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看百年帝都崛起:明初北京的移民潮

1403~1424年,北京作為新首都被建造起來。與江南地區(qū)諸多大城市的情況不同,明初的北京不是通過歷史文化與社會交融生長出來,而是通過政治權力強行捏合拼湊而成。

百年帝都的崛起

明初北京移民潮

看百年帝都崛起:明初北京的移民潮

與江南地區(qū)諸多大城市通過歷史文化與社會交融生長出來的情況所不同的是,明初的北京是新造的一座都城。1368年,當徐達的軍隊攻入元大都之時,京畿地區(qū)實際上已經脫離中原漢族政權的統(tǒng)治達四百多年。朱元璋出于對故元殘余勢力反復的考慮,將城中原有居民遷往今天的河南開封等地。平定元大都后,朱元璋下詔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洪武二年(1369年)的人口統(tǒng)計說明,昔日百萬人口的元大都,僅剩一萬余人。北平已成一座空城,人口離散,郊野荒殘。

隨后,經歷洪武初年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至洪武八年,北平的人口規(guī)模,達到了十萬左右。除了北平城原有居民之外,約有三萬人是來自山西、浙江的移民,而六萬人,則為北京駐軍及其家眷。

駐軍遠多于居民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北平在明初最重要的職能:作為針對“北元”的軍事基地與防御性城市。除了城內十萬人之外,在郊區(qū),有大量的前元朝投降的官員、部隊及其家屬,被編入到周邊的一些衛(wèi)所之中。洪武大移民后,北方中國有所復蘇,然而這一進程也是相當之緩慢,并不能在一代人就能完成。

——《明成祖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建文元年七月五日(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就藩北平的朱棣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 盡管北方再罹兵禍,但隨著以北平為中心的燕王勢力贏得了戰(zhàn)爭,明朝的政治權勢,也隨之向北移動。朱棣入南京,奪得大統(tǒng)。這個變化的必然結果,是盡管首都仍被定在南京,但在政策取向上,它卻天然地偏向于北方。

抬升北方政治實力的第一步驟,是將原洪武建文兩朝的北平,升級為北京。北平與北京,僅一字之差,但在行政區(qū)域規(guī)劃上,卻有天壤之別。北平從“府”提升為“京”,等于是為明朝奠定了南北兩京的政治格局。

要提升為新的首都,勢必有浩大的工程營建。永樂四年,明成祖遣尚書、侍郎、副都御使、僉都御史等員七人分赴五省采木,督軍民匠役燒造磚瓦,并命工部征天下諸色匠役、軍士、民丁,明年赴京聽役。從上述的事實可以看出,營建北京,工程浩大,幾乎調動全國民力。

重心北移,這就產生另一個永樂朝的大變動,由南方向京畿地區(qū)大規(guī)模植入軍隊、富戶、民人以及工匠等人口,在1368年的毀滅與“靖難之役”的廢墟上,新造北京城。這第一項措施就是遷徙江南富戶入京。永樂元年,徙南京、浙江等九省富民實京,萬歷年間順天府尹王之垣給朝廷的報告中有“國初從浙江等處富民三千八百余戶以實京師”。永樂二年,再詔“徙廣東富戶實京師”。

看百年帝都崛起:明初北京的移民潮

富戶北遷,帶來不僅是南方相當成熟的商業(yè)產業(yè)體系,同樣,這些富戶持有大量的資本,北上之后,進一步活躍了北京的資本市場。富戶在北京的生計,所在多有。其中不少人,從事農副產品的生產與販賣,更有從事南北海陸貨運的商賈,集中于京師。

永樂年間的金幼孜曾描繪北京城“閭閻櫛比,云簇,鱗鱗其瓦,盤盤其屋,馬馳聯(lián)轡,車行轂,紛紜并驅,雜沓相逐,富商巨賈,道路相屬,百貨填委,邱積山蓄?!苯鹩鬃蔚恼f法,存在一定的夸大,但也說明了北京城在永樂朝后期相當繁盛的局面。

遷徙富戶,在極短時期之內為北京制造了商業(yè)繁榮,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富戶雖然附籍應天,卻仍承擔本籍徭役的特殊情況,導致富戶與其產業(yè)、親屬相隔離。京城富戶,多有南返之愿。中央政府的人口控制能力,也一再下降。永樂初相對嚴格的政策,遂一再變異。宣宗之后,附屬應天籍的富戶,屢有南逃。至明中后期,永樂初期遷徙北京的三千八百富戶,留北京的,僅剩二百余戶。

遷徙富戶,只是永樂初年向北京進行人口與財富轉移的頂層設計,與之配套的,勢必是大量的民人、工匠以及為加強軍事力量的衛(wèi)所人員遷入。這些遷徙過程,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群體加以考查。

看百年帝都崛起:明初北京的移民潮

第一類,是將各類罪犯及其家屬遷往京畿附近。建文四年(1402年),遷罪犯及其家屬至北平,人數(shù)不詳;永樂元年(1403年),詔“發(fā)流罪以下墾北京田,犯杖罪者給牛具種子,五年后賦役如民田;犯徒流遷徙者不給直,三年后如民田例科差”,人數(shù)不詳。永樂四年,謫吏遣邊,遷湖廣、山西及山東的郡縣官吏共214人(戶)往北京,謫吏遣邊。永樂期間數(shù)次發(fā)罪謫至京,總體來看人數(shù)規(guī)模并不太大,總的人口規(guī)模,應在一萬以下,且多數(shù)應配置在北京周邊。

第二類,移民實京。建文四年九月,遷山西、山東“丁多田少或無田之家”入“北平各地”,規(guī)模不詳。永樂二年、三年,兩次遷山西民至北京州縣,每次1萬戶。永樂五年,再遷山西及山東民人5000戶至北京州縣。移民實京所遷徙的人口,規(guī)模較大的,以上述數(shù)據(jù)中評估,永樂前五年植入到北京及京郊人口,就至少在12.5萬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移民,也應當不是在成居民,因為它是作為墾田移民而進入北京地區(qū)的。

第三類,南京民人、匠戶入京。大規(guī)模的北京重建,需要大量工匠的移入。永樂期間,遷南京民與工匠2.7萬戶遷入京。這一批人口,應在十三萬人以上,這些人口,多數(shù)居住在京城。

第四類,文武百官及吏員。北京作為新的首都,移植南京的政府官員,自是題中之義。此類人口及家屬,約在2萬人左右,居京城。

第五類,駐京衛(wèi)所。以京城之中,駐軍的龐大,是可以想見的。及至永樂末年,《明史·兵志》載京城衛(wèi)所,達72衛(wèi)之多。明制,一衛(wèi)為5600人。那么,僅京郊地區(qū)的駐軍,就達到了40萬之多,這些衛(wèi)所,大部分是從南京附近轉移而來。駐軍及家屬,應在120萬人左右。其中,各門的守衛(wèi)中就有12衛(wèi),約6.7萬人,合家屬,應在20萬人左右,居京為主。

第六類,少數(shù)民族降民。洪武、永樂、洪熙、宣統(tǒng)四朝,不斷有少數(shù)民族移入北京,其中以蒙古降人居多。這些移入北京城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數(shù)目,史書對于記載并不清晰。其中,數(shù)量最大的一次,為洪熙元年(1425年)的一次內附,人口數(shù)為572人。宣德年間,進士李賢曾上疏談到京畿的蒙古降人:“切見京師達人不下萬余,較之畿民,三分之一?!边@里的“萬余”,應當指戶數(shù)。但到底有多少少數(shù)民族入住北京,則沒有清晰的說明,也因為少數(shù)民族的“戶”不能以漢族中戶的統(tǒng)計單位對等,這一人口規(guī)模,就難以評估。另外值得說明的是,蒙古降人戶籍,多數(shù)入衛(wèi)所軍籍,所以它的總人口,與衛(wèi)所軍戶的數(shù)量,又有一定的比例關系。

大體來看,永樂年間(1403~1424年),歷次人口植入北京及京郊地區(qū),總人口應在150萬以上。根據(jù)人口史學家的估算,這一時期北京城的駐京人口,已經達到八十萬之多。

1403~1424年,一座新首都被建造起來。相對于江南地區(qū)諸多大城市,是通過歷史文化與社會交融生長出來的情況不一樣的是,明初的北京,明顯是通過政治權力捏合并拼湊起來的一座城市。

相對于明王朝的中心區(qū)域(黃、淮、長江),北京是一個新歸附的陌生城市,它有四百多年的時間處于“異族”統(tǒng)治之下。并且,這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移植,明顯帶有強力遷徙的特征。而此次遷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富戶、匠戶與及軍戶三類人口,這是北京在城居民中,占據(jù)數(shù)額最大的三個群體,并且這三類人,基本都由南方遷徙而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