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周書》點校本出版拾零

《周書》是記述北魏東西分裂之后西魏和北周政權的紀傳體斷代史,中華書局點校本由前輩史學大師唐長孺先生負責整理,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出版的第一種。

《周書》修訂本,中華書局,2022年11月版


《周書》是記述北魏東西分裂之后西魏和北周政權的紀傳體斷代史,中華書局點校本由前輩史學大師唐長孺先生負責整理,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出版的第一種。從計劃伊始,到1965年完成點校,制版付型,再到最終出書,綿歷十余年,其間種種因由,通過留存下來的書稿檔案,才得見鱗爪。

1958年,在國務院領導下的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立以后,中華書局隨即正式啟動整理二十四史計劃。在同年10月擬訂的計劃中,整理二十四史被分為標點集注本和普通本兩種系列,分別供專門研究者和一般讀者需用。在集注本中,鑒于清初李清所撰《南北史合注》蕪雜疏陋,而后出考訂以及石刻文字等資料大多為其所未見,南北各史的紛亂脫誤又較其他各史更甚,故而有新編《南北史補注》的設想。不過二十四史的集注本始終未能落地實施。在同年最早的一份《標點二十四史(普通本)約稿計劃》中【圖一】,便已經確定南北朝各史分別由山東大學和武漢大學承擔,其中北朝四史(《魏書》《周書》《北齊書》《北史》)和《隋書》五種史書的標點整理者都是“擬約武漢大學”(《隋書》后來因武大、山大都未接受,另做了安排),預計完成時間則都是1959年11月。

圖一:標點二十四史(普通本)約稿計劃


這一時期的點校整理分頭在各高校展開,實際開展工作已經晚于計劃的完成時間。1960年底,武大歷史系內成立了校點小組,由唐長孺任組長,姚薇元為副組長,組員中還包括陳仲安、石泉、趙婷、陳慶中、曹紹廉、譚兩宜,正式開始點校工作。初步的整理計劃是“先搞《周書》……其余三史,俟《周書》完成繼續(xù)搞下去”,這也就使得《周書》成為“北朝四史”中最早整理的一種,而規(guī)模較大的《魏書》《北史》在此階段一直沒有著手。由于校點組也是第一次進行校史工作,標點和??钡捏w例還處于摸索之中,加之時間和任務緊迫,初期也遇到一些困難。在1961年1月趙守儼所擬回復武大歷史系《校點〈周書〉小結》的信中,趙先生特別強調:“各史的校點工作,根據上級指示,是要求早日完成的;但更重要的還是保證質量,力求使這個校勘標點本成為超越前人的最好本子。根據這個精神,我們向有關方面提出了較高的??睒它c的要求。??惫ぷ鞯乃膫€方面(引者按:指版本對校、本校、他校、吸取前人成果),需要非常認真細致才能做好?!边@封回信中還提到總結出的??惫ぷ魇畻l具體原則【圖二、三】:

1.   凡改底本處,都要有校記簡要說明根據和理由。改字需審慎,凡不易肯定或底本可通的,都不必改。

2.   底本未改字,但別本或它書的異文有參考價值的,或某家之說言之成理的,都可做一條校記。

3.   別本或它書有誤,底本不誤者,不入校記。前人雖有說,而我們認為不妥甚至錯誤的,校記也不必提及。

4.   各本間虛字的出入;它書及本史的另一處文字歧異,而文義無殊者:都可以不寫校記。

5.   與它史及類書比勘,著重記其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的異文及文義較有出入者,史實的不同不入校記。前人對史實的考證也按這一原則處理。

6.   各本對校是最基本的校勘工作。凡版本上能夠解決的問題,??庇浿徽f據某本改即可,不必再牽涉別的書。某家說作某字是、應補應刪某字,而我們取校的本子正有與他的說[法]相合的,至多在“據某本改”后面加一句:某家說作某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可舉些旁證,但應力求簡明。

7.   凡前人的??庇浕蜃x史札記之類已發(fā)現的問題,??庇浺脮r,一律指明這是哪一家的說法。

8.   殿本“考證”作為前人研究成果之一,只采其可用諸條并入新寫的校記。即使以殿本為底本,也不再附印“考證”。

9.   ??庇泴τ诓捎酶鞅?、各書、各家之說的稱謂要一致??梢杂煤喎Q,但要避免前后不同。將來出版說明中請開列采用書目,并附注簡稱。??庇浳淖值膶懛ㄒ舱堊龅交旧弦恢隆?/p>

10. ??庇浺砸痪頌閱卧瑢砀接≡诿烤碇?,以便讀者檢查。

今天回看這些原則,依然堪稱是??闭砉偶闹匾涷?,也基本上被今天的修訂工作吸收。

圖二:趙守儼回信中提出的勘工作十條原則(1961年1月6日)


圖三:趙守儼回信中提出的勘工作十條原則(1961年1月6日)


這一時期書局和校點組還有一些書信往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4月石泉先生的來信【圖四】。石先生在信中說:“我是武漢大學歷史系的一個教師,從去年年底以來,在我系參加了由您局組織領導的校點北朝四史的工作。由于沒有經驗,我們走過(灣)[彎]路,進度很慢。我們也一直在摸索,希望找到些多快好省的辦法,以求提高新版本的質量,又能加快工作進度?!次覀兡壳暗墓ぷ鬟M度與工作狀況(例如病號多,經常只有四五人進行工作,最近以來又不能全時間搞,工作質量不齊,辦法也不多,副組長姚薇元先生因課忙,始終也未參加這一工作……),能在年底以前完成北齊、北周二書(約四十萬字)就算不錯?!笔壬€在附件中提出三條建議【圖五】,其中第一條建議悉數刪除《魏書》《北齊書》《周書》中原本已殘缺、復經后人補足的部分,還各書以原貌。但因這一點關涉過大,打破了一千多年來三書的既有形式,各書的殘缺配補情況又有其復雜性,后來書局在征求專家意見后便沒有采納,只是在點校本的??庇浿凶隽岁I卷和后人補足情況的說明。

圖四:石泉先生來信(1961年4月12日)


圖五:石泉先生信后所附建議


由于古籍??背绦驈碗s,最初是將對校、本校、他校等步驟分開來做的。在1961年5月趙守儼出差武漢、濟南的工作匯報中提到,“武漢大學校點的北朝四史,暑假前可完成《周書》、《北齊書》的本校和與《北史》的???,估計再有七個星期可以完成這項工作”。從7月8日書局收到的卷十一《晉蕩公護傳》??庇洺醺鍋砜础緢D六】,校點組確實也是先做了本校和?!侗笔贰饭ぷ鳎秲愿敗芬驗榫磬嫶?,翻檢不易,通校工作是準備放在后面補做的。

圖六:中華書局1961年7月8日收到的《周書》??庇洺醺?/p>


但由于校點組成員的教學、科研任務都比較重,一直不能集中精力進行工作,又受編寫魏晉南北朝史教材的任務影響,時做時輟,《周書》在武大一直未能完成徹底點校。1961年底,書局便有了借調校點者進京集中工作的動議。在趙守儼所擬“關于各史校點者借調問題的建議”【圖七】中提到:“目前亟待解決者為南北朝八書。武大為了教材任務,北周、北齊二書不得不暫停?!浯髶蔚摹吨軙饭μ澮缓?,《北齊書》也做完對校,并初點完竣。就進度來說,借調唐長孺先生也是可以考慮的。惟鑒于他正在編寫教材,在系里擔負的教學任務較重,……擬作為第二步進行?!边@一次借調動議主要針對承擔南朝各史的山東大學,促成次年王仲犖先生被調進京。1963年,由于經過四年工作二十四史點校進度仍很遲緩,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指示各史的整理需爭取在第二年內完成,最終在7月15日由教育部正式發(fā)文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四校(63教二蔣旭字第1148號)【圖八】,借調唐長孺先生來京整理北朝四史,發(fā)文上的計劃時間是“1963年內完成《北齊書》、《周書》,1964年內完成《魏書》、《北史》”。此時《周書》已接近于完成,需補作的工作并不多,而《魏書》《北史》尚未進行。

圖七:趙守儼擬“關于各史校點者借調問題的建議(1961年12月11日)


圖八:教育部“借調教師來京校點《二十四史》”發(fā)文(1963年7月15日)


1963年秋,唐先生和他的青年教師助手陳仲安來到西郊翠微路2號大院中華書局辦公,由此開始了三年翠微校史時光。到1965年,《周書》整理完成,擬待發(fā)稿,在書局還保留有一份《重編周書目錄的幾項原則》【圖九】和相應討論記錄。這份文檔由唐、陳二位擬訂,由古代史組提出在座談會上討論?!对瓌t》中說“令狐德棻《周書》目錄的本來面目已不可見,大致宋本比較接近原貌,但其總目與分目已互有分歧,南本以下多有更動,殿本增入更多,皆意為升降。今天重訂目錄不必拘牽各本,應該從讀者便于翻檢著想,大幅度地增加人名”。并將列傳部分為正傳、附傳、附見三個層次,分別按不同格式編入目錄。在討論記錄頁上還能看到鄭天挺、王仲犖、宋云彬、盧振華、馮家昇等各史負責人和書局趙守儼、肖項平的發(fā)言要點,討論底本舊目、新目的關系,附傳、附見兩類的升降依據以及各史與此相關的特殊情況等。從點校本出版后的目錄看,《周書》在付型時并沒有完全采納《原則》中的意見。

圖九:《重編周書目錄的幾項原則》


《周書》付型之后,由唐長孺先生撰寫過一個出版說明,本擬在次年即可出書。但隨著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不少專家學者遭受錯誤批斗和不公待遇,書局也停止業(yè)務工作,集中搞運動,校點工作被迫停止。這也就使得二十四史點校本在“文革”前實際只出版了前四史(最晚的是1965年出版的《后漢書》),三年翠微校史的成品則以付型未印的《周書》《南齊書》《陳書》為代表,整理工作陷入停頓。

1967年5月,戚本禹(“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指示書局繼續(xù)點校二十四史,要求一兩年內完成,并表示可以用前一階段參加工作的“舊人”,點校工作又有了短暫恢復。在5月8日至12日間,書局出差至武漢大學,和當時的領導機關“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以及“文革”中一系列群眾組織了解唐長孺、姚薇元、陳仲安三位的情況:“我們和各組織聯系過以后,由他們分頭和自己組織的成員商量。五月十一日我們(有)[又]與各組織負責人聯絡,詢問各組織討論的結果,一致同意把這三個人調出來工作,也一致認為這三個人夠不上反動‘權威’和四類干部。”并與三位先生商定了以5月17日為行期。

唐、姚、陳三位先生來京后,被編在負責北朝各史的第一組內。這年《周書》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寫序言(由第七組出版說明組負責)。按照這一階段的計劃,序言被分成二十四史總序和各史出版說明兩種,前者重點要交代“封建史書的反動實質,對于各史書有共同性的反動立場、反動觀點,加以批判”。在1961年10月21日出版說明組給書局“革命聯合指揮部”的信中提到《周書》出版說明事:

我組接受的《南齊書》、《陳書》、《北周書》三部:前兩種的原校點者未參加此次工作,體例可由我組來作;《北周書》系唐長孺同志校點,體例由他作比較合適,駕輕就熟,當然,由我組來作也無不可。又,《北周書》的出版說明已成初稿,因改作編校體例,所以擱下來沒有修改。

這一階段所寫《周書》的出版說明初稿,目前還存有1967年9月29日、10月28日、11月3日、11月7日、11月14日、1968年1月3日等不同時間的草稿,篇幅不斷刪省,最后刪到了兩千五百字左右。據資料較為豐富的9月29日草稿前附的貼條說:“這篇說明初稿,是在唐先生提供的初稿基礎上寫成的。原稿資料豐富,寫的太長(一萬言),考證引證素材太多。我做的主要是簡化改寫工作。”這篇“出版后記”的草稿雖然最終也沒有采用,唐長孺先生提供的較長材料也已不存,但里面還是有一些正式出版后的點校本所沒有的內容,比如提到在存世宋本(即三朝本)、南監(jiān)本、北監(jiān)本、汲古閣本、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百衲本七個本子之間,《周書》點校本底本最終選擇武英殿本的理由【圖十】:

在這七個本子中,我們選擇了殿本作底本,原因是:南、北、汲三種本子流傳不廣,也沒有勝于他本之處;局本即以汲本為底本。所以,這四個本子,就都不加考慮了。余下三種,論時代宋本最古;百衲本在宋本的基礎上有所改正,聲名很大;殿本在清代很少人敢非議,清末以來所有石印本、翻刻本,幾乎全據殿本。百衲本出版后,由于張元濟在諸史跋文中,一方面吹捧宋元舊本,另一方面又列舉了不少殿本的缺點錯誤。因此殿本聲譽大為低落,百衲本身價則大為抬高。

為了慎重起見,我們曾試行把宋本、殿本、百衲本進行了對?!,F以經過比對的第一、第二兩卷為例:在這兩卷中,此是彼非、此非彼是的異文共25條。其中宋本錯而殿本是的18條;殿本錯而宋本是的6條;宋本、殿本同錯的一條。如以百衲本和殿本比較,殿本是而百衲本錯的14條,殿本錯而百衲本是的7條。所以,單就這兩卷的比對情況看,這三個本子,以宋本錯得最多,殿本錯得最少。此外,宋本和百衲本的古體、別體字較多,殿本一般都已改作通行體,排印也比較方便。因此,這次??薄吨軙?,決定以殿本作底本。

圖十:1967年9月29日《周書出版說明(初稿)》局部


由此可見點校者對于底本的選擇是經過慎重考慮和前期試校時對文字正誤情況統(tǒng)計的,而在《周書》點校本出版說明中,只簡單提到“在上列七種本子中,殿本刻誤和古體、異體字較少”,大為簡省。不過,由于這一時期思想路線和組織上的混亂,整理工作受到政治的干擾很嚴重,各史進展不大。隨著1968年初戚本禹被隔離審查,為期半年多的短暫恢復也旋即告終。

1971年,在毛澤東的批示下,點校工作再度恢復,并又一次借調唐長孺、陳仲安先生到京工作。6月21日書局劉德麟所擬初步計劃中提到:“借調人員中以白壽彝、唐長孺、王仲犖為主,中華書局配備較大編輯力量,先修改、補寫《南齊書》、《陳書》和《周書》的出版說明?!缫云咴鲁蹰_始工作的話,估計《南齊書》等三史的出版說明八月份能寫出,年內即可出書。”在9月份向出版口匯報二十四史工作情況時,也說:“這三史是文化大革命前已經付型的?,F在對于標點和??庇浲ㄆ獧z查了一遍,發(fā)現點錯的地方只是個別的,主要問題在于校勘記比較煩瑣。為了利用舊版,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對于點校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擬在出版說明里向讀者交代清楚。這三部書,爭取在國慶節(jié)前發(fā)廠挖版。在挖版期間,撰寫出版說明,于十月中旬發(fā)排?!庇捎凇俺霭嬲f明”在撰寫時又經反復修改多次,發(fā)排時已經到了年底,排出后又經審定,等到《周書》實際見書,已經是次年了。

回顧自1960年開始工作后,點校工作先是受限于繁重的科研教學任務,不能集中精力,體例也還處于摸索之中;1963年后各史點校學者在京集中整理,才有了較快進展;但1966后風云變色,政治翻覆,因為一篇《出版說明》,《周書》等三史遲遲不能出版。等到正式出書,已然是七年之后。《周書》篇幅不大,出版過程竟也充滿波折,點校二十四史期間種種甘苦,恐已非身歷其事者所能切實感知。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