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的機會翻到了原東北師大中文系教授蘇興老師的遺作“《升平寶筏》與《西游記》散論”,非常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乾隆爺也是西游謎。
乾隆初年,大清內(nèi)廷御用戲班子“升平署”根據(jù)《西游記》的各個版本創(chuàng)作了十集戲曲連續(xù)劇《升平寶筏》。從這個衙門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是為了歌頌太平盛世的。
《升平寶筏》取材于完整的《西游記》故事,同時根據(jù)元代的雜劇等,對《西游記》進行了刪減。增加了很多情節(jié),有些的確彌補了原著中的漏洞,為吳承恩版的小說填了坑。同時,也刪去了很多與帝王有關的內(nèi)容,以及與反抗有關的內(nèi)容。
這部長十集的鴻篇巨制出自張照(張文敏)之手。這哥們是康熙年間的進士,在乾隆年間擔任過最高職位是刑部尚書。他懂音律,又善于用華麗的辭藻,所以深受乾隆爺喜愛。
這部《升平寶筏》是張文敏親自譜曲填詞,非常認真刪改后完成的。創(chuàng)作這部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歌頌太平盛世,讓好大喜功的乾隆爺開心。
這部戲寫完后,首演很成功,乾隆爺龍顏大悅。從此以后,每逢元宵節(jié)前后、中秋節(jié)(初六到十五)都會上演,一演就是很多天。
劇本中對演員如何演,位置如何站,注意什么等,都有說法。畢竟是給皇帝、妃嬪等皇家人演的,來不得半點馬虎。
由于這個戲只能在清宮的三大戲臺演出,所以表演的細節(jié)都是根據(jù)這三個舞臺設計的。每逢演出,都是極為盛大的場面,非常壯觀。
最有意思的是,這部戲竟然從乾隆初年一直演到大清滅亡,持續(xù)了一百多年。從時間跨度來看的話,應該屬于跨時段最長的《西游記》戲曲作品。
由于受大清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這部戲也有很多BUG,尤其是有一個讓人極為惡心的結局。結尾處,四海龍王、如來佛、眾羅漢相繼登場,直接出戲,大家一起歌頌大清,歌頌太平盛世,歌乾隆皇帝。
更雷人的是,最后如來佛竟然來了一句“贊一聲大清朝無疆萬載”,讓人哭笑不得。這樣的結局,這樣的設計,直接讓這部戲的藝術性跌到了低谷。
權力左右下的藝術一定是扭曲的,所謂的藝術性也一定是受到壓制的。從《升平寶筏》我們可以看出,原本很精彩的小說《西游記》,結果被粗俗的情節(jié)、華麗但空洞的辭藻毀掉了。
沒有創(chuàng)作的自由,就沒有藝術的自由,沒有藝術的自由就不要談文化的復興。盡管乾隆時代的大清物質(zhì)豐富,但從文化上講,對當時的時代毫無貢獻。歷史的教訓如此,今人當銘記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