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法國漢學“道教與中國宗教史講席”百年歷程

法國高等實踐研究學院(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tudes, 縮寫為EPHE)是法國漢學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道教研究領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法國高等實踐研究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縮寫為EPHE)是法國漢學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道教研究領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宗教系在19世紀末創(chuàng)立之初便設立了一個專門關于中國宗教的講席,并且逐漸將研究的重點放在道教。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沙畹、葛蘭言、馬伯樂、石泰安、康德謨、施舟人、勞格文、高萬桑等人都曾執(zhí)掌這一講席,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在道教與中國宗教領域成就卓越的學者。本文通過年鑒等材料展現(xiàn)這一講席的教學歷史,首發(fā)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22年第4期,原題為“法國高等實踐研究學院道教與中國宗教史講席發(fā)展歷程。

法國是西方漢學研究的重鎮(zhèn),在道教領域成果尤為豐碩。關于法國的道教研究,索安(Anna Seidel),林富士、程樂松,胡銳等學者都做過非常詳實且具有反思性的綜述。本文不想重復他們的研究,而是希望了解支撐法國道教研究一百多年以來代代相傳,持續(xù)發(fā)展背后的學術機構與教育教學,也就是法國高等實踐研究學院的道教與中國宗教史講席。

法國高等實踐研究學院(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縮寫為EPHE)是法國漢學研究的中心之一,在道教研究領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道教研究作為一門漢學學科,正是誕生EPHE,并由此傳播到歐洲各地以及美國。在八十年代,部分得益于與EPHE的合作,關于道教的研究在中國本土獲得認可,也帶來了該學科的真正的繁榮。EPHE施行講席(chaire)制。開設講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一個學科的發(fā)展,并給予該學科及其研究者一個重要的學術認可。EPHE設立的道教與中國宗教史講席是法國甚至西方社會唯一的道教講席。這一講席的名稱發(fā)生過多次變化,但是對于中國宗教的研究一脈相承了下來。沙畹、葛蘭言、馬伯樂、石泰安、康德謨、施舟人、勞格文、高萬桑等人都曾執(zhí)掌這一講席,并且利用此平臺邀請了世界各地著名學者講座。講座(séminaire)是法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講席教授每年不會講授重復的內容,反映了他們最關注的問題。

編撰年鑒(annuaire)是EPHE的重要傳統(tǒng)。從1872學年開始,EPHE每年編撰報告(rapport),記錄每年教學與研究的基本情況。1889學年之后,宗教學系出版獨立成冊的年鑒。年鑒中最核心的內容是課程總結(résumés des conférences),講席教授記錄每年授課的主要內容與成果,2006年之前還附有學生與聽課者的名單。年鑒中一般還會包含系所的重要事件、悼念文章、研究中心的工作、答辯通過的博士論文、出版物、下一年的課程計劃等內容。

本文將先描述EPHE及其宗教學系的創(chuàng)立,之后通過年鑒這一珍貴的文獻資料,梳理道教與中國宗教史講席的發(fā)展歷程。

一、高等實踐研究學院及其宗教學系

法國高等實踐研究學院,也譯作法國高等研究院,高等實驗研究學院、高等研究應用學院等,屬于大型國立研究與高等教育機構(grand établissement public),由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1852-1870)曾任教育部部長(1863-1869)的著名歷史學家、法國女子教育與盲人教育的開創(chuàng)者維克多·迪呂伊(Victor Duruy,1811-1894)創(chuàng)立于1868年,旨在打破傳統(tǒng)法國高等教育重視教學輕視研究的局面,推進大學同時開展教學與研究,培養(yǎng)青年學者從事科研工作,因而只有研究生部,指導已經具有一定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學生。

維克多·迪呂伊(Victor Duruy,1811-1894)


教授被稱為研究導師(directeur de recherche),其職責是推動研究工作,讓學生掌握研究方法,啟發(fā)和指導博士論文。EPHE從德國引入了講座這一新的教學形式,教師不再只講授理論課程,而是重視與學生的交流,以研討的形式來組織課堂,引導學生學習研究方法,開展學術研究。所以說EPHE的建立對于法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EPHE在創(chuàng)立之初設有四個系,也稱學部(section):數(shù)學(Mathématiques, Ire),物理與化學(Physique et chimie,IIe), 自然歷史與生物(Histoire naturelle et physiologie, IIIe),歷史與語文學(Sciences historiques et philologiques,IVe)。1886年設立宗教學系(Sciences religieuses,Ve),1947年又增設經濟學與社會學系(Sciences économiques et sociales,Ⅵe)。二戰(zhàn)之后,第六系因其新學科的迅猛發(fā)展而過于臃腫,1975年獨立成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簡稱為EHESS)。1986年,第一系與第二系被廢除。因此目前EPHE共有三個系,即第三系,現(xiàn)名為生命與地球科學(Sciences de la vie et de la terre),第四系歷史與語言學,第五系,現(xiàn)名為宗教與思想體系系(Religions et systèmes de pensée)。

經過數(shù)年關于宗教學與神學的討論,在眾議院與參議院的投票通過之后,1886年1月30日,一個以人文科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學部在EPHE成立,命名為宗教科學研究系,為第五學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第五系。這一學部的建立是法國乃至歐洲宗教學學科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萊頓或者阿姆斯特丹,神職人員和教授在神學院中改變課程的名稱開展宗教學的教學實踐,但是在法國,人們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機構用于教學與研究。法蘭西學院教授、自由主義新教神學家、宗教史學者阿爾伯·黑斐爾(Albert Réville,1826-1906)擔任系主任(président de section),其子讓·黑斐爾(Jean Réville,1854-1906)為秘書(secrétaire),共十一位教師在此任教。宗教學系遵循EPHE辦學的宗旨,不是傳遞已有的知識,而是以最具體的方式展示知識是如何獲得和發(fā)展的。講席教授言傳身教,向學生展示他的研究成果,帶領學生閱讀文本,觀察文物,并從宗教的角度提出與回應問題。第五系以宗教為研究對象,涵蓋世界各地的宗教,比如第一學年除了基督教之外,還講授印度、伊斯蘭、遠東、埃及、希臘與羅馬宗教。由于研究對象的多樣性,第五系的研究方法也是多元的,諸如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等。

EPHE第五系的成立帶來了第一個關于中國宗教的講席。在此之前,法國的漢學研究只有兩個講席,分別是法蘭西學院的漢族和韃靼—滿族語言與文學講座(Langues et littératures Chinoises et Tartares-Mandchoues,始于1814)和東方語言學院(éco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的漢語講席(Chinois,始于1843),前者注重學術研究,后者更側重于實用。

作為EPHE的另一個文科系所,第四系也重視中國文化。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就開設了佛教漢語的啟蒙課。1927年,設立了專門的佛教語文學(Philologie bouddhique)講席,由普祖魯斯基(Jean Przyluski,1885-1944)授課。1945-1957年,著名佛教學者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執(zhí)掌該講席,在授課中進行梵文、巴利文、藏文、漢文佛典的比較閱讀。1967-1989年,講席由他的學生蘇遠鳴(Michel Soymié,1924-2002)接任,繼續(xù)講授漢傳佛教,并研究佛道關系、敦煌文獻等。由此形成了第四系主講佛教,第五系主講道教的局面。

二、1907-1950年,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

1886年,EPHE宗教系在建立之時便設立了遠東宗教(Religions de l'Extrême-Orient)講席,講席教授為東方文化學家萊昂·德·羅斯尼(Le?on de Rosny,1837-1914)。羅斯尼的研究非常廣博,涉及中國、日本、美洲等地。1889年,羅斯尼出版了《道教》(Le Tao?sme),是西方語言中第一部專門介紹道教的作品,但是并沒有推進對于道教的認知。他還曾翻譯過文昌帝君陰騭文(Yin-tchi-wen le livre de la recompense des biengaits secrets,1856)等文本。

萊昂·德·羅斯尼(Le?on de Rosny,1837-1914)


羅斯尼在EPHE設立了兩門課程,第一門是講解道教與佛教的歷史與教義,第二門是閱讀經典文本。巴黎的日本—中國研究協(xié)會印制了《遠東宗教經典著作選》(Chrestomathie religieuse de l'Extrême-Orient,1887),閱讀文本涉及儒釋道三教,在漢語之外也有日文和滿文文本。1888年春季之后,羅斯尼將部分課時用于講解美洲印第安人的宗教,該講席由此更名為遠東與印第安美洲宗教(Religions de l'Extrême-Orient et de l'Amérique indienne)講席,關于遠東的教學內容也從佛教道教擴展至西藏、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的宗教。

1907-1908學年,遠東和印第安美洲宗教講席一分為二,新的遠東宗教講席由此誕生,講座教授是著名漢學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沙畹在EPHE的任教時間只有四年半,但是他被后人認為開創(chuàng)了真正意義上的關于中國宗教的學術研究,并且奠定了EPHE道教與中國宗教研究的基礎,深刻影響了此后百年EPHE乃至法國道教學研究的學術風格。因而他也認為是EPHE的第一代學人。

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1908年春季,在結束了對中國華北地區(qū)的考察之后,沙畹回到法國在EPHE開始專門講授中國宗教。授課內容主要集中在先秦漢魏六朝時期的中國宗教,涉及儒釋道三教。第一學期主要討論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以及佛教與道教的關系。1908學年,主要研究研究社神和圣山的歷史發(fā)展與神格變遷,展現(xiàn)自然崇拜在中國宗教中的地位。并在之后出版了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之一《泰山:關于一種中國崇拜的專題論文》(Le T’ai Chan-Essai de monographie d’un culte chinois, 1910)。1909學年關注孔子的生平與學說,以及對于孔子的祭祀,特別是以曲阜的孔廟為例。1910學年集中討論《禮記》,涉及葬禮、婚禮、祭祀等重要問題。1911學年開設兩門課,分別為佛教和道教的歷史與經典。沙畹與前人的漢學研究是不同的。傳統(tǒng)的漢學家大多是語言學出身,他們的貢獻主要在于文獻的譯介,沙畹則使用了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更加重視史料中反映的社會事實。

第二代學人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0)與馬伯樂(Henri Maspero 1882-1945)傳承了沙畹的研究。1913年,葛蘭言接任遠東宗教講席。葛蘭言師承沙畹與法國著名實證主義社會學家涂爾干(émile Durkheim,1858-1917),通過歷史社會學討論中國古典文獻,為漢學研究打開新的路徑。

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0)


葛蘭言在就職演講中提出了一個《中國古代宗教研究計劃》(Programme d'études sur l'ancienne religion chinoise),包括說文解字、儀禮、水的儀式三個主題。在第一年講授水的儀式以及《儀禮》中的婚禮之后,課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被迫中斷,直到1919學年,葛蘭言從遠東回到法國才重新開始授課,繼續(xù)關注宗教與禮法。葛蘭言一般會開設兩個課程,第一門以講授為主,第二門以閱讀為主,兩者搭配開展,但并不完全對應。1919-1925年,葛蘭言一直關注《禮記》中的喪禮儀式及其反映出來的家庭觀念。1923年開始,葛蘭言開始帶領學生閱讀《列子》《莊子》等道家道教經典,以及《荊楚歲時記》。1930-1937年,他都在關注早期道教中的長生觀念與實踐,他不僅使用了《抱樸子》和《淮南子》等道教文本,還翻譯了《后漢書》中的方士傳記,并且也討論了王充在《論衡》中的反對觀點。1939年葛蘭言講授《山海經》中的昆侖山與西王母,并且開始在課堂上講授唐代的傳說,特別是元宵節(jié),并計劃明年繼續(xù)這個內容,但是葛蘭言不幸于1940年11月去世,此時他剛剛接任宗教學部主任。葛蘭言重視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并在年鑒中記錄活躍的學生,其中很多人都成為法國學術界的翹楚,比如研究東南亞的墨司它(E?douard Mestre 1883-1950)、éveline Porée-Maspero(1906-1992),以及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1911-1999)、康德謨(Max Kaltenmark,1910-2002)等人。葛蘭言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EPHE任教期間完成的,并且與課程內容息息相關,比如《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1919)、《中國人的思想》(La pensée chinoise, 1934)等在漢學研究史上極為重要的著作。

馬伯樂(Henri Maspero 1882-1945)


1943年,法蘭西學院教授馬伯樂在此開設了中國宗教(Religions de la Chine)講席,講授漢代的儒家學說,以及《楚辭·九歌》的宗教意涵。馬伯樂原本計劃在下一年講授當代江蘇省鄉(xiāng)村的當代民間宗教以及楚辭《天問》。但是他不幸被德國納粹監(jiān)禁,1945年3月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去世。馬伯樂是第一個對《道藏》進行學術研究的西方漢學家,EPHE的后代學人承擔起了繼續(xù)探索他剛剛開拓的領域的使命。

Maspero家族墓地(巴黎蒙帕納斯墓園)


四十年代,中國宗教的課程大部分時間是空席的,EPHE恢復了原本的遠東宗教講席,由夏爾·阿葛諾埃(Charles Haguenauer,1896-1976)主持,題名為遠東宗教:中國與日本(Religions de l'Extrême-Orient: Chine et Japon),偶爾涉及中國儀式和信仰,但以日本、韓國宗教為主。

三、1950-2000年,鼎盛時期

五十年代,第三代學人石泰安與康德謨進入EPHE,將中國宗教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950年,石泰安開設中國和亞洲高地宗教課程(Religion de la Chine et de la haute Asie)。1957 年,康德謨又開設中國宗教課程(Religions de la Chine),石泰安的講席更名為遠東與高地亞洲宗教比較(Religions comparées de l'Extrême-Orient et de la Haute-Asie),更側重于比較研究。

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1911-1999)


石泰安的研究范圍涉及了幾乎整個亞洲地區(qū),他擅長以比較的方法研究亞洲各地區(qū)同一主題的宗教信仰。他每學年一般也會開設兩門課程,第一門以漢地宗教為主,第二門則一般專注于西藏宗教。1974年,他的講席改為西藏宗教(Religions du Tibet)。他在課程中談到了很多重要的主題,比如建筑與神圣空間,關帝信仰、秘密宗教、紫姑神與扶乩等,這些依然是當下中國宗教研究的關注的重點。石泰安曾在EPHE建立了一個宗教歷史文獻中心(Centre documentaire d'histoire des religions),搜集了從中國、日本、尼泊爾、印度、日本獲得的豐富的影像資料。遺憾的是,當他離開EPHE之后,這些資料被分散。正是基于整體的視野和比較的方法,他啟發(fā)了后人關于道教與密教關系的研究。他的美國學生司馬虛(Michel Strickmann,1942- 1994)編撰了三卷本的《密教與道教》(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1981)向他致敬。

康德謨(Max Kaltenmark,1910-2002)


康德謨則更多地延續(xù)了馬伯樂關于道教經典的治學傳統(tǒng)。他的課程集中于漢與六朝的道教,從老子、莊子、抱樸子開始,講至六朝靈寶經典的形成過程,以及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各種主題,比如司命、招魂、內丹、符文以及洞天信仰,領讀道教中的各種經典,以及《漢書》中的《郊祀志》《禮樂志》。1968年講解《太平經》的時候,注冊了這門課程的學生和聽眾人數(shù)達到了69人之多,往常只有十幾、二十幾人。

康德謨與石泰安培養(yǎng)了整整一代來自不同國家和背景的學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1934-2021,荷蘭)、福井文雅(1934-2017,日本)、索安(Anna Seidel,1938-1991,德國)、吳文綴(Ngo Van Xuyet,1913-2005,越南)、戴思博(Catherine Despeux,法國)、賀碧來(Isabelle Robinet,1932-2000,法國)、侯錦郎(1937-2008,中國臺灣)、Farzeen Hussein(1945-2009,巴基斯坦)等等。以他們?yōu)榇淼牡谒拇鷮W人將法國的道教研究帶入一個鼎盛時期。

1968年,北美學者在意大利貝拉焦舉辦了一次國際道教大會,EPHE的代表是康德謨、索安與施舟人。這次會議被認為是道教研究的學科進入國際學術界的肇始。正在臺灣進行田野調查的施舟人展示了道教研究的新方向,開啟了對于道教的人類學研究。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1934-2021)


施舟人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對道教研究貢獻最大的學者。施舟人在臺灣地區(qū)進行了長達七年的田野調查,拜臺南正一派道士陳聬為師學習道教科儀,并于1967年受箓成為正式的道士,道名為鼎清。他將經典文本與田野調查相結合,這一研究方法對于法國乃至世界道教研究的影響都是深遠的,也使得道教超過其他宗教成為法國漢學最重要的研究對象。1970年,回到巴黎的施舟人開始在石泰安、康德謨的講席下開設講座。1979年康德謨退休之后,施舟人接任了中國宗教講席,直到2000年。施舟人在EPHE的教學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施舟人與陳榮盛


七十年代,他主要講解在臺灣地區(qū)田野所看到的道教科儀,而且邀請他在臺南的師兄陳榮盛(1927-2015)道長在1977年和1991年兩度來到EPHE,用閩南語講解道教的喪葬科儀與經韻,研究者們不僅根據科儀文本進行了闡釋,而且拍攝記錄一些重要的手勢和念唱。他描述了鮮活的道教科儀與地方社會,也找到了道藏中對應的文本,并且指出在未來有必要結合文人筆記等資料研究儀式的歷史與社會背景。接下來,他通過莊子等文本去理解道教之“體”,討論道教中身體與宇宙,并在1982年出版了他的著作《道體論》(Le Corps tao?ste, 1982)。

隨著“道藏工程(Tao-tsang Project)”的展開,施舟人開始講授道藏的目錄與各種文本。1974年,第五系成立了道教文獻研究中心(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étude du Tao?sme , CDET),五年之后,在歐洲科學基金會(Fondation Européenne de la Science)的資助下,馬伯樂所期望的項目終于在施舟人的主持下得以實施。這是一個長達三十多年的對于明代《正統(tǒng)道藏》的大規(guī)模的整理工程,對《道藏》中的所有1483部作品進行研究。匯集了歐洲幾乎所有漢學家,以及美國和中國的研究者,并且培養(yǎng)了下一代的青年學者。他們考訂了這些道經的年代與作者,撰寫提要,并按照歷史順序分類。2004年這項工程的成果在芝加哥大學正式出版,也就是三卷本的《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2004),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道教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當下道教研究的最重要的參考書。

八十年代末,施舟人的研究興趣轉向了碑刻,當時陳智超正在整理祖父陳垣(1880-1971)編撰的《道家金石錄》,施舟人便邀請他來EPHE講座。之后連續(xù)多年施舟人都帶領學生研讀其中的重要碑刻。

九十年代,施舟人的大部分課程都是關于北京廟宇的歷史。隨著大陸的逐漸開放,法國學者對于當代中國宗教的研究興趣越來越大,施舟人選擇北京作為調查地,提出“圣城北京(Pékin ville Sainte)”的研究計劃,開始關于北京寺廟的調查研究,這一項目目前還在繼續(xù),已經出版《北京內城寺廟碑刻志》五卷。

1970年,施舟人將活著的道教儀式來到了法國的課堂,之后三十年間,他向學生們展示了極為豐富的道教研究主題,從先秦的道家經典《莊子》到明代的《正統(tǒng)道藏》,從《列仙傳》中的神仙崇拜到《黃庭經》中的養(yǎng)生思想,從身體與宇宙的道教哲學到到漢末的天師道教團組織。而在1999年,他授課的最后一年,施舟人再一次回到了道教儀式,為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宗教實踐指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施舟人執(zhí)掌講席期間,很多學者都在此開設講座。1979年,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1928-2021)在中國宗教講席中講授儒家思想,直到1993年。司馬虛、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 郭麗英等學者在此講席名下短暫開設講座。1993-2003年,第五系又設立了漢文化圈的信仰與思想體系講席(Systèmes de croyance et de pensée du monde sinisé),由馬克(Marc Kalinowski)主持,講授中國早期哲學。

四、2000年以后

施舟人所培養(yǎng)的第五代學者是當前中國宗教研究的中流砥柱:勞格文(John Lagerwey)、傅飛嵐、馬克、賈珞琳(Caroline Gyss)、穆瑞明(Christine Mollier)、呂敏(Marianne Bujard)、洪怡莎(Isabelle Ang)、馬頌仁(Pierre Marsone)、方玲、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等等。

勞格文(John Lagerwey)


2000年,勞格文(John Lagerwey)接任施舟人,將講席名稱改為道教史與中國宗教(Histoire du tao?sme et des religions chinoises),主要講授六朝時期的天師道的各種文本,也包括他在長汀等地的田野調查研究。2012年,勞格文退休,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接任。高萬桑關注啟示文本的發(fā)展,他的很多課程是關于善書、天律與末劫,他也講授了張?zhí)鞄熓兰?、宋代法師傳記等內容?015年,宗教系設立了中國古代的宗教與思想史講席(Histoire de la religion et de la pensée dans la Chine ancienne),由呂敏主持至今,主要通過墓葬、考古等資料講授漢代宗教文化。高萬桑與呂敏都積極開展中法之間的學術合作,歡迎中國學者與學生來法國交流學習。

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


2018年,高萬桑提出了“宗教書籍規(guī)范索引(CRTA- The Chinese Religious Text Authority)”計劃,旨在建立一個開放的、合作的數(shù)據庫索引,來描述華人社會的宗教文獻。數(shù)據庫包含各種不同的宗教傳統(tǒng)(佛教、道教、儒教、民間教派等),以及不同類型的文獻(善書、寶卷、科儀本、志書等)。與七十年代的道藏工程一樣,CRTA不僅是為了研究文本,也是為了訓練新一代的青年學者,因此定期在線下和線上舉行工作坊,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者,指導他們進行文本錄入,提高參與者閱讀不同類型明清宗教文獻的能力。截止到2022年,CRTA數(shù)據庫已經包含了3000多個詞條。

雖然EPHE擁有法國唯一的道教與中國宗教講席,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進行教學與科研,而是與各種相關教學科研機構合作,特別是法國遠東學院(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 Orient)、巴黎第七大學(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等。而且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簡稱CNRS)施行的“混合研究單位”(Unité mixte de recherche) 更加便利了資源共享和學術流動。2017年,EPHE成為巴黎文理研究大學(Université de recherche Paris-Sciences-et-Lettres,PSL)的一員。2019年,EPHE加入人文與社會科學城(Cité des Humanités et des Sciences Sociales,Le Campus Condorcet Paris - Aubervilliers),EPHE與其他10所人文學科高校一起,正在建設一個國際校園,以應對21世紀教育與科研的挑戰(zhàn)。

正是借由高等實踐研究學院這一教學與研究平臺,法國學術界涌現(xiàn)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道教研究人才。講席的演變反映了法國的中國宗教研究的發(fā)展與進步。從遠東宗教到道教與中國宗教史,法國學者對于道教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與細致?;仡櫼话俣嗄陙碓撝v席的教學實踐,我們能夠感受一種學統(tǒng)的傳承,從沙畹與葛蘭言對于禮記的研讀,馬伯樂提出的道藏研究,到施舟人開展的道藏工程,再到高萬桑的CRTA計劃,他們不僅開拓了新的文本,也在推進對新的歷史時期的研究。這些講席教授展現(xiàn)了鮮明的教學特色:對于多種類型文本的精細閱讀,多元學科理論的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田野與文本的結合。也正是因為EPHE鼓勵研究的辦學宗旨,青年學者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術研究,在大師們的指導之下迅速地成長。法國漢學家們的研究為中國學者提供了來自旁觀者的視角和理解。而EPHE道教與中國宗教歷史講席的教學實踐也為中國高校培養(yǎng)道教研究人才提供借鑒。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