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18米巨作繪寫伏羲女媧,安徽展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畫

伏羲與女媧是中華民族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神與人文先始,如何在現代性藝術創(chuàng)作中呈現這樣的人文先祖與內在精神?

伏羲與女媧是中華民族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神與人文先始,如何在現代性藝術創(chuàng)作中呈現這樣的人文先祖與內在精神?4月22日,“茲山無盡——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畫展”在安徽省美術館正式開幕并對外展出,其中18余米的巨幅布面重彩作品《伏媧紋銘圖》是首次面向公眾展出,這一巨作的人物形態(tài)在解構與重組中呈現出神秘儀式感,畫面艷麗而渾厚,又充滿現代張力。

藝術家石虎(1942-2023)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畫壇創(chuàng)新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有著國際性影響的中國藝術家。此次展覽以石虎晚年于廣東山村隱居期間創(chuàng)作的30余件重彩畫為主。

安徽省美術館,18余米巨幅布面重彩作品《伏媧紋銘圖》展出現場



石虎,1942年出生于河北徐水縣,1958年進入北京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960年進入浙江美術學院學習,1962年應征入伍當兵六年,1968年任教于北京工藝美術學校,1977年任職于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中唯一的藝術家隨團出訪非洲13國,次年出版的《非洲寫生》畫集在全國產生極大影響,他以其特立獨行與求新求變不斷成為藝術界爭議話題,然而他在借鑒西方當代繪畫觀念和實踐的同時,始終強調中國文化的淵源,并身體力行地進行文化溯源,并以其創(chuàng)作時的直覺、野肆與遼闊,縱橫在重彩、水墨、油畫、書法、詩歌之間,石虎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畫壇創(chuàng)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海外畫壇取得巨大成功,成為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畫家之一。

2013年石虎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后,選擇隱居于廣東河源和平縣山下村,遠離喧囂,潛心創(chuàng)作。這十年間,他以“雞鳴即起”的日常,將嶺南的山野、草木、晨昏與人文積淀轉化為筆下的詩性語言。展覽以“茲山無盡”為主題,既暗喻自然之無窮,也指向藝術家精神的永恒探索。策展人汪濤認為,石虎晚年的創(chuàng)作“回歸內心,以直覺與宏闊的創(chuàng)作成就了藝術生涯的第二次輝煌”。

日暮圖  148x105cm  布面重彩  2020年



據安徽省美術館介紹,此次展覽以石虎藝術生涯的最后十年,在廣東省河源市山下村隱居期間創(chuàng)作的30余件重彩畫為主。隱居十年間,他摒棄浮華,以直覺作畫。石虎的重彩畫是傳統與先鋒的激烈碰撞,既延續(xù)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又以西方現代藝術拓寬了表現維度。不僅是視覺的革新,更是對周圍自然、人物的細膩觀察和深刻感悟,對文化根源的深度探索。通過這一系列作品,觀者可以欣賞石虎晚年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超越與激蕩自由,體會藝術家如何將個人的情感體驗與自然景觀、歷史記憶、東方美學相融合,為觀者帶來更加豐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感動。

茵提圖  125x90cm  布面重彩  2020年



展覽現場中,18余米的巨幅布面重彩《伏媧紋銘圖》(見本文末)是展覽的一大亮點,伏羲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神,也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在此幅作品中,觀眾可以清晰看到石虎紋象思維在畫面中的體現,藝術家身上交織的原始野性、現代性探索與文化使命感,令人震撼之余更引發(fā)深層思考。《星河圖》則是藝術家的自畫像 ,星空下的孤影背負畫具遠行,懷鄉(xiāng)情結與東方神秘意境,隱喻石虎一生漂泊求索的宿命感?!肚锴D》、《歡天圖》則以非理性色彩與線性張力,將民間壁畫、皮影等傳統元素解構重組,呈現原始主義的神秘震撼。

石虎的重彩畫通過濃烈的礦物顏料與繁復的線條層疊,營造出“絢爛而渾融”的視覺效果。石虎打破了傳統重彩的“單線平涂”程式,引入水墨的寫意性與油畫的肌理感。他通過多層色彩的疊加與局部脫落,模仿古代壁畫經年累月的斑駁效果,同時借鑒水墨的虛實對比,使畫面既艷麗又渾厚。

知名美術史學家、美術評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1934-2024)生前曾撰文認為,石虎是中西融合派中的弄潮兒,“他是和林風眠、關良等一脈相承的。不同于他們的是,他面對的是西方現代思潮更為劇烈的變動,而且,西方現代思潮的積極成果也已經更清晰地顯示出來,但是在借鑒西方繪畫觀念和實踐的同時,石虎始終堅持文人畫的傳統?!?/p>

石虎晚年作品的核心在于對漢字本源——“六書”的回歸。他以“字思維”重構畫面,將甲骨文、巖畫、圖騰等遠古符號與現代抽象語言結合,形成獨特的“象式”表達。他將物象轉化為“字象”,在畫面中形成符號化的視覺語言。如《伏媧紋銘圖》暗含對人性與歷史的隱喻,人物形態(tài)在解構與重組中呈現出神秘儀式感,畫面既艷麗又渾厚,又充滿現代性張力。評論家彭德評價“華而不浮,艷而不俗”,在視覺沖擊力與精神深度間取得平衡。

石虎晚年在廣東山下村



學者、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將石虎的創(chuàng)作定義為“圖像化的大地人類學”,其作品融合非洲巖畫、瑪雅文字、西南少數民族蠟染等多元文明元素,既是對全球化浪潮的回應,也是對中華文化“元渾”特質的溯源。王魯湘說:“石虎‘世界繪畫’的野心尚未被完全解碼,而他的‘字思維’理論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符號學研究亦具啟發(fā)性。他晚年的隱居與創(chuàng)作,恰似一場孤獨的精神遠征——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夾縫中,以畫筆構建了一個元渾壯闊的世界。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知名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認為,“石虎畫作中的解構與立體主義,不同于畢加索,他的羅漢、八仙也不同于中國古代壁畫和雕塑。而是化為己有,這談何容易?可以說,他是這個時代具有紀念碑式的一個藝術巨匠,他給自己的靈魂留下了精神和文化的肖像?!?/p>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6月15日。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