領獎期間,胡海嵐印象最深的是和其他女科學家的交流。受疫情影響,這是3年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第一次線下頒獎,積累了三屆15位女科學家,有來自生命科學領域,也有來自計算機科學、化學、工程領域的最強大腦。
幾天行程,這些女科學家日常經(jīng)常在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在法國科學院還有一個專門的環(huán)節(jié),是每個人向大家分享和交流各自的工作,跨度非常廣,從新冠疫苗到黑洞,從胚胎發(fā)育到數(shù)據(jù)加密……
“大家都很享受這個科學的盛宴。這幾天相處下來和其中的幾位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還談到了科學上合作的可能性?!焙褂X得,這是她此行最大的收獲。
雖然獲得了許多“女科學家”相關的獎項,但胡海嵐笑言,“在科學的真相和事實面前,不同的性別都是平等的?!彼推渌茖W家一樣,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強調自己的女性身份,“因為我們提出的假說,設計的實驗和得出的結論并不會因為我們是女性就會有更高或者是更低的正確率或者成功率。”
但她也確實注意到,在媒體上,自己的女性身份一直被強調,“這一點正是體現(xiàn)了女性科學家是少數(shù)群體的事實。”
“如果有一天女性科學家的比例達到了50%甚至更高的時候,民眾不再下意識覺得這種很特別很稀有的時候,我相信這種性別標簽就會自然消失?!焙拐f。
在她的學生中,女性比例就很高,最多時甚至達到70%-80%。胡海嵐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點,在研究和教學中,她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如果一定要強調或者抽離出這樣一種性別特征,本身也是一種標簽化的行為?!?/p>
如今,世界范圍內都開始重視在科學領域消除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在中國國家政策層面,最近幾年也出臺了一系列向女科學家傾斜的政策,例如青年人才項目當中適當?shù)胤艑捙陨暾埲说哪挲g的限制,對生育友好的工作環(huán)境等等。
“這些都是特別可喜的進步?!焙拐J為,除此以外,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做法也值得借鑒,包括很多國家在獨立的科研崗位的招聘設置,在基金申請和論壇報告當中都規(guī)定了女性的最低比例,許多國際會議都要求女性參會人達到30-40%等等。
此外,男科學家對女科學家的支持、男女科學家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評審團當中就有好多位男科學家,包括菲爾茲獎的獲得者,此次也全程參加了的活動。
“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胡海嵐相,“隨著政策更快地推進和更好地落實,我們會看見更多的優(yōu)秀女科學家、優(yōu)秀女性在科學界綻放才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