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新聞

世界人文大會上的中國聲音和“中國方案”

更為重要的是,到底如何利用互聯網促進人文學科的發(fā)展、而不是因為弱化教授的地位而削弱人文學科。

文/山旭

出于對人文科學未來的擔憂,當地時間8月6日,首屆世界人文大會在比利時列日開幕。

為期一周的會議時間里,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1000名學者、政治家、企業(yè)家和其他各界人士將探討如何應對人文科學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此前,從遠東到亞平寧,文科大學校長和文科教授們已經與經費壓縮、學科撤并進行了一系列抗爭。

首屆世界人文大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IPSH)和世界人文大會基金會聯合舉辦。大會舉辦前,已經于韓國、中國等地舉行了多個重要討論和預備會議。這是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以來,人文學科對于自己未來最重要的系列行動之一。

作為崛起中的人文大國,中國代表以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到這次艱難的討論之中。從大會主辦方的CIPSH主席到互聯網巨頭騰訊的副總裁,“中國方案”破題而出。

如何挽救人文科學

對于全球的文科學者來說,處境似乎愈加艱難。

2016年起,根據日本文部大臣下村博文要求,全日本86所國立大學需要采取必要的步驟與措施,取消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部組織或者轉型,“以便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

而自1999年啟動、旨在建立歐洲一體化教育體系的“博洛尼亞進程”,也已經將提升就業(yè)和應用學科作為目標。特別是在碩士教育層面更為偏重應用型專業(yè)的發(fā)展,這被認為是對歐洲延續(xù)千年的大學理念的顛覆性改革。

當然,歐美國家持續(xù)的經濟低迷和似乎永遠無法降低的失業(yè)率是人文學科被弱化的主要原因。在美國,2008-2009年的調查顯示,英語、文學和外國語言的人才需求同比下降了21%,是之前34年中的最大降幅。

為了應對全球性的危機,2009年CIPSH已開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籌備全球性會議和行動。2014年CIPSH大會批準了組織世界人文大會的提案,并特別強調 “在過去幾個月加速的全球重大變化之后,人文學科的作用和范圍在全球性的重新思考已經缺失了幾十年”,“越來越需要在中期和長期的角度重新引入社會日常議程,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p>

CIPSH主席、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在世界人文大會的開幕致辭中表示:眾所周知,令人文學者擔憂的現象到處蔓延:人文學科師生人數減少、經費壓縮。

“我們看到科學至上主義盛行,唯技術論者頗有市場,越來越多的社會部門信奉技術能解決社會病癥?!彼f,總之,工具理性泛濫、人文精神缺失是自然科學界、人文社會科學界和社會各界對當今世界的普遍看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干事格塔丘·安吉達則表示,人文學科是人類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讓它在當世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已經是一個挑戰(zhàn)。

而列日大學校長讓·維納德用了一個小時來演講“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人文學科會怎樣?”

他認為,科學技術興起讓人文學科的日益邊緣,人文學者和社會大眾都有責任和義務進行反思,重振曾經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人文學科。

其實,即使在2008年之前的全球經濟上升周期里,人文學科已然風光不再。哈佛大學的《描繪未來:哈佛學院的藝術與人文教育》指出,過去60年里選擇哈佛藝術人文專業(yè)的學生占比從36%下降到20%。已經進入人文學科的學生也在要求轉變專業(yè)。

如果追溯這個人文學科衰落的原因,不能回避最近20年更為緊密的全球市場的形成:全球資源的聯絡產生了更為廣大的市場,世界需要更多功利化、商業(yè)化教育培養(yǎng)的精英,從而造就更多經濟價值。北美和西歐的跨國公司需要更多人才來應對他們在發(fā)展中國家日益龐大的生意。

當然,最近10多年信息技術的普及是另一個較為直接的原因:互聯網平臺沖擊過去屬于學術權威的領地,更為重要的是科學和技術通過互聯網傳播和滲透,成為全球性的信仰。

量化和標準成為真理,計量歷史學等交叉學科興起,強烈沖擊了以定性研究為主的傳統史學。但是,如論如何,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也無法達到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和可預測。

一個例子是,2012年,美國社會科學基金會以政治學無法有效預測政治進程為由提議取消對政治學的資助,并最終在參眾兩院通過。

在列日市政廳的主會場,世界人文大會的演講者不斷重申著科技對于自己領域的影響,不乏憤懣的情緒。

實際上,在人類過去的世代中,技術還從來沒有對人文產生如此巨大的沖擊。

中國探索者和中國方案

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在世界人文大會上的出現意味深長。

從剛果到日本的人文學者對于互聯網技術表達著既愛又恨的復雜情緒:他們了解互聯網將給人文發(fā)展帶來新的機會,但現實情況卻是互聯網沖擊著傳統人文學科。比如信息爆炸快速更新著世界各地人們的記憶,使他們更容易遺忘自己的文化和思想。

更為重要的是,到底如何利用互聯網促進人文學科的發(fā)展、而不是因為弱化教授的地位而削弱人文學科。

作為唯一演講的互聯網界人士,程武以另一種視角闡述了他所認為的,互聯網對于人文科學的改變。

“互聯網的連接使得共同創(chuàng)造變得便利而迅速,互聯網復興了文化的這部分傳統?!背涛湔f,由人數有限但訓練有素的專業(yè)人員(PGC)來承擔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傳承,是在近現代工業(yè)革命中才被放大的。

互聯網使很多人將愛好發(fā)展成專業(yè),這是技術在人文領域帶來的一項重要改變。

程武提到,騰訊旗下的互動娛樂事業(yè)群(IEG)在過去十幾年中打造了由動漫、游戲、文學、電影和電競組成的“泛娛樂”平臺,其根本特征就是通過連接產生新的“互聯網+文化”的生產模式——每個人只要有想法,都可以創(chuàng)造并貢獻自己的成果。

一個例子是網絡文學,用戶通過評論、投票和購買參與故事或創(chuàng)意的發(fā)展,甚至自己改寫,成為新的“大神”——優(yōu)質創(chuàng)作者。新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由此形成,打破了過去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界線。

換句話說,在“泛娛樂”這樣的互聯網+文化(人文)模式中,互聯網平臺所進行的連接并非是擴散權威,而是去中心化。

這樣,互聯網與人文的結合,其根本就是導致人文學科發(fā)展模式的變革。事實上,學界一直提到,人文學科的危機之一就是它是否僅僅是人文學者的專業(yè)化游戲。一般大眾難以對這種高度專業(yè)化的研究產生興趣,后者也無法解答他們之于自己生活和生命的疑問。普羅大眾既缺乏足夠的理解,也難以產生參與的欲望。

“我們人文學者并不拒斥科學技術,而是希望與之攜手。彼此合作而不是彼此取代,才是健康發(fā)展的途徑?!背杲鹫J為,科技的進步帶來了與以往很不同的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的景觀,大數據、海量存儲、便捷搜索等,帶來新的學術維度和新的生長點,互聯網在全球瞬間傳遞思想和代碼,極大地刺激了不同領域之間前所未有的廣泛合作。

他認為,隨著信息革命的飛速發(fā)展,科學和人文無疑都將得到大大加強?!拔覀儓孕?,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合作和互補,必將有利于人類的長久福祉?!?/p>

騰訊帶來的“互聯網+文化(人文)”的方案,并非偶然。

就在程武在世界人文大會發(fā)表第二次演講的當天,騰訊超越阿里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而這兩家企業(yè)都躋身全球十大互聯網企業(yè)之列,也是亞洲最強大的互聯網企業(yè)。

當初跟隨硅谷、“山寨”美國互聯網的中國互聯網企業(yè),正創(chuàng)造著新的模式,無論是商業(yè)的還是人文的。

當然,作為互聯網+文化(人文)實際推動力量的中國大型互聯網公司,也在進行自身變革。在進一步宣布自己是一家科技+文化公司之后,程武也提到,技術和內容結合的探索在騰訊內部從未停止,“過去市場部門主要是品牌、創(chuàng)意人員,現在有更多的技術人員,數據團隊。”

像互聯網從業(yè)者一樣發(fā)現、催生、滿足人們新的時代的新需求,這是人文學者必須完成的任務。與懵懂的西方學者相比,中國學者和企業(yè)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探索。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