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淡如先生編年事輯》,賈鵬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58.00元
2023年春日,我站在陽臺上眺望,鳥兒在藍天飛翔,花兒在窗下綻放。三年抗疫,我們消退了靜默,不,告別了安寧,讓世人有勇氣回望歷史,有能力面對現(xiàn)實,有信心展望未來。
筆者作為耿淡如先生的關(guān)門弟子,葳蕤春意遍于華林時,收到賈鵬濤博士的新撰《耿淡如先生編年事輯》,拜讀之后,百感交集,摭拾一二,書于如茲。
一、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
1956年,詩人賀敬之重回革命圣地延安,他滿懷深情地寫下了名篇《回延安》。文首即引開篇的詩句,為的是對題。鵬濤是道道地地的延安市黃陵縣人。
“手抓黃土我不放”,哺育著他成長,他深深眷戀這片黃土地。十多年前,大學畢業(yè)后,南下深造,拜華師名師,植耕史苑,在麗娃河畔留下了他的蹤影。2016年5月,我參加了他的博士學位論文《論敘事中的歷史想象》的答辯,獲得了評委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學成北歸,曲折迤邐,終在2019年3月重返故鄉(xiāng),落戶于延安大學。
大雁北飛,不對,應(yīng)是大鵬北歸,且等春來歸?!扒暼f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詩人的《回延安》,牽動了多少人的情懷,也揉碎了一位年輕學者的心。寶塔山啊延河水,振奮了他的史學之魂,滋潤了他的精神世界,“幾回回夢里回延安”,接壤了那絲絲縷縷的鄉(xiāng)愁……,浦江與延安緊相連,他立鴻鵠之志,又腳踏黃土地,教書育人,史學研究,奮進在新時代的征途上……
二、 奮進中
疫情前。
2019年歲末,我得賈鵬濤的大作《楊寬先生編年事輯》,通覽之后,半是贊嘆,半是驚奇。贊嘆的是一位剛博士畢業(yè)三年多的歷史學人,竟然有如此業(yè)績;驚奇的是,與他的博士學位論文《論敘事中的歷史想象》相較,從思辨轉(zhuǎn)向敘事,而有大成。
真是無巧不成書。楊寬先生是吾系前輩,專注于中國古史研究,著作等身,乃史學大家。在楊先生92年漫長的學術(shù)生涯中,我們可以從鵬濤撰寫的編年事輯中,看到了他的轉(zhuǎn)向,如學者胡文輝所言:楊氏由上古史轉(zhuǎn)向戰(zhàn)國史,由想像的歷史轉(zhuǎn)向?qū)嶋H的歷史。無獨有偶,由想像的歷史轉(zhuǎn)向?qū)嶋H的歷史,鵬濤與他的前輩的文脈是相通的。
思之若何?解開這“斯芬克斯之謎”,一看《楊寬先生編年事輯》就可知起因。他在“后記”中說:“這原本不在他學術(shù)研究的計劃之內(nèi),列入計劃端賴吾師張耕華。”他寫道:“每個星期,張老師都會請自己的學生到辦公室‘聊天’,‘聊天’的主要內(nèi)容是修改學生所寫的碩博士論文或者習作,大到論文的框架,小到字詞的使用,張老師都會逐一修正?!奶臁紶栒劶捌渌?,如對社會時事的評論、出版新著的介紹、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等。張老師的學生無不從‘聊天’中獲益良多。在‘聊天’中,張老師多次提到楊寬先生,認為楊先生及其學問值得研究。于是,平時我就留心搜集有關(guān)楊先生的材料?!?014年3月,他在臺灣政治大學人文中心研修時,除全力搜集與博士論文相關(guān)的材料,也有意搜集與楊寬先生的有關(guān)資料,他的“計劃之外”的設(shè)想得到了學界眾多友人的支持與幫助,終成碩果,交由中華書局出版。這個平素沉默寡言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的書問世后聲震史林,影響甚遠。
我以為,鵬濤由歷史想像轉(zhuǎn)向編年事輯,不啻是一個明智且又成功之舉,趁著尚年輕,通過編年事輯的歷練,進一步打好扎實的搜集與考證史料的能力,為日后更深層的史學理論研究,自然也包括他的“論敘事中的歷史想像”在內(nèi),就更成熟,也更有發(fā)言權(quán)了。史學之路曲折坎坷,前行中借助外力是必須的,而且往往是它的起因,但最根本的一條還是要修煉內(nèi)功,即在外因作用下轉(zhuǎn)化為一種強大的內(nèi)在動力,我想他的這一轉(zhuǎn)向,也契合他個人的心志與趣向,舍此則將一事無成,鵬濤的成功轉(zhuǎn)向可為之范例。
我十分贊同學者李天飛之言:“編年事輯在學術(shù)研究中很重要,它可以反映一個學者的心路歷程?!崩鐥顚捪壬鳌稇?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它伴隨著他半個世紀,學海沉浮,世態(tài)炎涼,盡在心底。他不辭辛勞,勞作了50多年,從編年事輯的考訂,終于寫成了“劃時代的著作”(許倬云語)——《戰(zhàn)國史》。
由此可見,向先賢學習,敬重前輩,敬畏學術(shù),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而轉(zhuǎn)化為一種內(nèi)在的動力,無論從史學方法到史學思想,都會產(chǎn)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是嗎?
三、 譜新篇
疫情后。
2023年5月,從陜北望江南,正是上海好風景,此時賈鵬濤進入百花盛開的復旦園,走在望道路上。他千方百計,四處尋找新撰《耿淡如先生編年事輯》一書的材料,增補修訂,精益求精,力求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
細心的讀者從書中可以發(fā)覺筆者與耿先生的師生情、學術(shù)緣。為不重復,下面特錄2007年3月28日我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為該校師生作學術(shù)報告的一段開場白作補充,與鵬濤,也與廣大讀者分享。作為前輩學者,耿師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我從他那里懂得了為人之道,他的“謙虛做人,謙虛治學”更成了我畢生牢記的格言;耿師還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贍的史學遺產(chǎn),我從他那里懂得了為學之道,敬重先賢,敬畏學術(shù)。從老師那里,也不只學到了西方史學史的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庇型瑢W問:老師在中國新時期之初,怎能“單槍匹馬”地前行?
我答曰:簡言之,主要是得益于耿師的精神遺產(chǎn)的指引,以及他的史學遺產(chǎn)的哺育,促使我在中國新時期,肩負起重振復旦西方史學史學科的使命和擔當。
平實而言,我為耿師這二份遺產(chǎn)的傳承與發(fā)揚,做過一些工作,這從這本書中可見一斑,特別是我寫的散文體的文字,通過報刊和新媒體的傳播,在坊間廣為流傳,這是我頗為欣慰的。我時常對我的學生說:“師榮生亦榮,反之亦然”。很明顯,這也是一句勵志和哲理的話,喻意鼓勵當下一路同行的師生,奮發(fā)有為,相映成輝,爭取新的成就。
觀覽《耿淡如先生編年事輯》,如同撲面的春風,先生鮮活的形象,從書中向我們走來:19、 20世紀交替之際的時代變革,民國時期的風云變幻,新中國發(fā)展的曲折前行,先生77年的編年事輯,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與研究耿淡如先生心路歷程的窗戶,再現(xiàn)了這位中國第一代世界史學科的先行者、中國西方史學史學科的主要奠基者的風貌。
《耿淡如先生編年事輯》一書出版,著實為學界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好事,它助推耿淡如史學思想的研究,給力于中國西方史學史的學科建設(shè),作為耿氏弟子,自然是格外高興,為鵬濤的大作寫序,我自當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
最后,我還是要重復說的是,希望鵬濤仍要篤行耿先生的“謙虛做人,謙虛治學”的教導,繼續(xù)奮發(fā)進取,不斷拿出新成果,為新時代中國歷史學的研究添磚加瓦,至所望焉!
是為序。
(癸卯夏日于復旦書馨公寓)
(本文系《耿淡如先生編年事輯》序言。)