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太保帖》
大歷十二年(777),帶著種種令人難忘的回憶,真卿離開了湖州之地。據(jù)殷亮《顏魯公行狀》記載,后來赴任湖州刺史的楊昱,“以舊府之恩,乘州人之請”,在州門之外,樹立了由陸長源撰文,記錄真卿遺事的《去思碑》。楊昱曾在湖州刺史顏真卿手下?lián)闻泄?,“舊府之恩”指的正是這層關系。真卿在湖州刺史之位,合共四年,離任后返回長安任刑部尚書一職,相當于日本的法務大臣。真卿之所以能重返長安,是因為宰相元載,于此年四月終因?qū)M之罪而被誅殺。元載,正是將原本任職尚書右丞的顏真卿驅(qū)逐到地方官的罪魁禍首。與元載相敵對的楊綰,取代元載升任宰相,而真卿得到了楊綰的推舉。
《晩笑堂竹荘畫傳》顏真卿像
此年,真卿已六十九歲,時隔十一年重返長安?!杜c李太保帖》,即寄給李太保的一系列書信,作為當時的作品,流傳到了今日?!杜c李太保帖》的內(nèi)容十分有趣,借之可以窺見真卿的日常生活,以下對其中數(shù)封加以介紹:
拙于生事(不諳世故),舉家食粥來已數(shù)月,今又罄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故托人將信寄給您),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干煩也。真卿狀。
關于這封書信,北宋歐陽修有如下記述:該法帖的墨本真跡,原藏于亡友王子野(王質(zhì))家。王氏雖然是出過宰相的名門,但生活之清貧,甚至超過了貧窮士族。王子野曾令人摹寫本帖,刻于石上,并將其拓本贈予朋友知交。他這樣說道:“魯公為尚書,其貧如此,吾徒安得不思守約(儉約)?”(《集古錄跋尾·顏魯公法帖》)而南宋王應麟則有如下之論:“蓋自元載制祿(制定俸祿體系),厚外官(地方官員)而薄京官(中央官員)。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楊綰既相,奏加
京官俸。魯公以綰薦,自湖州召還,意者俸雖加而猶薄歟?”(《困學記聞》卷一四《考史》)一般來說,較之外官,想成為京官的人更多,而元載害怕京官人數(shù)的增加會威脅自己的地位,故削減京官的俸祿,以抑制京官的人數(shù)。
又有如下一封書信:
陰寒,不審太保所苦(病情)何如?承渴(糖尿病癥狀)已損,深慰馳仰。所檢《贊》猶未獲,望于文書內(nèi)細檢也。病妻服藥,要少鹿肉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許,幸甚幸甚!專馳謁(請讓我盡快拜謁您)。不次謹狀。二十九日,刑部尚書顏真卿狀,上李太保大夫公閣下。謹空。
在寄給李太保的其他書信中,有“《千手贊》,檢得未帖之”的內(nèi)容,因而這里的《贊》,應該是指《千手贊》。不過,《千手贊》又是什么呢?想來應該與佛教的千手觀音有關,只得闕疑。鹿肉脯,即鹿肉干。這一愿望似乎最終得以實現(xiàn),在真卿的其他書信中,有“惠及鹿脯,甚慰所望”的文字?!安淮巍薄爸斂铡保菚庞谜Z,“不次”相當于“草草不盡”之意,而“謹空”則是說留下空白,希望對方批評指正。
話說李太保,應該就是大歷四年(769)拜命太子太保的李光進。李光進,是李光弼的弟弟,安祿山叛亂之際,李光弼曾與郭子儀一同轉(zhuǎn)戰(zhàn)于河北之地。李光弼逝于廣德二年(764),真卿為其撰神道碑。在碑文中,真卿回憶自身與李光弼的關系,說:“真卿昔守(擔任太守)平原,困于兇羯(安祿山)。繁公蒞止,獲保馀生?!辈⑶遥媲溥€提到了李光進,對他的為人有如此評價:“清識表微,沉謀絕眾,剛亦不吐,柔而能立(清澈的見識洞徹細微,沉著的謀略超越眾人,遇到剛硬之物也不畏懼,態(tài)度柔軟靈活卻嚴于律己)。”
《禮儀集》
大歷十三年(778),迎來七十壽辰的顏真卿遵循“七十而致仕”這一儒家經(jīng)典的規(guī)定,請求辭去官職卻未得朝廷允許,反而升任吏部尚書。真卿之所以從刑部尚書升任至負責官員人事的吏部尚書,是因其上奏的“選舉利害事宜”(關于官員考核的利害得失的具體方案)數(shù)十條受到朝廷認可,但現(xiàn)在無從考知其上奏的具體內(nèi)容。
翌年大歷十四年(779)五月,代宗駕崩,德宗即位,其時真卿充任禮儀使,向朝廷提出了數(shù)則有關禮制的意見。自玄宗以來,有關禮制的儀注往往有不備之處,因而朝廷向能因時制宜、精通古今之事的博學之士征詢意見,特別是對于禮儀使來說,這被視為重要的任務。
首先,以顏真卿《論元皇帝祧遷狀》為例,元皇帝,即唐王朝的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曬,該文是討論代宗駕崩后宗廟的祭祀問題。真卿認為,應遵從“天子七廟”之禮,將此前祭祀于宗廟的元皇帝移至夾室(側(cè)室)中。朝廷采納了這一意見,最終“受命于天,始封于唐”的太祖景皇帝(李淵的祖父,北周時被封為唐國公的李虎),“國朝首祚”的開國皇帝高祖,以及代宗的“七代之祖”太宗,三人之廟作為不毀廟,即使世代更替也不撤去其廟。而三人之外,再加上高宗、玄宗、肅宗、代宗四人,合共七人被立廟祭祀。
其次要介紹的是《請復七圣謚號狀》一文。七圣,即唐王朝的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這七位皇帝。真卿不滿皇帝駕崩后所贈的謚號逐漸變得夸張?zhí)擄?,認為應當改用簡樸的謚號,這即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在此參照《請復七圣謚號狀》以及《舊唐書》的記載,將其大要摘錄于下:
古代的帝王,如夏朝的禹王,殷商的湯王,周朝的文王、武王,均是以一字為謚,稱“文”則不稱“武”,稱“武”則不稱“文”。然而唐朝又是如何?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原謚“大武皇帝”的高祖,被改謚為“神堯皇帝”;原謚“文皇帝”的太宗,被改謚為“文武圣皇帝”(《舊唐書·高宗本紀》)。而到玄宗末年,甚至“有加至十一字者”。是否如真卿所言,存在十一字之多的天子謚號,暫時無從考知,但唐朝皇帝謚號的字數(shù),確實是不斷增加。玄宗天寶十三載(754)二月,高祖至睿宗等五位皇帝,被加贈謚號;如高祖為“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謚號增至七字之多(《舊唐書·玄宗本紀》)。真卿認為,睿宗之前的四位皇帝,應改從初謚(最初所贈的謚號),即高祖為武皇帝,太宗為文皇帝,高宗為天皇大帝,中宗為孝和皇帝;并且,睿宗及其后的三位皇帝,其謚號也宜省改,即睿宗為圣真皇帝,玄宗為孝明皇帝,肅宗為孝宣皇帝。
說到謚號,真卿對于臣下的謚號,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此事發(fā)生在《請復七圣謚號狀》之前,肅宗上元元年(760),朝廷想要贈予吏部尚書韋陟“忠孝”之謚,命群臣討論。時任刑部尚書的真卿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忠”是“以身許國,見危致命(把自身獻給國家,并在國家危難之時獻出生命)”“孝”是“晨昏色養(yǎng),取樂庭闈(日夜照料雙親以盡孝養(yǎng),并讓父母心情愉悅)”韋陟的謚號不宜并用“忠”“孝”這種高評價的文字(《舊唐書》卷九二《韋陟傳》)。
朝臣之中,對于禮制有獨到見解之人甚少,因而百官審議《請復七圣謚號狀》之時,儒學之徒對此一致表示贊同。不過,武官出身的袁修卻奏言“陵廟玉冊、木主皆已刊勒,不可輕改”。盡管僅有一人反對,但朝廷卻因此駁回了真卿的建議。玉冊,即刻有祭文的玉簡;木主,即木制的牌位。其實,由高祖至睿宗等五位皇帝納入帝陵的玉冊,上面刻的均是簡樸的初謚,袁修不學無術,才提出了像這樣的反對意見。
在撫州刺史時期,成為真卿弟子的左輔元,將真卿關于儀注的論議,編成了十卷之書?!缎袪睢贩Q其書為《禮儀集》,而《新唐書·藝文志》則稱之為《禮樂集》。
盧杞的奸計
真卿為顏氏一家撰寫《世系譜》,為父親惟貞撰寫神道碑,即《顏氏家廟碑》,均是在建中元年(780),七十二歲之時。這或許是因為人到晚年,身份認同感也變得越發(fā)強烈了吧。然而年過七旬的真卿,終究無法安穩(wěn)無事地度過晚年。豈止是不能安穩(wěn)無事,應該說是具有決定性的致命悲劇,最終降臨在了真卿的身上。真卿絲毫未改其年輕時的剛正本色,而這卻導致了他與宰相盧杞的沖突,并成為了悲劇的導火索。
與盧杞一樣擔任御史中丞,并且作為能干的財務官僚,身負國政要務的楊炎也與真卿不和,因而作為吏部尚書的真卿,被移任至太子少師之官。建中二年(781),盧杞通過對楊炎的誹謗,使其下臺,從而大權(quán)在握,這使得顏真卿的處境愈發(fā)變得險惡。盡管暫時由二品的太子少師升任至一品的太子太師,但不過是個閑職,而且打心里厭惡真卿的盧杞,還罷免了真卿禮儀使一職。不僅如此,盧杞還對真卿這樣說道:“方面之任,何處為便?”想再次把真卿逐出中央。真卿答道:“真卿以褊(氣量狹小)為小人所憎,竄逐非一(一再被貶地方)。今已羸老,幸相公庇之?!崩^而又言:“相公先中丞傳首至平原,面上血真卿不敢衣拭,以舌舐之,相公忍不相容乎?”盧杞的父親盧奕曾在東都洛陽擔任御史中丞。天寶十四載(755)十二月,安祿山攻占洛陽,作為祭旗的犧牲品,盧奕以及尚書李嶝、判官蔣清遭到處決。三人的首級被送至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之處,而真卿鄭重地為其舉行了葬禮。真卿的話直刺對方肺腑,盧杞不禁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向真卿下拜,然而被戳到痛處的盧杞,卻愈發(fā)對真卿感到憤怒。
盧杞是一個陰險之人,連威望極高的將軍郭子儀也怕他三分。郭子儀臥病在床,盡管探望他的百官接連而至,但從未讓身邊的侍女退下。然而聽聞盧杞要來,郭子儀卻讓侍女全部退下,一個人靠在幾上等候。家人問他為何如此,郭子儀說:“(盧)杞形陋而心險,左右見之必笑。若此人得權(quán),即吾族無類(沒有殘存之人)矣。”崔祐甫擔任宰相的德宗建中初年,以寬大的道德主義為政治方針,時人期待著貞觀之治會再次到來。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當時被視為理想的政治典范。然而,盧杞任宰相之后,卻一改從前,以刑罰主義為政治方針。
以上,是《舊唐書·盧杞傳》(卷一三五)對盧杞的總結(jié)性的評價。另外,當時還有這樣的酷評:“(盧)杞作相三年,矯誣陰賊,排斥忠良,朋附者效唾立至青云,睚眥者顧盼已擠溝壑。”《新唐書》將其父盧奕收入《忠義傳》,而將盧杞收入《奸臣傳》,由此不難窺知其背后的原因。
對顏真卿恩將仇報的盧杞,適逢淮寧節(jié)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州治梁縣,今河南汝州),他便抓住這個機會向德宗進言,讓真卿作為朝廷的使者去勸降李希烈。李希烈是活動于今河南省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軍閥統(tǒng)領,對于向朝廷舉起反旗的諸藩鎮(zhèn)來說,他就如同盟主一般。李希烈原本是以蔡州(州治汝陽,今河南汝南)為鎮(zhèn)所的淮西節(jié)度使李忠臣麾下的將領,其后他驅(qū)逐李忠臣,自己坐上了節(jié)度使之位。大歷十四年(779),淮西節(jié)度使改名淮寧節(jié)度使。最初,他對朝廷頗盡忠勤,然而卻漸漸有了反心,建中三年(782),他將鎮(zhèn)所由蔡州移至許州(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自稱“天下都元帥·建興王”。隨后,翌年建中四年(783)正月,其麾下將領攻陷汝州,作為唐王朝副都的東都洛陽,一時間變得岌岌可危。
德宗問盧杞為何舉薦真卿,盧杞答道:“希烈年少驍將,恃功驕慢,將佐莫敢諫止。誠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澤,為陳逆順禍福,希烈必革心悔過,可不勞軍旅而服。顏真卿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nèi),人所信服,真其人也!”前往李希烈之處,其實是件危險的差事,這正是盧杞為報復真卿所玩弄的奸計。然而,德宗卻聽信了盧杞的話,得知德宗這一決定的一眾朝臣均驚恐失色。
接到命令的真卿,在前往許州的途中,于洛陽暫歇。洛陽的長官,河南尹鄭舒則勸諭真卿,說李希烈造反之心已人所皆知,因而不如暫留洛陽,等待朝廷進一步的指示。而真卿卻說“君命也,將焉避之”,并未聽從鄭舒則的意見。另外,鎮(zhèn)守汴州(州治浚儀,今河南開封)的軍政長官李勉上表朝廷,說“失一元老,為國家羞,請留之”,又派人去迎接真卿,想把他留在自己這里,然而卻晚了一步,失之交臂。雖然是后來之事,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終于察覺到盧杞乃奸邪之人的德宗,曾這樣詢間李勉:“眾人論杞奸邪,朕何不知?”李勉答道:“盧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為奸邪也。
在李希烈處
顏真卿來到了李希烈處,而他在那所經(jīng)歷的,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膽戰(zhàn)心驚之事。
與李希烈的初次會見,真卿剛要宣讀皇上詔旨,大將王玢和周曾破口大罵,并用劍抵在真卿脖子上。而號稱李希烈養(yǎng)子,超過千人的親衛(wèi)隊,也各自掄起白晃晃的大刀,向著真卿沖了過來,其架勢仿佛是要咬死他一般。《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云:“李希烈養(yǎng)壯士為子,謂之養(yǎng)子。”不過,不單是李希烈,當時的節(jié)度使也常常與士兵結(jié)成父子關系,故稱之為“養(yǎng)子”,而李希烈自己原本也是李忠臣的養(yǎng)子。置身于險境之中的真卿,此時浮現(xiàn)在他腦海里的,或許是被安祿山大卸八塊的從兄杲卿?還是時代更為久遠的,于隋末叛亂之際,慘遭朱粲(以食人而聞名的豪強)殺害的顏愍楚(顏之推的次子)?但真卿并無絲毫膽怯。看到顏真卿不為所動,李希烈故作震驚,用自己的身子擋在真卿前面,并命令眾人退下,暫時把真卿迎接到館舍中。
李希烈偽造真卿自筆的奏疏,讓隨真卿而來的侄子顏峴等人,陸陸續(xù)續(xù)地帶去長安。奏疏的內(nèi)容是,李希烈向朝廷表明了恭順之意,故可命其兼任汴州刺史,然而朝廷那邊卻沒有任何答復。真卿應該是做好了最后的準備,在給兒子們的私信中,真卿吩咐他們守護好祭祀先祖的家廟,照顧好顏氏一族的孤兒,除此之外,再無他言。有一回,李希烈招集朋黨,舉辦盛大的宴會,并邀請顏真卿參加。宴會上,李希烈讓演員表演嘲弄朝廷的戲,顏真卿說:“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李希烈只好作罷。
將真卿送回長安,李希烈并非沒有想過,但李元平卻對此極為反對。從頭說起的話,得到盧杞推舉當上宰相的關播,高估了李元平的能力,由于汝州距離李希烈的大本營許州很近,因而將汝州的守衛(wèi)任務托付給了他。誰知李元平卻中了李希烈軍的詭計,被押送至許州。并且在押送之際,李元平因過于驚恐而失禁,他真是個膽小鬼。當初就是因為汝州陷落,真卿才作為朝廷的使者前往李希烈之處,不承想李希烈為了拉攏真卿,竟派李元平來做說客。真卿嚴厲地斥責李元平:“爾受國委任,不能致命,顧吾無兵戮汝,尚說我邪?”作為報復,李元平向李希烈進言,說應當一直把真卿關押在此,從而使李希烈改變了心意。而李希烈的心中,也由此萌生出要好好利用顏真卿的壞主意。
沒過多久,由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所派來的四位使者來到了李希烈處。朱滔是以幽州為鎮(zhèn)所的盧龍節(jié)度使;王武俊是以恒州(今河北正定)為鎮(zhèn)所的恒冀都團練觀察使;田悅是以魏州(今河北大名)為鎮(zhèn)所的魏博節(jié)度使;李納是以青州(今山東青州)為鎮(zhèn)所的平盧節(jié)度使李正己之子,父親死后,李納奏請繼承父親之位,但未獲朝廷批準。朱滔稱冀王,王武俊稱趙王,田悅稱魏王,李納稱齊王,四人各自稱王,而“王”是僅下于皇帝一等的稱號。四人之中,王武俊原是安祿山、史思明部下李寶臣的副將,而田悅也是安祿山、史思明部下田承嗣的侄子。
安史之亂,雖因史朝義之死而暫告一段落,但承繼其后的武人勢力卻如上述這般難以根除?!顿Y治通鑒》寶應二年(763)正月條云“朝義首至京師”,記錄了史朝義首級送至長安一事。然而緊接其后的,則是關于朝廷重新任命史朝義軍降將的記載:薛嵩任相、衛(wèi)、邢、洛、貝、磁六州節(jié)度使,田承嗣任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御使,李懷仙任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胡三省注云:“河北藩鎮(zhèn),自此強傲不可制矣?!?/p>
冀王朱滔等四王是為了勸進作為四王盟主,自稱“天下都元帥·建興王”的李希烈稱帝,故派遣四位使者前來?!俺⒄D滅功臣,失信天下。都統(tǒng)(李希烈)英武自天,功烈蓋世,已為朝廷所猜忌,將有韓、白之禍。愿亟稱尊號,使四海臣民知有所歸?!薄绊n”指的是被漢高祖斬殺的開國功臣韓信,“白”指的是被秦昭王賜死的將軍白起。
接到四王勸進請求的李希烈招來真卿,如此說道:“今四王遣使見推,不謀而同,太師觀此事勢,豈吾獨為朝廷所忌無所自容邪!”真卿是唐王朝的太子太師,故李希烈稱之為太師。真卿立刻答道:“此乃四兇,何謂四王!相公不自保功業(yè),為唐忠臣,乃與亂臣賊子相從,求與之同覆滅邪?”真卿將朱滔等人比作四兇,即被舜帝所放逐的共工、驥兜、三苗、鯀這四個惡人。
后日的宴會中,四位使者對李希烈說:“久聞太師重望,今都統(tǒng)將稱大號(帝號)而太師適至,是天以宰相賜都統(tǒng)也。”都統(tǒng),即自稱天下都元帥的李希烈,使者們把李希烈推尊為皇帝,又推舉真卿去擔任新政府的宰相。同在宴席之中的顏真卿如此責難道:“何謂宰相!汝知有罵安祿山而死者顏杲卿乎?乃吾兄(從兄)也。吾年八十,知守節(jié)而死耳,豈受汝曹誘脅乎!”
《蔡州帖》
覺得顏真卿已無利用價值的李希烈,將真卿幽禁于館舍,命令全副武裝的士兵十人來監(jiān)視他,還揚言要活埋真卿,令人在中庭挖了一丈見方的坑。而真卿卻泰然自若地說:“死生已定,何必多端?亟以一劍相與,豈不快公心事邪!”不勞你李希烈下手,真卿我自會作一了斷。
不過,王玢和周曾等人,即真卿剛到許州時,用劍威脅他的李希烈麾下的將軍們,正暗地里謀劃著襲擊李希烈,然后推舉真卿為節(jié)度使。但這一密謀卻以失敗告終,真卿也被送到蔡州龍興寺關押。在被稱為《移蔡帖》的書信中,真卿寫道:“真(貞)元元年(785)正月五日,真卿自汝移蔡。”據(jù)此,真卿應該是先從許州移至汝州,然后才由汝州移至蔡州。
拘禁在李希烈處的顏真卿,關于他的情況,長安城里的人也并非毫不知情。由張薦的上疏(《新唐書》卷一六一《張薦傳》)即能窺知這一點。張薦是張鷲之孫,張鷲《游仙窟》一書傳到日本后頗受歡迎。真卿十分欣賞張薦的文學才華,當時張薦正擔任史館修撰一職,負責史書的編纂。張薦在上疏中說,真卿接到前往李希烈處的命令,即立刻返家準備,沒來得及睡上一晚,便匆匆忙忙地從長安出發(fā)。然后張薦這樣寫道:“冒奸鋒于臨汝(汝州),折元惡(大惡)于許下(許州)。捐軀杖義,威詬群兇,遂令脅制者回慮,忠勇者肆情。周曾奮發(fā)于外,韋清伺應于內(nèi),希烈蒼黃(倉皇)窘迫,奔固舊穴(老巢),蓋真卿義風所激也?!表f清,是李希烈麾下的得力干將,與周曾、王玢、姚惰合稱“四公子”。從張薦的上疏來看,他應該是答應了周曾等人,作為襲擊李希烈的內(nèi)應。其后,張薦向朝廷提出了以下建議:現(xiàn)在,李希烈母親最疼愛的幼子,以及希烈妻子的祖母與妹妹,均作為人質(zhì),拘禁在長安。與其白白將三人拘禁在此,不如用他們來換回真卿。李希烈深知真卿在世間的威望,只是對于釋放真卿一事,猶豫未決。因而,“若歸其親愛,賊亦何吝還一使哉!”最后張薦這樣寫道:真卿曾令侄子顏峴及家童、從官等同行之人,將自己的奏疏帶往長安,共計五次之多,然而這些奏疏卻被扣留在內(nèi)客省,未能上達天聽。兒子顏顏頗為擔憂父親真卿的安危,朝廷似應讓他看看父親的奏疏,以解憂懷。內(nèi)客省,設置于東內(nèi)即大明宮中,是處理地方上奏的官署。張薦的這封上疏,由于盧杞從中作梗,最終未能奏聞皇帝。
已經(jīng)做好最后準備的真卿,寫下了遺表即臨終前的奏疏,又自己撰寫了埋在墳墓里的墓志及獻于靈前的祭文,指著寢室西邊的墻根說:“吾殯所(停放靈柩之處)也?!绷硗膺€有《蔡州帖》,據(jù)說是真卿“題驛舍壁”的文字,他這樣寫道:“真卿奉命來此,事期未竟,止緣忠勤,無有旋(撤退)意。然中心恨恨(惆悵),始終不改,游于波濤,宜得斯報。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于時命(命運)耳?!弊詈螅媲溆旨由狭艘痪洌骸叭诵臒o路見,時事只天知?!比诵臒o從窺知,而“時事”,即世間之事,也就是說,世間之事變幻無常,只有老天爺才能知曉。
稍早之前,建中改元為興元,興元元年(784)正月元旦,德宗于奉天(今陜西乾縣)行宮宣布大赦天下,而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之罪也得到了赦免。宣布大赦的地點為何在奉天行宮而不是長安?這是因為去年,即建中四年(783)十月,李希烈進攻襄城(今河南襄城),朝廷派遣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的部隊,由涇州(今甘肅涇川)前往增援,誰知在途經(jīng)長安時發(fā)生嘩變,士兵們推舉朱泚為領袖。朱泚在當時聲望頗高,是盧龍節(jié)度使朱滔之兄。因此,德宗不得不離開長安,首先將行宮設置于奉天,后又設于梁州(今陜西漢中),至興元元年七月才終于回到了長安。德宗的大赦,其目的是懷柔抵抗朝廷的藩鎮(zhèn),而田悅、王武俊、李納三人也響應朝廷號召,廢除了王號。然而,充滿野心的李希烈卻仗著兵力與財力,圖謀稱帝。為了給稱帝做準備,他命人向真卿詢問即位之禮。真卿裝糊涂說:“老夫耄矣,曾掌國禮,所記者諸侯朝覲禮耳?!辈痪茫钕A医K究僭越稱帝,國號大楚,年號武成,將汴州作為首都,稱大梁府,設置朝廷百官,并任命李元平為宰相。
李希烈擔心蔡州有變,派遣將軍辛景臻、安華至顏真卿處,吩咐二人堆積柴薪,注之以油,若真卿“不能屈節(jié),當自燒”。而真卿毫不畏懼,想要奮身撲火,辛景臻等人哪見過這般情景,趕忙攔住了真卿。盡管逃過此劫,但不久之后,真卿的死期最終降臨。
某日,一個宦官來到了蔡州龍興寺。興元元年(784)五月,朱泚之亂被朝廷鎮(zhèn)壓,李希烈之弟李希倩作為朱泚同黨,亦被誅殺。李希烈對此十分憤恨,故派使者來殺害真卿,以報復朝廷,而這個宦官正是李希烈的使者。使者說“有敕”,真卿恭恭敬敬地拜了兩拜。使者說“宜賜卿死”,真卿問道:“老臣無狀,罪當死,然不知使人何目從長安來?”使者答道:“從大梁來?!闭媲淞R道:“乃逆賊耳,何敕耶!”真卿便被人用繩索套在脖子上,遭縊殺而死。據(jù)殷亮《顏魯公行狀》,此事發(fā)生在貞元元年(785)八月二十四日,真卿時年七十七歲。
翌年,貞元二年(786)四月丙寅(二日),李希烈被手下將領陳仙奇毒殺。由于陳仙奇取代李希烈擔任淮西節(jié)度使,因而真卿的靈柩得以送返長安。為迎接靈柩,真卿的嗣子櫟陽縣(今陜西臨潼)縣尉顏顴和次子秘書省正字顏碩奔赴汝州襄城,并將真卿暫時埋葬在此。其年十一月三日,真卿最終歸葬于萬年縣鳳棲原(位于長安城以南)的先祖墓地中。
長眠九泉的顏真卿
得知真卿慘遭李希烈殺害,作為江西節(jié)度使的嗣曹王李皋上表朝廷。嗣曹王李皋,是太宗十四子之一曹王李明的玄孫,建中三年(782)以來,擔任江西節(jié)度使、洪州刺史。見于殷亮《顏魯公行狀》引用的這篇上表文,認為動手殺害真卿的是辛景臻及安華:
臣見蔡州歸順腳力(傳遞文書或運輸貨物的工人)張希璨、王仕顢?shù)日f,去年八月二十四日,蔡州城中見封(墳墓)。有鄰兒不得名字,云:“希烈令偽皇城使辛景臻、右軍安華,于龍興寺殺顏真卿,埋于羅城(環(huán)繞內(nèi)城的外城)西道南里,并立碑?!背悸犞串?,涕泗交流,三軍對臣,亦苦嗚咽。
且臣死王事,子復父仇,人倫常經(jīng),不足褒異。所悲去古日遠,澆風蕩?。ㄉ鐣L氣輕?。?,多茍偷生,曾不顧節(jié),使忠孝寂寞,人倫憔悴。昨段秀實奮身擊(朱)泚首,今顏真卿伏縊烈(李希烈)庭,皆啟明君臣,發(fā)揮教訓,近冠青史,遠紹前賢。夫日月麗天,幽明向燭(日月出現(xiàn)于天,黑暗中的民眾被其照亮);忠烈曜世,回邪革心。伏請陛下,降議百寮(百官),遐布九有(九州,即天下),刻石頌德,告廟圖形(制作圖像)。使玄壤(逝者)感恩,皇風澤物。
與真卿相提并論的段秀實,其事跡如下:占領了長安的朱泚,猜測被解任涇原節(jié)度使一職的段秀實一定對朝廷有所不滿,因而勸誘他一同參與叛亂。段秀實假裝答應了朱泚的邀請,得以面見朱泚。正當二人會面之時,段秀實大罵朱泚是“狂賊”,并出手擊傷了他,然而最終被朱泚的手下當場殺害。
真卿的遺骸被送到長安時,德宗為表示哀悼之思,暫停朝會五日,贈真卿“文忠”之謚,并下詔書云:
故光祿大夫·守太子太師·上柱國·魯郡公顏真卿,器質(zhì)天資,公忠(公明忠誠)杰出,出入四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堅貞(節(jié)操堅固)一志。屬賊臣(李希烈)擾亂,委以存諭,拘脅累歲(將招撫的工作交給了真卿,卻遭拘禁脅迫,達數(shù)年之久),死而不撓,稽其盛節(jié),實謂猶生。朕致貽斯禍,慚悼靡及,式崇嘉命,兼延爾嗣(是朕導致了這一災禍,慚愧哀悼也難以挽回,因而加封你高官厚爵,并兼及你的子嗣)。
于是,朝廷追贈真卿司徒之官,并下賜布帛五百端,而顏頑與顏碩在終喪之后,也分別被授予了適當?shù)墓僦取?/p>
(本文摘自吉川忠夫著《顏真卿傳:時事只天知》,王孫涵之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