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501-531)組織文人共同編選的《文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非同尋常的意義。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由中國《文選》學研究會、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暨先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隆重召開。本次會議作為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紀念的系列活動之一,邀請了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大阪大學等五十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就《文選》學及先唐文學研究交流切磋。
開幕式(本文照片由陳衍宏拍攝)
開幕式由復旦大學古籍所研究員徐艷主持,陳尚君、傅剛、陳建華、田曉菲四位學者先后致辭。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尚君教授回顧了《文選》學研究會的歷史與發(fā)展,指出《文選》在中國經(jīng)典史上的地位,表示中唐文學皆在《文選》的籠罩之下,唐代文學巨匠如王勃、李白、杜甫等人的文章無不受到《文選》的影響。他還回顧了復旦古籍所的建所歷史以及創(chuàng)所所長章培恒先生的成就與貢獻,借此大會契機紀念章先生誕辰九十周年。
陳尚君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長、北京大學教授傅剛總結了《文選》研究的歷史與發(fā)展,尤其是近些年在文獻學、批評學、辭章學、文學史研究等方面的進展,重申趙福海、曹道衡、王運熙、屈守元、傅璇琮等前輩學者的貢獻。傅剛認為文選研究既要保持中國學者注重材料、實證、實事求是,以及從作品本身出發(fā)的研究方法,堅持中國學術方法的科學性,也應當借鑒西方學者重視理論研究的優(yōu)長,讓國內外學者和學術傳統(tǒng)形成合力,加強并深入文選學研究的發(fā)展。
傅剛
復旦大學古籍所教授陳建華表示,這次《文選》學年會恰逢復旦大學古籍所成立四十周年和創(chuàng)始人章培恒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具有重要意義。陳建華指出章培恒先生向來主張文學研究要具備國際視野,他根據(jù)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兼采中西理論,提出了古今貫通,宏觀與微觀研究結合的研究方法。章先生同駱玉明教授合著的《中國文學史新著》,以及他同弟子吳冠文、談蓓芳合著的《玉臺新詠匯?!贰队衽_新詠新論》,都體現(xiàn)了實證研究、宏觀闡發(fā)的治學特色。章先生除重視文學史中體現(xiàn)的人性發(fā)展,還注重推動文學形式研究,徐艷《中國中世文學思想史——以文學語言觀念的發(fā)展為中心》就受到章先生有關思想的影響。
陳建華
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則重點談到了先唐文學中沒有被《文選》覆蓋的公元六世紀。她表示,六世紀的中國是充滿戰(zhàn)亂、民族矛盾和暴力創(chuàng)傷的世紀,也是不斷變動的、充滿了混合與雜糅的、激動人心的世紀,在文學上則是承前啟后、充滿新變的世紀。暴力對抗使得國破家亡和離散成為這一時期的標志,江南地區(qū)的徐、庾父子與蕭氏兄弟推動了新體詩文發(fā)展,一些女性詩人和離散社群也為文學貢獻不少。但由于種種原因,六世紀的文學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因此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學成為挑戰(zhàn)和機遇,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全面的歷史視角。她期待研究者們能在關注具體議題的同時心中有全景,做具體研究的同時關注文學史的變化。
田曉菲
開幕式后,由來自北京大學的傅剛、復旦大學的戴燕、上海師范大學的曹旭、南京大學的程章燦和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王平先后作大會主題報告。
傅剛教授回顧了《文選》版本研究的歷史和發(fā)展,以及版本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文選》學主要側重于注釋和講授,版本研究沒有形成獨立的學派,直至明清時期,中國學者主要著力于文獻的???、修辭分析等領域的研究,專門的版本研究并沒有出現(xiàn)。而近代文選的版本研究得以開展,部分歸功于日本學者斯波六郎博士的貢獻。
傅剛在演講中生動描述了個人的《文選》版本調查研究經(jīng)歷,以此說明中國學者在版本研究中面臨著一系列挑戰(zhàn),包括版本的查找和調查困難,以及部分重要版本的私人收藏或國外流散等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的圖書館資源在過去受到限制,也不利于版本研究的展開。傅剛教授強調了版本研究的基礎在于匯集各種版本,公共圖書館提供版本支持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版本研究也需要國外圖書館支持,因此,傅剛認為版本研究的國際化需求也許比其他的學術研究來得更為直接。傅剛講述了自己研究日本藏《文選》寫抄本的經(jīng)歷。在1990年代,中國對于日本所藏《文選》寫抄本的情況了解較少,他在中國臺北、日本東京等地留心查找,最終找到了九條本、《文選集注》本等重要版本。然而,這些抄本很多保存在私人、文庫、寺廟等地,學者在調查中面臨著一系列規(guī)定和限制,這使得研究工作變得復雜。
傅剛也提到學術國際化和電子資源時代的發(fā)展使得版本研究獲得了更多便利的條件,但也提醒學者們關注電子文獻在版本研究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戴燕教授的報告《略論文學史上的“文學與政治”》指出,盡管傳統(tǒng)學術觀點認為魏晉時期中國文學進入了“自覺”的時代,但文學創(chuàng)作仍未脫離中國歷史上文學與政治密切相關的大傳統(tǒng),這在《文選》中有許多跡象。她通過分析屈原、司馬相如和陶淵明的作品,說明在主張文學獨立的《文選》編者這里,所謂文學的價值,也是在于它為一種政治表達,有政治意義?!霸诋敃r‘主流’的文學提倡者看來,文學雖然和經(jīng)、子、史剝離開、獲得了形式上的獨立性,但仍然和政治有很深的聯(lián)系?!?/p>
戴燕認為,對屈原來說,作品反映了他的政治立場和理想,尤其在《懷沙》中表達了對政治現(xiàn)實的不滿和含忠履潔的道德追求;而《文選序》也接受了屈原對于自身政治道德的評價,同時也將他的作品視作政治表達。而司馬相如的經(jīng)典作品如《子虛上林賦》《喻巴蜀檄》和《封禪書》,都強調了與政治事件和政策相關的主題。在陶淵明那里,盡管他的田園詩強調寧靜和自然,但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對政治現(xiàn)實的回應,閱讀陶淵明,需要透過他筆下的酒與田園,看到那其實是一種去政治化的政治表達。
曹旭教授首先討論了《文心雕龍》??钡难芯窟^程。他認為,盡管《文心雕龍》的??币延胁簧俪蓵@些版本中,一部分??钡氖菤埦?,內容不全,另一部分則以匯集前人??睘橹?,沒有深入研究,因此,《文心雕龍》??惫ぷ魅跃哂泻艽笱芯績r值。談及研究的進展,曹旭表示,他基于楊明照先生的??狈椒ǎη蟾F盡現(xiàn)有資料和版本,并逐字進行??薄U摷靶?狈椒?,他舉例說明了書法知識在校勘中的作用。他認為文學校勘應“校其然并校其所以然,不僅是弄清真相,還要解決問題”。
程章燦教授立足于《黃侃黃焯批校昭明文選》,與在場學者分享了研究心得。他首先指出,崇文書局影印出版《黃侃黃焯批校昭明文選》的重要意義在于使我們了解《文選》黃氏學的真容全貌。他認為,不同版本形態(tài)的書、不同著述形態(tài)的古籍,要求用不同的整理方式,而批校本最好的方式就是影印,“影印才能夠全息地呈現(xiàn)原本的所有古文信息”,影印出版的《黃侃黃焯批校昭明文選》即很好地呈現(xiàn)了《文選》的全貌。其次,程章燦教授表示黃侃黃焯的批校中有很多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可以看做黃氏叔侄的“作”,是有學者獨特視野的創(chuàng)作。批校本集批本、校本、題跋本三個部分為一身。最后,程教授指出黃侃在《黃侃黃焯批校昭明文選》中提出的讀《文選》的兩大原則,對研究《文選》的、讀古書的人有很好的啟示。第一條是“讀《文選》者,必須于《文心雕龍》所說能信受奉行,持觀此書,乃有真解。若以后世時文家法律論之,無以異于算春秋歷用杜預長編,行鄉(xiāng)飲儀于晉朝學校,必不合矣”。第二條原則是“《文選》之文,宜取見于諸史及本集及宋以前書互校,注亦宜取本書及宋以前書及近人輯本對校,尚未有為之者也”,也就是要選取以前的勘校來對照,才能做到細致,而這個工作量是巨大的。
王平教授的報告題為《經(jīng)典的文體,文體的經(jīng)典化——淺論〈文選〉中的陶謝》,以《文選》中的陶淵明、謝靈運為中心,探討漢唐之間詩體流變與經(jīng)典化過程,揭示文學史和思想史的內在吻合。這一研究的核心問題在于,詩如何從小體、俗體到典范文體,成為士人自我表達、認同架構、社會文化批評的首選文體?王平表示,五言詩之所以能夠登上中國文學的殿堂,是因為它體現(xiàn)了中世中國知識思想史的發(fā)展以及核心人文問題的解決;五言詩的成立是賦體回溯到“詩人之作”的結果。
主題報告結束后,與會學者在光華樓就不同研究主題進行分組討論,14日下午及15日上午共四組、十六場討論,八十篇研究報告與評議。
10月15日下午,第三場主題報告由鄭州大學劉志偉教授主持,鄭州大學俞紹初教授、南開大學盧盛江教授、哈佛大學田曉菲教授三位學者分別發(fā)表主題演講,現(xiàn)場反響熱烈。中國《文選》學會原會長俞紹初先生《論日藏古鈔本〈文選集注〉及其成書之時地》指出《文選集注》成書于南唐;盧盛江《謝公古道札記》在“唐詩之路”研究基礎上,結合史料與實地考察謝靈運古道的形成;田曉菲《未行之途:經(jīng)典的霸道與另類文學史》通過審視北朝文學,指出經(jīng)典化過程不僅塑造了經(jīng)典,勾銷了經(jīng)典的對立面,還塑造了審美標準。
在總結與閉幕環(huán)節(jié),廣西大學龍文玲教授、澳門大學張月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南江濤教授、鄭州大學趙俊玲教授分別總結了四個大組的學術討論內容。龍文玲教授組的討論呈現(xiàn)出五大特點:重視文學與宣傳文學研究新視角新方法的開拓、對寫作藝術問題有更深入的研究、對作家作品有細致的分析、重視時代政治與作家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創(chuàng)作動機的研究、對《文選》和相關文學作品文本文字有細致的考察。張月教授組的學術交流主要涉及六朝詩歌和文體研究、文化事業(yè)中的六朝文學兩大主題。其中有三位學者以曹丕及其文學作品為主要分析對象。南江濤教授組的討論大致分為五個方面:傳統(tǒng)經(jīng)學與文獻學的關系問題、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影響研究、近代《文選》研究的新成果、基于文學文獻學的基礎性研究、關于文選的編纂研究,其中最后一個論題的文章數(shù)目最多。趙俊玲教授組的討論涉及四個主題,分別是:關于《文選》的研究、關于《文選》版本的研究、圍繞《文選集注》的研究、關于總集的研究,每個主題均以《文選》為中心擴展開來。
從左到右:劉志偉、俞紹初、力之、張亞軍、林曉光、趙建成、栗山雅央、陳廣宏
在閉幕式上,鄭州大學俞紹初教授、廣西師范大學力之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吳光興教授、日本大阪大學林曉光教授、臺灣中央大學郭永吉教授、中國礦業(yè)大學栗山雅央教授相繼發(fā)言。復旦大學教授、古籍所所長陳廣宏在總結發(fā)言中表示,舉辦大型學術會議,進行純粹的學術交流,也是章培恒先生在世時鼓勵且支持的形式,今年適逢復旦大學古籍所建所四十周年,用學術大會的方式來紀念最合適不過。他總結本次會議對《文選》的討論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將《文選》作為文學經(jīng)典,討論其意義;將《文選》作為文獻文本,精細考究其面貌;將《文選》作為文化現(xiàn)象,討論其價值。最后,陳廣宏教授表示希望古籍所同仁秉承章先生遺志,和業(yè)界一起推進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進一步探討文學史上的本源性問題,推動古代文學研究達到新的高度。
與會學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