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金村戰(zhàn)國文物,現(xiàn)藏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漢代人像磚柱,現(xiàn)藏大英博物館;唐代昭陵兩駿,現(xiàn)藏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唐代騎馬女俑,現(xiàn)藏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戰(zhàn)國漢唐銅鏡,現(xiàn)藏日本泉屋博古館……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仿佛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一粒粒珍珠。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展出傳金村出土部分文物
陳列于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的人像柱
探驪得珠,中國國家博物館霍宏偉研究員的最新力作《望長安:海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故事》,今年四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刊行。5月12日,“昭陵兩駿望長安——追尋國寶流失的故事暨《望長安》新書首發(fā)式”,在北京三聯(lián)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舉行。
霍宏偉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國博研究院副院長霍宏偉作為活動主講人,在開場白中介紹說自己長期從事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的研究工作,有機會系統(tǒng)、深入地觀摩研究大量流散海外的文物。在《望長安》一書中,他既將這些文物珍品所呈現(xiàn)出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一道來,同時也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文物的精美絕倫和盜掘者的窮兇極惡并存,保護者與販賣者的激烈博弈……
《望長安》書封
據(jù)悉,本書書名化用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名句:“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薄斑@是流失海外的國寶欲歸不能的悵然與無奈,希望《望長安》能夠連接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與其文化根源,在精神和文化層面上,為那些流散海外的國寶鋪設一條回家的路。望長安,既是望見故土,也是照見歷史?!被艉陚ト缡钦f。
為流散海外的文物鋪設精神上的“回家”之路
2018年11月23日中午12:01,從倫敦飛往北京的國航客機平穩(wěn)地降落在首都國際機場跑道的一剎那,機上一名乘客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他和同事此行肩負著一項光榮而神圣的使命——將流落海外一百五十余年的圓明園舊藏青銅器“虎鎣”護送回國。
這名乘客就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霍宏偉。在他看來,這是自己職業(yè)生涯中最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情,“我所經(jīng)歷的這件事,只是流失海外上千萬件中國文物為數(shù)不多的回家故事,更多的文物至今仍漂泊在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
霍宏偉自1985年上大學之時起,就對民國時期金村戰(zhàn)國大墓和龍門石窟文物嚴重被盜的史實印象深刻。2012 年,他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學,對該校博物館以及美國東部地區(qū)收藏中國文物較為豐富的數(shù)家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調查。2013 年起他參加了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者主持編纂的《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精粹》大型叢書的撰寫工作。
訪學交流和編撰圖書的工作經(jīng)歷為他創(chuàng)造了諸多他人難以接觸的學術良機,牽動著霍宏偉不斷去發(fā)掘國寶們隱藏的信息,或是流失經(jīng)過,或是歷史考察,或是人物探源。十多年來,霍宏偉學術研究成果頗豐,但他一直想要撰寫一部向大眾讀者介紹這些散落海外的中國珍寶的圖書,“這是我作為一名文博考古學者的本職工作,也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2017年,霍宏偉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反響不俗。隨即三聯(lián)與他商議出版“海外藏中國古代文物研究”這一主題的普及讀物。經(jīng)過十多年的研究寫作,并將多年學術研究成果統(tǒng)一、修改、補充、完善,《望長安:海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故事》終于面世。
望長安,念洛陽。在中國都城史上,長安與洛陽為漢唐兩京,是中國古代璀璨文明的標志,本書所講的故事大多與其相關聯(lián),書中所涉及的流散海外的中國古代文物,自戰(zhàn)國、兩漢直至北魏、唐、宋,青銅器、玉器、鎏金銅佛像、銀器、三彩俑、石刻等不一而足。
這些文物專題之間看似沒有太多關聯(lián),卻以不同年代、不同形制、不同材質、不同角度,詮釋著一個共同主題: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多樣性與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它們有著相同的命運,在動蕩不定的清末民國時期,孤獨漂泊,身處異鄉(xiāng)。霍宏偉說:“它們只是冰山一角,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數(shù)以千萬計,我的研究難以面面俱到,涵蓋全部種類,只能采擷片羽,連綴成篇,希望能夠做到以小見大,以點帶面?!?/p>
《望長安》不僅僅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物,更是在敘述歷史,重現(xiàn)了這些文物的流散過程,以及它們在海外的現(xiàn)狀。這種詳細的敘述讓讀者仿佛聽到這些文物在異國他鄉(xiāng)對歸家的無聲呼喚。霍宏偉的研究與敘述,為那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國文物鋪設了一條精神上的“回家”之路。作者通過書中的敘述強調,每一件文物的回歸不僅是物質的歸還,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回歸,“這種回歸是對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對全球華人共同記憶的一種恢復和尊重?!?/p>
昭陵兩駿,“渾身刻滿了歷史的興衰榮辱”
新書發(fā)布會上,霍宏偉表示掛一漏萬,重點講述了唐代昭陵石駿的千古傳奇,溯源追蹤昭陵兩駿“颯露紫”和“拳毛?”離家的故事。
賓大博物館館藏唐代“颯露紫”石刻
賓大博物館館藏唐代“拳毛?”石刻
作為大型高浮雕石屏作品,昭陵六駿題材取自唐太宗李世民征戰(zhàn)疆場故事。李世民即位后,為表彰他在創(chuàng)建唐王朝中的戰(zhàn)功和追念在六大戰(zhàn)役中出力的戰(zhàn)馬,經(jīng)藝術家高度概括與提煉,生成圖像繪本并以之為藍本,最終創(chuàng)作完成。六駿石刻立于昭陵前,即九嵕山北坡北司馬門內。
在霍宏偉看來,昭陵六駿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多為圓雕,鮮見此類大型高浮雕。不僅如此,昭陵六駿石刻可謂匯集了諸多初唐名人智慧——從目前研究結果來看,它當初是由繪畫大家閻立本繪制藍本,建筑名家閻立德主持依形復刻于石上,唐太宗自撰贊文,書法大家歐陽詢書丹,書畫名家殷仲容刻石,代表了唐初陵墓石刻的最高水平。魯迅先生曾經(jīng)評價昭陵六駿之創(chuàng)作手法“簡直前無古人”。新中國成立初期,雕塑家劉開渠率隊四處考察古代雕塑,目的是創(chuàng)作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而最終碑身浮雕的厚度,就是采用了昭陵六駿的厚度。
金代趙霖《昭陵六駿圖卷》
“在六駿石刻中,‘颯露紫’是唯一一件刻畫了人與馬形象的作品。這匹馬是秦王李世民討伐東都王世充時的坐騎。石刻中,人與馬都是側面示人,呈現(xiàn)的是秦王部將丘行恭用手把馬胸前所中箭矢拔出的瞬間場景。我在現(xiàn)場觀摩,刻鑿的痕跡清晰可見、細致入微,仿佛是昨天才刻鑿完。整件作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丘行恭拔箭矢的時候是要發(fā)力的,這從他的一只腳微微抬起就可以看出。人向后撤,馬也向后撤,雙方形成了一種力量的抗衡。而馬腿蹬地,馬尾卷起,這是戰(zhàn)馬的重要特征。”
“‘拳毛?’刻畫的是李世民率兵平定劉黑闥時騎的寶馬。這件作品中僅刻一馬,其態(tài)呈行走狀,兩蹄著地,兩蹄騰空,韁繩、鞍韉等馬具雕刻得非常逼真寫實。需要說明的是六駿不是純立體的,而是半立體的高浮雕,需要依靠光影來反映作品的黑白效果,對比較強。我們看‘拳毛?’下面的邊緣線陰影較重,感覺較黑,其他部位為灰色。這令馬的鬃毛、顏色似乎呼之欲出,在視覺效果上看起來非常舒服、妥帖?!?/p>
霍宏偉介紹說,“目前昭陵六駿石刻真品,其中的“四駿”——白蹄烏、特勒[勤]驃、青騅、什伐赤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其余“兩駿”,也就是上述介紹的颯露紫、拳毛?則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皟沈E的流散是在清末,隨著清政府閉關自守政策的瓦解,部分外國人進入中國境內考察名勝古跡。民國初年也就是1913年,兩駿石刻被偷運下山。1918年,它們輾轉出現(xiàn)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倉庫,后借展于費城賓大博物館,1921年由該館購藏。1916年,又有不法之徒欲將余下昭陵四駿盜運下山,所幸被截獲,收藏于陜西圖書館,后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館?!?/p>
陳列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昭陵“四駿”
通過梳理“兩駿”的空間位移,霍宏偉認為自陜西禮泉縣九嵕山昭陵北司馬門至西安城內的舊督府(南院),從西安南院到北京永寶齋;從北京到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倉庫,再到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昭陵兩駿跌宕起伏的命運波折,也可視作中國歷史由大唐盛世到民國亂世發(fā)展演變的縮影?!翱臻g的位移,反映的是時間的變化,是歷史的盛衰之變。昭陵兩駿,渾身刻滿了歷史的興衰榮辱?!?/p>
昭陵“兩駿”的空間位移示意圖
“站在昭陵兩駿面前,有良知的中國人內心都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苯陙?,通過文博工作者和國家文博局斡旋,迄今為止有6000余件套文物不斷回流。在發(fā)布會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有讀者提出如何看待“兩駿”最終能否回國的問題。霍宏偉表示我們要積極樂觀地看待未來,“但具體什么時候現(xiàn)在還很難說?!?/p>
“就我所知,陜西的考古學家曾經(jīng)通過在美國的張光直先生同賓大博物館館長磋商,當時把這件事都談得差不多了。但后來賓大博物館的人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看到說明牌上寫著‘美帝國主義把颯露紫、拳毛?盜運出國……’,最終沒有促成。那次應該是距離昭陵兩駿回國最近的一次,所以我們可以樂觀地看待未來,昭陵六駿會有團圓的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