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迷茫、壓抑的時刻,在我們內心深處一定都有不喜歡、不愿意承認的部分,而這正是榮格心理學中極為重要的概念——陰影(shadow)。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對現代心理學甚至東西方思想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所開創(chuàng)的分析心理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流派,他提出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思想,至今成為跨學科的思想資源。榮格認為陰影是一個道德問題,它挑戰(zhàn)了整個自我人格,沒有人不經過相當大的道德努力就能意識到它。要意識到陰影,就要承認人格的黑暗面是真實存在的。這是認識自我的必要條件。本文摘自《陰影與自我:榮格陰影理論原著集》[瑞士]卡爾·榮格著,陳東曦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行動家2024年3月版。
《陰影與自我:榮格陰影理論原著集》書封
黑暗面屬于內在層面。在內在的深處,有一個心理事件層面,它構成了一個圍繞著自我的意識邊界。我用一幅圖來進行說明:
如果把AA'當作意識的閾限,那么,D部分就會成為同外部心理世界B相關的意識區(qū)域,而C部分則是陰影世界。自我在那里成為某種黑暗之物,我們無法洞悉。對于自己,我們仍然是個謎。我們只能在D部分認識自我,而無法在C部分認識它。因此,我們總是不斷地發(fā)現關于自己的新事物,幾乎每年都有一些前所未知的新事物突然出現。我們總是以為,我們已經徹底地了解了自己,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我們不斷發(fā)現自己是這樣的、是那樣的、是其他的樣子。我們偶爾會有令人驚奇的體驗。這表明我們的一部分人格仍存在于潛意識中,不斷變化著。我們是未竟之作,是生長變化的。然而,未來一年我們將要成就的人格,已然存在,只不過還處在陰影里。自我就像電影中閃現的畫面,未來的人格雖然不可見,但我們在向它前進,很快就能看到未來的存在了。這些潛能自然屬于自我的黑暗面。我們已經很好地意識到了自己曾經是什么,卻還未能意識到我們將會成為什么。
內在心理層面的第一種機能是記憶。記憶將我們與已淡出意識的事物、潛意識中的事物、被拋棄或被壓抑的事物聯系起來。我們所謂的記憶,就是潛意識內容再生的能力。它是我們能夠在意識與尚不可見的內容之間清晰識別出的第一種機能。
第二種內在心理機能——我稱之為“意識機能的主觀構成”——更為復雜?,F在我們開始涉足深水區(qū),在這里我們將陷入黑暗。希望我能夠解釋明白。例如,當你遇到一個素未謀面的人,你自然會對他有所想象。你不會一直想象那些你立刻想告訴他的東西,也許你在想象那些并不真實、實際上并不恰當的東西。顯然,這些都是主觀反應,而相同的反應將伴隨事件和情境發(fā)生。無論客體是什么,每次有意識機能的運用,都會伴隨著或多或少不可接受的、不正當的或不該有的主觀反應。你痛苦地意識到,這些碰巧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但沒人愿意承認自己受到這些現象的支配。他更愿意將它們留在陰影中,因為這樣他就是完全無辜的、善良而正直的、友善的等你所熟知的同類詞匯。實際上并非如此。
每個人都有無數的主觀反應,但承認這些反應不是特別適當。我稱這些反應為主觀構成。它們是我們同內在進行聯接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里的東西確實令人討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不愿意進入自我的陰影世界,不愿意看到自身的陰暗面。所以,在文明社會中,有人將陰影完全丟掉了,他們擺脫了它,因此他們是二維的,失掉了第三種維度。也因此,他們擺脫了身體。身體是最令人懷疑的伙伴,因為它制造了我們討厭的東西。有太多關于身體的事情無法被提及。身體往往是自我陰影的化身,它時不時干些不可告人之事,因此每一個人都自然而然地想要擺脫它。我覺得,主觀構成已經把我想要表達的東西闡明了。它們通常是指以某種方式做出反應的一種傾向,并且這種傾向并不為人所稱道。
現在,讓我們探討第三種內在心理構成(我們不能將其視為一種機能)。記憶可以被視為一種機能,但在某種程度上,它是自主或受控的,且往往難以駕馭,它就像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經常以令人難堪的方式止步于籬笆前,記憶甚至等同主觀構成和反應的情況,所以事情開始變得更復雜了,因為這正是情緒和感情發(fā)揮作用的地方。記憶明顯不再是機能,而是事件。因為在情緒中,就像一些句子所描述的:你遠離了,被流放了,正常的自我被拋掉了,其他東西占了你的位置。我們說“他瘋了”“他被魔鬼控制了”,或者“他被什么東西附身了”,因為他看起來像一個被支配的人。原始人不會說他出離憤怒失去了理智,他們會說一個靈魂進入了他的身體并完全改變了他。類似的事情也發(fā)生在情緒中。你被完全支配了,不再是你自己,自控力幾乎為零。這就是一個人被其內在所掌控的狀態(tài)。他防不勝防,只能握緊拳頭,保持沉默,然而它已經控制了他。
第四種重要的內在心理機能就是我所說的“侵襲”。在這里,陰影與潛意識層面完全占據主導地位,甚至能夠入侵意識領域。因此,有意識的控制降到最低。我們不需要把這些時刻定義為病態(tài)。只有在該詞的老舊意義上,當病理學被用作激情的科學時,它們才被認為是病態(tài)的。但實際上,這是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受潛意識控制,任何事情都可能從他身上產生。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失去自制力。例如,我們不能把祖先認為的某些情況視為不正常,因為在原始人群中,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他們談到惡魔、噩夢或鬼魂進入了一個人,他的靈魂離開了他,當他的眾多靈魂(通常有六個靈魂)之一離開他時,他就處于一種改變的狀態(tài)。因為他突然拋棄了自己,處于失去自我的狀態(tài)。
你經??梢栽谏窠洶Y患者身上觀察到這種情況。在特定的日子里或者在特定的時間里,他們會突然失去對自己能量的控制,被一種奇怪的力量所控制。這些現象本身并不是病態(tài)的,它們屬于人的一般現象學,但是如果它們成了習慣,我們就可以把它恰當地稱為神經癥。這些都是導致神經癥的事件,但也是正常人的特例。無法克服的情緒本身并不是病態(tài)的,它只是有點令人不快而已。
研究情緒時,你總是會發(fā)現:當涉及神經生理興奮過程的狀態(tài)時,你就可以使用“情緒”一詞。因此,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情緒,但不是指情緒的心理部分,而是指生理部分。你們都熟悉詹姆士-蘭格的情感理論。我把情緒稱為情感,等同于“影響你的東西”。它對你產生了影響,妨礙你,使你失去自制力。就像一場爆炸把你從自身中拋出來。同時,它伴隨著一種非常真實的、可以被觀察到的生理狀態(tài)。因此,不同之處在于情感沒有物理的、有形的生理表現,而情緒則表現為不斷變化的生理狀態(tài)。根據詹姆士-蘭格的情感理論,當你意識到自己一般狀態(tài)的生理變化時,你才真正處于情緒之中。當你處于最容易生氣的狀態(tài)時,你就可以觀察到這一點。當你意識到自己即將生氣時,你會感覺血液往上涌至頭頂,之后你就真的生氣了,而不是之前。之前,你只是知道自己即將生氣,但當血液上涌至頭頂時,你就被自己的怒火點燃了,身體也會立即發(fā)生變化。因為你意識到自己變沖動了,于是倍感憤怒。這時,你就真正處于情緒之中了。但是,當你處于情緒中時,你是可以控制的。你置身于情境之外,能夠說:“我對它抱有極好或極壞的情感?!币磺衅届o如常。你能夠平靜地告訴別人:“我恨你?!边@做得非常漂亮!但是,當你懷著惡意說出這句話時,你就陷入了情緒之中。平靜地說出這句話,既不會給自己也不會給他人帶來情緒。情緒是最容易傳染的,它們是精神傳染的真正傳播者。例如,如果你身處一個充滿情緒的群體中,你就無法自持,被那種情緒所感染而深陷其中。但是,別人的情緒與你毫不相關。因此,你會發(fā)現,理性情感型的人通常會對你產生一種冷卻效果,而情緒型的人則會使你越來越熱烈,因為熱情會從他身上不斷散發(fā)出來。你會看到他臉上洋溢著情緒的光芒。你的交感神經系統受到交感神經效應的干擾,幾分鐘后你就會表現出完全相同的癥狀。
我們的潛意識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是過去記憶的存儲庫與紀念館。對集體潛意識思維結構的研究,將會得到類似于比較解剖學的發(fā)現。我們不要認為它有什么神秘之處。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自身的陰影面,就能對任何道德和心理感染以及潛在危害產生免疫力。
可悲的事實是,人類生活中存在著不可抗拒的對立——白天和黑夜,快樂和痛苦,新生和死亡,善與惡。我們甚至無法確定哪一方會戰(zhàn)勝另一方,是善戰(zhàn)勝惡,還是快樂戰(zhàn)勝痛苦。生活與世界現在是戰(zhàn)場,過去一直是戰(zhàn)場,未來也將永遠是戰(zhàn)場。如果不是這樣,生存就會走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