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嘉-奧哈拉長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們?yōu)樗镊攘λ宰r,就不會這樣想了。
如果你讀過美國經典名著《飄》,或者看過美國經典電影《亂世佳人》,那么你也一定不會忘記思嘉的風情萬種,不會忘記她對艾希禮的癡情,不會忘記瑞德為之付出的一片真心和關愛,也不會忘記媚蘭的溫婉大方和對她的守護。
電影《亂世佳人》劇照
故事發(fā)生在1861到1873年之間,美國發(fā)生南北戰(zhàn)爭和戰(zhàn)后重建時期的佐治亞州。戰(zhàn)爭時期,南方種植園農場主遭受了重創(chuàng),失去了一切,金錢、土地、奴隸,還有體面。戰(zhàn)爭結束后,南方開始重建,他們又面臨著傳統(tǒng)和新生的沖突。
面對相同的困境,媚蘭和艾希禮夫婦自始至終守護著傳統(tǒng)的體面,被視為傳統(tǒng)南方的代表。同樣出身富裕人家的思嘉和瑞德夫婦為了金錢和欲望卻無視傳統(tǒng),抓住時機賺得盆滿缽滿,被視為新生南方的寫照。新舊之間的葛藤牽絆和時常爆發(fā)的激烈沖突,塑造了思嘉的叛逆和堅韌,造就了人物之間的復雜情感糾葛,令人津津樂道。這對敢于突破自我和向往美好愛情的年輕讀者,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事實上,小說里還有一樣東西貫穿全線。它才是思嘉的摯愛,是她的庇護所,是撫平她創(chuàng)傷的良藥,可以讓她表現出“明天又是另一天”的豁達,那就是塔拉農莊。“她一想起塔拉就仿佛有一只輕柔而冷靜的手在悄悄地撫摩她的心似的?!保ā讹h》,[美]瑪格麗特·米切爾著;戴侃,李野光,莊繹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第1055頁。)
一、塔拉與米切爾
塔拉農莊位于佐治亞州北部克萊頓縣的一個叫做瓊斯博羅的小鎮(zhèn)。它的原型被公認為是位于瓊斯博羅東南五英里處的Fitzgerald House,曾經屬于《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的外曾祖父菲利普?菲茨杰拉德(Philip Fitzgerald)所有,亦被稱為“鄉(xiāng)村家園”(Rural Home)。在瓊斯博羅地區(qū),我們還可以找到艾希禮的“十二橡樹”村的原型——橡樹園(Stately Oaks,或稱the Oaks)。
菲茨杰拉德曾是克萊頓縣的一個大奴隸主,主要產業(yè)便是棉花。他是愛爾蘭移民,小說里思嘉的父親也是愛爾蘭移民,叫做Gerald,恰好由Fitzgerald后面的幾個字母組成。1879年,菲茨杰拉德去世前一年,他立下遺囑:如果他的任何子女或后輩成為寡婦或生活貧困,他的農莊就是他們的“避難所”。小說中,塔拉也是思嘉的避難所。
米切爾和她的哥哥童年時期在“鄉(xiāng)村家園”度過了許多美好時光,聽阿姨們追憶往昔。這段經歷對于米切爾撰寫《飄》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飄》中,除了思嘉和她的生活圈里的人物是虛構的,其它推動歷史進程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北方聯邦的謝爾曼將軍和南方聯盟的李將軍等等。
米切爾敘述故事時完全遵循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序。甚至在地理方面,比如塔拉所在的瓊斯博羅和周邊地區(qū)的描述都非常細致準確。故事簡直可以以假亂真,讓當地讀者認為就是周遭往事。為此,米切爾不得不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告知大家,人物和房子都是虛構的,而非真實。
不管她如何努力解釋,但故事的背景的確毫無虛構成分。與“鄉(xiāng)村家園”一樣,與南方的許多種植園一樣,塔拉的主要農作物也是棉花。棉花是思嘉和瑞德的生存之本。當北方聯邦攻占亞特蘭大時,回到塔拉避難的思嘉為養(yǎng)活一大家子心力交瘁,唯一能夠維持生計的方法便是摘棉花。瑞德也曾經在戰(zhàn)爭時期囤積棉花,等待時機以高價拋售,由此發(fā)了橫財。
棉花不僅給塔拉帶來了生機,也給美國帶來了巨額財富,更是融入了棉花種植園里的每個人的身體里、血液里,無處不在?!讹h》肆意地散發(fā)著棉花的氣息。思嘉的根扎在這血紅的土壤里汲取生機,就像棉花一樣。北部佐治亞莊園主家庭的孩子們心目中所關注的事,就是棉花種得好,騎馬騎得好,打槍打得準,跳舞跳得輕快,善于體面地追逐女人,像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喝酒。被思嘉吸引的塔爾頓雙胞胎長得就像“難分彼此的棉花莢”(《飄》,第2頁)。
棉花造就了佐治亞,也成就了《飄》。建立在棉花帝國之上的《飄》刻畫出了美國老南方的精髓,加上故事情節(jié)扣人心弦,問世僅六個月,銷售量就已經達到100萬本,也獲得了1937年的普立茲獎。這難免不讓后人苦苦思索,為何棉花,這個在印度河流域和南美洲有幾千年種植歷史的植物,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滲入佐治亞州的方方面面?
1950年代左右的Fitzgerald House
被疑為瑪格麗特?米切爾站在Fitzgerald House門口(約1920年)
建于1839年的“橡樹園”種植園遺址
二、薩凡納的農業(yè)試驗花園
要了解棉花在佐治亞州的歷史,我們必須對佐治亞州的棉花種植歷史進行一番梳理。這還得從薩凡納開始。
佐治亞州是英國人在北美殖民的最后一塊土地。1733年,英國人詹姆斯?奧格爾索普(James E. Oglethorpe)領著一伙窮困潦倒、負債累累的倫敦人,懷揣著偉大的夢想,來到了花兒燦爛、鳥兒啼囀和冬天不算長的薩凡納河畔。薩凡納樹林茂密,河水源清流潔,魚兒豐富,有鮭魚、鱸魚、鯰魚,還有許多喜歡在巖石底下戲水的小魚兒。即使在氣溫相對寒冷的冬天,飛禽走獸也是舉目可望,火雞成群結隊,白尾鹿來往不絕。奧格爾索普非常喜歡薩凡納,認為它可以與泰晤士河媲美。
抵達薩凡納后,殖民者們立刻清除了一大片松樹林、橡樹林,開始定居,建造房屋和防御工事,種植小麥、大蔥、芹菜、玉米、土豆、卷心菜以及一些香料作物。彼時,英國的農業(yè)革命如火如荼。殖民者們對在英國氣候下不可能種植的某些作物懷有強烈的興趣,比如說葡萄、異國香草、藥材和桑樹等等植物。
美國薩凡納河
英國泰晤士河
作物的生長離不開氣候、土壤和適當的耕作方式。剛剛抵達新世界的英國人一方面需要源源不斷地往英國輸送物資,另一方面還要摸索著如何才能讓尚待開發(fā)的處女地長出黃金。1734年,公共信托花園(trustees’garden)便在薩凡納河邊誕生,它也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公共農業(yè)實驗站。奧格爾索普希望在這塊10英畝(四萬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找出收益最大的經濟作物。
信托花園地圖
1736年,英國旅行作家弗朗西斯?摩爾(Francis Moore)受聘擔任佐治亞的倉管員(storekeeper)。他一路觀察,沿途記錄,集成了《佐治亞之旅》。據他描述,信托花園由好幾個區(qū)域組成,一半地處山頭,另一半在山坡和山腳平原,各個區(qū)域的土壤性質也有所區(qū)別。人行道邊種滿了橘子樹,在視覺上形成了許多方塊,方塊里種植了大量的白桑,成為佐治亞最大的桑樹苗圃。
山頂上,也是花園最招風最寒冷的區(qū)域,種植了英國人喜愛的蘋果和梨。在比較溫暖的地方,比如山坡上,則種滿了橄欖、無花果、葡萄、石榴等等適合歐洲南部土壤生長的果樹。山坡腳下,也是花園中最隱蔽和最溫暖的區(qū)域里,種上了許多來自西印度群島的作物,比如咖啡、可可、棉花、蓖麻等等。花園里還有種植著來自東印度群島的竹子。他們還曾嘗試種植茶葉,結果都不如人意,全都打了水漂。
水稻、煙草和靛藍這幾種植物當時在北美比較重要的經濟作物卻不受歡迎,因為它們需要密集勞動,必須雇傭大量的勞動力。這些種子一旦落地,佐治亞人就必須像隔壁的南卡羅來納殖民者一樣購買大量的黑奴。這必將違背建立佐治亞殖民地的初衷:禁止奴隸制、實現宗教自由和施行慈善。更何況,奧格爾索普本人也堅決反對奴隸制。
花園的開銷主要依靠各個公司的捐款和私人種子捐贈?;▓@剛成立時,就雇傭了威廉?休斯頓(William Houston)擔任植物學家,年薪200英鎊。他的任務不是簡單管理花園,而是要從拉丁美洲等地帶回種子或者植物幼苗。不幸的是,在任職9個月時,他剛剛抵達牙買加不久,便魂歸西去。不久,羅伯特?米勒(Robert Millar)就取代了休斯頓,前往南美洲收集亞熱帶種子和藥用植物,比如葡萄藤,用于治療瘧疾和發(fā)燒、催吐,還收集染色的各種植物等等。米勒在南美的遭遇同樣不順,兩度被西班牙殖民者抓獲并遣返英國。因此,他收集的植物都沒有機會進入佐治亞。幾度受挫之后,他于1740年徹底回到了英國。
三、棉花替代了桑樹
在信托花園,英國當局和殖民者們最寄予厚望的作物,其實是桑樹。他們希望在這塊新土地上發(fā)展絲綢工業(yè),以滿足貴族們對絲綢的欲望。桑樹和蠶卵早在1733年就隨著奧爾格索普一群人抵達了薩凡納。然而,養(yǎng)蠶繅絲費時費力,工序繁瑣精細,第一批移民們很快便心生氣餒,打算放棄。盡管如此,在1739年,他們還是將一批生絲順利地送往了英國。
絲綢發(fā)展不得人心,棉花得以趁虛而入。為了獲得奧格爾索普等人的支持,1739年,塞繆爾?奧斯普爾格(Samuel Auspourguer)在引入棉花時這樣介紹道:“這些東西,白人就可以種植,不需要使用黑人?!?740年代,佐治亞的棉花種植業(yè)進入了快速增長期。1741年,佐治亞的棉花樣品就被寄到了英國。
不幸的是,由于佐治亞的現實氣候不配合,加上山高皇帝遠,倫敦方托管人的愿望得不到殖民者們的支持等等不利因素,各項農業(yè)實驗無法逐一推進,信托花園在1742年走向了終點。然而,棉花卻在佐治亞肥沃的土壤上長勢良好,喜獲人心,一路向前。
在當時整個南方農業(yè)世界的影響下,佐治亞州,這個不愿意蓄奴的新殖民地,在1751年向奴隸制支持方妥協了。一開始,奴隸交易基本上依靠南卡羅納的奴隸販子,到了1765年,佐治亞的種植園主開始直接從非洲販賣奴隸。于是乎,黑奴被迫大量涌進佐治亞。一百年以后,擁有20個人以上的黑奴和可耕種面積為200到500英畝的農場主,就算是進入了種植園主階層,當時全佐治亞只有在23個種植園里,達到具有200個黑奴以上的規(guī)模奴役200人以上?!讹h》里的塔爾頓家就屬于非常富有的家庭,他們有一大片棉花地,一百個黑奴和八個孩子,而且還有個在州里數一數二的養(yǎng)馬場。種植園主之間也互相買賣奴隸,迪爾茜和普利茜便是思嘉的父親從艾希禮家買來的。
不可忽略的是,1775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棉花在佐治亞還未占有一席之地。
棉花屬于錦葵科棉花屬植物,目前大概有4個種作為商業(yè)用途:陸地棉(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原產地為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加勒比海地區(qū);長絨棉或海島棉(extra-long staple cotton,Gossypium barbadense),原產地為南美熱帶地區(qū);樹棉(tree cotton,Gossypium arboreum),原產地在亞洲地區(qū)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草棉(Levant cotton,Gossypium herbaceum),原產地位南非和阿拉伯半島。不過,商用棉花的品種非常之多,超過135個。
按照纖維長度不同,棉花又可分為短絨棉和長絨棉。薩凡納的試驗田里就曾經栽培過一種短絨棉。但皮棉生產效率低下,耗費勞力巨大。1786年,海島棉被成功引入到佐治亞沿海地帶。它的纖維長而細、柔軟度好、而且棉纖維和棉籽易分離。唯一不足是它只能適應沿海地帶。
伊萊?惠特尼在1800年前制作的軋棉機模型。洪緯 攝,美國伊萊?惠特尼博物館館藏。
博爾頓工廠標記牌。歷史標記數據庫 供圖
佐治亞州皮爾棉紡廠的紡紗室。美國國會圖書館 供圖
1791年,美國生產了大約200萬磅的棉花,其中3/4來自南卡,1/4來自佐治亞。1793年,一位耶魯大學畢業(yè)生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帶著校長的推薦函,來到佐治亞州一個種植園當家庭教師。老師沒當成,他卻發(fā)明了軋棉機,大幅度提高了棉花與棉籽脫離的效率。南方人很快便偷偷地復制了他的軋棉機,棉花生產提速,給南方各州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利潤。1801年,全美的棉花產量飆升至4800萬磅,其中南卡占2000萬磅,佐治亞占1000萬磅,兩個州的棉花產量占據了全國產量的一半以上。1811年,佐治亞建成了美國首個棉花紡織廠——博爾頓工廠(Bolton factory)。
到1840年,超過28萬名奴隸居住在佐治亞,大概占據了該州40%的人口。至今,非裔美國人仍然占據了佐治亞全州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到1860年,佐治亞州的棉花生產量僅次于路易斯桑納州和亞拉巴馬州。這時,佐治亞已經擁有33個棉花紡織廠,在美國南方僅次于北卡羅來納州的39個。由于紡紗工業(yè)發(fā)達,在1861年爆發(fā)南北戰(zhàn)爭之前,人們將佐治亞州與紐約相比,稱為“南方帝國之州”。
作為一個小型種植園的奴隸主,菲茨杰拉德到1860年時有34名奴隸,大概擁有總價值為6萬多美元的動產和不動產。那么塔拉種植園曾經收獲了多少棉花呢?在《飄》中,亞特蘭大戰(zhàn)亂時期,塔拉累積三年、價值15萬美金的棉花被士兵們化作“佐治亞州最大的篝火”,燒了幾個小時,把遠處方丹老太太家里的黑奴都嚇壞了,隨即逃跑了。因此,僅僅憑借棉花這一產量,塔拉與鄉(xiāng)村家園的財產相當。
問題是,棉花去哪里了?它怎么變成金子?小說中,瑞德經常提到“英國”“利物浦港口”,這與歷史完全吻合。佐治亞和南卡等地生產的棉花通常經由河流運輸到查爾斯頓和薩凡納兩個港口城市,再通過海運進入英國的利物浦,最終抵達英國的世界棉紡之都——曼徹斯特市。
四、棉花地里的工業(yè)運動
然而,這一切都因南北戰(zhàn)爭而發(fā)生了改變。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在《棉花帝國》中指出,這是一場震蕩整個世界的戰(zhàn)爭。它讓棉花無法運出美國南方,導致了歐洲的棉荒。以至于歐洲的棉產品商人甚至希望南方聯盟和北方聯邦永久分裂,這樣南方便可以繼續(xù)由奴隸種植棉花。
南方白人也一直在為他們的“棉花帝國”而戰(zhàn),他們組成聯盟,與北方對抗。思嘉的第一任丈夫就在1961年加入了南卡羅萊納兵團,很不幸,他在參戰(zhàn)之前就喪身于軍營中爆發(fā)的傳染病。1864年5月,威廉?謝爾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領導的聯邦軍隊從北部進入佐治亞,到了夏末,便進入了聯盟腹地——亞特蘭大。彼時,《飄》里艾希禮的老父親和亨利叔叔,還有農場里身強力壯的黑人全都加入了聯盟軍。
當戰(zhàn)火燒遍亞特蘭大時,就連一直不看好南部聯盟的瑞德也悄悄地加入了聯盟軍。11月時,謝爾曼發(fā)動了他的“向海進軍”計劃。他們一路偷竊掠奪,摧毀了不少反抗者的農場和房屋。12月份,他們便占領了距亞特蘭大東南方向320公里的薩凡納。1865年初,謝爾曼和他的部下離開了薩凡納,一路燒殺,抵達了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4月,南方聯盟投降,內戰(zhàn)結束。
戰(zhàn)爭結束了。可是戰(zhàn)爭給南方經濟帶來了嚴重創(chuàng)傷,青壯年人口銳減,同時,戰(zhàn)爭也推翻了奴隸制,400萬黑奴獲得自由,種植園的生產秩序被打破了。
美國為什么會發(fā)動南北戰(zhàn)爭,原因是多方面的,思嘉卻有著自己的理解。她看著塔拉時,那顆被瑞德認為毫無思想的腦袋變得深邃起來,她開始否定瑞德的“人們?yōu)榻疱X而戰(zhàn)”的觀點。她第一次感覺到,人們是為了犁溝整齊的廣袤耕地而戰(zhàn),為放養(yǎng)牲口的碧綠牧場而戰(zhàn),為緩緩蜿蜒的黃色河流而戰(zhàn),為木蘭樹中蔭涼的白色房子而戰(zhàn)。她開始明白佐治亞州紅土地的珍貴價值,認為只有這些東西才值得他們拼死爭奪,爭奪那些屬于他們和他們子孫的紅土地,那些為他們的子子孫孫生產棉花的紅土地。思嘉認定,人們是為了土地,為了棉花而戰(zhàn)。
1898年,佐治亞的佃農采摘棉花。美國國會圖書館 供圖
在某種意義上,思嘉說得沒錯!內戰(zhàn)之前的南方只有農業(yè),南方人過度地重視建立在廉價黑奴勞動力基礎上的農業(yè),完全忽略了工業(yè)和交通。常年在南北飄蕩的瑞德就曾經說過,北方佬能夠在一個星期之內把南方的港口封鎖起來,南方人便無法正常將棉花運銷到國外去。
艾希禮到了戰(zhàn)爭前線才看清楚現實,他在信中向媚蘭吐露:“他們用空談、花言巧語、偏見和仇恨,用什么‘棉花大王’‘奴隸制’‘州權’‘該死的北方佬’把我們引入了歧途。”(《飄》,第214頁。)他真正體會到,瑞德的見解是基于事實基礎之上的?!澳闶欠襁€記得,因為他說我們很少有鐵廠和工廠,棉紡廠和船只,兵工廠和機器制造廠,那對孿生兄弟便要開槍打死他呢?你是否還記得,他說過北方佬艦隊能夠把我們嚴密地封鎖起來,讓我們的棉花運不出去?他是對的。我們是在使用革命戰(zhàn)爭時代的毛瑟槍對付北方佬的新的來福槍,而封鎖線已經愈來愈緊,很快連藥品也要弄不進來了……他實際上是說南方除了棉花和傲慢態(tài)度之外,是沒有什么東西來打這場戰(zhàn)爭的?,F在棉花已沒有價值,惟一剩下的只有他所說的那種傲慢了。”(《飄》,第216頁。)這正是當時南方農業(yè)世界的真實寫照!
戰(zhàn)爭結束之后,重建成為南方的重心。新的勞動關系取代了奴隸制,這一度造成勞工缺乏,棉花產量下降。同時,隨著南方鐵路網進一步擴張,佐治亞州開始從農業(yè)轉向工業(yè)。在廣闊的棉花種植園里,棉紡廠如雨后春筍般林立。如今,昔日的種植園已經成為了歷史遺跡。米切爾家的“鄉(xiāng)村家園”已經化為烏有,“橡樹園(Stately Oaks)”成為驢友的打卡之地。
可惜,目前我沒法追溯它們任何與商業(yè)生產相關的動態(tài)歷史。就讓我們隨機選擇一個與它們規(guī)模同等大小的佐治亞小型種植園,借此管窺全豹吧。
賈瑞爾種植園(Jarrell Plantation)在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前,只不過是南方50萬個棉花種植園當中的一員,1860年時有39個奴隸,占地660英畝。戰(zhàn)后,原種植園主擴建了農場,原來的奴隸留下來,訂立了新的勞動關系。主人去世后,大部分工人選擇另謀他路?;氐睫r場的繼承人在1895年順應時勢,選擇擴大經營范圍,增加了工業(yè),將種植園改造為一個復合工廠,內有蒸汽驅動的鋸木廠、軋棉機、木板床和刨床。與此對應的,戰(zhàn)后回到亞特蘭大的思嘉,發(fā)現了重建城市需要大量木材,抓住商機進入木材加工領域,開啟了她的工業(yè)之旅。
19世紀末期,佐治亞州奧古斯塔市棉紡廠的織布室。 美國國會圖書館 供圖
賈瑞爾種植園。 種植園參觀網站 供圖
當思嘉的生意風生水起時,身邊人也一個個離她而去。小說結尾,媚蘭死了,艾希禮的魂也跟著丟了,思嘉剎那間意識到,自己并不了解艾希禮,并不愛他。她才認識到自己真正愛上的人是自己的丈夫??墒?,丈夫也憤然離去了,她陷入了絕望。絕望之余,塔拉再次喚醒了她。
回到塔拉的思嘉,是不是也要繼續(xù)她的經商之道,將棉紡廠和木材加工廠搬進棉花地呢?萬事皆有可能。不過,她或許永遠不會想到的是,在1963年,歐洲對棉花帝國的統(tǒng)治結束了。如今的佐治亞,以家禽、雞蛋,還有堅果、煙草、藍莓和桃子聞名。
參考文獻:
[1]《飄》,[美]瑪格麗特·米切爾著; 戴侃,李野光,莊繹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重印本
[2] https://www.nytimes.com/1973/11/25/archives/the-real-tara-inspires-visions-of-scarlett-and-rhett-theres-real.html
[3] https://www.tomitronics.com/old_buildings/fitzgerald_house/index.html
[4] Jones, Charles Colcock. The History of Georgia. United States: Houghton, Mifflin, 1965.
[5] https://www.trusteesgarden.com/history/historical/
[6]Moore, Francis. A Voyage to Georgia: Begun in the Year 1735. United Kingdom: Jacob Robinson, 1744,P29-32.
[7]Hart, Bertha Sheppard. "The First Garden of Georgia." The Georgia Historical Quarterly 19, no. 4 (1935): 325-332.
[8] Donnell, Ezekiel J. Chronological and statistical history of cotton. J. Sutton & Company, printers, 1872, p23.
[9] https://georgiahistory.com/education-outreach/online-exhibits/online-exhibits/encounter-and-exchange/a-new-encounter-black-slaves-in-georgia/pre-revolutionary-slavery/#:~:text=The%20argument%20for%20slavery%20won,empire%20found%20throughout%20the%20world.
[10]https://www.georgiaenc yclopedia.org/articles/history-archaeology/georgia-in-1860/
[11]https://www.hmdb.org/m.asp?m=28708
[12]Haney, Philip B., W. J. Lewis, and W. R. Lambert. "Cotton production and the boll weevil in Georgia: history, cost of control, and benefits of eradication." (2009).
[13]Donnell, Ezekiel J. Chronological and statistical history of cotton. J. Sutton & Company, printers, 1872
[14]https://www.history.com/topics/american-civil-war/shermans-march
[15]https://gastateparks.org/JarrellPlantation
[16]《棉花帝國》,(美)斯文·貝克特著,徐軼杰,楊燕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