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這一在時空經緯交織下誕生的歷史詞匯,至今歷120余年,經過巨大的時代波瀾,海派的外延與內涵都已經發(fā)生變化?!稒M空出世話海派——朱國榮美術評論集》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作者朱國榮是上海市美協(xié)顧問,知名美術評論家、策展人,曾任職上海美協(xié)32年,評論集時間跨度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薈萃了作者數(shù)十年年研究尤其關于“海派”藝術的實踐和思考。
近日,由上海市美協(xié)、上海市劇本創(chuàng)作中心、海派藝術館主辦的《橫空出世話海派——朱國榮美術評論集》新書研討活動在滬舉辦,與會學者、評論家圍繞“大時代的弄潮兒”“上?,F(xiàn)代美術史編撰者”“藝術家的摯友”“藝術海洋的暢游者”四個話題展開討論。
朱國榮,祖籍浙江鄞縣。1947年12月生于上海。美術史論家、畫家,一級美術師。1976年畢業(yè)于上海師范大學藝術系,著有大量藝術評論文集。
朱國榮
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朱國榮是上海美術評論的標桿性的人物,他其實也是一位藝術家,“他對上海美術風云變幻的歷史,有宏觀的把握力和洞察力,他主編的《上?,F(xiàn)代美術史大系》我放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經常拿起來讀,溫故知新。同時他又有微觀的、對藝術家個體的剖析,包括大量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而且他的研究視野和胸襟非常開闊,既有西方的,也有東方的、傳統(tǒng)的,既有老一代的,也有剛剛嶄露頭角的,他從來沒有論資排輩、厚此薄彼,他的藝術思想非常寬容??偠灾?,朱國榮是一個有宏觀視域的,有創(chuàng)作實踐經驗的又有組織才華的美術評論家?!?/p>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鄭辛遙認為,朱國榮除了是美術評論家之外,還是非常著名的美術活動家和美術策展人。當前上海的策展人制度不斷和國際接軌,美展的思路性和主題性更強了。在這方面,朱老師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小人書,大智繪——賀友直誕辰百年紀念展》,以沉浸式的方式展示了賀老的藝術成就。再比如《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也向觀眾全面、立體地呈現(xiàn)了這位漫畫大家別樣的藝術風采。這些展覽的評價反饋都非常好。
2022年由朱國榮擔任策展人的“小人書大智繪——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展”海報
2022年由朱國榮擔任策展人的“小人書大智繪——賀友直百年誕辰紀念展”,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聯(lián)合澎湃新聞舉辦
上海市文聯(lián)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李守白說,朱老師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用他的文字鼓勵、激勵年輕藝術家,“這本《橫空出世話海派——朱國榮美術評論集》中就有一篇文章,記載了我年輕時的從藝歷程。朱老師態(tài)度和藹、親民。我一直認為朱國榮老師和作家巴金有些相似,他們都是“藝術善良者”。朱老師的鼓勵,對那些剛剛起步的,或者是在美術領域有一定“成色”的藝術工作者而言,無疑是重要的。在未來,希望朱老師能夠多聚焦一下我們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p>
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教授汪大偉說,他在在讀這本《橫空出世話海派——朱國榮美術評論集》時,努力讓自己的速度慢下來。書中講述的這些人、這些事、這些作品,我都熟悉,“評論集的第一部分把海派美術的脈絡理得清清楚楚,他記錄了人們對‘海派’這個概念的接受心態(tài)的轉變——從最初‘負面’的,到‘不自信’的,再到最后‘堅定’的?!?/p>
《橫空出世話海派——朱國榮美術評論集》
藝術家、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張培成說,《橫空出世話海派——朱國榮美術評論集》依然延續(xù)了朱國榮踏實嚴謹?shù)娘L格,注重史料的收集,且思路通達。比如收錄其中的有一篇《20世紀上海畫室教學形態(tài)研究》,從1912年的上海美專講起,讓人讀起來收獲頗豐。還有一篇文章叫《舞蹈與美術》,他從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盆講到大型舞劇《絲路花雨》,從古希臘講到“現(xiàn)代舞之母”鄧肯,視野之開闊,令人印象深刻。
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丁設說,《橫空出世話海派——朱國榮美術評論集》從海派歷史梳理、上海美術整體生態(tài)觀察、個案學術研究等方向,以點帶面,勾勒形成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對海派文化藝術發(fā)展的肯定以及反思,內容豐富,是海派美術學術體系的呈現(xiàn)。
中華藝術宮舉辦的“歷史的星空——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繪畫研究展”展覽現(xiàn)場
座談中,藝術家周長江 、黃阿忠、張海平、張安樸,以及李超、張立行、林明杰、顧村言、江梅、傅軍、徐明松、胡建君、黃燕等來自美術界和文藝評論界人士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該書對海派藝術的意義。
老一代藝術家張樂平、賀友直、顧炳鑫、李楓的家屬張慰軍、賀小珠、顧子易、李田等也講述了與朱國榮之間的交往故事。
研討會由上海市美協(xié)副主席李磊主持,海派藝術館執(zhí)行館長張建華、上海藝術研究中心沈捷先后致辭。
延伸閱讀:
《橫空出世話海派——朱國榮美術評論集》跋
文/朱國榮
去年秋天,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得知上海藝術研究中心要為我出一本美術評論集,甚為高興。因為是自選集,于是將近幾年來寫的文章整理出來,竟然也有四十來篇,又從前兩本個人文集中挑選了二十來篇,包括寫于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各一篇,使之帶有一些回顧的意味。
《魯迅與人體美術》寫于1981年,是我花一年多時間通讀魯迅的小說、雜文、散文、書信、日記時覓得的意外收獲。這個研究課題是我從魯迅的藝術收藏,興趣愛好,以及與青年版畫家書信交談中發(fā)現(xiàn)的,成文后在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時,冒昧地將此文投稿給了《美術》雜志,結果杳無音信。但是我自信這是一篇好文章,在國內外魯迅研究方面是填補空白的。五年后,又逢魯迅逝世50周年紀念,我將該文稍作修改后又投稿給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美術史論》雜志,很快被采用發(fā)表了,并被中國人民大學的《造型藝術研究》和《中國美術報》轉載,之后又被收入陳醉主編的《人體美與性文化》,以及他人匯編的《人體美大觀》兩本文集中?!段璧概c美術》是應上海戲劇學院的院刊《戲劇藝術》邀約作于1994年的,文章從舞蹈、美術在藝術發(fā)展史上的相互影響延宕至現(xiàn)代,詮釋了藝術互鑒中更需要在精神層面上的跨越與融合。這兩篇文章反映了我早期寫作的狀況。
記得在2016年,由文聯(lián)文學院舉辦的“海上談藝錄”寫作交流會讓我又學到一種新的寫作方法。一對夫妻作家在分享他們的寫作體會時說,在寫作中總會找一本好書來看,這對我來說很有新鮮感,也很想嘗試一下。雖然我在寫完賀友直評傳《白描民間悲歡情》之后再也沒有寫過書,但是我想在寫評論文章時不妨也找本書來看看。這幾年來先后看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尋逝去的時光》、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王小慧的《我的視覺日記》等,雖然這些書與我要寫的文章在內容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不過這種寫作體驗也很有意思,讓我受益匪淺。這種閱讀似乎是無功利性的,但與休閑放松式的閱讀又迥然不同,因為帶著某些期許,在看書時常會游離出來,復又深入進去,不經意中靈光乍現(xiàn)。因此而從本質上講,這種閱讀還是帶有功利的,只不過是一種隱性的、非直接的、可有可無的心理索求,真正受益的乃在于思想上的啟迪,文學上的滋養(yǎng)。
前年初,我接到了三個任務:一是應《上海藝術評論》編輯部邀請,參加了“海派”美術專題的筆談,并擔任主持人;二是受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委托,為該館建館十周年策劃一個反映上海百余年來“海派”藝術發(fā)展的近現(xiàn)代美術作品展覽;三是接受上海美協(xié)交代的在全國美術高峰論壇作上海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的演講。由于這三項任務都與“海派”美術有關,于是把它們并在一起考慮,集中一段時間對“海派”作了一次深入的研究,《橫空出世話“海派”——“海派”一個半世紀來的發(fā)展與流變研究》一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也是我將其作為這本美術評論集書名的由來。
“海派”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性格,在其成長中幾經曲折,又幾度輝煌,如今成為上?!凹t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昂E伞崩L畫在今日更加充滿活力,賡續(xù)著上海的人文精神。在這本評論集中,我從主題的確立,文章的選擇、欄目的設置都有意識與“海派”相呼應。
退休后,我有時間去實現(xiàn)周游世界的夢想。十幾年來,足跡遍及亞、歐、美、澳、非的近70個國家,瀏覽不同的城市風情,感受多種多樣的文化魅力。在欣賞城市中的藝術,尋找藝術在歷史里的留痕時,常會產生一種找到拼圖中缺失的一塊而將周圍連接起來的快感。收在“城市藝術談”一欄中的20篇隨記即是以一城一題的形式來談藝術對于城市文化的意義,從一個側面,或者是從某個小角度去展開隨想和議論,卻是有感而發(fā)的一種城市情懷。
在本書即付梓之際,我由衷感謝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的夏萍主任、沈捷副主任邀請我編成這本美術評論集《橫空出世話海派》作為《海上風·藝術文叢》中的一本,也非常感謝中國美協(xié)名譽主席、中央文史館副館長、著名藝術家馮遠老師在一年中最忙碌的新春前夕為我作序,還要感謝上海劇本創(chuàng)作中心的責任編輯杜竹敏為之付出的辛勞。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