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京博物院迎來建院90周年。11月,“九十年春華秋實——南京博物院的珍藏”將在南博開幕,展覽通過展現90組(約200余件)南博珍藏,呈現南京博物院走過的九十載春秋。
展覽不僅回顧了南博九十周年發(fā)展歷程,同時從南博科學研究、考古發(fā)現、文物征集等不同角度,以南博豐富的館藏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展覽海報
從南博老大殿竣工的前世今生到如今“一院六館”規(guī)模的奠定,本次展覽以90年院史發(fā)展脈絡為線,以40余萬文物收藏史為綱,通過90組(約200余件)珍貴文物,展現南京博物院九十年的歷史沉淀和那些值得記憶的珍貴時刻。
篳路藍縷
——一座規(guī)模宏大現代化之博物院的宏偉藍圖
救國圖存,20世紀初中國最響亮的吶喊。學界渴望建立一座“規(guī)模宏大之現代博物院”以開啟民智。1933年,國立中央博物院應時而生,4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南京博物院前身)在南京成立。一群具有科學思想、求真精神的學者,滿懷學術報國的熱忱激情創(chuàng)業(yè)。他們以“不輸歐美”的眼界和格局運籌帷幄,興建第一流的館舍、征購第一流的藏品、開展第一流的研究。戰(zhàn)火紛飛中,他們以“人在文物在”的決心,輾轉萬里保護西遷國寶,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化史上堪稱奇跡的“文物長征”。
筑夢1933 這九十年
1、1933年,最初的“南博”
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钡牟淘嘞壬教岢鼋ㄔO國立中央博物院,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并為博物院購置繪園古物。
同年,一代學人全情投入,擬定計劃、籌集款項、興建館舍、征購藏品、接洽合作等。
自然館、人文館、工藝館三館定名及聘定籌備專員公文
2、1935年,設計方案出爐
國立中央博物院動工建設時,由當時著名的建筑師徐敬直設計,后來,梁思成、劉敦楨等著名設計師對設計稿進行了修改,將建筑外形修改為仿遼式宮殿建筑,陳列室內部為西式風格,即為今天的南京博物院歷史館仿遼式大殿。
國立中央博物院建筑示意圖
3、1937年,文物西遷
“七七事變”爆發(fā),南京告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其珍貴文物奉令西遷。歷時三年、輾轉數省。
4、1938年,西南考古計劃實行
實行“西南考古計劃”,與時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在西南大后方開展考古調查、發(fā)掘和研究工作。首先,在云南大理開展史前文明考古,提出“蒼洱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論斷。
云南大理考古發(fā)掘申報書
5、1940年,在李莊的六年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人員及文物陸續(xù)搬遷至四川宜賓李莊。此后的六年里,開展考古發(fā)掘、民俗調查、古建調查、史地考察,舉辦文物展覽、學術講座,出版學術著作,創(chuàng)造了南京博物院事業(yè)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1943年11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作人員名錄
1943年11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作人員名錄
6、1948年,建筑落成
國立中央博物院第一期建筑工程基本完工。戰(zhàn)后返回南京,首要任務是續(xù)建停工十年的建筑。1947年,工程改由陸根記營造廠承建。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在新落成的院舍中舉辦了第一個展覽——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聯合展覽會。
1948年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建筑
薪火相傳
——一座東南地區(qū)物質文化史博物館的遠景規(guī)劃
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拼搏新未來。中國博物館事業(yè)在“為人民服務”中與國家、與人民緊密相連,南京博物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翻開新的一頁。從治淮文物工作隊到華東文物工作隊,配合國家大型基本建設,他們在搶救性保護文物上熱血奔走,不負人民;從“東南地區(qū)物質文化史博物館”到“江蘇歷史藝術性博物館”,建設目標決定發(fā)展要求,他們以考古發(fā)掘和民族調查為重點上下求索,不辱使命。這一時期,江蘇省博物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并入南京博物院,三家成“蘇”。一座中國的、江蘇的文化藝術寶庫初具規(guī)模。
正名1950 這九十年
1、1950年,更名國立南京博物院
更名國立南京博物院,隸屬中央文化部文物事業(yè)管理局;7月,改屬華東文化部,定位為東南地區(qū)物質文化史博物館。
國立南京博物院成立典禮嘉賓職工合影
國立南京博物院成立大會簽名簿
2、1951年,有序開展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有序開展。首先,在南京發(fā)掘南唐二陵、調查考古遺址。4月,配合國家大型治淮工程,組成皖北組、蘇北組治淮文物工作隊,開展文物保護和田野考古工作。
南唐二陵發(fā)掘現場工作人員合影
3、1956年,曾昭燏任院長
曾昭燏任南京博物院院長。主持制訂《南京博物院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綱要(草案)》,根據東南地區(qū)物質文化史博物館性質,提出南博的主要任務是搜集保存有關東南地區(qū)考古學、民族學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在這基礎上做出東南地區(qū)物質文化史的陳列。同時,輔導全國、特別是東南五省歷史性博物館建設。
曾昭燏(1909-1964)南京博物院原院長
繼往開來
——一座中國歷史藝術綜合性博物館的久久為功
改革的春風里,萬象更新。中國博物館事業(yè)在變革中大踏步向前進,南京博物院與時代共振,迎來事業(yè)的新的輝煌。保護文化遺產、探索地域文明、創(chuàng)新服務理念,以科學研究和公眾服務為兩極,南博在傳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1999年,在原有歷史館的基礎上新建藝術館,歷史藝術博物館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全面免費開放,博物館公共服務功能進一步彰顯;2013年,一座集探索、發(fā)現、典藏、保護、研究、教育、服務于一體,包括歷史館、藝術館、特展館、非遺館、民國館、數字館“一院六館”的大型歷史藝術綜合性博物館面世,這是事業(yè)發(fā)展一脈相承最好的見證。
奮進1980 這九十年
1、1980年,成立兩個學會
江蘇省考古學會、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成立,常設機構設在南京博物院。兩個學會的成立表明,江蘇文博事業(yè)在新的起點上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江蘇省考古學會、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嘉賓合影
2、1993年,藝術館奠基
在熱烈慶祝建院六十周年之際,南京博物院藝術館奠基。
慶祝建院60周年職工合影
南京博物院藝術館奠基
3、1999年,藝術館開館
南京博物院藝術館落成開館。建筑面積17000平方米,展陳面積7000平方米,展出文物5000余件(套),以“物華天寶”為主題,按照文物質地和藝術門類分為珍寶館、青銅館、玉器館、漆器館、陶器館、瓷器館、書畫館、織繡館、雕塑館、民俗藝術館、現代藝術館、陳之佛藝術館等12個專題陳列館。藝術館是南京博物院由歷史類博物館向歷史藝術類博物館轉型的標志,其展覽獲評“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青銅館、漆器館、瓷器館、民俗藝術館
6、2013年,一院六館建成開放
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擴建工程展覽以“一院六館”嶄新面貌對外開放。建筑面積84800平方米,展陳面積26000平方米,展品數量40000余件,包括歷史館、特展館、藝術館、民國館、非遺館、數字館六個展館,服務能力大幅提升。該展覽獲評“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南博獲評“全國最具創(chuàng)新力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館舍
南京博物院館舍
南京博物院館舍
南京博物院館舍
南京博物院館舍
(本文圖文據南京博物院官方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