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分裂以后,東亞大陸形成三大政治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如杜佑所言:“自東、西魏之后,天下三分,梁陳有江東,宇文有關西,高氏據(jù)河北。”南朝的經(jīng)濟雖較為富庶,但是由于門閥政治的腐朽,軍事力量相當衰弱,故僅對東西魏的斗爭作壁上觀,未能乘機大舉興師來奪取中原。侯景之亂以后,江南殘破,愈發(fā)無力北進,直到臨近高齊滅亡之際,才出兵收復了淮南。
東、西魏初年的國力對比
高歡執(zhí)政的東魏政權(quán),占據(jù)了淮河以北、晉陜邊境黃河及潼關、商洛山地以東的中原大部分地區(qū),控制著當時中國人口最密集、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黃河下游區(qū)域。據(jù)《周書》卷6《武帝紀下》記載,后來北齊投降時,“合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縣三百八十五,戶三百三十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六”。東魏在綜合國力方面(領土、經(jīng)濟、人口、兵力之總括)要比西魏強大得多,如《北齊書》卷8《后主紀論》所言,東魏、北齊的國境“西苞汾、晉,南極江、淮,東盡海隅,北漸沙漠,六國之地,我獲其五,九州之境,彼分其四。料甲兵之眾寡,校帑藏之虛實,折沖千里之將,帷幄六奇之士,比二方之優(yōu)劣,無等級以寄言”。
在軍事力量方面,東魏初年的高歡掌握著一支數(shù)量遠勝于對手的鮮卑人馬,從他幾次出征的情況來看,除了留守部隊,還可以出動20萬左右兵眾?!侗饼R書》卷2《神武帝紀下》載天平元年(534)六月高歡上表于魏孝武帝曰:“臣今潛勒兵馬三萬,擬從河東而渡;又遣恒州刺史厙狄干、瀛州刺史郭瓊、汾州刺史斛律金、前武衛(wèi)將軍彭樂擬兵四萬,從其來違津渡;遣領軍將軍婁昭、相州刺史竇泰、前瀛州刺史堯雄、并州刺史高隆之擬兵五萬,以討荊州;遣冀州刺史尉景、前冀州刺史高敖曹、濟州刺史蔡儁、前侍中封隆之擬山東兵七萬、突騎五萬,以征江左?!碧炱剿哪辏?37)“十月壬辰,神武西討,自蒲津濟,眾二十萬”。超過對方兩倍以上,完全處于優(yōu)勢狀態(tài)。
西魏僅占有關西區(qū)域,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經(jīng)濟從魏晉以后屢經(jīng)戰(zhàn)亂破壞,早已失去往日的繁華,遠沒有東魏統(tǒng)治的河北、山東發(fā)達。北魏末年,關隴地區(qū)爆發(fā)了莫折念生、萬俟丑奴領導的農(nóng)民大起義,其間還有蕭寶夤發(fā)動的叛亂。義師和北魏官軍作戰(zhàn)數(shù)年,互有勝負,一場大戰(zhàn)往往死傷數(shù)萬,甚至十余萬人,還有雙方攻掠城鄉(xiāng)所進行的大肆殺戮,致使原有“天府之國”美稱的關中平原尸骸遍地,百業(yè)凋零。如《魏書》卷106《地形志》所稱:“孝昌之際,離亂尤甚。恒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于是生民耗減,且將大半。”
宇文泰擁立元寶炬、創(chuàng)建西魏政權(quán)后,他掌握的領土、人口、軍隊遠比東魏為少,經(jīng)濟資源也差得很多。故高澄對西魏被俘將領裴寬說:“卿三河冠蓋,材識如此,我必使卿富貴。關中貧狹,何足可依,勿懷異圖也?!焙髞肀饼R大臣盧叔虎請求出師伐周,亦言:“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并,此失于不用強富也?!?/p>
高歡采取的戰(zhàn)略部署
在處于優(yōu)勢狀態(tài)的情況下,高歡在東魏建國之初又實施了一系列軍事部署,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自己的有利地位。
1、進占崤函與河東
永熙三年(534)七月,宇文泰迎魏孝武帝入關,定都長安。高歡率師進入洛陽后,又領兵向西追擊魏孝武帝,順勢占領了崤函山區(qū)與河東,控制了壺口以下的龍門、蒲津、風陵、大陽等全部渡口,封鎖了豫西通道和晉南豫北通道,并占據(jù)了關中東出中原的首要門戶——天險潼關,將山東—關西這兩大經(jīng)濟、政治區(qū)域的中間地帶(山西高原和豫西丘陵)悉數(shù)囊括。如《北齊書》卷2《神武紀下》所載:
神武尋至恒農(nóng),遂西克潼關,執(zhí)毛洪賓。進軍長城,龍門都督薛崇禮降。神武退舍河東,命行臺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關,大都督厙狄溫守封陵。
通過這次軍事行動,高歡一方面封堵了西魏東進中原的主要道路,又造成了對關中地區(qū)嚴重威脅的態(tài)勢。由于屯兵崤函、河東,他可以從幾個方向、多條道路向西魏出擊,形勢十分有利。盡管宇文泰在當年十月,“進軍攻潼關,斬薛瑜,虜其卒七千人,還長安”。也只是稍微緩和了局勢;西魏未能奪回崤函、河東這兩處戰(zhàn)略要地,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被動不利的局面。
2、遷都鄴城、重兵屯集晉陽
高歡在北魏末年統(tǒng)領重兵時,其根據(jù)地有兩座。一是冀州的渤??ぃㄖ文掀?,今河北省南皮北)、長樂郡(治信都,今河北冀縣)。普泰元年(531),他率領六鎮(zhèn)兵民脫離爾朱兆,來到河北時,曾得到當?shù)卮笞甯呤?、封氏的有力支持,成為他崛起的地方力量。二是并州的晉陽(今山西太原),普泰二年(532)七月,高歡領兵擊敗爾朱兆、攻克晉陽后,看中了這塊形勢險要的“戎馬之地”,把它作為自己的政治、軍事基地?!顿Y治通鑒》卷155載:“歡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居之?!焙∽⒃唬?/p>
太原郡之地,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阨東陘、西陘關,故亦以為四塞之地。
自此至于高齊建國,遂以晉陽為陪都。
后來他又在此修建晉陽宮,屯兵秣馬,還將六鎮(zhèn)兵民從河北遷徙回來,居住在晉陽周圍,借以加強當?shù)氐姆绖蘸徒?jīng)濟建設。
上述兩地,是東魏立國的根本,命脈之所系。如北齊文宣帝所稱:“冀州之渤海、長樂二郡,先帝始封之國,義旗初起之地。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齊郡,霸業(yè)所在,王命是基?!?/p>
高歡在北伐爾朱兆之際,就曾考慮到洛陽屢受戰(zhàn)火摧殘,民生凋敝,如果繼續(xù)在此地建都,需要從山東轉(zhuǎn)運巨量的物資,負擔沉重,不如將首都遷到靠近經(jīng)濟重心地區(qū)的鄴城,既便于補給,又靠近自己的河北根據(jù)地,有利于對其進行控制。他臨行時向魏孝武帝提出遷都建議,但是未獲準許?!俺?,神武自京師將北,以為洛陽久經(jīng)喪亂,王氣衰盡,雖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狹,不如鄴,請遷都。”未獲孝武之允。此次西征歸來,高歡立元善見為帝,獨攬大權(quán),而洛陽的西、南兩境又受到宇文氏和蕭梁的威脅,安全無法保障,他便下令將東魏的國都遷往鄴城,自己統(tǒng)率軍隊主力回到晉陽,居大丞相府以總攬政事。事見《北齊書》卷2《神武帝紀下》天平元年十月:
魏于是始分為二。神武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陜,洛陽復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晉陽,形勢不能相接,乃議遷鄴,護軍祖瑩贊焉。詔下三日,車駕便發(fā),戶四十萬狼狽就道。神武留洛陽部分,事畢還晉陽。自是軍國政務,皆歸相府。
于是出現(xiàn)了并立的兩個政治中心,而晉陽因為屯集重兵,為高歡所親駐,其地位與作用均超過了鄴城。
3、盡力在河西建立據(jù)點
高歡占領河東地區(qū)后,迅速派遣兵將西渡黃河,在對岸設置城壘,夾河據(jù)守,企圖控制兩岸渡口,借此保障自己的軍隊能夠順利地渡河往來,隨時可以將兵力投入關中平原。其表現(xiàn)有二:
一是在蒲津西岸筑城,并企圖奪取鄰近的要鎮(zhèn)華州(今陜西大荔)?!顿Y治通鑒》卷156梁武帝中大通六年九月載,“(高)歡退屯河東,使行臺長史薛瑜守潼關,大都督厙狄溫守封陵,筑城于蒲津西岸,以薛紹宗為華州刺史,使守之。以高敖曹行豫州事”。
華州距離蒲津渡口僅數(shù)十里,是通往長安、潼關兩地的交通樞紐。高歡占據(jù)黃河西岸后,憑借往來便利的條件,數(shù)次從蒲坂發(fā)兵偷襲華州,給西魏的關中防務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例如,大統(tǒng)元年(535)正月,東魏大將司馬子如率領竇泰、韓軌等進攻潼關,宇文泰帶兵屯于霸上待援。司馬子如卻出其不意,改由蒲坂渡河西進,乘華州守軍的懈怠,攻城幾乎得逞?!顿Y治通鑒》卷157載其事:
子如與軌回軍,從蒲津宵濟,攻華州。時修城未畢,梯倚城外,比曉,東魏人乘梯而入。刺史王羆臥尚未起,聞閤外匈匈有聲,袒身露髻徒跣,持白梃大呼而出,東魏人見之驚卻。羆遂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zhàn),破之,子如等遂引去。
二是在龍門渡河,占領對岸的要塞楊氏壁。天平元年(534)十月,高歡追擊魏孝武帝不及,經(jīng)河東返回洛陽,命令薛修義取道龍門西渡,招降西魏楊氏壁的守將薛崇禮。《北齊書》卷20《薛修義傳》:
武帝之入關也,高祖奉迎臨潼關,以修義為關右行臺,自龍門濟河。西魏北華州刺史薛崇禮屯楊氏壁,修義以書招之,崇禮率萬余人降。
所謂“楊氏壁”,起初是關中大族華陰楊氏在十六國戰(zhàn)亂之時,于龍門渡口西岸建立的塢壁。東魏控制該城后,雙方又展開反復爭奪,幾番易手。據(jù)《周書》卷2《文帝紀》記載,直至大統(tǒng)三年(537)六月,宇文泰“遣儀同于謹取楊氏壁”,河西的這一據(jù)點才最后歸屬西魏。
4、以河東為前線基地,頻頻進攻關中
東魏軍隊的主力在晉陽,由于控制了河東地區(qū),南下征伐西魏甚為方便,可以依靠當?shù)赜欣牡乩項l件左出右入,從蒲津或風陵—潼關兩個戰(zhàn)略方向直接威脅關中平原,使敵人顧此失彼。晉陽、鄴城的東魏軍隊如果南渡河陽,走崤函道進攻關中,需要克服豫西山地的重重險礙,人員、糧草運行不易。因此,沙苑之戰(zhàn)以前,東魏對關中的三次攻擊都是由晉陽南下,以河東為前線基地發(fā)動的。《資治通鑒》卷157梁大同元年(535)正月,“東魏大行臺尚書司馬子如帥大都督竇泰、太州刺史韓軌等攻潼關,魏丞相泰軍于霸上。子如與軌回軍,從蒲津宵濟,攻華州”。梁大同二年(536)十二月,“丁丑,東魏丞相歡督諸軍伐魏,遣司徒高敖曹趣上洛,大都督竇泰趣潼關”?!埃ㄈ暾拢〇|魏丞相歡軍蒲坂,造三浮橋,欲渡河?!遍c九月,“東魏丞相歡將兵二十萬自壺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將兵三萬出河南?!瓪g不從,自蒲津濟河”。《周書》卷2《文帝紀下》:“(大統(tǒng))三年春正月,東魏寇龍門,屯軍蒲坂,造三道浮橋度河。又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州?!?/p>
西魏警惕河東方向的入侵時,晉陽的東魏軍隊主力則乘其不備、襲擊陜北的城鎮(zhèn),使其顧此失彼?!顿Y治通鑒》卷157梁大同二年(536)正月,高歡自并州出擊,襲西魏夏州,破之。“留都督張瓊將兵鎮(zhèn)守,遷其部落五千戶以歸?!薄埃ㄎ鳎┪红`州刺史曹泥與其婿涼州刺史普樂劉豐復叛降東魏,魏人圍之,水灌其城,不沒者四尺。東魏丞相歡發(fā)阿至羅三萬騎徑度靈州,繞出魏師之后,魏師退。歡帥騎迎泥及豐,拔其遺戶五千以歸,以豐為南汾州刺史。”二月,“東魏丞相歡令阿至羅逼魏秦州刺史萬俟普,歡以眾應之”。四月,“魏秦州刺史萬俟普與其子太宰洛、豳州刺史叱干寶樂、右衛(wèi)將軍破六韓常及督將三百人奔東魏,丞相泰輕騎追之,至河北千余里,不及而還”。胡三省注:“河北,龍門、西河之北也?!?/p>
由此可見,高歡的軍事部署相當成功;憑借優(yōu)勢兵力與河東、崤函的重要樞紐位置,東魏在這一階段對西魏的作戰(zhàn)中頻頻出擊,完全占據(jù)了主動,使自己處在相當有利的地位之上。
(本文摘自宋杰著《兩魏周齊戰(zhàn)爭中的河東》,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