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來上??疵勒埂北澈螅荷虾J状喂夹羌壝佬g館

“來上??疵勒梗 边@句口號已經成為上海文旅的品牌之一。上海市美術館行業(yè)近幾年發(fā)展迅速,呈現(xiàn)出集群優(yōu)勢突出、文化視野開闊、品牌效應顯著的鮮明特征

“來上??疵勒?!”這句口號已經成為上海文旅的品牌之一。

上海市美術館行業(yè)近幾年發(fā)展迅速,呈現(xiàn)出集群優(yōu)勢突出、文化視野開闊、品牌效應顯著的鮮明特征,上海的美術館名錄收錄已超過100家美術館,成為彰顯“上海文化”品牌標識度、承載和弘揚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今后,上海的美術館行業(yè)又將如何發(fā)展?

12月23日,“上海美術館發(fā)展主題日”上發(fā)布了星級美術館名單,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浦東美術館、西岸美術館、海派藝術館等25家美術館榜上有名。

澎湃藝術分上下篇,從運營管理、藏品管理、學術研究、展覽陳列、公眾服務、社會傳播等評估細則,解析星級美術館的不同面向,此為上篇。

上海浦東美術館


據(jù)悉,自2023年起,上海市美術館協(xié)會在上海市文旅局藝術處的指導下,啟動星級美術館評估工作。在開展專題調研,對大量的美術館進行了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從運營管理、藏品管理、學術研究、展覽陳列、公眾服務、社會傳播這六個方面制定了對于美術館的評估細則。

評選出星級美術館25家包括,市級國有館5家: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程十發(fā)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區(qū)級國有館9家: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朱屺瞻藝術館、陸儼少藝術院、上海海派藝術館、胡問遂藝術館、程十發(fā)藝術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金橋碧云美術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高校美術館1家: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國有企業(yè)美術館3家:浦東美術館、西岸美術館、上海久事美術館;非國有美術館7家:外灘美術館、黃浦區(qū)東一美術館、上海寶龍美術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上海明珠美術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上海藝倉美術館。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作為上海唯一的國家重點美術館,不在評估之列,但其攜手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油畫雕塑院、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市級國有美術機構合力打造的“國有美術航母”圍繞海派藝術研究、當代藝術潮流等話題,呈現(xiàn)海派傳統(tǒng)與國際視野并存的藝術面貌。

中華藝術宮“中國式風景”展覽現(xiàn)場


運營管理:創(chuàng)新的美術館模式

美術館展現(xiàn)城市的文化深度和藝術影響力,同時承擔著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通過展覽、公教等形式,致力于提高市民的藝術審美和文化素養(yǎng)。近年來,在文商旅體融合新發(fā)展背景下,上海市美術館協(xié)會牽頭各家美術館通過“藝術季”聯(lián)合推出展覽,激發(fā)城市的創(chuàng)新氛圍,帶動了藝術設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和文旅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為城市的創(chuàng)意經濟提供動力。

上海作為全國擁有最多美術館的城市,此次入選的“星級美術館”大多有著自己的特色和主題——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是上海乃至全國,最早聚焦當代藝術的國有美術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是國有最早的個人命名的省級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持續(xù)深化上海雙年展品牌;程十發(fā)美術館由上海中國畫院運營,以畫院為學術支撐;朱屺瞻藝術館、陸儼少藝術院、胡問遂藝術館、程十發(fā)藝術館等名家館以名家藏品為基礎,拓展海派書畫研究;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作為星級館里唯一的高校美術館,依托高校學術力量,將展覽活動與教學聯(lián)動;西岸美術館、浦東美術館、東一美術館、久事美術館等側重與歐美大館合作,讓觀眾在上海直面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上海余德耀美術館、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金橋碧云美術館等立足所在區(qū)域,關注在地性……

其中,上海西岸美術館與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合作,試圖以展覽、公共教育項目深入中、法兩國的文化生態(tài),并形成在地化的延伸與發(fā)想,深化文明的互鑒之路。

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常設展終章“肖像的映象”展覽現(xiàn)場。其中“家庭肖像”篇章中賈科梅蒂的雕塑、常書鴻的繪畫、奧古斯特·桑德的攝影等并陳。


2019年作為中法最高級別文化交流項目,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在上海徐匯濱江開啟了五年展陳合作。得益于蓬皮杜中心-法國國家現(xiàn)代藝術美術館的豐厚館藏,雙方先鋒探索系統(tǒng)合作框架,開創(chuàng)“常設展”系列先河。西岸美術館也與上海博物館合作,從館藏中甄選中國古代文物與來自蓬皮杜中心的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并陳、對話。

西岸美術館“本源之畫:超現(xiàn)實主義與東方”展覽入口,傅山《草書七絕詩》(右)與亨利·米肖《水墨畫》并列。


除對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梳理,西岸美術館“展廳0”近年來呈現(xiàn)了多個以中國年輕當代藝術家為核心的展覽項目?!罢箯d0”不僅僅是個體的藝術實驗,也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藝術體系中的對話能力。西岸美術館為年輕藝術家提供了試驗和發(fā)展的空間,展示了他們如何通過觀念、材料和形式創(chuàng)新,回應中國當代社會問題,并在全球文化語境中凸顯自身的聲音。西岸美術館和蓬皮杜中心通過持續(xù)支持和推廣中國藝術家的實驗性實踐,促進了中外藝術界的深度交流。

西岸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項目關注“周圍”,在上海的三九寒天,國內首個由公共機構發(fā)起的大型編織共創(chuàng)項目“線線相連”亮相西岸美術館戶外,200位參與者通過編織這一古老的手工藝,形成一件沉甸甸的大型共創(chuàng)作品,包裹起西岸美術館建筑外立面及館外公共設施。

西岸美術館大型編織公共項目“線線相連”,現(xiàn)場照片


同時,“五年展陳合作項目”中公共教育多個項目獲得上海市優(yōu)秀項目稱號,其中“書架”以書籍為媒介,通過捐贈、交換和閱讀,搭建公眾與美術館之間的橋梁,同時拓展了藝術與生活的邊界。該項目榮獲文旅部2020至2021年度全國美術館優(yōu)秀公共教育項目。最新發(fā)起的“文化研究員”項目,以聲音為切入點,探索上海本土文化脈絡。

西岸美術館“書架”項目榮獲文旅部2020至2021年度全國美術館優(yōu)秀公共教育項目。


程十發(fā)美術館在運營上也有其創(chuàng)新之處,作為上海中國畫院的組成部分,與畫院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管理模式,借助上海中國畫院的豐富資源(包括歷代海派名家的作品和學術積淀),使其成為具有深厚學術背景的平臺,這種資源整合為展覽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通過設立學術委員會在學術研究、展覽策劃、館藏發(fā)展等方面進行嚴格把關。

程十發(fā)美術館“百年誰斷——近現(xiàn)代帖學的振興暨沈尹默 潘伯鷹 白蕉書法學術特展”“帖學仰宗”板塊


在展覽上,美術館通過常設和臨展結合的方式,既展示程十發(fā)的藝術成就及其捐贈藏品,又通過專題展覽擴展海派藝術的研究維度,并呈現(xiàn)上海藝術家當下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館內的藝術商店的文創(chuàng)產品結合程十發(fā)藝術風格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在公教上,“畫師走進自習室”系列活動是其創(chuàng)新性的公共教育項目之一,旨在為書畫愛好者提供一個沉浸式學習平臺?;顒友埳虾V袊嬙寒嫀熍c參與者面對面交流,通過示范、點評和指導提升書畫技藝、促進藝術普及,并強化市民的文化認同感。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張培成在“畫師走進自習室”現(xiàn)場點評書畫愛好者作品


以館藏為基礎,拓展海派研究和展覽活化

館藏上,市級國有館因其豐厚的歷史,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最初源于1990年代劉海粟將“一生所作和所藏無償捐贈國家”的夙愿,其藏品以劉海粟代表作品為基礎,同時涵蓋其捐贈的歷代書畫珍品以及20世紀以來的現(xiàn)代藝術作品。再經開館以來近30年的累積,劉海粟美術館現(xiàn)有藏品2000余件。

館藏成為劉海粟美術館展覽策劃的核心資源。例如,正在展出的“百年吞吐——劉海粟書法大展”結合劉海粟一生的書法藝術,從藏品、文獻到多媒體場景化展示,創(chuàng)造了沉浸式的展覽體驗。這種模式通過多維敘事,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可視化內容,更易于觀眾理解和接受。

“百年吞吐——劉海粟書法大展”展覽現(xiàn)場


美術館還通過專題性研究展,挖掘被忽視的藝術家和作品的歷史價值。例如“陳盛鐸藝術展”“丁悚誕辰130周年文獻藝術展”等,不僅呈現(xiàn)了藝術家的個人成就,還梳理了以劉海粟創(chuàng)辦的上海美專為代表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學術脈絡。

劉海粟美術館的“慕琴生涯——丁悚誕辰130周年文獻藝術展”展覽入口,丁悚照片左下有其簽名樣式。


以劉海粟的書齋“存天閣”為名的“存天雅集”用文藝聚會的形式,激活館藏作品的文化意義和藝術生命力,同時為公眾提供深入接觸藝術的機會。近年來,以館藏文徵明《五瑞圖》、仇英《秋原獵騎圖》等為主題,邀請畫家、策展人、學者等跨界從多角度解讀藏品,為古代作品注入當代解讀的視角,為館藏作品的傳播注入多樣化視角。將學術研究轉化為面向公眾的教育內容,拉近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距離。

“存天雅集”上,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馮文進、桑輝琴彈唱《三笑》


2024年夏日,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劉海粟美術館、上海油畫雕塑院聯(lián)合主辦的“從上海出發(fā)——百年中國油畫掠影”,集合了上海國有美術機構相關館藏,并從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借展重要作品。以80余位藝術家的254件作品聚焦上海作為中國油畫發(fā)祥地的重要地位,同時呼應同期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之油畫展。此次展覽是上?!按竺佬g館計劃”的成果之一,開創(chuàng)了上海美術館行業(yè)的合作新模式,集中展示高品質歷史文化藝術資源。

“從上海出發(fā)——百年中國油畫掠影”展覽現(xiàn)場,中為陳逸飛、魏景山的名作《開路先鋒》。


“百年中國油畫掠影”中陳逸飛、魏景山的名作《開路先鋒》與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俞云階文獻展”的一幅塵封的草圖關聯(lián),暗含了俞云階對《開路先鋒》的影響。近年來,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通過精心策劃的展覽和系列研討,讓油雕院老藝術家及其作品被重新審視和發(fā)掘,也激勵了藝術家家屬捐贈作品。2024年9月,周碧初家屬向上海油雕院捐贈了百余件周碧初繪畫精品和藝術文獻。由此,上海油雕院成為了國內收藏周碧初作品最多的專業(yè)藝術機構,上海這座城市也增添了一筆重要的文化藝術財富。

《東湖(紹興)》 布面油畫,周碧初


豐富的館藏也為海派藝術研究,帶來了鮮活的素材。自2022年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推出“何謂海派”系列美術大展以來,形式多樣的“海派”相關美術展覽層出不窮,既展示了海派美術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顯示了其蘊含的可待挖掘的巨大潛力空間。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京津畫派和海派繪畫研究展”展覽現(xiàn)場


國有各館,從各自歷史出發(fā)(上海中國畫院和程十發(fā)美術館側重海派書畫專題,上海油畫雕塑院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尤其是西洋繪畫領域整理發(fā)掘,劉海粟美術館則突出以上海美專為核心的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梳理),從不同視角梳理及回顧海派藝術的文脈與精神,解讀“何謂海派”,助力和賦能上海城市文化建設。

“國有美術航母”外,星級美術館中聚集了四家各有特色的“名家館”,它們分別是朱屺瞻藝術館、陸儼少藝術院、胡問遂藝術館、程十發(fā)藝術館。這些館以個案研究為線索,延伸出時代感知,在勾勒他們的藝術人生、文脈傳承的同時,呈現(xiàn)出海派文化及藝術歷史的一個個片段,展開對“海派”的重新思考。

朱屺瞻藝術館為例,其藏品部分來自朱屺瞻和家屬的捐贈。除藏品活化和研究外,近年來多場展覽從小處聚焦,在大時代中梳理其藝術的轉折時刻。近期“圖式再寫”深入探討了朱屺瞻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畫改造中的創(chuàng)新。

朱屺瞻藝術館“圖式再寫”展覽現(xiàn)場,展出1950年代朱屺瞻北京寫生作品


立足虹口,也是朱屺瞻藝術館的另一特色,2023年朱屺瞻藝術館舉辦的“純全與美妙——關紫蘭藝術文獻展”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之所以選擇研究關紫蘭,一方面因為關紫蘭是民國六大新女性畫家之一,去年是她誕辰120周年;另一原因是關紫蘭長期寓居虹口,于虹口舉辦她的藝術文獻展,也是對上海藝術文脈的挖掘。

朱屺瞻藝術館“純全與美妙——關紫蘭藝術文獻展”展覽現(xiàn)場的老照片及關紫蘭《藍色背景的男孩》


與之類似,嘉定陸儼少藝術院目前正在舉行的“云山奇觀——陸儼少山水精品展”從館藏中精選了陸儼少各個時期的山水畫20余幅,展現(xiàn)了畫家對自然山水景觀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表現(xiàn)。此前“陸儼少、李可染書畫藝術大展”“馮超然繪畫藝術及余脈傳承特展”等可見陸儼少藝術的獨特性和傳承性。

非國有美術館中,位于閔行的寶龍美術館館藏以其多元性和跨時代的藝術收藏體系為特色,其中“書藏樓珍藏展”是寶龍美術館的核心館藏展示,展品涵蓋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大家如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李可染等的名作,以及活躍在國際藝術前沿的當代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包括草間彌生、達米安·赫斯特和村上隆等。這一展覽將傳統(tǒng)與當代藝術進行對話,展現(xiàn)了百年來視覺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尤其,圓形展廳的設計,讓觀眾沿著環(huán)形通道欣賞精美的藝術品,通過展廳的光影與作品形成互動,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藝術體驗和思考空間。

寶龍美術館“書藏樓珍藏展”


學術研究:與高校合作,建立展覽研究體系

對于沒有館藏優(yōu)勢的美術館,學術研究如何進行?

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迄今舉辦了五年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或可借鑒。展覽以北京大學“中國現(xiàn)代藝術檔案(CMAA)和上海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的調查工作為基礎,在《中國當代藝術年鑒》的基礎上,對過去一年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和現(xiàn)象作出回顧和分析,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團隊也參與編纂。

2024年9月,在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開幕的“2023年鑒展”上,策展人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導覽,觀眾翻閱歷年年鑒。


以2023年為例,《年鑒》涵蓋100名/組藝術家、2611條年表事件和3113篇文獻,并通過五種藝術類型(如攝影、影像、數(shù)字藝術等)和理論議題(如藝術批評與后殖民)深入分析藝術現(xiàn)狀,為當代藝術的學術研究和歷史建構提供了重要參考。2024年9月,在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開幕的“2023年鑒展”呈現(xiàn)了《年鑒》的研究成果,并選擇11位藝術家的原作展出,他們的作品以切面的方式折射出中國當代藝術的現(xiàn)狀。

“2023年鑒展”展覽現(xiàn)場,韓倩的《聽到,隱隱約約地聽到》


以《年鑒》模式為借鑒,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于2023年發(fā)起并主辦了《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年鑒》。這是一個以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實踐的第一線觀察和資料收集為基礎,開展現(xiàn)象分析與整理,進行文獻及作品的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并力求通過與高校和藝術機構合作等穩(wěn)定而有效的工作機制,深化了影像藝術的地域性研究,逐步發(fā)展成為中國當代影像藝術最全面而詳細的文獻庫。在2024年11月呈現(xiàn)的展覽中,重視新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與反思,為當代藝術的媒介研究和創(chuàng)新實踐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11月,首屆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年鑒展,展覽現(xiàn)場。


2021年起,上海市美術館協(xié)會與上海多倫現(xiàn)代美術館在“樂游上海美術季”期間聯(lián)合主辦“館長午后談”活動。今年關注“當下美術館展覽策劃的思考”和“美術館的未來”。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根據(jù)自身多家美術館的從業(yè)經歷,提出美術館的長效策略:要建立起自己的展覽和學術品牌。

蔡國強個展“九級浪”展覽現(xiàn)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4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從2012年開館至今12年,有來自世界近50個國家、約60個藝術機構的近130個大型展覽已在此發(fā)生,其中80%的藝術家和建筑師在此實現(xiàn)了他們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展覽,并自主策劃、編輯、出版了近90本雙語圖錄和書籍。

12年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上海雙年展”這一以城市命名的藝術盛事進一步推向國際舞臺,并讓展覽溢出美術館,共生在上海各處歷史建筑之中,也與更廣闊的世界保持緊密聯(lián)系。

“宇宙電影——第14屆上海雙年展”展覽現(xiàn)場


此外建立起“城市與建筑研究系列”“青策計劃”“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等品牌,其中“城市與建筑研究系列”不僅呈現(xiàn)了諸如磯崎新、讓·努維爾、倫佐·皮亞諾、伊東豐雄、坂茂等當代建筑領域公認的里程碑式的藝術家,更從自身的視角與使命出發(fā),延展出不同文化背景但相互交織的建筑策展線索。2016年的“市民都會”展覽、2018年的“覺醒的現(xiàn)代性——畢業(yè)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第一代建筑師”、2023年的“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設計、電影、時尚”等展覽,以及12月7日舉辦的“聚焦:多重地景”(IN FOCUS: LANDSCAPES)國際建筑圓桌,便是對現(xiàn)代性的多角度探源。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設計、電影、時尚”展出柯布西耶的手稿。


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則依托學院的學術背景和研究能力,尤其是在海派藝術、近現(xiàn)代美術文獻研究及當代藝術探索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學術優(yōu)勢——以“新海派”為核心研究與展示主題,充分利用上海作為海派文化發(fā)源地的資源優(yōu)勢,結合上海的地域文化優(yōu)勢,系統(tǒng)探討海派藝術的歷史與當代意義,打造獨特的藝術敘事。

作為高校美術館,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不僅是展示和研究藝術的場所,也是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與學院教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育環(huán)境。同時,美術館與中華藝術宮、上海中國畫院、劉海粟美術館等機構的合作擴大了其研究與展示的學術網絡。其中,“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是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聚焦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中國與歐美及亞洲的藝術交流文獻,研究內容包括教學、展覽、收藏等方面,致力于梳理中外文化互動中形成的美術史脈絡。項目還建設了文獻數(shù)據(jù)庫,增強了中外學術交流的深度,也逐漸建立起學院的影響力。

從歷史資料和文獻入手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


2023年底召開的“上海的大師們——紀念中國油畫先賢學術報告暨學術研討會”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國際交流文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研討會對劉德齋、吳法鼎、顏文樑、陳抱一、李超士、王濟遠、吳大羽、周碧初、關紫蘭九位與上海有著不解之緣的中國油畫先賢進行研究,得以窺見后面更大的未知的富礦。

“上海的大師們——紀念中國油畫先賢學術報告暨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現(xiàn)場


上海是中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藝術發(fā)展的重要策源地。上海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新興藝術策源地”,中國現(xiàn)代美術、音樂、電影等都發(fā)軔于上海。21世紀以來,上海城市的文化軟實力不斷上升,并與巴黎、倫敦、紐約、東京等一流都市相媲美,無疑也得益于藝術發(fā)展和城市友好度的提升。藝術是這座城市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與遍布上海的百余家博物館、美術館,外灘、蘇州河區(qū)域形成的藝術聚集區(qū)等共同構筑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藝術氛圍。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美術館的作用不僅在于延續(xù)歷史,更在于通過創(chuàng)新和活躍度推動地方文化的未來發(fā)展。

展覽:以創(chuàng)作帶展覽,國際化與本土化并存

近年來,滬上美術館通過“美術展覽”這一載體,主動服務國家戰(zhàn)略,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演繹上海精彩。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展出的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油畫作品展。


在2024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上海作為重要展區(qū)承辦了兩大板塊——油畫作品展和實驗藝術、數(shù)字藝術與動畫作品展。這是全國美展首次將兩個重要展區(qū)同時落地同一城市,由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承辦,體現(xiàn)了上海在全國美術創(chuàng)作和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其中,“油畫展區(qū)”展出697件作品,從“國之大者”的科技創(chuàng)新與強軍建設到城鄉(xiāng)發(fā)展和社會變遷,全面展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精神風貌。這些作品關注宏觀社會議題的同時,也刻畫了普通勞動者和日常生活,充滿了時代感和人民性,展現(xiàn)出中國藝術家對歷史、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皩嶒炈囆g、數(shù)字藝術與動畫作品展”包括實驗藝術、數(shù)字藝術及動畫。參展作品融合了人工智能、動態(tài)影像、交互設計等技術,呈現(xiàn)出科技與藝術深度融合的趨勢。其中,動畫創(chuàng)作在傳統(tǒng)藝術理念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表達,體現(xiàn)出鮮明的中國美學風范與科技感,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理念。

全國美展實驗藝術、數(shù)字藝術與動畫作品展現(xiàn)場


此外,結合“一帶一路”“長江”等創(chuàng)作主題,上海中國畫院積極組織畫師開展主題創(chuàng)作和展覽。畫院“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寫生作品展”和“上海中國畫院年展”以精品力作弘揚絲路精神,謳歌高質量發(fā)展成果。展覽也試圖探討藝術創(chuàng)作與時代主題的緊密關系,體現(xiàn)了藝術家個人的責任與擔當,彰顯了畫院的凝聚力。

“萬里清流——2024年上海中國畫院年展”展覽現(xiàn)場


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時代潮音——上海油畫雕塑院作品展”聚焦于主題性創(chuàng)作,將上海油畫雕塑院的典藏作品,以及退休和在職藝術家表現(xiàn)時代和社會性主題的作品在策展理念下共同展出。這些作品以寫實風格為主,以精湛的技藝和飽滿的激情參與國家敘事、抒發(fā)時代心聲,有著濃郁的歷史感。展出的創(chuàng)作者年齡跨度近百歲,他們之間有著直接的師承或間接的學術“血緣”,是近百年來中國油畫雕塑藝術薪火相傳、風格遞變的一個截面。

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時代潮音——上海油畫雕塑院作品展”展覽現(xiàn)場


上海海派藝術館近年來積極承辦全國美協(xié)主辦的國家級展覽,通過高質量的展覽活動展示中國美術的最新成果,同時助力推動藝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文化的傳播。其中,“‘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作為海派藝術館的品牌展覽之一,參展藝術家以油畫形式表現(xiàn)祖國壯麗河山、人民精神風貌及生態(tài)文明成果,展示了當代中國油畫家的創(chuàng)新與深刻思考。此外,海派藝術館還承辦了“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以支持青年藝術家為核心,展出涵蓋繪畫、裝置、多媒體藝術等多種形式的作品。這些展覽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展示平臺,強調創(chuàng)新與實驗性,吸引了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截止到2024年12月22日,該館舉辦有影響的大型展覽27場,舉辦公共教育活動近百場,總參觀人數(shù)達30多萬人次。

海派藝術館,觀眾參觀“江山·人民”新時代中國油畫學術邀請展


目前正在展出的“今日意大利:意大利當代藝術邀請展”和“海上掇英”系列展覽,前者旨在展示意大利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同時促進中意兩國藝術文化的交流;后者深入挖掘近現(xiàn)代海派藝術名家及其作品,以系統(tǒng)梳理的方式展示海派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

2024年11月,“今日意大利”展覽,海派藝術館


而且上海海派藝術館與寶龍美術館、閔行博物館等構成的文化地標,為市民提供豐富的文化與藝術體驗。這些文化地標不僅是藝術展示的空間,也通過周邊的商業(yè)配套(如文創(chuàng)產品、藝術書店和餐飲設施)提升了市民的文化消費體驗,成為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新增長點。

在更大的視野下,每年11月,上海眾多重要藝術展覽和活動,形成了強大的文旅聯(lián)動效應,進一步激發(fā)了城市的活力和文化吸引力。美術館與周圍區(qū)域和商圈合作,形成文旅消費鏈條,吸引大量觀眾與游客,帶動了餐飲、酒店和購物等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

浦東美術館與西班牙普拉多國家博物館合作呈現(xiàn)的展覽“光輝時代:普拉多博物館中的西班牙往事”。


其中,位于陸家嘴的浦東美術館與英國泰特美術館、西班牙普拉多國家博物館、蘇格蘭國立美術館等合作帶來的一系列世界級的藝術大展,讓上海市民“足不出滬”就能欣賞到世界級的藝術盛宴,也吸引了來自全球的觀眾,浦東美術館全年無休開放夜場,讓觀眾隨時“打卡”藝術展覽和浦江兩岸美景。

“卡拉瓦喬與巴洛克奇跡”展覽現(xiàn)場,浦東美術館,2023 


位于外灘的東一美術館與意大利烏菲齊博物館推出“烏菲齊十步曲”?!盀醴讫R大師自畫像”“波提切利與文藝復興”“提香·花神:威尼斯畫派杰作展”等在2023和2024年集中呈現(xiàn)。其中,“烏菲齊大師自畫像”在結束上海的展出后,前往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足見展覽的品質和受認可度。上海久事美術館“山水游”“日月光華”“趙無極專題展覽”等,在中西方對話中看到中國。

上海東一美術館,觀眾在波提切利的名作之前


公眾服務:美育走入社區(qū)

在星級美術館中,每家都有自己獨具個性的品牌美育項目,如劉海粟美術館的“藝粟工坊”、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的“開卷讀畫”、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的“午間一小時”、浦東美術館的“美普繪”、西岸美術館的“書架”、韓天衡美術館的“相印紅”等等。有的孕育多年,具有極高的辨識度,有的全新推出,為美育注入新的可能。提升觀眾審美素養(yǎng)的同時,這些活動亦成為美術館與觀眾之間的有效“粘合劑”。

但相比之前在館內為主的公教活動,越來越多的美術館試圖破墻而出,與大眾為鄰,走向社區(qū),成為越來越多美術館的共識。

比如,西岸美術館的“書架”活動是一項以書籍為媒介的公共文化項目,通過捐贈、交換和閱讀,搭建公眾與美術館之間的橋梁,同時拓展了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其中“流動書架”等計劃,將閱讀和藝術教育帶入社區(qū),例如與龍華社區(qū)合作,通過書籍、藝術家駐地活動等形式深化在地文化建設。這種模式將藝術從美術館的墻內帶到更廣泛的日常生活中,激發(fā)社區(qū)文化自覺和共同創(chuàng)造的動力。

星夢停車棚


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2021年開始在陸家嘴街道東昌新村開啟的“星夢停車棚”案例,提出“社區(qū)樞紐站”的概念,以共建方式建立起了美術館與社區(qū)之間的關系。隨后,在東昌大樓“樓道美術館”、東園二居民區(qū)“露天美術館”、市新小區(qū)“藝術電梯”美術館、梅園三村“梅三少兒美術館”、乳山五村“藝術生境”等藝術社區(qū)點構成了陸家嘴街道“藝術社區(qū)”的實踐特征,從社區(qū)動員出發(fā),通過社會力量參與喚起居民的參與和共建意識。

以吳冠中的《山》和《嶗山松石》為背景設計的電梯大門


金橋碧云美術館近年來推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公共教育項目,注重藝術與社區(qū)、特殊群體以及跨學科教育的結合。這些項目不僅豐富了美術館的功能,還在藝術普及和社會公益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其中“陽光計劃”通過藝術療愈和工作坊活動,服務社區(qū)特殊人群和學校學生;與社區(qū)學校合作,通過“社區(qū)角”項目,讓學生結合非遺元素和美術課程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并舉辦展覽。這一“藝術進校園”的模式形成了從學校到社區(qū),再回到美術館的教育閉環(huán),推動了非正式學習模式的普及?!懊佬g館歡樂一夏”“露天電影夜”等活動為親子家庭和社區(qū)居民提供了休閑與藝術結合的平臺。這些項目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進一步增強了公眾對美術館的歸屬感。

金橋碧云美術館把音樂和親子互動融入公教之中。


憑借“河邊居所——粟上?!とA陽街道藝術項目”,劉海粟美術館嘗試著以美育為引,讓“藝術社區(qū)”成為超越藝術的社區(qū)營造,以藝術為絲線,日積月累“織”出社區(qū)凝聚力,漸顯“藝術+自治”的魅力。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辰山植物園開展公教活動


此外,隨著citywalk、海派城市考古等概念的流行,不少美術館也紛紛將美育與城市觀光、戶外行走相結合,豐滿著文旅融合的方式。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間攜手開展了親子漫步攝影活動,從展覽出發(fā)行走了從老西門至淮海路的老城廂和市區(qū),在市郊的稻田里品味了農民種植的有機蔬菜和谷物,還領略了松江古鎮(zhèn)新城的時代風貌。上海虹橋當代藝術館場除了半島版畫工作室在館內開展公教活動外,還攜手長寧區(qū)文旅局、長寧區(qū)文聯(lián)等舉辦了“邂逅歷史建筑——長寧區(qū)固體油畫寫生暨社會大美育微旅行”。

劉海粟美術館上海老城廂citywalk


在社會大美育的倡導下,美術館從單純的展覽功能轉向綜合性的文化場所,從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式教育轉向參與式、體驗式和跨學科教育,通過藝術與社區(qū)、非遺傳承的聯(lián)動,探索了藝術教育與社會需求結合的新模式。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項目,使美術館有效拉近了藝術與公眾的距離,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傳播:線上線下互動,讓藝術無處不在

美術館的社會傳播不僅是文化資源的傳遞,更是促進公眾藝術認知、增強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在信息時代,美術館采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數(shù)字傳播,通過直播、線上展覽、互動活動等方式將藝術帶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在線下,美術館的傳播功用,不僅僅在藝術上。以上海外灘美術館為例,其不僅是展示當代藝術的重要場所,也通過策劃國際化展覽、藝術家委托創(chuàng)作等形式,推動了藝術與社會議題的結合。展覽之外,“美好生活”“外灘建筑節(jié)”等項目,以多樣化的方式探索當代社會的文化議題和人類生活的意義,吸引了大量公眾和藝術從業(yè)者參與。

外灘建筑節(jié)將美術館延伸到戶外


這種高質量的文化內容提升了外灘的藝術氛圍,使其從一個以商業(yè)、觀光為主的歷史區(qū)域,發(fā)展為兼具文化深度的藝術地標。美術館通過展覽和活動吸引國際游客與本地觀眾,帶動了外灘藝術生態(tài)的形成,與周邊的東一美術館、久事美術館等構成了集群效應,為周邊的商業(yè)、旅游及服務行業(yè)注入活力。

同時,美術館的文創(chuàng)產品作為文化傳播的有效媒介,已從輔助功能發(fā)展為核心戰(zhàn)略之一。它不僅提升了公眾藝術參與度,還通過經濟和文化價值的結合,促進了文化資源的創(chuàng)新利用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對對對書店”


比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電鋪”和“對對對書店”以展覽為核心,推出相關周邊產品,如藝術書刊、明信片、筆記本等,增強了觀眾對展覽的記憶與參與感。浦東美術館“卡拉瓦喬與巴洛克奇跡”等多場展覽與咖啡品牌聯(lián)名,讓遍布上海的咖啡店鋪成為擴大展覽影響力的推手。同時,復星藝術中心、寶龍美術館、浦東美術館的餐飲也成為公眾到訪美術館的理由之一。

浦東美術館與咖啡品牌合作推出的透納展環(huán)保袋。


美術館展覽和學術研究,對公眾藝術認知的提升功不可沒,也放大了藝術作品的社會傳播功效。以2023年11月于復星藝術中心開幕的瑞士藝術家烏戈·羅迪納的個展“為閃耀而燃燒”為例,那些立于黃浦江畔璀璨夜色下的彩色雕塑,在幾天后西岸藝博會的展位便有同款。

事實上,朱利安·奧培、瑪麗·闊思等西方當代語境中當紅藝術家,在中國被公眾熟悉,大多經歷了這樣一個美術館大展、畫廊個展、公共藝術項目、藝博會持續(xù)亮相和推薦的過程,于公眾而言,確實是了解西方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和理念最直接的方式,也間接影響了藝術市場。

復星藝術中心,烏戈·羅迪納的個展“為閃耀而燃燒”。


 在文商旅體融合新發(fā)展背景下,上海市美術館行業(yè)以引流新潮、跨界融合、賦能城市經濟發(fā)展為目標,構筑公共文化空間新格局,持續(xù)提升“來上??疵勒埂钡钠焚|和影響力,推動專業(yè)藝術資源強聯(lián)動文旅、商務、體育,扎實推動文商旅體融合高質量發(fā)展。

從世界范圍看,擁有一流現(xiàn)代美術館的城市,地方的活躍度和創(chuàng)新力不一樣,美術館的意義在于其對未來的指向性。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