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旅行,是感受一個城市的文化最直接的過程。千百年間,建筑度過了怎樣的榮辱歷程,人類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精神變遷,建筑的狀態(tài)本身就是一個見證。
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在一磚一瓦中親自體驗到時光與歷史的杰作,建筑之旅既是一種情懷,也是認識歷史與人生的另一種方式。
城市里各式各樣有趣的建筑,比如,瓦爿墻,是浙東一帶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墻體建筑。
據(jù)懂行的老人講,是由傳統(tǒng)的草、泥、木、石、磚、瓷等堆砌而成的?,F(xiàn)存的瓦爿墻至少是50年前所筑的。由于老城改造、自然毀壞等因素,保存完好的瓦爿墻越來越少。本地懂得這門手藝的泥匠師傅極少,新的建筑工人基本不懂。因此,這項傳統(tǒng)手藝瀕臨失傳,砌瓦爿墻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
世界建筑界最高獎“普利茲克獎”獲獎者王澍將“瓦爿”這一近乎失傳的傳統(tǒng)建造技藝巧妙地應用在寧波歷史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等建筑上。
王澍建筑作品地圖
這次我們通過建筑師王澍的建筑作品地圖,一起建筑旅行,感受“瓦爿”建筑的魅力。
2001
中 國 美 術 學 院 象 山 校 區(qū)
圖 / 王軼庶
類 型:學府
地 址:杭州市西湖區(qū)轉塘鎮(zhèn)象山路352號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建議游玩:1-3小時
門票信息:無需買票
這處校園的用地環(huán)繞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約50米,兩條從西側大山流來的小河從山的南北兩側繞過,在象山東端合并,蜿蜒流入寬闊的錢塘江。
山邊原有的溪流、土壩、魚塘均被原狀保留,只做簡單修整,清淤產(chǎn)生的泥土用于建筑邊的人工覆土,溪塘邊的蘆葦被復種,越來越多的周邊居民進來散步游覽。
從每座建筑之中或之間望去,象山已脫胎換骨。某種意義上,新校園竣工之日,才是象山這座山的誕生之時。
2003
寧 波 五 散 房
類 型:城市公園
地 址:寧波市鄞州區(qū)首南中路鄞州公園內(nèi)
開放時間:全年
建議游玩:1小時
門票信息:無需買票
“五散房”分別散布于鄞州公園各處,它們有著藝術的概念,卻不奢華,在一個廣袤的田野里產(chǎn)生,卻與城市貼切地交融在一起。
“五散房”所采用的墻磚,有的完整有的殘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沒紋,有的平直有的帶弧,都是從老房子中拆下來的回收利用磚,而且采用了最傳統(tǒng)的夯土技術。
2005
寧 波 美 術 館
圖 / 曾翰
類 型:藝術博物館
地 址:浙江省寧波市人民路122號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 9:00-17:00
建議游玩:1-2小時
門票信息:需出示身份證登記,無需買票
那座廢棄已久的航運樓,建于20世紀70年代末。這老航運大樓站在江邊。104米長,18米高,簡單的矩形體量。它的內(nèi)部同樣簡單,一個門廳,兩個高大的候船室。
20世紀80年代 外灘全貌
2007
杭 州 中 山 路
圖 / 曾翰
類 型:步行街
地 址:杭州中山路步行街
開放時間:全年
建議游玩:1-2小時
門票信息:無需買票
2009年10月1日,中山路從鼓樓到西湖大道1千米段步行街正式開街。一周內(nèi),來訪者達到一百三十萬。
王澍在《造房子》中說:這條街的現(xiàn)狀殘缺不全,只靠修補現(xiàn)狀,不足以激活它。但我反對新造任何假古董,我也反對造任何全球化的流行建筑。應該設想,按這條街自己的語言演變線索,它可能出現(xiàn)什么樣的新建筑。應該有多種體現(xiàn)地方特質的新建筑出現(xiàn),讓這里恢復活力,看到未來。(文/王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