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黃侃生性放誕,但治學嚴謹,讀書極多而精細,很有心得。總結(jié)他的讀書之道,可用“批注圈點精讀書”這句話來概括。
黃侃讀書非常認真,必正襟危坐,讀書之前,記下啟卷時日,讀完,再記下時日,一絲不茍。黃侃喜歡夜讀,常坐在燈下讀書,把眼鏡移到眉毛上面,很是投入。而且他白天不管如何勞累,晚上照常堅持雞鳴時就寢。有時朋友來訪,與之縱談至深夜,客人走后,仍要坐在燈下校讀,讀完才就寢。
當代學者陸昕在《聽祖父講名士黃侃趣事》一文中,詳細記錄了祖父陸宗達(黃侃的學生,著名語言學家、訓詁學家)回憶黃侃讀書的故事:“季剛(黃侃字季剛)先生愛游玩,有時白天我陪他逛名勝,作詩填詞,晚間一頓飯直吃到半夜十一二點,我回家時已是滿地月光寂無人聲。我就想,季剛先生恐怕也累得夠嗆,現(xiàn)在是倒頭便睡了吧?結(jié)果第二天一早8點時我到他家去上課,他桌上已經(jīng)有好幾卷書全部用墨筆細細地批點圈閱過了,所以我總疑惑他不睡覺。后來我才慢慢了解到,他常常從夜半12點開始讀書批點,直到四五點鐘才躺下,睡三四小時即起身。”祖父還對陸昕說:“季剛先生有一次閑聊時問我,‘一個人什么時候最高興?’我說這個最高興,又說那個最高興,季剛先生一笑,說‘是一本書圈點到最后一卷還剩末一篇兒的時候最高興!’”可見批注圈點式讀書是他的一大人生樂事。
黃侃讀書喜歡隨手圈點,許多書都不止圈點一遍。他曾圈點《文選》數(shù)十遍,圈點《漢書》《新唐書》等3遍。黃侃高度近視,但能寫蠅頭小字,不論是行書正楷,行格整齊,大小均勻,甚至天頭地腳寫滿了,連每行夾縫里,也批些小字。他讀《清史稿》時,全書共100冊700卷,他從頭到尾一卷一卷地詳加批注圈點,絕不跳過。他讀清代著名經(jīng)學家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每篇幾乎都寫得滿滿的,認為郝氏不對的地方,他就寫一條“紅勒帛”貼在旁邊。陸昕回憶說:“我家藏有一部商務印書館鉛印《資治通鑒》,上有黃侃圈點,每卷后皆記讀書時日,所圈點多有創(chuàng)見,發(fā)前人所未發(fā)?!?/p>
黃侃的再傳弟子、古代文史學家程千帆曾贊嘆,經(jīng)黃侃所批點的《十三經(jīng)注疏》《史記》《漢書》《新唐書》等書,精義紛呈。黃侃讀過的一部吳承仕(1884-1939,近現(xiàn)代經(jīng)學家、古文字學家)的《經(jīng)籍舊音辨證》,上面和作者商榷的批語就達400多條。
黃侃曾說:“讀書貴專不貴博,未畢一書,不閱他書。二十歲以上,三十歲以下,須有相當成就;否則,性懦者流為頹廢,強梁者化為妄誕。用功之法,每人至少應該圈點書籍五部?!彼缡钦f亦如是做。
黃侃這種批注圈點的讀書習慣,從不因人事、貧困或疾苦而改變。1913年,他旅居上海,除夕之夜街上爆竹之聲通宵達旦,而他卻獨坐室內(nèi),精心研讀,不知困倦;甚至臨終前,他仍一面吐血,一面堅持將《唐文粹補遺》圈點批校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