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玉佛、玉佛寺和玉佛史:東南亞的佛教與政治

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四國和南亞的斯里蘭卡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簡稱“南傳佛教”,又稱“小乘佛教”,但有的南傳佛教徒認為“小乘”含貶義)國家,南傳佛教徒占據(jù)了五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

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四國和南亞的斯里蘭卡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簡稱“南傳佛教”,又稱“小乘佛教”,但有的南傳佛教徒認為“小乘”含貶義)國家,南傳佛教徒占據(jù)了五國人口的絕大多數(shù)。大致從緬甸的阿奴律陀王(Anuruddha,1044-1077年在位)開始,起源于斯里蘭卡的南傳佛教逐漸在上述東南亞四國傳播開來,取代了當?shù)氐钠帕_門教以及其他宗派的佛教。在這個過程中,南傳佛教滲入到當?shù)厣鐣幕姆椒矫婷?,國家政治也和佛教緊密結合在一起。泰國曼谷的玉佛就是一個觀察東南亞佛教與政治的絕佳例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傳佛教如何和這些國家的國內政治以及國際關系深深地嵌合在一起。

曼谷大皇宮


國家保護神:泰國曼谷的玉佛和玉佛寺

供奉在曼谷大皇宮內的玉佛是整個泰國的“國家保護神”。玉佛是一尊高約66厘米的青玉佛陀坐像。泰國人相信這尊玉佛能夠保佑泰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這尊玉佛的泰文全稱為Phra Phuttha Maha Mani Rattana Patimakon(本文的泰文均以拉丁化寫法表示)。其中Phra本指“佛”或“僧人”,常冠于跟佛教或者王室有關的名詞前,類似于西文的Saint和中文的“圣”, Phuttha即巴利語的“佛陀(Buddha)”,Maha即梵文、巴利文中的“偉大”(古代中文譯經(jīng)家常譯作“摩訶”),Mani即梵文、巴利文中的Ma?i,指一種寶珠(古代中文譯經(jīng)家常譯作“摩尼寶珠”),Rattana即梵文、巴利文中的“寶石”,Patimakon即梵文、巴利文中的“佛像”。因此,這尊玉佛的中文名字可以譯作“大摩尼寶玉佛”。摩尼寶珠也是轉輪王(Chakravartin)的七寶之一。按照佛教的教義,轉輪王是世俗世界地位最高的人,他禮敬佛法僧,統(tǒng)一四大部洲,將來也能轉生成佛。轉輪王是佛教世界理想的統(tǒng)治者形象,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享有轉輪王稱號的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約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32年在位)。孫英剛認為轉輪王觀念是佛教王權觀念的核心。因此可以說曼谷的玉佛也是泰國王權的重要象征。

因大摩尼寶玉佛全稱比較長,泰語一般簡稱為Phra Kaeo,中文譯作“玉佛”,英文譯作Emerald Buddha。曼谷大皇宮和玉佛寺所在的河心島正式名稱為Rattanakosin(中文常音譯為“拉達那哥欣”),其含義為“玉佛所在之地”,玉佛就是指大摩尼寶玉佛。根據(jù)該地名,1782年定都于此的暹羅卻克里王朝(Ratchawong Chakkri,來源于國王曾經(jīng)的爵位名)也被稱為拉達那哥欣王國,就像阿瑜陀耶時代的暹羅也被稱為阿瑜陀耶王國。泰國首都曼谷有一個長達168個字母的全稱,其中也含有Rattanakosin這個地名。通過這種地名的轉換,玉佛和暹羅-泰國的政權名、首都名也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嚴格來說供奉玉佛的玉佛寺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寺廟,因為玉佛寺內并沒有僧人,而是作為皇宮的一部分由王室相關部門直接管理。除了佛教節(jié)日的法事活動和日常的參觀,供奉玉佛的大殿主要用于舉行一年三次的玉佛更換法衣儀式。泰國位于熱帶,有三個季節(jié):熱季(3月到5月)、雨季(6月到10月)和涼季(11月到2月)。玉佛有三套對應不同季節(jié)的法衣,泰國國王也按照季節(jié)的變換親自給玉佛像更換法衣,形成了頗為特色的一套儀式。這種給佛像或者神像穿衣服的崇拜行為在北傳佛教地區(qū)和東南亞其他地區(qū)也可以看到,泰國的特殊在于將這種崇拜行為升級成了國家儀式。

不同季節(jié)的玉佛,服裝從左至右為熱季、雨季和涼季


供奉玉佛的大殿陳設非常繁復,玉佛被安置在一個高臺之上。這座高臺象征了佛教中的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整個高臺最前方的是兩尊佛陀立像。根據(jù)泰國學者M.C. Subhaddradis Diskul的說法,北面的一尊立像以卻克里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拉瑪一世(1782-1809年在位)的名字命名為Phra Puttha Yodfa Chulalok,南邊的一尊立像以第二代王拉瑪二世(1809-1824年在位)的名字命名為Phra Puttha Lerdla Napalai。兩尊佛像象征著兩位開國君王隨侍在玉佛左右。由此,卻克里王朝的兩位先王和玉佛一起共享香火。

曼谷大皇宮內的玉佛寺是一個政治性很強的地方,氣氛莊嚴。大殿內有工作人員引導,禁止拍照,游客的著裝和行為都要符合規(guī)范。一般的泰國廟宇和周圍社區(qū)的關系很密切,有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有的廟內甚至有售賣小吃的固定攤販和提供推拿服務的小店,曼谷玉佛寺跟這些通通無關。泰國人告訴我他們一般很少會到玉佛寺參拜,因為感到不自在。在佛教節(jié)日中他們一般都是到自家附近的廟宇或者別處比較漂亮的廟宇參拜。

大摩尼寶玉佛照片,約拍攝于20世紀初。曼谷大皇宮玉佛寺主殿,作者拍攝于2022年12月11日。


沒有玉佛的玉佛寺:玉佛在泰北和老撾的流傳史

1782年,拉瑪一世建立了暹羅(泰國的前身)卻克里王朝,統(tǒng)治至今。拉瑪一世將暹羅都城從吞武里移到了對岸的曼谷。兩年后玉佛寺完工,玉佛被從吞武里的黎明寺(Wat Arun,又稱鄭王廟)迎入寺中,供奉至今。在黎明寺之前,玉佛又曾經(jīng)被供奉在泰國北部的蘭納國和老撾,現(xiàn)在各地還有多座沒有玉佛的玉佛寺。

根據(jù)泰國皇室事務局(the Bureau of the Royal Household)的官方說法,玉佛首先在1434年被發(fā)現(xiàn)于蘭納國(Lanna,今泰國北部,中文史料稱八百媳婦國)的清萊。根據(jù)當?shù)氐膫髡f,一道閃電擊中了清邁竹林寺(Wat Pa Yia)的佛塔(東南亞的佛塔常常是實心的),人們在佛塔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包裹著灰泥的佛像,于是方丈把佛像移入了佛堂。不久佛像鼻子處的灰泥脫落,露出里面的青玉,因此方丈將全部的灰泥洗去,一座玉質的佛像就完全顯露出來了。此后這座玉佛就供奉在了這座寺廟中,竹林寺也改名為玉佛寺。佛教傳說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比如河中漂來的佛像、被雷擊中的佛塔等等。這種傳說的目的是為了給人造的佛像賦予神秘的色彩,當然不可信。

曼谷黎明寺,作者拍攝于2022年12月11日。


清萊玉佛寺,作者拍攝于2022年6月6日,現(xiàn)在寺中供奉的玉佛雕刻于1991年,為了慶祝王太后詩納卡琳的90歲生日。


根據(jù)玉佛的藝術特點推斷,玉佛雕刻于泰北蘭納國是大致可信的。玉佛的臉型圓潤,有蓮花蕾或者球狀的頂髻,泰國學術界將這種藝術風格稱為清盛風格(Chiang Saen style)。清盛(今泰國清盛)據(jù)傳是蘭納國最早的都城。清盛風格與泰國中部素可泰風格(Sukhothai style)的佛像明顯不同。素可泰風格的佛像臉型較瘦長,常裝飾有火焰狀的頂髻。

曼谷大摩尼寶玉佛,素可泰風格佛像,約公元15世紀,泰國國家博物館藏,作者拍攝于2022年12月11日。


后來這尊玉佛一直供奉在清萊,到了蘭納王三防根(Sam Fang K?n, 1401-1441年在位)時期,人們試圖把玉佛迎至蘭納國的首都清邁。但是,駝載玉佛的大象不愿意去清邁,自行走到了清邁以南的南邦。于是人們遵循大象的意愿將玉佛供奉在了南邦的玉佛寺,直到1468年蘭納王滴洛臘(Tilok,約1442-1487年在位)將玉佛迎至清邁。

滴洛臘是蘭納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統(tǒng)治者,在他統(tǒng)治時期蘭納國的勢力達到極盛,成為一個東到難河流域、西到薩爾溫江流域、北到云南、南到達府的強大政權。他還篤信佛教,于城中修建了柴迪隆寺(Wat Chedi Luang,意為大塔寺),寺中的大塔據(jù)說有90米高。玉佛就被安置在大塔的東壁壁龕中。

南邦玉佛寺,作者拍攝于2022年8月17日。


清邁柴迪隆寺,作者拍攝于2022年11月18日,該塔的上半部分在16世紀中期因地震倒塌


到了1545年,統(tǒng)治蘭納的孟格告(Mueangketklao,1525-1538年、1543-1545年在位)被人殺死,國家陷入動亂。1546年,來自老撾的王子賽塔提臘(Setthathirat,1550-1572年為老撾國王,其母為孟格告之女)來到清邁繼承了蘭納國的國王之位。1547年,賽塔提臘的父親、老撾王波迪薩拉(Photisarath;1520-1547年在位)去世,賽塔提臘返回老撾首都瑯勃拉邦繼承老撾王位,并將清邁玉佛帶到了瑯勃拉邦。之后賽塔提臘再也沒能重返清邁,玉佛也就一直供奉在老撾。1560年,賽塔提臘為了躲避緬甸的襲擾,將老撾首都遷到了南部的萬象。1564年,玉佛也被迎至萬象的玉佛寺供奉。

大致在1699年前后,老撾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瑯勃拉邦為中心,成為瑯勃拉邦王國(Kingdom of Luang Prabang, 清代稱南掌國),南部以萬象城為中心(Kingdom of Vientiane),成為萬象國。到了1778年,暹羅吞武里王朝的大將通鑾(后來的拉瑪一世)攻破萬象城,俘虜了萬象國國王,并將玉佛也帶到了曼谷,供奉在黎明寺當中。從此玉佛成了暹羅的國家保護神。

這種在戰(zhàn)爭中搶奪玉佛的做法似乎與佛教慈悲為懷的教義相違背,但在現(xiàn)實歷史上是頻繁發(fā)生的。在著名的佛教故事“八王分舍利”中,佛陀釋迦摩尼涅槃后,拘尸那國國王近水樓臺先得到了佛舍利,不愿意與其他各國分享,八個國家因為爭奪佛舍利而發(fā)生了戰(zhàn)爭,最后只好將佛舍利分成了八份,由各國分別帶回供奉。緬甸的阿奴律陀王為了宣揚佛教派使臣到南部的孟人直通王國求取三藏經(jīng)典,但被直通拒絕。因此阿奴律陀發(fā)兵滅亡了直通王國,大批僧人和匠人被遷到緬甸都城蒲甘,這是緬甸早期佛教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起點。由此可見,佛教國家通過戰(zhàn)爭搶奪佛教圣物有很長的歷史傳統(tǒng)。

雖然上述玉佛的遷移史中有一些神秘主義的情節(jié),但大體是可信的,因為蘭納國自滴洛臘以后的歷史記載都是比較完善的,現(xiàn)在各地的玉佛寺也都還尚存。玉佛從清萊到南邦再到清邁的過程也暗合了蘭納國加強對內統(tǒng)治、國力逐漸增強的過程。玉佛從泰北到老撾的過程也反映了歷史上蘭納國和老撾的密切關系。

其中比較值得懷疑的是玉佛是否真的曾供奉在南邦。南邦并不是泰北重要的佛教中心,在蘭納早期歷史中的地位也不如清邁、清萊和南奔高,而且駝載玉佛的大象不受控制到了南邦的神秘主義說法也不能讓人信服。早期的《玉佛編年史》也沒有這段關于南邦的情節(jié)。根據(jù)泰國旅游局的官方信息,現(xiàn)在看到的南邦玉佛寺實際上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復建的。1984年,泰國政府將兩個臨近的寺廟Wat Pra Kaeo Don Tao和Wat Suchadaram 合并,形成了現(xiàn)在看到的玉佛寺。Wat Suchadaram是為了紀念南傳佛教故事中的一個著名女性人物Suchada (Sujātā),即在尼連禪河邊向釋迦摩尼獻上乳糜的牧女。此人在北傳佛教一般只以牧女稱之。在南邦當?shù)貍髡f中Suchada有了更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且與南邦的地方史結合在一起。據(jù)說,Wat Suchadaram本來是Suchada 的西瓜園。后來,Suchada在西瓜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玉,即命人雕刻成佛像,稱為Pra Kaeo Don Tao,即從西瓜中而來的玉佛像。根據(jù)泰國北部方言,西瓜被稱為Ma Tao。該尊玉佛現(xiàn)在供奉在南邦隆寺(Wat Phrathat Lampang Luang),與供奉在曼谷玉佛寺的大摩尼寶玉佛并不是同一尊。因此說,南邦玉佛寺曾經(jīng)供奉大摩尼寶玉佛的說法很可能是后來的附會之言。因為南邦的早期歷史并不顯赫,只是到了18世紀才忽然重要起來,因為這里是卡維拉(Kawila,1742-1816年)的故鄉(xiāng)??ňS拉與暹羅結盟,以南邦為根基成功驅逐了緬人,光復了清邁。很可能為了抬高南邦的地位,玉佛史的修撰者才杜撰了一段玉佛曾供奉在該地的歷史。

攀附佛教史:玉佛的傳說時代

根據(jù)約成書于16世紀的《玉佛編年史》,玉佛在1434年之前有一個更為漫長的傳說時代。在這個傳說時代中,玉佛經(jīng)歷了一個從印度次大陸到斯里蘭卡再到柬埔寨的漫長旅程。因為該段傳說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與已知的歷史記載相矛盾,歷史學家并不認為玉佛真的經(jīng)歷了這段旅程。但這段傳說也反映了泰國佛教對南傳佛教史的理解,很有探討的價值。

按照《玉佛編年史》的說法,玉佛在公元前44年雕刻于華氏城(Pataliputra,今印度東北部今巴特那)。當時高僧大法護(Mahadharmaraksita,曾到斯里蘭卡傳教)圓寂,另一位僧人那先比丘(Nagasena,即北傳佛教十八羅漢中的挖耳羅漢)萌生了雕刻一尊佛像,繼續(xù)推動佛教傳播的想法。于是帝釋天(Indra,眾神之王)和毘舍羯磨(Visukamma,工藝天神)幫他從靈鷲山(Mount Vipulla)采到一塊寶玉,并雕成佛像送給了他。佛像完工之后,一直供奉在華氏城,直到公元257年。

華氏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公元前185年)的都城??兹竿醭牡谌醢⒂醯谝淮谓y(tǒng)一了印度次大陸,被認為是古印度最偉大的君主之一。并且他也是佛教早期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推動者,他在華氏城主持了第三次佛教結集,并派出眾多傳教團到各地宣揚佛教。因為他在佛教史上的重要貢獻,他也享有轉輪王的尊號,華氏城也是佛教史上的圣城之一。那先比丘也是一位重要的佛教理論家。他的主要事跡主要是記載在《那先比丘經(jīng)》中,該經(jīng)南傳和北傳佛教都奉為經(jīng)典,但內容略有差別(南傳巴利語版題為Milinda Pa?ha,漢譯作《彌蘭王問經(jīng)》)。值得的注意是,南傳的《彌蘭王問經(jīng)》只收錄在緬甸版的巴利三藏中,而泰國和斯里蘭卡的版本中將其歸為藏外文獻?!队穹鹁幠晔贰返男拮呖赡苁且晃簧钍芫挼榉鸾逃绊懙纳恕R话阏J為,那先比丘是公元前2世紀中期的人,《玉佛編年史》此處的紀年不可信。

《玉佛編年史》又記載公元257年,印度發(fā)生內戰(zhàn),為了保護玉佛的安全,印度國王將玉佛送到了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國王將玉佛供奉在佛牙寺(Meghagiri)中。這段記載并未提及明確的人名,只提到了佛牙寺。斯里蘭卡的國寶佛牙舍利在歷史上輾轉多地,15世紀康提王國(The Kingdom of Kandy)興起之后才最終供奉到了現(xiàn)在的康提城佛牙寺中。因此,這段關于玉佛流入斯里蘭卡的模糊記載也不可信。普遍接受的說法是,大致在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時期,阿育王派遣的傳教使團到達斯里蘭卡,成為后來所稱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之開端。因為斯里蘭卡是南傳佛教的起源地,所以《玉佛編年史》的修撰者也將斯里蘭卡納入了玉佛的流傳史。

《玉佛編年史》又記載道,公元457年,緬甸的阿奴律陀王派遣使者渡海到斯里蘭卡求取真經(jīng),他自己也親自飛到斯里蘭卡。斯里蘭卡使者攜帶佛經(jīng)和玉佛乘船從斯里蘭卡返回緬甸,但是船只卻隨風漂流到了柬埔寨吳哥窟(Indapatha Nagara,即Angkor)。阿奴律陀飛臨柬埔寨,但只索要回了佛經(jīng),而玉佛從此滯留在了柬埔寨。

阿奴律陀是第一次統(tǒng)一緬甸的統(tǒng)治者,也是第一位篤信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緬甸統(tǒng)治者,但他統(tǒng)治的時間是在11世紀,《玉佛編年史》此處的紀年也有誤。柬埔寨是東南亞佛教世界的古國,雖然柬埔寨在15世紀之前流行的一直是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但柬埔寨文化對泰國和老撾諸國的影響很深。泰國的巴利語佛經(jīng)長期都是用柬埔寨字母書寫,直到拉瑪五世(1868-1910年在位)時期才改用泰語字母書寫。老撾人也認為老撾佛教在14世紀時由柬埔寨傳入。正是因為柬埔寨的文化影響力,《玉佛編年史》的修撰者也加入了柬埔寨吳哥窟的情節(jié)。《玉佛編年史》接著記載玉佛又被人從柬埔寨帶到了阿瑜陀耶,最終到了北部的清萊,與玉佛的信史時代相銜接。

以上《玉佛編年史》中的這段玉佛早期流傳史與已知的印度史和緬甸史紀年都不符,并且阿奴律陀飛到斯里蘭卡的說法也太過離奇。更主要的是,從斯里蘭卡出發(fā)的船需要繞道新加坡或者經(jīng)陸路穿過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才能漂到柬埔寨,這也是不可能的。其中有些情節(jié)也非常模糊,沒有可信的人名、地名提供支撐。從藝術風格來分析,玉佛也和古印度等地的佛像存在明顯差別,更有可能是受到了晚期的斯里蘭卡藝術的影響。所以,這段玉佛的早期流傳史只能看作是神話傳說。《玉佛編年史》的修撰者通過攀附佛教史上的重要地點和人物為玉佛塑造了一個高貴的出身。

古印度犍陀羅藝術風格佛像,約公元1世紀。曼谷大摩尼寶玉佛。斯里蘭卡佛像,約12世紀。


16世紀初期成書的蘭納國巴利語佛教史著作《勝者時鬘》中也有一段關于玉佛傳說時代的記載,與《玉佛編年史》中的內容類似,兩者可能有共同的母本。這兩種關于玉佛的早期記載內容都是比較簡略的。之后在老撾、暹羅和柬埔寨(高棉)等地又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玉佛編年史》。這些晚出的《玉佛編年史》關于玉佛傳說時代的記載反而更豐富了,玉佛從柬埔寨到暹羅的原因也被解釋為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玉佛在來到清萊之前還曾到過甘烹碧(Kamphaeng Phet)和華富里(Lopburi)。這些記載也是很可疑的,但也扭曲反映了某些歷史的真實。自十四世紀暹羅立國開始就不斷的和東部的柬埔寨吳哥(Angkor)王朝發(fā)生戰(zhàn)爭,柬埔寨吳哥文明的衰落也與暹羅的不斷東侵有關,因此晚出的《玉佛編年史》修撰者很自然的用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來解釋玉佛的流轉。甘烹碧和華富里是暹羅的重要古城,甘烹碧有著名的古寺Wat Phra Si Iriyabot (Wat Phra Yuen),且位置更靠北,處在暹羅到蘭納國的路線上。華富里是暹羅早期的重要古城,現(xiàn)在還能看到13世紀建成的高棉風格的三峰塔。因此,將這兩地添加到玉佛的傳說時代中也就可以理解了。

根據(jù)文獻和藝術史的分析,曼谷玉佛是本地雕刻的,具體是十五世紀的泰北蘭納國。不僅曼谷玉佛的藝術風格有明顯的在地化特點,玉佛崇拜本身也是一種佛教在地化的表現(xiàn),將玉佛當作是國家保護神的觀念有很強的東南亞本地色彩。Karen Schur Narula認為這種觀念可能是受到了古希臘的影響,比如智慧女神雅典娜是雅典城邦的保護神,這種觀念通過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一起傳到了古印度,再傳到了中南半島。這種說法似乎有一點道理,但依我有限的學力,古印度似乎并沒有形成這種以特定佛像為寄托的國家保護神觀念。而泰國、老撾等地的古佛像往往都有姓名,有完善的譜系(當然有些是附會夸大的)。也就是說只有中南半島才有這種將具體的佛像人格化的觀念。而且以玉石雕刻佛像也是中南半島佛教世界的一大特色,這個主要與當?shù)厥a(chǎn)玉石、流行玉石崇拜有關。因此玉佛崇拜也是首先起源于盛產(chǎn)玉石的緬北、泰北蘭納國以及老撾等地,南部的暹羅國將大摩尼寶玉佛當成國家保護神是18世紀征服老撾以后的事。雖然暹羅在政治上處于強勢地位,但玉佛崇拜卻是受到了被暹羅征服的蘭納國和老撾的影響。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