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貝聿銘大展:回到上海,回到他建筑生涯的起點

“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鏡子。”——貝聿銘有著傳奇色彩的建筑大師貝聿銘(I. M. Pei ,1917–2019)在中國家喻戶曉,他是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也是上世紀至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美藉華裔建筑師

“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鏡子?!薄愴层?/p>

有著傳奇色彩的建筑大師貝聿銘(I. M. Pei ,1917–2019)在中國家喻戶曉,他是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也是上世紀至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美藉華裔建筑師。澎湃藝術獲悉,2025年4月26日至7月27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將舉辦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的首個全面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筑”。

該展覽于2024年6月曾由香港M+主辦并首展,此次來到上海展出,回到貝聿銘求學和成長之地,亦是他建筑生涯的起點。據(jù)主辦方對澎湃新聞透露,貝聿銘上海大展的展品與香港相比略有微調(diào),但展覽空間的展陳與設計則有著較大的變化。

貝氏家族于上海福開森路(現(xiàn)武康路),貝祖詒住宅(屬中國銀行所有)的花園中合照 后排:貝聿銘(左三)、貝祖詒(左六),坐者:貝聿銘祖父貝理泰(左五),1935年 ? 版權所有,由貝洽提供 



傳奇建筑師貝聿銘在中國家喻戶曉,他是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也是上世紀至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美藉華裔建筑師。從業(yè)七十年間,他主持的建筑項目橫跨遼闊地域,備受矚目,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盧浮宮現(xiàn)代化改造計劃、北京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地標性項目,奠定了貝聿銘在建筑史與當代文化中的顯赫地位。

一名新娘在盧浮宮計劃(1983–1993)的黎塞留通道留影,巴黎,2021年。攝影:喬瓦娜·席爾瓦。M+委約拍攝,2021年。? Giovanna Silva



貝聿銘與上海的情緣要追溯到1927年。那年10歲的貝聿銘隨家人從香港來到上海,先后就讀于上海青年會中學和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這段經(jīng)歷成為年青的貝聿銘接觸現(xiàn)代建筑的契機——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正經(jīng)歷現(xiàn)代化與城市化的巨變,1934年竣工的國際飯店更雄踞亞洲第一高樓長達半個世紀。

正如貝聿銘后來回憶:“我被它(國際飯店)的高度深深吸引,從那一刻起,我開始想成為一名建筑師?!北藭r貝聿銘時常往返蘇州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歷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園建筑與國際大都會現(xiàn)代景觀之間。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間體驗為他帶來啟發(fā),令他致力于在跨文化和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探索和演繹地方性和歷史原型。

貝聿銘在獅子林湖心亭的一座橋上,約1930年代。由貝考弗及合伙人事務所提供。



貝聿銘(1917–2019)出生于廣州,1918年移居香港。年少的貝聿銘自1927年起一直在上海和蘇州成長生活,直至1935年開始在美國學習建筑學。1940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本科學業(yè),并于1946年獲得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碩士學位。

1948年,貝聿銘在紐約市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威廉·齊肯多夫創(chuàng)辦的齊氏威奈公司擔任建筑研究部主管。其中,貝聿銘負責的項目包括基普斯灣廣場(1957–1962)、里高中心(1952–1956)和協(xié)會山(1957–1964)。貝聿銘建筑事務所于1955年非正式成立,1960年從齊氏威奈公司獨立出來。事務所受委約的重要項目包括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艾弗森藝術博物館(1961–1968)以及肯尼迪總統(tǒng)圖書館暨博物館(1964–1979)。事務所于1966年更名為貝聿銘及合伙人事務所。1960年代末,貝聿銘承接了如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1968–1978)的大型公共委約項目,并透過新加坡華僑銀行大廈(1970–1976)、北京香山飯店(1979–1982)、香港中銀大廈(1982–1989)和盧浮宮現(xiàn)代化改造計劃(1983–1993)等項目,不斷擴大其國際影響力。

中銀大廈(1982–1989)外墻一景,香港,2021年。攝影:何兆南。M+委約拍攝,2021年。?何兆南



1983年,貝聿銘成為第五位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1990年,貝聿銘及合伙人事務所改組為貝考弗及合伙人事務所,貝聿銘從事務所退休不再全職工作,但仍以個人名義承擔了一些項目,如美秀美術館(1991–1997)、蘇州博物館(2000–2006)、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以及最后的美秀美學院中等教育學校禮拜堂(2008–2012)。

蘇州博物館(2000–2006)大廳框起了花園中的石景等主要景觀,蘇州,2021年。攝影:田方方。M+委約拍攝,2021年。? 田方方



據(jù)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即將舉辦的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將呈現(xiàn)逾400件展品,來自機構或私人收藏的繪圖手稿、建筑模型、攝影、影像及文獻資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公開亮相。展覽由M +設計及建筑策展人王蕾和荷蘭鹿特丹Nieuwe Instituut (New Institute)館長兼藝術總監(jiān)陳伯康共同策展,由建筑師柯衛(wèi)擔任展陳設計。展覽分為六大主題,近距離探索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這些主題不但充分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筑手法,更將其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從公共海濱長廊望向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多哈,2021年。攝影:穆罕默德·薩姆吉。M+委約拍攝,2021年。? Mohame



目前上海的展覽還沒公布更多展覽信息,介于該展在香港M+首展,據(jù)M+網(wǎng)站顯示,展覽六大主題分別為“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房地產(chǎn)和都市重建”“藝術與公共建筑”“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物料改良與結(jié)構創(chuàng)新”和“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這些主題反映貝聿銘如何游刃于各種區(qū)域和地方脈絡,以建筑造就文化生產(chǎn)和建構公共空間,并探索對于傳統(tǒng)的嶄新演繹。澎湃藝術呈現(xiàn)M+展覽各板塊內(nèi)容。

“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展覽現(xiàn)場,M+博物館,2024年



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在廣東。其祖上貝家是吳中的名門望族,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貝家族人中人才輩出: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與戈、毛、畢姓人家合稱為當時的“蘇州四富”;顏料大王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其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親貝祖詒則是中國銀行的行長。

1935年,年輕的貝聿銘如同彼時大戶人家的有志青年一樣遠渡重洋留學,不過他沒有遵從父親的希望學習金融,而是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系。30年代的賓大建筑系彌漫著古典主義的氛圍,這令期望接觸新思想的貝聿銘大失所望,遂轉(zhuǎn)學到麻省理工大學。在波士頓的日子里,貝聿銘將自己泡在圖書館中吸收各種現(xiàn)代主義的思潮,而其中他最為崇拜的就是勒·柯布西耶。1935年11月,“男神”柯布西耶造訪麻省理工大學。貝聿銘后來回憶道:“和柯布在一起的兩天,可能是我建筑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p>

貝聿銘,麻省理工學院四年級習作設計,《一所香港銀行家會所》,1938至1939年 ? MIT Museum,由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提供


貝氏家族于上海福開森路(現(xiàn)武康路),貝祖詒住宅(屬中國銀行所有)的花園中合照 后排:貝聿銘(左三)、貝祖詒(左六),坐者:貝聿銘祖父貝理泰(左五),1935年 ? 版權所有,由貝洽提供 



二戰(zhàn)期間,貝聿銘曾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1944年退役后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當時的導師,正是包豪斯的創(chuàng)始人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同學中則有后來惠特尼博物館和紐約聯(lián)合國大樓的設計者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

展覽的第一個主題是,“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 ”,展示貝聿銘成長和修讀建筑學的經(jīng)歷,為他日后能夠揮灑自如地融會不同文化、結(jié)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奠定堅實的基礎。

房地產(chǎn)和都市重建 

“房地產(chǎn)和都市重建”單元揭示了貝聿銘任職于紐約房地產(chǎn)商齊氏威奈公司這段鮮為人知的事業(yè)經(jīng)歷,以及1960年代參與過的混合用途規(guī)劃、住屋和都市活化項目。

貝聿銘向一位俄克拉荷馬市官員講解他對該市新市中心的發(fā)展提案,約1964年 ? The Oklahoman – USA TODAY NETWOR



其間,他參與了華盛頓西南區(qū)都市重建項目,這是美國最早的城市更新項目之一。而在1962年建成的基普灣廣場(Kips Bay Plaza)項目中,他受到現(xiàn)代建筑大師 Mies van der Rohe影響,將結(jié)構和外立面合二為一,墻身更薄,窗戶更大。這當然需要額外的成本,但貝聿銘成功說服William Zeckendorf買下一間混凝土公司來生產(chǎn)此模板,也在之后的低成本住宅項目中,延續(xù)了這種做法。12年間,他學習到了其他年輕建筑師不可能接觸到的廣闊經(jīng)驗:市場風向、建筑預算、政府法規(guī)與城市規(guī)劃等,以及如何與政府官員打交道,這為他之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他在后來的設計中,始終關心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也總能在經(jīng)濟、實用與美學之間找到平衡。

Webb & Knapp,華盛頓西南區(qū)都市重建項目(1953–1959)早期方案效果圖,華盛頓特區(qū),約1957年。由Robert Schwartz繪制。?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基普灣廣場(1957–1962)公寓的客廳室內(nèi)景觀,紐約,2021年。由久保田奈穗拍攝。M+委約拍攝,2021年。?久保田奈穗


從中銀大廈(1982–1989)眺望舊中國銀行大廈和遮打花園,香港2021年 M+委約拍攝,2021 年 ? 何兆南



藝術與公共建筑 

展覽的第三個主題是“藝術與公共建筑”。在此部分可見他視博物館為公共空間,深信藝術與建筑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也可見他對當代藝術的喜愛??梢哉f,公共建筑是貝聿銘最感興趣的,而他認為最好的公共項目就是博物館,因為“它是一切事物的總結(jié)”。在紐約生活期間,貝聿銘夫婦常常去逛畫廊、收藏藝術品,與藝術家們成為密友與合作伙伴。對他建筑風格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立體主義藝術,他亦開始在極簡的幾何空間中不斷探索。

貝聿銘與趙無極在巴黎杜樂麗花園,約1990年。由Marc Riboud拍攝。


杰·亨德森·巴爾(繪圖師),貝聿銘建筑事務所從康奈爾大學的人文方庭望向赫伯特約翰遜藝術博物館(1968–1973)的景觀,紐約州伊薩卡,約1968年,鉛筆厚描圖紙本,圖片:M+,香港,獲授權拍攝 ?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將貝聿銘推到建筑界大師一級上的項目是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項目的位置處于國會大廈腳下,賓夕法尼亞大道和國家廣場交匯成的梯形場地上。貝聿銘曾說過,“如果沒有規(guī)律和約束,那么空間的豐富度和可能性只會帶來一團混亂。”在這個項目中,貝聿銘開始尋求他在技術和對空間運用上的突破,之后很多項目中運用的手法和材料都可以在這里初見端倪。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1968–1978)中的視覺藝術高級研究中心刀刃般的尖角, 2022 年,由 M+委約拍攝,2022年? 久保田奈穂


貝聿銘走在華盛頓特區(qū)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樓梯上? Marc Riboud: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Magnum Photos



他延續(xù)使用了原館粉紅色田納西大理石,第一次采用具有精美完成面的清水混凝土澆筑結(jié)構構件。他打通了地下的空間連接,這種手法在之后的大盧浮宮改建中令整個項目煥發(fā)新生。而他在這個設計中初初探索了光線的豐富變化以及形態(tài)空間的神秘性,令其開始思考,如果可以探索擁有無限滅點的弧角,是不是就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精彩空間了——這個想法成就了后來的達拉斯音樂廳。

貝聿銘在設計的金字塔前


大盧浮宮計劃(1983–1993),巴黎,2021 年。M+委約拍攝,2021年,? Giovanna Silv



1983年,貝聿銘獲得了普利茲克獎,獲獎詞是這樣寫的:貝聿銘給予了我們本世紀最優(yōu)美的室內(nèi)空間和建筑形體,他作品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他始終關注他的建筑周邊的環(huán)境。他拒絕將自己局限于狹隘的建筑難題之中。他的作品涵蓋政府、文化和低收入住宅。他對于材料的嫻熟運用達到了詩一般的境界。通過他的敏銳和耐心,他將不同興趣和領域的人們吸引在一起去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環(huán)境。

那時,貝聿銘剛剛接下盧浮宮大改造計劃沒多久,之后“驚世駭俗”的玻璃金字塔便對公眾展開真顏。他后來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眾多博物館項目,此時才正要逐一登上歷史的舞臺。

貝聿銘曾說,盧浮宮關乎建筑,但更是對一個文明的表達。我總能從博物館的建造中學到很多,如果不學,我就無法設計。從我在哈佛大學時期師從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項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館一直都是我的主題,不斷地提醒著我,藝術、歷史和建筑確實是合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蘇州博物館(2000–2006)蘇州,2021年,由M+委約拍攝,2021年  ? 田方方



這段話很好地解釋了貝聿銘在90年代以后,走向不同國度和文明,以博物館設計來尋求新的突破。這一長串的名錄中包括:日本滋賀縣的美秀美術館、盧森堡大公現(xiàn)代美術館、德國歷史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和卡塔爾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0–2008)多哈, 2022年,由 M+委約拍攝,2022 年 ,? Mohamed Somji



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 

“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主題揭示貝聿銘如何成為客戶信賴的合作伙伴。在他職業(yè)生涯中的這些重要項目,既獲得客戶支持,亦曾引起爭議。

臺地上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1961–1967)建筑群,科羅拉多州波德,2021年。 由久保田奈穗拍攝。M+委約拍攝,2021年。?久保田奈穗


貝聿銘站于肯尼迪總統(tǒng)圖書館暨博物館外 1979年?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其首個具有國家影響力的項目是位于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雖為科研機構,但甲方希望這座建筑既要充滿藝術感,又要和四周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NCAR于1967年竣工,作為一座未來風格的混凝土建筑,Woody Allen的電影《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曾在這里取景。

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被刺殺,他的家人決定在波士頓修建一座私人圖書館以表紀念。最終,貝聿銘獲得了“拍板者”的青睞。1964年,當杰奎琳·肯尼迪對外宣布由那時還沒什么名氣的貝聿銘設計肯尼迪圖書館時,他的名字一下子成為了字謎和競猜游戲的熱詞。

一群官員察看香山飯店(1979–1982)模型,北京,1979年。 由曹慰祖拍攝。 ?曹慰祖


趙無極的水墨畫裝設在香山飯店(1979–1982)四季庭大堂旁的房間中,北京,2021 年。由田方方拍攝



在香山飯店的設計中,貝聿銘希望在保證建筑現(xiàn)代化風格的同時保留中國的傳統(tǒng)元素,他將蘇州風格的白灰泥墻和園林引入設計,同時想讓建筑與環(huán)境融合,所以建筑只有兩三層高。而由于“盧浮宮效應”,貝聿銘后續(xù)又承接了2003年竣工的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新翼和2006年落成的盧森堡讓大公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這兩個項目都是基于厚重的歷史文脈,強調(diào)和延續(xù)了場地的悠久歷史和功能,同時象征著城市從歷史向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代風貌轉(zhuǎn)型。

物料改良與結(jié)構創(chuàng)新 

第五個主題“物料改良與結(jié)構創(chuàng)新”展現(xiàn)了貝聿銘在設計過程中對于建筑材料和結(jié)構形式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

Webb & Knapp,圓形螺旋公寓(1948–1949,未建成)入口和低層單位立面圖,紐約,約1948 年,水彩紙本。圖片:M+,香港,獲授權數(shù)碼復制?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以今日的眼光回看貝聿銘于1948至1949年間設計的螺旋公寓,依然能夠感受到絕對的創(chuàng)新性與前瞻性——所有公寓均為楔形,以半層為單位,沿著中心“樹干”螺旋上升,從中心向外分別是核心筒、走廊、管道間、廚衛(wèi)、起居室、陽臺。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4–1963)祭壇后的玻璃幕墻一景,臺中,2021年。由李國民拍攝。M+委約拍攝,2021年。?李國民



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在沒有任何支撐柱的情況下,僅靠四塊彎曲薄片組成,仿佛雙手合十祈禱;貝聿銘運用自己融貫中西的經(jīng)驗,結(jié)合了故宮及中國古代寺廟房頂?shù)慕鹜咭约拔鞣礁缣亟烫脴O具表現(xiàn)力的尖頂;自然光從四片墻壁的縫隙射入,類比教堂高窗的光影,屋頂亦有窄縫,形成東方式無限延伸的“一線天”。這個建成于計算機時代之前的項目,擁有令人驚嘆的流暢的結(jié)構體系,貝聿銘通過結(jié)構設計來創(chuàng)造空間形態(tài)——“這個設計嚴格遵照結(jié)構體系及所選材料,并以邏輯和準則貫穿始終?!?/p>

貝聿銘及合伙人事務所,大盧浮宮計劃(1983–1993)的金字塔幕墻空間桁架內(nèi)部立面圖,巴黎,約1986年,墨水厚描圖紙本,圖片:M+,香港,獲授權數(shù)碼復制 ?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在香港中銀大廈的設計中,出于預算的考量,貝聿銘的思路是:要把資金花在刀刃上,如果可以在結(jié)構上做到有效節(jié)約,整棟樓的成本就不會太高。于是,他和結(jié)構工程師一起,設計了創(chuàng)新性的超級合成桁架,內(nèi)部交叉支架將承重分散到四個角柱,建筑內(nèi)部可以無需支撐,整個框架結(jié)構既輕盈又堅固,外立面的鋁制條板也正好顯現(xiàn)出四角的支柱以及中心的斜角支架。中銀大廈體現(xiàn)了貝聿銘結(jié)合美學與結(jié)構的創(chuàng)新,是對傳統(tǒng)摩天大樓的一次現(xiàn)代升華。

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 

展覽的最后一部分“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為題,探討貝聿銘長期以來對于為不同歷史、傳統(tǒng)和生活方式設計現(xiàn)代建筑作品的濃厚興趣。主辦方希望,“借此提醒當下的年輕建筑師們在專注于建筑本身的同時,去全面考慮到一個建筑項目背后的各種力量與影響?!?/p>

貝聿銘及合伙人事務所,香山飯店(1979–1982)模型,北京,約1979年,紙、亞加力


陳其寬(繪圖師),貝聿銘建筑師,東海大學(1954–1963)女生宿舍庭院內(nèi)透視景觀,臺中,約1955年,復印本,圖片:M+,香港,獲授權數(shù)碼復制 ?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展覽還展示多幅由新一代攝影師操刀的全新委約照片,呈現(xiàn)貝聿銘一些經(jīng)典和較少人熟悉的建筑,參與攝影師包括何兆南、久保田奈穗、李國民、喬瓦娜·席爾瓦、穆罕默德·薩姆吉、田方方和米田知子。同時,展覽跟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筑學院合作,制作模型展現(xiàn)貝聿銘建成和未實現(xiàn)的項目。這些項目包括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中的設計“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1946)、紐約雙曲面大樓(1954–1955,未建成),以及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4–1963)。

貝聿銘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碩士論文中“上海中華藝術博物館”設計的剖面繪圖 1946 年  由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提供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據(jù)M+、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及澎湃新聞此前相關資料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